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作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相同之处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异同

  同: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
  两文形似游记散文,但都落脚于议论。
  两文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异:思想上:王安石在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洞,却因轻信随从,中途而返,是一次未能“极乎游之乐”的半途而废的游览,未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会索然寡味,断难下笔成文。而王安石却独辟蹊径,翻新出奇,从未能尽兴的游览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由仆碑“花”“华”音谬,悟出了“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这两点观感都是人生的哲理,真可谓出奇制胜。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乘兴而来,有叹而归。作者不是先有意考察,而是游而有感。文章重感想,有立论文的某些特点。
  苏轼先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亲眼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文章重考辩,有驳论文的某些特色。

(一)相同点:
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光有记游叙事、写景抒情,都借着记游来发议论。
A、一般的山水游记,都是以景物描写为主。当然,山水游记纯粹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物风俗而已,几乎不可能,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是传统的表现手法。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算是其中的名篇。
B、借着记游来发议论,那就不很常见了,至于议论又不失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那就更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石钟山记》可谓上乘之作。它们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记游部分记游、叙事、选物、绘景、抒情的范围都非常之窄,几乎处处都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而后面的议论都是回应前面的记游。
(二)不同点:
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议论,方式方法上也有些差异,《褒》篇重在明理悟道,《石》篇重在驳论考辨。
一、《褒》篇重在明理悟道。
1.入洞探游之悟。
A、先借托古人,以古人的“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精神为依据和标准,提倡要经过探究、深思而悟出观察所得的治学精神。
B、具体到自己此次游山的体验则是,做人做事首先要树立远大崇高的志向,才能到达他人所不能到达的境界,观察到他人所不能观察到的景象。此其一,志也;其二、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足够的体力与能力,否则也不能达到目的,力也;其三、具备了体力与能力,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能半途而废,毅也;其四、基本的物质辅助(如“此次探洞要火把照明”)也是必不可少的,物也。
此四者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志与毅,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力与物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最根本的是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毅”,最后要有“物”。把它们的重要性依次排列,逻辑十分严密。这是第一个方面。
2.褒禅山别称之悟。
A、褒禅山之别称,订正读音:“今言‘华山’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一则古碑倒在路边,一般人没有注意到;二则就算注意到了,而碑上的碑文又模糊、磨灭,一般的人很难从它残存的文字上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第三,古代的书籍又久已失传,后世之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得明白,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B、作者也并没有就此打住,“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总的来说,一次游山,所悟有二,探洞而得“观物”须要“志、力、毅、物”;究碑而得“学者”须要“深思而慎取”。“花生一树,各标一枝。”明理悟道占主、兼有抒情。
二、《石》篇重在驳论考辨。
1.石钟山之得名的由来。
A、石钟山之得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尽相同。作者开篇就提出问题,先点明人们对郦元之说持怀疑态度,接着以科学实验来批驳,钟磬置于水中,即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声。再点明自己对李渤之说的质疑,接着从逻辑上来初步反驳,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为什么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呢?论述这两个问题都极其简要。第三步,以自己一行人偶然亲自探访石钟山的耳闻目见的事实,来证实并补充郦元之说,推翻李渤之说。
B、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这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出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2. 世人不能确知其得名由来的原因。
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又进一步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来说。
A、第一方面,有正确的说法而不能传。例如郦元之说是正确的,可惜他“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渔工水师”虽然可能知道正确的说法,但是不能用文字表述、记载下来,人们也就不得而知。
B、第二方面,不能有正确的说法。士大夫尽管有能力以文字表述、记载,但他们养尊处优终究不肯做实地考察,所以世人也不得而知。有些浅陋之徒,虽然能够作实地考察,但又失之草率,如李渤“扣而聆之”自认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寺僧使小童“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盲目轻信他人不实之论。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全文一线串珠,从郦元而李渤而僧侣而自家父子,始终围绕石钟山得名由来进行探究考辨,驳论考辨的成分更重些。
醉翁亭记应该上课上过的,自行补充吧,不行就http://baike.baidu.com/view/90770.htm

  相同点: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议论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第二段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4.文章风格不同。前者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后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作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有...
答: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

苏轼《石钟山记》、姚鼐《登泰山记》与《游褒禅山记》相比有何异同?
答:同:都是写山水的。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褒禅山抒发尽志、尽物、尽力无至可以无悔之叹,借古书之不传议深思而慎取;苏轼的《石钟山记》写景之余,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姚鼐《登泰山记》写了泰山的位...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异同
答:同: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两文形似游记散文,但都落脚于议论。两文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异:思想上:王安石在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洞,却因轻信随从,中途而返,是一次未能“极乎游...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异同
答:那就更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石钟山记》可谓上乘之作.它们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记游部分记游、叙事、选物、绘景、抒情的范围都非常之窄,...

有关语文古文---《石钟山记》
答: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石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尽“相...

《游褒禅山记》与《醉翁亭记》、《石钟山记》之异同。
答:体裁上前四篇都是记,《游褒禅山记》是通过作者游览褒禅山,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感受:做成事要具备人,力,志。《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
答: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相同点——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病梅馆记》《项脊轩志...
答:体裁上前四篇都是记,后一篇是志,第一篇是通过作者游览褒禅山,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感受:做成事要具备人,力,志。第二篇借作者探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表达了做事应具有探索精神,第三篇作者借物抒怀,以旷达之情...

石钟山记 与游褒禅山记 异同点
答:┏游━寺僧扣石━笑而不信 笑 ┃ ┏(静)大石侧立┓噌 ┓ ↓ 考察经过,查实命名原因┃夜察┃ ┃ 坎┃如乐作焉 ┃ ┗(动)栖鹘颧鹤┛镗 ┛ ↓ ┗释疑 笑 ┏郦元 简 叹 考...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答:《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