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的全诗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7
乌台诗案”的构陷的依据,一是苏东坡的《湖州谢上表》,二是苏东坡的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1079年4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吴兴)。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瞬间朝他袭来,在湖州任职仅仅3个月,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

原来,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作为攻击、陷害的口实,对其进行弹劾。

当时的副相王琏还采用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卑劣手法,死死抓住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两句描写两株桧树挺拔不曲的雄姿,抒发自己不为权贵折服的豪迈感情的诗句,作为指控苏轼对神宗”不臣的依据。

《湖州谢上表》的介绍:

《湖州谢上表》是北宋文人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向宋神宗写的一道谢表。此表为谢恩而写,却也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愤懑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后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原文
湖州谢上表
苏轼〔宋代〕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的介绍:

《咏桧》一诗写于苏轼四十四岁时,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么两句,却被沈括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文字有了温度,那就是共鸣的开始!在诗词中追忆中华,畅游五湖四海。遇见即珍藏。

原文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苏轼〔宋代〕

吴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
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答: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答:他的话暗中嘲讽政府,然后牵连了大量苏轼的诗作为证据。该案件首先由审查机构报道,然后在玉石台监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榆石台上有柏树,栖息着数千只野生乌鸦,故称“五台”或“白台”。“五台诗案”得名。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政事...

苏轼乌台诗案相关的诗是?
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

柏台霜气夜凄凄,让苏轼深陷囵圄的“乌台诗案”,到底所为何事呢?
答:那么,导致大才子苏东坡深陷囵圄的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个多年的疑问,是时候该一一解开了!何为“乌台”?汉代时,监察御史们集中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台,而御史台里种了许多柏树,这些柏树上栖居了许多乌鸦,而乌鸦叽叽喳喳的声音宛如御史大夫们在朝中风闻奏事的声音,因此,御史台也被称为“...

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的哪一首诗?
答:对“乌台诗案”,我们不禁要问:第一:这些人为何要陷害苏轼?第二:王安石与这一切有无直接关系?第三:苏轼是如何逃过御史台审查的?到底谁才是幕后黑手,苏轼是如何利用“绝命诗”成功自救的。苏轼的粉丝是如何为他求情的,他的粉丝中最大的婉是谁?想知道答案的朋友,可以...

有关于苏轼乌台诗案写下的诗句
答: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记载。 今所见几种刊本中,《涵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保存了诗案原貌;《苔溪渔隐从话》本按编辑诗话的要求做过删改。苏轼“乌台诗案”即苏轼四十四岁时下御史台狱一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

苏轼的乌台诗案全过程
答: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哪首诗引起的
答:御史中皿李定指出苏轼的四条罪状:一是 “估终不悔 ,其恶已著 ” ,二是 “傲悖之语 , 日闻中外”,三是 “言伪而辨 , ” “行伪而坚 ” ,四是 “陛下修明政事 , 怨己不用 ” 。而最狠毒的是监察御史舒亶,他在弹劾苏轼的奏疏中逐条分析苏轼的诗,据宋朋九万在《东坡乌台诗案》记载...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答:我倒很想回答或者探讨一下“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少隐晦的不可言说的深层心理?纵观诸多“心案”,苏轼能保全性命,贬谪远地,算是十分幸运了。...

乌台诗案是由哪一首诗引起的
答:苏轼自知诗作写好之后,必定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想着只要耽搁了两天,说不定可以使皇帝收回成命。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