中国近现代历史考试,简答题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2
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考试:简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以后,主要矛盾就转了,帝国主义赶走了,地主阶级经过土地改革也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也消灭了,主要矛盾就变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公私合营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讲了这个问题,这些矛盾都基本解决了,那末现在什么矛盾是主要的?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应该讲,现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讲来基本上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处理对抗性矛盾那样的办法。如果采用处理对抗性矛盾那样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那是在根本方针上面犯错误。当然,事情是复杂的,这两类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之下会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之下也会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矛盾转化了,处理的方针也要随之转化。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同我们党的矛盾曾经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在党内解决的。我们党内有很多曾经犯过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后来改正了。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犯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还死硬不改,并且在党里面进行分裂活动,组织特殊的派别。那就变为对抗性矛盾了。张国焘的错误在党内也曾经是非对抗性的,后来张国焘跑到敌人那里去了,就变成对抗性的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转化为对抗性的矛盾。原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也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例如,中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它也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我们就是主张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要用和风细雨的办法,要用小民主的办法。

学中国近代史主要要明确以下几大主题:
一、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方面:
1、以清朝及元世凯所签订的几大不平等条约(要记住时间以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帝国主义的刮分的对象)
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帝国主义战争、事变等。明确它们的意见及时间
3、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如何形成的。
等等
二、中国人民解决内部矛盾:各个时期人民反封建方面所做的努力。

平时经常把一些相关的事件自己总结出来,比较着背,就会容易一些,如各个条约的不同,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等等。

简而言之,简答题考的是你概拓历史问题的能力;论述题考的是你论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简答题把知识点一条条列出来,论述题要求更详细一些。
一般情况下,简答题会出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所以得平时多下功夫!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通常指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即社会革命。当生产关系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在阶级社会,就要求先进的阶级通过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由此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则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从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个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13页。)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论述,恰恰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即: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
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毛泽东曾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130页。)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注:《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16页。)当然,现在看来,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确实有失偏颇,并不利于生产力长期的迅速的发展,但当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政治孤立,在这种特殊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多地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就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绝对优势地位。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资本主义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前三种经济已达92.9%。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回报。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问题上,他们最初认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首先进入社会主义,并认为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但自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阶级矛盾暂趋缓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后,马恩提出,如果具备相应的历史条件,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家垄断阶段,他认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大胆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革命,同时胜利”的主张,以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列宁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斯大林也未停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列宁的继承者,尽管他中断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创立了以高度集权和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模式”,并逐渐被绝对化,但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中,也在某些方面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例如他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保留商品经济等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3页。)为此,他提出了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并且在国际共运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还是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无论是斯大林近乎僵化的“苏联模式”,还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无不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2.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埋下伏笔
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荡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一切污泥浊水,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然而,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公有化程度过高,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各不相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却大搞“一刀切”,急于高级社“化”,不仅几乎全部消灭了个体经济,甚至连互助组、初级社的形式也荡然无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公私合营的面过宽等问题。没有认识到,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过快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更是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毛泽东为解决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开始了初步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是否还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如何发挥这个作用?即使同为国营经济也还有如何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毛泽东不愧为孜孜不倦的勇敢的探索者,就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全面告捷的1956年底,他就尖锐地指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70页。)“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1页。)
3.社会主义改革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唯一途径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73页。)。这一概括,把生产力问题放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8页。)然而“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15页。)“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决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12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社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为发展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制度,即使社会主义在一定时期还可能出现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但它有能力通过内部改革,调整机制,保证生产力持续发展。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因为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16页。)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一个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最基本标准,如果不能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如果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我们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已经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了,已经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了,唯有改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毫无二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准备,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何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和广大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和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高度概括了这些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新的征途上,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
  改革开放为党的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推动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树立世界眼光,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开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变革中,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和历史比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没什么关系

改造时改革一部分

2023年4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真题及答案来啦?
答:②天津:严复《国闻报》;③湖南:《湘报》。27.【题干】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答案】(1)中共二大在中共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2)党的最高纲领是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答:28、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29、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创元?30、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3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与简答题该怎么回答
答:简答题:简答题一定要列成一条一条来答,要让改卷人一眼就看出你的思路,最好要标明序号,还有,字迹要工整,这样映象分也会高些 论述题: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定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答,看要你评价什么,如果该...

关于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常考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有哪些!???_百...
答: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主线共有四条:(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简答题怎么去记忆
答:方法如下:①化简法背诵历史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zui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

中国近现代史考什么
答: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一个简答题!!!急急急!!
答:…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前文也提到过.民族压力是现代化发展的阻碍,而历届政府都未能扫清这...

...分析和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影响。 14. 分_百度...
答:其次,他们虽然提出了资本主义方案,但对于经高度封建化的天平天国来说,只是另一版本的《天朝田亩制度》,不可能会实行,只是出于缓解内部矛盾的需要而已,所以谈不上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再次,在一定意义上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

中国近现代历史考试,简答题
答: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

两道中国近代史问答题
答:1、从历史趋势来看,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