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帮个忙,我想知道李清照的历史故事和不同名人对她的词的评价,先谢谢各位了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对李清照的历史评价

名人评价
1、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
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
2、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
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

扩展资料:
两阙新词动京城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十六岁那年,她的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其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更是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
尔后不久,李清照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别忘前车之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清照

1、十六岁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十六岁那年,她的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其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更是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
2、再婚
女子再婚在宋代本属寻常,在明清则为重大道德污点,李清照几乎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证,这为“李清照未再婚说”提供了心理需求。
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品秩甚低,或有家暴和骗取李清照收藏之事,致婚姻破裂。按宋代法律,妻告夫即使胜诉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告发张汝舟收受贿赂,使其获罪,则婚姻自动失效。

扩展资料: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清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清照的才女之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才女李清照:轰动京师的文艺女青年 晚年闪婚闪离

  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新人静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过去了。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现在她就要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青年大学生赵明诚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正是冬天,一个丫环特地送来一枝梅花,拜过天地,喝过交杯酒,她和赵明诚入了洞房。

  李清照

  赵明诚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后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
  不料,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
  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一天,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仿佛不经意为之,可是我苦苦寻思,却总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说道:“我幼年弄笔之初,常听父亲说:‘文不可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怜《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丰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把登泰山、访古碑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宋徽宗是一个有艺术才华的皇帝,除了笃信道教外,还擅长书、画、乐、舞,喜欢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须有物质上的奢靡作后盾,于是蔡京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佳树、珍玩运到京都,供他观赏。运送这些花石树木的车船,便称
  为“花石纲”。“花石纲”所经之处,民夫猬集,钱谷一空。徽宗又在都城内兴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宫”和供游赏的,“延福宫”,穷极奢丽,激起各地起义,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赵构成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定国号“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赵明诚被朝廷罢去江宁太守的职务,夫妻两人乘船决定到洪州暂住,一路行来,两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李清照说道:“皇皇华夏,自古不乏英雄豪杰。就说我们大宋吧,这几年,出了多少忠肝义胆之士!李纲李枢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于危难之际;宗泽宗留守以孤军扼守危城、弥留之际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轻的太学生陈东来说,以书生而赴国难,几次伏阙上书,终至被朝廷斩首。丹心碧血,浩气长存。”
  赵明诚续道:“古代蜀国望帝禅位出奔,还日夜思念故国,化为啼血的子规。如今,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又有谁思念我们这风雨飘摇的故国呢?”船队已进入和州境内,李清照指着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对赵明诚说:“那就是霸王自刎的乌江啊!你刚才说得好,望帝怀念故国,化作子规,啼血哀呜,就是那漫山遍野
  的杜鹃,也变作了他的满腔碧血!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这比起那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气节的多!”言罢,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又是五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徒东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僻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八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全部竣工。这天下午,李清照亲手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
  《金石录》(三十卷)
  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
  写完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历史名人

才女李清照 ◇

(上)

才高之人,必要多情以制其才气,才使其身不为才所累,也不会以才而
至于伤人。然而才高而偏又要多情者,其心则每要为情所伤。这确实是一件
很不好办的事情。而当在红妆难出闺楼的时代里,女子多才而又要多情时,
则这样的才情所必要给其造成的伤痛,更要深厚惨烈的多。而当品味从卓文
君到朱淑真到李香君柳如是的一曲曲夹随了几多女儿柔肠欲断的诗词时,才
发现历史的尘灰中总少不了要以几多薄命红颜的断肠绝调为佐料;这不能不
使人要惊惧于历史所以能如此富有性情地演进,竟然总要以何等惨剧的情感
的付出为代价。

宋神宗元丰七年,中国历史上才情最著之一位女性--李清照--在齐
鲁一个并非常平的书香之家诞生。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其时名满
天下之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人博学多才,廉洁奉公,同时又
放任通达,不拘常俗,为难得之俊秀之才;其母王氏,乃名相王准之孙,时
相王(王+圭)之侄,家学颇丰。下嫁文叔而能自甘清贫,谨守贤良,殊为
难得。而李格非慧眼早识清照才气,比之为蔡琰蔡文姬,乃刻意不让其为封
建妇道思想所束缚,让女儿自由翱翔于文章词赋之间。如此美满家庭,终于
成就了清照的超卓才气。

清照出生之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末期。一岁时,神宗年三十八而薨,哲
宗继位,改元佑年。时哲宗年仅十岁,因此由太皇太后高氏听政。高氏大力
任用苏轼等元阁老臣,尽废熙元新法。元佑八年,高氏卒,哲宗亲政,有“
复熙宁、元丰之意”,次年即绍圣元年,任当初曾经背叛了王安石的章淳为
尚书左仆射,大力打击元佑党人,复行新法。苏轼作为元佑党人代表,自然
是首当其冲。而李格非为苏子门生,又刚直不阿,不愿依附时势,是年六月
即被贬广信。明年,始返京为礼部员外郎,并把清照从老家接到汴京。到这
时,清照才算开始有了一段比较安稳自如的生活。然而由于格非位在“元佑
党人”之列,因此后来宋王朝几次对元佑党人及其家属的沉重打击都忘记不
了他,清照一生几番为此身世所累并屡遭磨难,其所由来如次。

这年清照才十五岁。李格非把她接到汴京,是为了她的婚事。然而李清
照一到京都,其超绝才气便有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而不可遏制。不到一年
,也就是清照十六岁那年,即以一首“如梦令”名动京华。直至千载之后的
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绿肥红瘦”之绝妙而惊叹不已。

如此超绝才女,自当嫁给同等之超绝才子,才算般配。

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这种令人神往的组合,是中国沉闷而缺乏创意的漫
长的历史中少有的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华美乐章。而这样的乐章中,通常却
总还有不和谐的音符,乱人心扉。如前述的卓文君之与司马相如、李香君之
与侯朝宗,柳如是之与钱谦益,莫不如斯。而等待正是二八华年风华绝代的
李清照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清照于十八岁那一年,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二十一岁的太学生
赵明诚。这个赵明诚,少年时即颇有才名。陈师道说他“每遇苏(轼)、黄
(庭坚)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可见他对苏黄一派才气非常之士,很有
好感。赵李之配,真可谓是郎才女貌,正是为人所向往者。

事实上,李赵初婚时确乎快乐燕如。明诚好金石,是有宋一朝有名的金
石家,好收藏金石玉刻,碑文拓本。每在公假出外购买时,则必不忘给清照
带来果花枝树,小夫妻两实可谓如胶似漆,爱意融融。这从这一时期清照的
充满富雅清芳的词作中,也可略窥一二。从“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赋,此
花不与群花同”中,我们都可以想象见清照的颇带几分调皮地嬉笑于招展花
枝间、与夫君耍玩的绵绵场景。

然而这样的时光,在清照漫长的一生中,是极为少见的。不幸很快就要
降临到这个尚摆脱不了天真稚气的少妇身上。

宋徽宗崇宁元年,也就是清照初为人妇的第二年,徽宗亲书元佑党人名
单,铭石于端礼门,永不录用。李格非既为苏轼余党,在其中自然“名列前
茅”,不久连同苏氏兄弟及苏门四学士一起,远谪边郊。而赵挺之这时则随
章淳而得意宦场,并借机报复大肆打击元佑党人,不遗余力,即便清照上诗
求他营救乃父也几近于无动于衷。

这对于为人新妇之李清照来说,其打击之大,可想而知。诚如她给赵挺
之所言:“炙手可热心可寒”,一边为自己生身亲父,一边为自己心爱的夫
君的父亲大人,置身其中必日受煎熬,真难为了如许佳人了!李格非后虽蒙
身居相位的韩忠彦等的营救而能罢官潜心学问,尚不至于如苏氏兄弟等远斥
天涯海角,但对于李清照来说,这一场大变故对她心灵里所创治下的创伤,
却是永远也无法愈合了。这年她才十九岁。

赵挺之本是一个心胸狭窄而又势利之人。亲家蒙难自己非但见死不救,
甚至还有落井下石之嫌,一旦确定格非再无回返之可能,他对年幼的儿媳的
态度,也炯然不同以前。在那个父为子纲的时代里,这自然也连带影响了赵
明诚对自己娇妻的态度。明诚既然无意为爱而抛弃一起,甚至要想保住乃至
升迁自己的职位,自然就只有忍看娇妻倍受苦难熬煎而无顾--即便他确实
是对清照颇有情意的话。对于李清照来说,以往的养尊处优被有家门可依的
无忧少虑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元佑党人之后,她甚至已无法再
在京都呆下去了。明年,李清照终于被迫辞别新婚不久的夫君,与之生别离
,回到了老家。

呜呼!对于一个才高情笃之人来说,人生之最为惨烈而难于熬历的苦难
,莫过如此!而这样的苦难对于年仅二十的李清照来说,才仅仅只是个开始
。等待在她前面的跨越北南两宋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还有更多的远较此为
悲、为剧、为烈的苦痛在那里等着她孤独而苦寂地去细细品尝。唯有她在经
历了无数的苦难磨砺之后,上苍似乎才愿意赠给她以如椽神笔,写就一幅幅
血泪交融的壮美秀丽精致绝伦的美妙华章。然而那样的诗篇里,却再也少有
两年前新婚之时少女的无忧无虑的素扑雅致天真无邪的色调了。历史注定了
要将李清照高高铭刻入文明的凌烟阁中,然而这终竟是要以几乎完全而彻底
地毁掉如此一个美丽而才华绝代的少女的幸福为代价。如许惨烈的代价,对
于李清照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对于处身于一个三纲五常道德牌坊牢牢束缚住了人们的心灵的郁闷而充
满悲剧性的时代的人来说,一切似乎都已经由不得她作主了。无论李清照愿
意与否,她只有紧紧跟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顽强不屈地走去,在其中继续品
尝着无限的悲与喜、苦与乐、幸福与不幸所酿制出的杂味人生苦酒。舍此她
并别无选择。

◇ 才女李清照 ◇

(下)

宋哲宗朝及徽宗朝对元佑党人的迫害,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段公案。李
格非虽然不必如苏氏兄弟那样时有性命之忧,但身遭其累并及子孙,在那个
时代却是难免的事情。李清照无法再容身于父亲政敌之家中,只有远避娘家
。其中滋味,我们今天是无法领会了。然而其中使得清照参悟世态炎凉,人
世险恶,却无疑也是对其意志的一个很好的锤炼。然而燕尔新婚而不得不要
遭受此等劫难,与心爱之人作生别离,对于一个孤弱女子来说,其中痛苦无
论如何是太巨大了,实在是太巨大了。

然而赵明诚呢?这位年轻的新郎官,此时借其父在朝廷的炙手可热之地
位的荫庇,很快便当上了鸿胪少卿,一个颇为显赫却又十分清闲的职位。只
是不知当赵少卿酒足饭饱之余悠游于金石器皿之间的时候,是否还会记忆起
曾与他同床共枕美丽贤慧聪明卓绝却正熬煎于偏乡僻野向南方焦虑远眺的娇
妻呢?

然而史料可查的一个事实是,当两年之后李清照曾回京探望亲爱的夫君
时,在相府中却遭到了冷遇。赵李之间传颂千古的恋情,在赵明诚看来,不
过尔尔!相反的,这段时间,风流年少的赵明诚,是否有出格之举,行天台
之会,赴秦楼之约,固然无可细证;然而从此一时期寓居家中的李清照所写
的一些词来看,恐怕还是免不了的:而况在宋朝这一夫为妻纲正甚嚣尘上的
时代,纳妾或寻花问柳乃男人正当之举,即便是情痴而专一如苏东坡,其妻
王弗甚至还要主动劝其纳朝云为妾;又何况是如赵明诚这样的朝霸一方之相
门之年少张狂之士呢?对于李清照来说,明诚若有不忠之行为对她固然是个
极大的心理打击,然而章台路漫,武陵人远,她又如何能管得了呢?

世事翻覆,断难预料。靖康前后几十年,也恰恰是有宋一朝政局最为动
荡的时期。先是,赵挺之和蔡京争夺权位,数起数落。赵家势力自然也随之
波动。崇宁五年,朝廷下令毁“元佑党人碑”,大赦天下,解除党禁,这对
李格非一家来说,自然是个好消息。大观元年,蔡京复相,赵挺之罢右仆射
卒。蔡京旋即将赵家大小系狱。不久虽然重新获得解放,然而赵明诚也再难
有当日之得意了。真所谓盈虚有数,天道好旋。明诚这个时候也算尝到了当
初李清照所经历的那样的苦痛。但不同的是,清照并没有冷待他,相反的,
不久即决然随明诚避居青州乡里,甘愿与他同苦,甚至还热切地希望能和明
诚终老乡野。比照当初清照在赵府横遭冷遇,被遣回乡,而赵明诚却依然在
京逍遥地戴着乌纱帽,不知明诚冥冥之中倘若有知,若知道后人竟把他也列
为痴情男儿的典范,却不知会羞愧否?

清照时年二十四岁。情也爱也,此间的不同,就有如此之剧大!清照真
不愧性情中人也!然而查遍古今中外,此等才情俱著者,可谓寥寥少矣!到
而今,势利金钱远比真情来的珍贵,一些人更把情感放上了天平秤上来讨价
还价,那样的才情,还能到哪里才能找寻得到呢?

与赵明诚一起屏居青州归来堂颂词读书的十年光阴,是清照一生难得一
见的又一次快乐时光。这个时期,清照恍如从前几年的重负中解脱了出来,
其作品里,又重现了多才少女的明亮耀丽的光彩来。此十年,“仰取俯拾,
衣食有足”,“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
卷,指摘弊病,夜尽一烛为率”,“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
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
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如许生活,实在
要让人称羡不已了!只有在这个时候,赵李之配,才算不负为后人所仰慕者
!对于一个才情并著而又情真意笃冰清玉洁有如喜马拉雅山上的天空、天山
上的雪莲的年少女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相濡以沫恩爱如漆的生活更让
她陶醉的呢?也难怪清照要说,“甘心老是乡矣!故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行文至此,我甚至都能分享到了她的那一分快乐了!

象清照这样的人,必首先是生活于精神的世界里。这正是她异于常俗之
人、包括赵明诚的根本不同之处。盖常人必先居于此岸世界,而后看其有否
造化再渡向彼岸。而对于李清照这样性情中人来说,此岸世界,不过是暂时
栖身之遽芦罢了;她的身躯固然为其所拘限,她的心灵却总能自由地翱翔于
此岸与彼岸之间;这固然时常的会使她因为与此岸总有若即若离之隔阂而遭
受苦痛,然而她于其中所能享受到的独特的幸福与快乐,又岂是明诚之辈所
能体会得到呢?

此一时期,清照的创造力也达到了一个高峰。除了吟作了不少色彩明快
的词篇外,她还协助明诚撰写了成就其名之《金石录》--明诚所为当世及
后世所传者,不过其金石造诣,其中有大部清照之功劳,是免不了的。此外
,清照还汲取刘勰与钟嵘之观点,天才独创写就了“别是一家”的《词论》
,评点当世大词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张先、秦观、柳永等,颇有捭
睨天下英雄如无物之气概。易安词体,当奠定于斯时。

然而赵明诚终是俗人。他是耐不住终老乡野这样的寂寞的,因为他并没
有如清照那样能于寂寞中寻求个人极大自由的超然品性。在避居青州的数年
中,他一直没有放弃尽快回城作官的念头。毕竟都市的热闹,再加个人陷身
尘世随波沉浮所能获得的刺激性兴奋,就有如今天之出国流洋能给一些人带
来快感一般,这样的诱惑,他是断断抵制不了的。

政和元年,也就是赵李退居归来堂不到四年左右时光,赵挺之通过其母
乞求当朝能复其官职。这样不懈折腾了六七年,终于在重和元年,也就是赵
李居归来堂整十年后,赵明诚终于如愿以偿,得以离开青州出外作官。然而
让人奇怪的是,清照竟然没有随他同行。这在官员可携眷属同任的宋朝来说
,不能不说是十分奇怪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苏东坡在四次被贬甚至被远谪
海南时,每次几乎都是要带上坛坛罐罐、妻儿老小一同上路的;他的第一个
妻子王弗,记得便是病死遭贬道上;而侍妾朝云更是自始至终伴随着他,天
南海北四处流浪,一起渡过无数的风风雨雨。而得贤妻如清照的赵明诚,怎
么反倒如此的公而忘私呢?

这无论如何,都是解释不通的。但或许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因
为个中的原由,我们从清照给明诚的送别词中,足以一窥底细了!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
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
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看来赵明诚并非真个是报国心切。他本是天台刘阮、急登章台路,欲赴
秦楼约罢了!可怜清照,纵然唱碎千万遍阳关曲,也难留住曾和她十年同梦
的武陵中人了!十年来她不记前嫌,精心地以自己的炽爱抚平他的苦寂和创
伤;可这位先生,一朝得志,尽然首先就想要让她重温一下十年前她所经历
的苦难。“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旧恨新愁交织于此,怎不叫
她新瘦悲秋呢!

行文至此,真是要让人目眦尽裂,胆血贲张了!真不知时光若倒退几十
年,赵明诚倘遇到了包龙图,是否会让他看不顺眼呢?

虽然又数年,明诚经历官场磨难,才真切地体会到清照之情之真之切之
无可于俗物中可补者,终于有所领悟而回心转意。然而纵便如此,后来金兵
南犯他们在池阳相别,明诚叮嘱清照保管他的那堆金石器物时,依然是甚至
看重自己的那堆破烂货甚于清照的生命!清照问他“如闻城中缓急,奈何?
”,他远远的回答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他是宁可
让清照抱着坛坛罐罐一起死的,又何曾想到她的生命的珍贵呢?

而这样一个朝秦暮楚反反覆覆的绝情的小人儿,竟然能和清照一起,垂
名于千年之后,空担起情圣之名。明诚,汝无愧乎?!

李清照的最大的不幸,也正在于此。

建言三年,赵明诚死,清照时年四十六岁。明诚虽然不是一个重情之人
,清照却是。因此他的死,仍让清照肝肠欲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或
许也是她的饱受沧桑磨难的情感的一种解脱。而造化的捉弄人之处便在于,
这还远非是她的苦难的结束,而只是又一轮苦难的开始。她的悲剧性的一生,
只有在她靖难之后,以无比悲愤之情写就那首足可让古今天下所有的男人抬
不起头来的五言绝句时,其激昂的色调才达于极致--而那离开现在,还有
让人窒息难于熬继的一段时间;而离开她彻底地从这个世界的苦痛中解脱出
来,还有漫长的二十七年。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即公元1155年,李清照死。死年七十三。

词人对她的评价:阮阅《诗话总龟》后集《丽人门》云:"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言甚新。"
明时杨慎《词品》 :“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故事一:
李清照与赵明诚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故事二:
那是在一个重阳之夜,这个满腹忧愁的女才子,面对冷落的晚秋,想想自己的生活遭遇,不禁怆然思念起远方的丈夫来。她独自把盏斟酌,却有一阵暗香浮来,那是菊花的香味,粘在袖口上怎么挥也挥不走,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多愁善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将此词寄给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对这首词玩了一个小小的游戏,他模仿妻子的风格,一口气填了三十首的《醉花阴》,混在一起拿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看罢笑笑说,只三句最好。这三句便是“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婆。

故事三:
李清照的悲剧结局
李清照是宋朝南渡的前后的著名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女作家。她十八岁时嫁给了大她一岁的大学生赵明诚。明诚博学多才,小俩口婚姻生活师父幸福愉快。
夫妻两人喜欢收藏古董字画,整理展玩,深夜不倦,坐在归来堂中烧茶喝,两人爱玩翻书赌茶之戏,说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看谁记的准,赢的人就可以先喝茶。清照常赢,得意的大笑,有时笑的茶水都顷溅怀中,反而没得喝。世人看到这些都以为这样的夫妻是神仙眷侣。
如果只看这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情景,应该算是吧。可事实上。远非如此。
李清照成长的年代是个动荡的年代。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隶属旧党。被新党打压。这个新党里就包括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
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清照和明诚结婚后无出。所以赵父就要为赵明诚纳妾。后来赵明诚也是流连烟花场所。还有记载 李清照 后来改嫁。但是所嫁之人是图谋她的文物。后来李清照离婚。就是去打官司。女人那个时候离婚很难。
可怜这样的一位才女。晚年十分凄惨。感情丰富的她,因为怀念故乡,而十分痛苦。而经济上也是孤苦无依。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负一时重誉。
而南渡的权贵,只贪图享乐。对她是政治上的打压。而且,还受着这批人的污蔑。她的态度 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
她不噤感叹地吟出“南来尚怯吴江冷,北去应悲易水寒。”令人感慨深沉。
曾经有的美好时光也不过几年而已。
李清照被南渡的权贵们遗忘的,甚至她的卒年,在史书中亦无可考。神仙美眷。似水流年。

名人评价:

明时杨慎《词品》 :“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四库全书》提要有这样的评价:“李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佚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也。”

以上内容均根据我所知道的故事片断,在网上搜索而来,格式上可能不太正确。但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6.htm#4
这里面描述的比较详细

历史人物:李清照
答:历史人物:李清照人物简介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女词人、文学家,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一生共写下约200多首词,以《如梦令》、《声声慢》、《钗头凤》、《如夜雨》等作品最为著名。她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也影响了后...

李清照的历史典故
答:李清照的历史典故是赌书泼茶。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她以优美的诗词和散文闻名。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都是文化人,喜欢收藏书籍,鉴赏古玩。有一次,他们为了比赛记忆力,决定玩一个游戏:在书房里,他们把很多书籍...

李清照的相关事迹
答:李清照,南宋时期著名的女性文学家,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享誉文坛,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后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共同研究金石书画,生活幸福。然而,靖康之变打破...

李清照哪个朝代的诗人
答: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婉约派词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辛弃疾1140-1207。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 ...

大家帮个忙,我想知道李清照的历史故事和不同名人对她的词的评价,先谢谢...
答:宋神宗元丰七年,中国历史上才情最著之一位女性--李清照--在齐 鲁一个并非常平的书香之家诞生。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其时名满 天下之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人博学多才,廉洁奉公,同时又 放任通达,不拘常俗,为难得...

李清照是什么朝代的人
答: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出生于齐州济南。她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特,早期作品多描绘了她优雅闲适的生活场景,而后期则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悲伤...

李清照的简介是什么
答: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

李清照哪个朝代的诗人 宋代词人李清照简介历史名人
答:宋代李清照简介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士大夫的官宦之家。李清照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 苏轼 的学生,所以素有文学底蕴,家中藏书丰厚。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自小在家中长辈的熏陶下,对于文学典籍自然而...

李清照的主要事迹
答:李清照是宋代人,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弟子、“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文坛地位崇高,她又嫁与皇族赵明诚,故与主流文学圈颇有往来,其创作得到推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唯一被经典化的女词人——其他女作家虽可能受称赞...

李清照的资料
答: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