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出现农业文明是在距今多少年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8
农业分类有几种?

学界公认首次提出“生态农业”一词的是美国土壤学家 Ablerche,他于1970年提出这一概念。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1982年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业内专家认为生态农业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应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用于传统农业,以期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人称科学怪杰的莱纳斯·卡尔·鲍林在上世纪就说过:“每一种疾患、每一种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矿物质缺乏上去。”我们今天所遭遇的大多数问题都肇始于在矿物质匮乏的土地上栽种的粮食,以及吃这些食物的动物。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总质量的95%~98%。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体等只占土壤固相质量的不到5%。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事实上,土壤矿物质流失速度惊人。专家认为,正由于长期耕种中使用化肥使土壤矿物质严重流失,导致食物缺乏矿物生命元素,造成人体元素失衡,从而导致今天的各种慢病井喷式高发。 

生态农产品
  最近国内推出有良种、用良肥、变良田、出良品、讲良心的五良生态农产品新型品牌模式异军突起,形成一个生态农业产业链标准化多品种集约品牌。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标准,五良生态农业标准建设单位认证(五良生态农场)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认证(五良生态农产品)体系的推出,符合人们对生态健康食品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根据认证机构编制的《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体系》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评价与产品认证规则》标准,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中五良的定义为:良种、良肥、良田、良品、良心。
  新时期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并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农业生产管理与产品品质标准认证体系。 

生态农业
关于良种:
  袁隆平在接受央视《新闻1+1》节目时说:良种是一个核心,良田是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上一个,就是良心。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从源头破解‘卡脖子’难题,是种业打翻身仗的密匙。”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大,物种丰富,是我国种业全链条自主创新极其有利的条件。
  环球网发表的《向良种良田要高质量发展》(经济新方位·2021怎么干),文章指出:良种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良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良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建设健康农田的关键。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生态农业对氮、磷、钾、钙、镁等一些要素和营养的损失要求降到最低限度,并尽可能做到能源自给,这就要求将农业废弃物及人畜粪尿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
  《中国农业网》发文对农户提示:有良种、用良肥、变良田、出良品、讲良心是新时期新农人理应遵循的”五良生态农业”标准,有良肥还得有良法,物尽其用。并举例农作物的施肥禁忌。
  生态农业的大量肥料来自系统本身,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种类,生态农业的食物多样性是其他农业方式做不能比拟的。没有健康的生态农业无从谈生态农业,农业重点害虫和杂草其实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能够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的,就不使用化学办法,能够恢复生态平衡,对产量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关于良田
  土壤有多珍贵?10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是难以再生的资源;没有健康的土壤,哪有人类的未来?保护土壤是历史的选择。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一汤勺土壤中所含的活生物体数量要多于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地方能像土壤那样汇集如此之多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对我们这个星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物种生存并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我们正在帮助地球保持抵御力、适应力和健康力。
  生态有机农业、轮牧轮作和保护性耕作农业可以保护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方法在保持土壤和水资源不退化的情况下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良田-良品”工程实施方案》中,体现以环境农业一体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质量为先、生态为本为原则,以良田出良品为主线,打造“从无序变有序、从资源到价值、从良田到良品、从花钱到挣钱”的寿光蔬菜产业服务链,创建“寿光鲜蔬”品牌,开拓中高端市场,引领寿光蔬菜产业振兴,实现新时代“寿光模式”。
  良田是作物赖于健康生长的有效环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良田的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我们从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土壤酸碱度、土壤盐分、土壤有害物质六个方面进行改良。
  关于良品
  影响农产品品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两个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肥沃,环境的质量好(如水质好、空气质量高等);光照充足,昼夜的温差大;四季天气明显,细菌和害虫难以越冬;地理环境,外界的不利因素难以干扰。社会发展因素:农业技术比较发达,对品种进行改良选择;少使用的农药、少使用化肥等。
  农产品质量通常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卫生品质三方面。传统的农产品质量的含义多指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具体地说,是农产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含量。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特征越来越趋于明显。农产品的商品质量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以及现阶段效益农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农产品的商品质量在整体上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储运质量、外观质量(如果品和蔬菜的形状、大小、着色、光泽等)、风味质量及加工质量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物安全及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对农产品的卫生质量(如农药残留、病原体沾染以及有毒重金属蓄积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产品的卫生质量无疑也是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良心
  农业生产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从有良种、用良肥、变良田、出良品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中,遵循五良生态农业标准行为准则,放心用自己生产的食品分享自己家人和亲朋食用,严格执行安全食品生产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才是一个合格的、有良心的新农人。
  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推出正逢其时,农业专家组介绍,该体系中的五良标准细分解释如下:良种:种子及种苗健康无毒、抗病虫害、易种易管、有高产基因。良肥:肥料(包括农药)高效、低毒、安全、环保、无残留、多功能。良田:有害物质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生态健康平衡。良品:绿色有机、营养美味、健康优质、安全放心。良心:遵循以上四点行为准则从事农业活动的新农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规范化和可视化是打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顾虑可行方式。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认证是根据不同农作物产品,每一个单一项目都有细化的标准和规定,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单位评价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认证是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新型标准,包括环境、土壤、肥料、产品品质、种植管理、销售渠道、循环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因素在内,结合农业生产中各生产资料、生长阶段、各种技术、法规、现有标准而形成的新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通过标准管理及规范生产,并建立产品溯源系统查询平台,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扩大消费者对五良认证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安全食品良字号。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依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对生态农业进行区域化战略布局、专业化规模生产建设、系列化生产加工及经营以及经济管理一体化进行优化布局,走出一条符合“三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和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倡导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五良生态农业标准建设单位认证(五良生态农场)和五良生态农业标准产品认证(五良生态农产品)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五良生态农产品认证工作是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

1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是稻作农业的成熟时期。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显示出史前稻作农业的辉煌成就,并最终从史前走向了文明。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

稻作农业是对栽培稻的耕种。现代植物学、遗传学、农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经人工培育驯化以后,改变其遗传性状而来的。普通野生稻是一种多年生的可食用植物,栽培稻则是一种一年生的粮食作物。要把普通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其中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生产力水平还十分原始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更要漫长。那么,我们的远古祖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如何把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的呢?1994年中美联合考古发掘了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两个遗址以及大约同一时期湖南省的考古学家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掘,都为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线索。仙人洞是一个洞穴遗址,其附近的吊桶环是一个临时营地兼作猎物屠宰场的自然岩棚。在这两地的发掘发现了三个时期的堆积(1)。旧石器时代晚期只见于吊桶环下层(即J~O层),碳14测年未校正数据约在公元前1.8万年以后。中石器时代(或归属旧石器晚期之末)包括吊桶环中层(即F~1层)和仙人洞下层。以上两个时期主要出土打制石器,未见磨制石器,也无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包括吊桶环上层(即B~E层)和仙人洞上层,碳14测年约公元前1.4万~前9000年(未校正),最大的变化是新出现少量的磨制石器或局部磨制石器,特别是新出现了较多陶器。其显著的特点是栽培稻、磨制石器和陶器共存。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稻作农业的产生

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长江流域产生了较稳定的稻作农业。稻作农业生产开始逐渐成为当时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为代表的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碳14测定年代大致为公元前7000—前6000年。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彭头山遗址的发掘在许多陶片中都发现夹有大量的炭化稻壳和稻谷。经有关专家鉴定,它们是否属于栽培稻尚不能确定。但同时在彭头山还发现有水稻花粉,卵圆形,个体37.5—40微米,具单孔,孔较大,边缘加厚,孔径连加厚的边缘约10—12微米,花粉轮廓线较清楚,表面光滑。研究者认为,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农作物的花粉在自然和人为选择下,其个体及萌发孔逐渐增大。因此,彭头山的这些水稻花粉与浙江河姆渡发现的水稻花粉形态一致,与现代水稻接近(6)。特别重要的是,在属于同一文化的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稻谷和稻米,总数大约1.5万粒,是迄今中国史前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和稻米最多的一个地点。经对373粒稻谷和稻米作形态分析研究,认定八十垱的稻谷遗存是一群籼、粳、野特征兼有的小粒种类型,而且是一个正在向籼、粳演化的多向分化群体(7)。据此可以认为,彭头山文化已有了早期的稻作农业。彭头山文化出土的稻作遗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早期最丰富的稻作农业资料,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彭头山古环境的分析也反映出彭头山文化的经济生活是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彭头山地处澧水冲积平原 澧阳平原的低岗上,东临洞庭湖,西倚武陵山,北有涔水,南为澧水,属亚热带气候。人类在此居住以后,原生的杉木林遭到破坏。彭头山文化时期,自然植被从森林演变为森林-草原。人们在山岗附近的水域边缘种植水稻。因此森林-草原的环境很可能是最有利于农业起源的地方(8)。在八十垱遗址还出土有许多动物和家畜骨骼。动物骨骼主要有鹿、麂、鱼骨,反映狩猎和捕鱼在当时经济生活中还占有一定位置。家畜骨骼有牛、猪、鸡骨,其中牛骨较多。此外,还出土大量菱角、芡实和莲子,可能为当时人们采集食用的野生植物。

分布在鄂西长江两岸的城背溪文化的经济生活也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史前稻作农业。考古发掘在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夹炭陶上陶胎中往往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草、谷壳的残痕(13)。在宜都枝城北遗址采集到包含稻谷壳的陶片和红烧土块。同时各地还发现有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石铲。

3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除长江中游地区以外,在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也发现有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萧山市跨湖桥遗址和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遗址均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年在跨湖桥遗址的首次发掘,就已经认识到这是一处早于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4)。2001年的发掘,不仅再一次地肯定了这一点,而且在T041O:9层,即该遗址的最底层,出土了许多稻谷颗粒。同时还发现有稻作农业的生产工具骨耜,说明稻作农业已经诞生。(15)渠南村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年发掘,发现有夹炭陶、石磨盘、圆石球等,陶器多厚胎,低温烧制,陶胎中可见明显的稻谷壳粒,粒形细长。该遗址最早的年代(底层第7层)为距今9700年,最晚的年代(上面第3层)距今8200年(均未校正)(16),早于跨湖桥,成为浙江省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存。

上述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史前稻作农业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生产部门。先民们有了新的食物来源,史前稻作农业成为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物质基础。因而,较稳固的定居聚落在各地普遍出现,史前文化的内容也逐步丰富起来。先民们不仅种植稻谷,食用稻米,还懂得利用稻谷壳或稻草作孱合料米烧制陶器。同时,史前稻作农业还向北传播到属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系统偏南的地区,如在豫中南淮河上游和陕南的汉水上游,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也栽种了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炭化稻米1000多粒,还在土壤中发现水稻硅酸体和红烧土中保存完好的稻壳印痕。经研究确定“贾湖先民种植的稻种是一种尚处于籼、粳分化过程中的,以粳型特征为主的,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稻。”被农学家建议定名为“贾湖古稻(17)。

这一切都表明,史前稻作农业生产已经产生,成为长江流域史前氏族社会发展的新的物质基础。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左右,史前稻作农业得到全面大发展,长江中下游成为两个发展较快的先进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分别出现了一些以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邓,长江中游地区有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四、新石器时代末期史前稻作农业的成熟

4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史前稻作农业走向成熟,为史前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长江下游地区这一时期前段的良渚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这一时期后段的石家河文化为代表。

长江下游地区年代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发现较早,但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发现的。1956和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并先后二次发掘了浙江吴兴(现湖州市)钱山漾遗址。在这里除发现大量的石器、陶器、竹木器、丝绸和草编织物外,还发现稻谷、桃核、菱角及“甜瓜子”、“蚕豆”、“花生”等植物遗存(29)。这是良渚文化史前稻作农业的首次考古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浙江省文管会在杭州水田畈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同钱山漾遗址一样丰富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史前稻谷的再次发现,肯定了良渚文化是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30)。从而也说明中国稻作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达到较成熟的水平。

以后,良渚文化稻作农业遗存发现得更多。有学者统计在长江中下游共发现出土史前稻作遗存101个地点,长江下游44个,中游有57个;在长江下游的44个地点中,仅良渚文化的地点就至少有20个,占长江下游总数的约50%(31)。良渚文化发现出土史前稻作遗存的地点比中国任何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都要多。

1992年南京博物院在吴江龙南遗址的发掘,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良渚文化时期大型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表明人们种植水稻的面积扩大(32)。更重要的是,还利用植物蛋白石的分析方法,判明了良渚文化的水田位置、稻谷类型,并进而估计了稻作产量。在良渚层之下发现有适宜生长在半沼泽地的芦苇植物蛋白石,良渚层之上两层分别有古代和近代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由此表明,龙南的良渚文化层很可能就是良渚人耕种的水田。经鉴定分析,良渚文化层的土样中含有大量粳稻植物蛋白石,并出土有炭化粳稻。这为考古探寻史前农田遗迹开辟了一条新的科学途径(33)。

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也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部门。在石家河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常发现有炭化的稻米和稻壳,尤其是各遗址发现红烧土中普遍羼合有大量的稻壳和稻草,表明这时的稻作农业生产已普遍成熟起来。除农业生产外,人们还饲养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并从事渔猎和采集等辅助经济活动。

5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稻作农业的成熟促进了石家河文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石家河文化铜的冶炼和铜器的使用就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在石家河遗址群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邓家湾(38)、肖家屋脊(39)多次发现大小不同的绿松石铜矿石(孔雀石)块,小如指头,大似鸡蛋。特别是在罗家柏岭遗址还出土了5件残铜片,为研究石家河文化铜的冶炼和使用提供了重要证据(40),表明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铜器已在长江中游地区率先出现。石家河文化也发现了几百件玉器、多为玉人头像牌饰和坠饰、蝉形饰、龙形饰、凤形饰、璧、管、环等装饰品,表明也出现了专门的制玉手工业。石家河文化时期还有先前时期遗留下来的9座城址,都建筑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和宽大的护城河。城址面积从数万、十几万,到数十万平方米,最大的石家河城址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长江流域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41)。建造这样巨大的城址,需要稻作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共工程量甚至比良渚文化的祭坛还要大。如果没有成熟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城址的建设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一时期水稻的种植范围比前一时期更加扩大,向北扩展到黄河中下游的一些适宜地区,最北已越过北纬37°。在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炭化稻米(42)。甚至在黄河北岸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发现炭化大米(43),当然陶寺的稻米可能是贵族阶级食用大米的物证,不一定是当地生产的。但在江苏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水稻田,却是这一时期水稻种植北传的一个很好物证。藤花落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的古城址。199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在此的发掘,首次发现龙山文化的稻田遗迹,包括有水田、水沟等。一号水田遗迹呈不规则形,揭露面积大约67平方米。其中含有大量的水稻硅酸体,数目达每克干土壤中含50000多个。证明城外和北部内外城之间有着保存较好的稻作农业生产区(44)。

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粮食、社会财富和剩余产品极具增加,土地成为产生社会财富和粮食的源泉。在贪欲驱动下少数人利用社会权力越来越多的侵占社会财富和土地,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私有制更加发展。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社会分层突出,阶级已经产生并日益形成尖锐对立。一些富有的首领和显贵一跃成为社会权力地位和财富俱全的统治者,而一些一无所有的穷人则沦为奴隶。高大的城池、铜器、礼器和玉器等等的出现,标志着史前社会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重大成就和重大变化都源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金灿灿稻谷和黑油油的稻田。

6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结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中国的史前稻作农业起源早,发展时间长。在大约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把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生产方式不断改进,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农业发展到耜耕农业再发展到犁耕农业,其间大约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培育成功了较稳定的籼稻和粳稻两种作物品种,粮食产量大为增加。

2、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家庭饲养业、建筑业、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猪成为中国传统的稻作农业生产。

3、由于史前稻作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学会了观察天象和气候的变化,并逐渐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天文历法应用而生。

4、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于是有了祭祀大地的祭坛和礼器,礼制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有了剩余,而且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些社会财富又通过不同的渠道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由于土地成为粮食和财富的源泉而产生了对土地的占有,由于占有土地和社会财富的多少不一,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社会结构层次,由此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长江流域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6、长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稻作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长江文明是一种有别于黄河文明的稻作文明。

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出现农业文明是在距今多少年前?_百度知 ...
答: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长江流域产生了较稳定的稻作农业。稻作农业生产开始逐渐成为当时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为代表的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碳14测定年代...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有大面积种植什么经
答:黄河流域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因为黄河流域雨热同期,加之冬天时间较长,适合种植棉花,玉米等对温度水分要求很高的作物和冬小麦.而长江流域则适合种植水稻,茶叶,油菜等.

神农时期,我国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造成这种差 ...
答:南稻北粟,因为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长江流域潮湿多雨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有大面积种植什么经济农作物
答:古老珍稀的孑遗植物如水杉、银杉、珙桐;硕果仅存的珍禽异兽-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锷、朱缳等驰名中外,多属长江流域特有。农业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积温高,农作物生长期长,许多地区雨热同季,农业生产的光、热、水、土条件优越。流域有耕地2460多万公...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开始分别种植粟和水稻,造成这种
答:B 试题分析: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的低下,所以农业的种植情况就由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所决定,所以答案选择B项。A项是材料内容出现的结果,C项是根本万年历,D项是无关项。

神农时期,我国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造成这种差 ...
答:山东龙山文化比之大汶口文化农业又有所发展,并表现出与中原龙山文化的许多共同性,反映了黄河流域各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融合。 长江中下游的原始农业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中原仰韶文化约略相当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当时已有颇为发达的稻作农业。属于该时期的栽培稻遗存已多有发现,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

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什么和什么的最早起源地
答: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农作物和农耕文化的最早起源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开始分别种植粟和水稻。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主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作物如稻、粟、黍、大豆、大麻、经济林木和茶、漆等,都是中国首先栽培的...

古代农业的发祥地分别是哪些流域?
答: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约公元前18世纪;古代印度: 印度河与恒河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约公元前2027年 。它们都起源大河流域,这些地方自然地理条件都比较优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

王莽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如何出现了农民暴动?
答:王莽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相继出现了农民暴动。天凤四年,临淮人瓜田仪在会稽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起义,出没于湖海之间。同年吕母在海曲(今山东日照)起义,杀县令,入海坚持战斗。此起彼伏的暴动,预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即将来临。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答: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分别属于河姆渡文明和半坡文明。长江流域是河姆渡文明。主要作物水稻。黄河流域是半坡文明,主要作物是粟,也就是高粱米。主要是由于南北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南方地势低,气候炎热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