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在位时多次逃亡海上,是为便于南逃做准备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历史上的赵构被称为“逃跑君王”,他一生一共逃跑过几次?

赵构在他成为皇帝之后,他大概跑了有三四次。赵构他作为当时的皇帝来说是十分有文学天赋的一个,但是他却因为害怕金人而逃亡了许多次。这就会有人认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是一个逃跑皇帝。

其实这是因为赵构他知道自己是不可为的,那么他就便不为了。在1127年赵构刚刚成为皇帝之后,他就从河北地区逃向了扬州。而在两年之后金兵入侵扬州的时候,赵构便是骑着狼穿过了长江,到达了杭州。这一年的九月,金兵南渡入侵江南。赵构又从杭州最后逃亡了温州,甚至还在海上漂流了许久。直到最后金兵被韩世忠率军队打退了,在1130年的夏天,赵构才回到了绍兴,然后又到了临安。

但我认为赵构他当时之所以会逃亡,并非这是他的本愿。因为当时宋朝的实力的确是远远弱于金人的,因此在金人的逼迫之下,赵构是不得不逃亡的。但是赵构在位期间,南宋的经济发展的却是十分的迅速。江南地区也是彻底的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新中心以及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可以说南宋的经济实力,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相比的。

而且当时手工业也是十分发达。造纸术,印刷术,陶瓷炼瓷术,还有造船、军工等行业,更是焕然一新,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前列。当时是南宋的对外贸易也是十分的活跃。可以说赵构的一生中唯一的污点便是杀害了抗金的岳飞。

宋高宗赵构是中国历史上逃跑次数最多被称为“逃跑君王“的人。赵构20岁当皇帝,55岁退位,然后又当了25年的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皇帝,也是当太上皇最久的人。

赵构当皇帝的前几年一直在不停的逃跑,在即位后不久的1127年就是他的第一次逃跑,1129年第二次逃跑,逃到了杭州,在杭州发生了苗刘兵变,三岁的太子赵旉在这场兵变中被吓死。同年的九月,赵构一路逃亡,甚至漂泊到了海上,就怕被抓了,等岳飞等人把金兵打退了才回到了绍兴府。之后的赵构为了方便逃跑,把南宋的首都定在了杭州,为的就是怕金兵渡过长江就马上到了南京而使得自己来不及逃跑,成了名副其实的 逃跑皇帝。

赵构之所以当个皇帝都要逃跑这么多次,其原因也归结于当时的金兵太不安分,年年都想着进攻中原南下侵占更多的地方。而宋朝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经济达到高峰的一个时代,当时的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甚至有夜市出现,这么一个繁荣的朝代在比较贫苦的金兵看来就是香饽饽,所以在宋朝,打仗是常有的事。

然而就是在如此混乱的时候,赵构当政,南宋的经济快速发展,把江南打造成了中国新的经济中心,成了世界第一大都市,在这期间,稻麦两熟得以推广,纺织、造纸、印刷、陶瓷、造船及军火等手工业也是世界前茅,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经济成就超过大唐盛世和康乾盛世,实实在在的建立了世界上最繁荣的王朝。

古代帝王在江南建都时,大多都选择南京,因其西北濒临长江,东有“龙盘”紫金山,西有“虎踞”清凉山,北有玄武湖、长江,南有雨花台,山水环抱,地形极为险要,而杭州则恰恰相反,为何宋高宗还会定都在杭州?

赵构之所以以杭州为行在而不是南京,在于杭州近海,便于沿海向南逃亡。一路南逃的高宗被金人吓破胆,先是到扬州再到杭州再到宁波,最后被逼无奈在海上漂泊四个月。等到金人退兵,高宗先以绍兴为行在,而后感觉绍兴漕运不变以临安为行在。

南京登基

宋朝的南京不是现在的南京,而是应天府(商丘)。二十一岁的康王最初得知父兄被俘北去,金人另立伪楚的消息,如五雷轰顶,“更无分毫主意”。他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商议,决定按兵不动,先派人刺探消息。

新成立的伪楚政权不得人心,在金军撤退后显然不能维持。

张邦昌找到宋哲宗废后孟氏,实行垂帘听政,又致书康王,表明自己万不得已接受皇位,并派人将“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送到元帅府。在宋失中原的情势下,张邦昌其实并无称孤道寡的胆量和野心。

孟太后听政后,对新皇帝的人选其实已无挑选的余地,她下手诏说:“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群情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由康邸之旧藩,嗣我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特别引用了晋文公重耳的典故,说明康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居于无可争议的地位。

经孟太后和众臣僚再三“劝进”,康王一行由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当年五月一日,赵构“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后庙号高宗。

他将年号改为建炎。按古代五行之说,宋属火德,汉光武帝“中兴”,年号建武,而宋太祖的开国年号为建隆,故用建炎为年号,以象征赵宋中兴有望。宋高宗的即位十分顺利,但完全缺乏“中兴之主”的素质,一旦身登大宝,扮演“中兴之主”的角色,却不免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事实上已决定宋帝国往后的规模和命运。

赵构

宋高宗在即位大赦中说;“同傒两宫之复,终图万世之安。”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不得不将迎还二圣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口号。按古时的名分,也只有宋高宗本人方有资格率先提出这个口号。

经奸臣私下劝说,宋高宗遂于七月下亲笔手诏,“欲巡幸东南以避狄”。宋高宗于九月下诏“巡幸淮甸”,规定“应敢妄议,欲摇动朝廷者”,“同谋及知情”者,“并行处斩”,凡告讦者,“有官人转五官”,“白身人”超越无品和从九品,径升正九品的保义郎。当时因战功而升五官,也属罕见的奇功。用如此重的赏罚箝制正论,这在标榜宽仁为治的宋代,也是开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先例。

十月,宋高宗终于如愿以偿,将“行在”,即皇帝和朝廷的临时驻地,从南京应天府搬迁到扬州。

扬州惊魂

宋高宗大约是吸取了父亲宋徽宗的教训,喜欢以清心寡欲自我标榜。内侍从开封带来珍珠等物一两袋,他便下令“投之汴水”,他又令镇江府将螺钿桌椅在市中焚毁,说:“还淳返朴,须人主以身先之,天下自然响化。”宋高宗为树立“恭己勤政”的形象,对宰执大臣说:“朕每退朝,押班(内侍)以下奏事,亦正衣冠再坐而听,未尝与之款昵,又性不喜与妇人久处。”

实际上,他在行宫的荒淫生活早已不胫而走,成为不便对他说穿的公开秘密。官员卫肤敏和刘珏上奏,“论营缮、工作、内降、锡赍”等事,婉转批评皇帝“间以内批御宝”,兴修土木,劳民伤财之类。

杜充

继任东京留守的杜充是色厉内荏的草包,他一反前任宗泽的所为,面对金军行将发动的攻势,其唯一的对策,就是掘开河堤,使黄河改道入淮。暴溢的浊流并不能阻止金军的步步进逼,扬州的安全逐渐成了问题。一些官员建议及早措置,“以备不虞”,而黄潜善和汪伯彦“笑且不信”。他们下令“禁止街市不得扇摇边事,亦不许士庶般挈出城”, 既不准备战守,也不准备逃跑。两人天天听和尚克勤说法,以示从容闲雅的宰相风度。建炎三年(1129年)初,金左副元帅完颜粘罕(宗翰)派遭完颜拔离速、乌林答泰欲和耶律马五率师急袭扬州。

二月,内侍邝询急报正在行宫淫乐的宋高宗,说金军已占领近在咫尺的天长军(治今安徽天长)。宋高宗吓得心胆俱裂,“遂病瘘腐”,从此丧失生育能力。寡人好色,终于受到了惩罚,而乐极生悲。他慌忙带领御营都统制王渊、宦官康履等五、六人,策马出城狂逃。

扬州一些市民看到官家招摇“过市”,加之从行宫内星迸四散的宫女和内侍,更证实了皇帝出逃的消息属实。于是全城顿时成了一锅沸粥,从官员、军士到市民纷纷夺门而逃,门窄人众,自相践踏,死者无数。由于运河浅涸,官私舟船都陷在泥淖中,动弹不得。混乱的人流拥向江边。大家对黄潜善和汪伯彦恨之入骨,司农卿黄锷逃到江边,被军士误认为是祸国殃民的“黄相公”,方待分辨,已人头落地。

逃在最前列的宋高宗,听到一名卫士口出怨言,恼羞成怒,拔剑将他刺死。王渊早先夸口说,在江边已有大批船只侍候。实际上,这些舟船用于为自己和内侍们运送家财了。宋高宗一行找到小船渡江,而十多万百姓却无船只,只是在江北呼天喊地。

宋高宗逃走的后一天,金军进入扬州城,烧杀抢掠,又追至江边,在江北的百姓或沉江自尽,或听凭宰杀,幸存者被俘为奴。五十里运河中的舳舻,满载着财宝、器物、金帛、文书等,都原封不动,金军连抢劫也抢劫不完。

狼狈南逃

突击扬州的金兵只有五、六千骑,而宋高宗的御营至少有好几万兵力,但在失败主义和逃跑主义气氛的笼罩下,根本没有组织任何抵抗。唯有招信县尉孙荣率百余名弓手拒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

刘光世

宋高宗一行逃到镇江府城,狼狈不堪,“无寝具”,“以一貂皮自随,卧覆各半”。大将刘光世在皇帝面前大哭,说王渊专管舟船,而自己几万军队“皆不能济,何以自效”?王渊慌忙将江北都巡检皇甫佐处死,以作替罪羊。

王渊建议,说大江天堑不能保证安全,不如去有“重江之险”的杭州,此议立即得到众内侍的赞同。一大群高等逃难者经常州、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南下,“仪仗皆阙,惟一兵执黄扇而已”。至平江府后,宋高宗“始脱介胄,御黄袍,侍卫者皆有生意”。皇帝和小朝廷抵达杭州,即“以州治为行宫”。宋高宗只能“御白木床”,将每日“百品”的“御膳”减为“日一羊,煎肉炊饼而已”。

苗刘之变

扬州逃难后,宦官们自恃保驾有功,“益自炫,愈有轻外朝心”。当皇帝南下逃窜之际,宦官们沿途“以射鸭为乐”。到得杭州,又“强占民居,强市民物”,“肆为暴横”。他们去钱塘江“观潮,帐设塞街”,作威作福,激起了军愤和民愤。

黄潜善和汪伯彦罢相后,宋高宗任命朱胜非为右相,又命王渊任同签书枢密院事,仍兼御营都统制。 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武臣出任枢密院低等长官,居执政之列,无疑算是特殊的恩典。王渊在维扬之变中本有不可推诿的罪责,反而破格超擢,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与康履等人有“深交”,“由宦官荐”之故。

率部戍守杭州的武将苗傅和刘正彦对此项任命不服,密谋发动政变。右相朱胜非奏禀皇帝,说“王渊除命,诸将有语”,建议“令渊依执政恩例,不与院事”。宋高宗表示赞同,下令王渊“免进呈、书押本院公事”,使他处于有虚名而无实职的地位,却为时已晚。

苗傅和刘正彦的密谋,被知情者向内侍康履告发。康履慌忙奏禀皇帝,宋高宗即命康履通知朱胜非,朱胜非又叫王渊预先在政变者的集中地天竺寺布置伏兵。实际上,康履的情报恰好中了政变者的调虎离山之计。

苗刘兵变

当王渊翌日退朝后,埋伏在城北桥下的军队即一拥而上,刘正彦亲自处斩王渊。叛兵分头包围行宫和众宦官住宅,凡未在行宫值班的宦官,“皆为其所杀,而财物尽劫取”,甚至无胡须者也被误杀。

苗傅和刘正彦在闹市中张贴榜文,指斥“奸臣误国,内侍弄权”,“民命皇皇,未知死所,进退大臣,尽出阉宦,赏罚士卒,多自私门”,宣称“天其以予为民除害”。

宋高宗一时吓得六神无主,朱胜非和执政也只能同苗傅和刘正彦进行谈判与敷衍。苗傅等在行宫前厉声呼喝,要求斩康履等人,以谢三军。经一些官员劝说,宋高宗也顾不得皇帝的尊严,下令将康履交给叛兵,当场被腰斩,并脔割其肉。另一宦官曾择流放广南,又被追还斩首。蓝珪、高邈、张去为、张旦、陈永锡等人都贬窜远方。

苗傅和刘正彦逼迫宋高宗退位,当太上皇,由宋哲宗的废后,时称隆祐皇太后的孟氏垂帘听政,宋高宗与潘氏所生的三岁幼子赵旉继位,改元明受。故苗刘之变又称明受之变。五十七岁的孟氏,曾过了长达三十年的痛苦幽居生活,此次又不得不与苗傅、刘正彦等人周旋,委曲调和,以求保全宋高宗这个不争气的侄子。

苗傅和刘正彦官升节度使,两人虽挟制朝廷,其实并无深谋远虑,其部属也没有足智多谋者。在对金关系方面,两人“欲和金人,以息兵革”,认为“遣使议和不可缓”, 他们命王孝迪和卢益任中书侍郎和尚书左丞,准备派两人以执政的身份出使金朝。

苗刘之变震动朝野,宋廷的执政官中,尚有同签书枢密院事吕颐浩在江宁府部署江防,礼部侍郎张浚督兵于平江府,两人联络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发兵勤王。朱胜非利用韩世忠等军进逼杭州的压力,迫使苗傅和刘正彦同意太上皇复辟,说隆祐皇太后和皇帝将颁誓书和铁券,“可保无虞”。

韩世忠

宋高宗复辟成功。韩世忠军击破叛兵的抵抗,苗傅和刘正彦势屈计穷,出城逃命。吕颐浩、张俊和韩世忠亲至行宫,宋高宗步出宫门,执韩世忠之手,恸哭一番。历时一月的政变宣告结束。韩世忠统兵追歼叛兵残部,苗傅和刘正彦被俘后,处以磔刑。

两三个月内接连发生的事变,使二十三岁的宋高宗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待政局稳定后,他于六月下罪己诏,承认自己“昧经邦之远图”,“昧戡乱之大略”,“无绥人之德”,“失驭臣之柄”,表示愿“深自修省,悔过贵躬”,“逆耳忠言,钦而必受” 这反映他对本人发岌可危的局面开始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而寻求某种程度的改弦更张。

苗刘之变后,宋高宗个人生活又发生一件十分痛苦和烦恼的事。潘贤妃在妊娠期间,正值金军攻破开封前后,故太子赵旉体弱多病。七月,在他患病期间,一名宫人不慎踢翻一只鼎,“仆地有声,太子即惊搐不止”,宋高宗大怒,“命斩宫人于庑下”,赵旉便停止了呼吸。宋高宗既苦无生育能力,又丧失了唯一的子嗣,这对赵氏家天下而言,自然意味着一种潜伏的危机。

向南“巡幸”

金人用兵,往往是选择秋高气爽、弓劲马肥的时节。宋高宗有扬州之变的前戒,不得不为逃跑早作准备。他在六月下诏,命东京留守杜充兼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京西路,“提重兵防淮”,到七月下旬,又“恭请隆祐皇太后率六宫、宗室近属”前往江南西路洪州。

尽管“庶事草创”,这位好色的寡人在扬州逃难后,又聚合宫女数百人,至此不得不忍痛命大部分人随隆祐皇太后西行。此外,又命李邴任权知三省、枢密院事,滕康任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扈从以行”。两人作为执政,在洪州掌管部分政府事务。

由于杜充的逃跑,北宋在中原地区所建的东、西、南、北四京至此全部失陷。宋廷原拟杜充防守淮南,岂料他不逃则已,一逃便逃到大江以南的建康府。将京东、京西和淮南的广大地域拱手让敌。但宋廷不仅没有追究他弃地的罪责,反而将他视为救星。似乎支撑这半片残天,就全凭这根擎天柱了。

宋高宗发表杜充任同知枢密院事,但杜充却嫌枢密院副长官的差遣太低太小,便以“中风在告”,上奏辞免,皇帝“知其不满”,就超擢为右相。“制下四日”,本来无病的杜充“即起视事”。宋高宗命杜充兼江、淮宣抚使,统兵十余万,镇守建康。

吕颐浩

按照吕颐浩“且战且避”的方针,从闰八月到十月,宋高宗和小朝廷的部分官员沿运河南撤。杭州早于当年七月升临安府,有着避难所和安乐窝的双重含义。尽管宋廷尚未得知金军大举进攻的确切消息,宋高宗抵达临安后,不敢住行宫,只是住在御舟中。按古时的迷信习俗,“夜观天象”,“食素已二十余日”,整日忧心忡忡,很快又乘御舟直到沿海的越州(治今浙江绍兴)。

金军此次南侵,由完颜挞懒(昌)负责淮南战场,完颜兀术(宗弼)负责江南战场。江南战场的金军又分两路。西路军由完颜拔离速、完颜彀英和耶律马五指挥,于十月自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先后荼毒了江南西路和荆湖南、北路。

隆祐皇太后的卫兵溃散,却幸免于难,宋高宗费尽心血搜罗的几百名宫女“死亡、散失者甚众”。完颜兀术(宗弼)攻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的采石渡和慈湖失利,改由建康府的马家渡渡江。坐镇建康城的杜充“日事诛杀,无制敌之方”。都统制陈淬率岳飞等将出战,当胜负难分之时,宋将逃跑,金军遂乘机击溃宋军。

杜充逃到江北后,投降金国。宋高宗闻知,“不食者累日”,说:“朕待充自庶官拜相,可谓厚矣,何故至是?”其实,将懦夫尊奉为“徇国忘家”的“烈丈夫”,正是宋高宗自己种下的恶果。宰相投敌,南宋前期也仅此一人。

海上漂泊

宋廷得知金军渡江和杜充败报后,七嘴八舌,议论纷纭。吕颐浩说:“陆行山险之路,粮运不给,必致生变。兼金人既渡浙江,必分遣轻骑追袭。今若车驾乘海舟以避敌,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江、浙地热,敌亦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彼入我出,彼出我入,此正兵家之奇也。”

次日晚朝,宋高宗说:“航海之事朕昨夕熟思之,断在必行。”便决定了航海避敌之策。吕颐浩又建议“令从官已下各从便而去”,却被皇帝否定, 十二月初,宋高宗一行到达明州(治今浙江宁波)。

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占领建康后,又直扑临安,急欲捉拿宋高宗。宋高宗身穿甲胄,冒着大雨,与臣僚们出东渡门,乘船前往定海县(今浙江镇海)。一部分官员留在明州,或“以不便海舶,请陆行以从”。“去者有风涛之患,留者有兵火之虞,相别殿门外,皆面无人色”,笼罩着一片凄凉和惶恐景色。



对,因为当时宋朝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抵抗外地,所以说他是为了便于南逃做准备。

我觉得他这确实是在为自己南逃做准备,他知道此时的政局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在为自己谋一条后路。

的确是为了方便南逃,因为金人航海技术不成熟,在海上容易逃跑。

宋朝皇帝赵端资料
答:张世杰收拾残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风雨,张世杰仰天大呼:“我为赵氏已经尽心尽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赵昰是宋度宗赵禥的第三子,当时元军占据北方,多次久攻宋朝不下,而襄樊之地正是宋朝主力的防线,宋度宗在位时只...

荼薇酒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珠
答:过去,一些家族酒坊奉伍公为酿造荼薇酒的鼻祖。每逢蒸馏荼薇酒前,会进行“拜酒尊”的仪式,以求先贤保佑酿出上等的荼薇酒。 明代初即实施严酷的海禁政策。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防范逃亡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势力和慑于日本帮助...

王安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王安石是一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均有较高深造诣,他的散文大多为述说文,为变法服务。他的诗歌以罢相为界风格截然不同,前期的诗多为针对时弊的说理型,罢相后王安石流连山水,这...

普鲁士在腓特烈大帝时期人口仅300多万人且国土少四周全是强敌经济不发达...
答: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普鲁士国王,史称腓特烈大帝。他是十八世纪中...这支强悍的骑兵后来在著名的罗斯巴赫与洛伊滕战役中曾多次出奇制胜,为普军...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募兵性质,官兵之间的对立十分尖锐,士兵逃亡现象非常普遍,因此...

从“海上之盟”到“靖康之耻”,北宋是怎样把自己作死的?
答:靖康元年十一月开封城破,宋钦宗降金。金军将城中府库搜刮一空,于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将徽钦二帝、北宋宗室及其眷属三千多人掳至北方。曾经在宋徽宗在位时辉煌如梦境的开封城遭到极大破坏,北宋灭亡,历时167年。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发展情况
答: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存在的。日本 在公元前3—4世纪时,还处于绳文化时期(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没 有铜、铁和纺织品,然而在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中,却 发掘出了纺织品随葬物,经...

为什么宋代经济这么发达?
答:特别是宋真宗时期,多次集中国家力量,改良农具和稻种,甚至动用宫廷的珠宝,从天竺和占城引进新型稻种,一年三熟的三季稻就是在这个时代铺开的。因此,宋朝发展到宋真宗时代时,农业产值就已经甩开盛唐时代三倍多,真正的富裕...

为什么有人说李鸿章是奸臣?
答: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当我起身告辞时,他仍很善意地用热情的语言赞扬了英国公民为使中国摆脱...

我想问元朝1279数十万大军入侵日本,算不算侵略战争?那又算不算是中国...
答:蒙古帝国于1259年完全征服高丽王国后,听说在更东方的大海上,还有一个日本帝国,便于1266年,派遣使节前往招降。日本当时是龟山天皇在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蒙古帝国这回事。对这种来历不明的使节,自然不予理会。这种冷淡态度,引起两次无妄的...

求助:白居易《长恨歌》的全文
答:④长恨歌: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冬,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道古论今,言及唐玄宗之溺于声色及杨贵妃之恃宠贵幸,终于酿成马嵬之变,不胜感慨,乃据王质夫之建议作成此诗。陈鸿并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