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0
扬州的传统民风民俗

1、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兴起于清代初期,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扬州评话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
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同时艺人在创作和表演中还十分注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
2、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
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音乐,曲调源自当地小调,还包括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重阳登高祛邪
扬州人爱在重阳节登高祛邪。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观音堂或文峰塔等高处,欣赏秋景,不出门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阳糕象征登高。旧时每逢重阳节,作坊老板都要办酒请工人,席间每人最少两只螃蟹。工人们吃了重阳酒,更加劲地做工。旧有“吃了重阳酒,日夜不停手”之说。

4、清明节吃烧饼
清明节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
5、扬州婚俗
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6、观音山香会
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

--大年初一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扬州人十分看重。尽管扬州人有到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但初一早上却是例外,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扬州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喜爱吃的,这种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与“四喜汤圆”类似的,旧时的扬州人还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习俗。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到了四更天,寒气更重。这时远远地有人喊:“卖-----吉祥如意蛋!”何谓吉祥如意蛋?就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起人物山水来,配上红绿颜色;或者写些字,什么“吉祥如意”、“年年如意”……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从前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了。…… 卖“吉祥如意蛋”的小贩早就看不见了,所以现今的扬州人大多数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么一回事,真是十分遗憾。照扬州评话中的描述,这蛋壳上还画有人物山水,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失传了的时节食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已经失传了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 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 “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年节酒 正月里扬州人还有“请春卮”、“做财神会”一俗。《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年春兴在侬家。”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厄。”《真州竹枝词引》中也记述:“绅士宴客,曰‘请春卮’;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请春卮酒”用现代语讲,就是新春时节请客聚宴。只不过《真州竹枝词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绅士,一类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形式都是一样。现今,人们不会分得这么细,“请春卮”、和“做财神会”,统统都叫做“请年节酒”。 其实,“请年节酒”是一项唐代就有的古老风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云:“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旦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清嘉录》卷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请年节酒”的风习依然盛行,特别是在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正月十八。 “请年节酒”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礼仪,同时也是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其含义有三,一是过年期间请客,正值岁首佳期,对客人是一种特殊的尊重。二是春节期间家中备有较多的菜肴,此时请客也倍加丰盛。三是扬州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人与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乡亲们平时难得见面,请“年节酒”是便于大家聚会。当然,现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请酒之机,互通商业信息,商议生财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真州竹枝词引》中把请“年节酒”说成是做“财神会”,还是很有道理的。 --踏青挑荠 有一句谣谚,叫:“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是说荠菜花像牡丹花一样美丽好看。旧时,有的妇女特别喜爱把荠菜花插在发际,作为一种时新的头饰。当然,扬州人在初春时节挑挖荠菜,还不单纯是为了花儿好看,这荠菜还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荠菜的嫩株可以食用,用荠菜做的春卷,春饼等都是应时的美食。 荠菜是田地里野生的,多生于田埂、河岸、墙角、路旁,扬州郊外的野地里几乎到处都有。春天到了,荠菜开出小小的白花,在野地里十分醒目。新春时节扬州人又有郊野踏青的习俗,踏青时,许多妇女儿童一边观赏新春风光,一边挑挖荠菜,既赏心悦目,又可得实惠。农家当然也要挑挖荠菜,他们除了自己尝鲜,更多的是挑上街去售卖。同时上街售卖的还有马兰头、枸杞芽和香椿芽等,这些都是早春时节的野菜。 如今,人们吃野菜,是调换口味,但旧时的野菜却是人们度春荒的主食。明代有位散曲大家叫王磐,是高邮人,他的名曲〔朝天子〕《咏喇叭》:“……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在他那个年代,闹春荒是常事,他为了方便穷人采摘野菜度荒,便有意留心各种可以食用的草木,就像李时珍尝遍百草,编写《本草纲目》那样,王磐也是将百草逐一地目验、亲尝,终于编成了一本《野菜谱》。这本《野菜谱》总共收录了野菜五十二种,除了荠菜、马兰头、枸杞头外,还有蒌蒿、马齿菜、灰灰条、蒲公英等。全书采用了随文附图的编排方式,详细介绍了野菜的采食时间和食用方法,稍有文化的人一看就能明白。如: --白鼓钉 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文后,还附有短诗一首,以野菜的名称起兴,嗟叹民众的疾苦,如: --抱娘蒿 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同是野菜,今人是尝鲜,古人是度荒。口中的滋味,天壤之别。 --端午粽子和十二红 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扬州人一直把粽子作为时令食品,到了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秾郁矣。 其后还附有一诗: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端午节这一天,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者:红烧黄鱼、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香肠、莴笋、洋花萝卜。四热:炒苋菜、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并无定式,惟有粗细之分。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中秋月饼 中秋时节的月饼,如今是各大商场和食品店的时令商品,花色品种很多,近年有的星级宾馆也加入了月饼竞销的行列,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月饼。扬州一带的民众又多喜甜食,香甜的月饼便成了扬州人中秋时节的节礼,走亲访友总要携上几盒。 扬州的月饼旧时都是茶食店生产制作,历史很悠久。清人臧谷在《续扬州竹枝词》中云:“几家月饼最驰名,盼到中秋卖不清。火腿香酥干菜美,每斤价目注分明。”就是指的这种茶食店生产的月饼。扬州传统的月饼是苏式,苏式月饼有椒盐、五仁、火腿、豆沙、上素等好多品种,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馅绵软,甜香油润。如今扬州的月饼品种更多,除苏式月饼外,还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扬州老百姓另有自家包糖饼、萝卜丝饼和烂面烧饼的习俗,其中必有一块特大的,叫做“宫饼”,又叫“团圆饼”,这块饼是在妇女拜月后全家分食的。 扬州民众家中的糖饼和馅饼,很可能是古代“月饼”的一种遗制。宋代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吐,团栾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大概都是指扬州百姓家的这种加糖加酥的小圆饼。 关于月饼,扬州还有几则民间传说。一则是说元代末年朱元璋号召百姓起义,将义旗藏在月饼下面相互传送,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挂出了大明的旗帜,元兵不战自溃。还有一则是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是在扬州东面的盐场组织农民起义的,曾占领扬州的高邮,并在高邮立国号为“周”。张士诚起义就是利用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在月饼下面放一方小纸,上书“中秋杀鞑子”,百姓收到了月饼,看到了纸条,便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所以至今扬州的月饼下面,都衬有一方小纸。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好多,食品讲究口味,讲究营养,扬州的传统月饼是高油重糖,已不适合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但每到中秋时节,扬州的传统月饼依然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这表明民间风俗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性。 --重阳糕 六七十年代,“文革”破四旧,连重阳糕也少见了,糕上插重阳旗更是绝迹了,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重阳旗是怎么一回事。八十年代以来,街上重新有了重阳糕的叫卖声,近年来,重阳旗又高高地飘扬起来。 重阳糕是扬州重阳节前后特有的时令食品,如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糕是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糕形也很有趣,正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迭成一摞,最上面插着一面纸质小旗。小旗有红有绿,三角形,还戳有许多小孔,戳了孔,板硬的小纸便柔软多了,迎风还能飘动,这就是所谓的“重阳旗”。 其实,这里叙述的重阳糕已经逊色多了,旧时扬州的重阳糕比现今的更精致。《真州竹枝词引》中记叙:“九月九日重阳,俗尚糕,昔年萧美人糕,名重一时,后人犹有世其业者。”这里的“萧美人”看来是一位做重阳糕的店家,如何“名重一时”呢,作者没有说,但他在后面说到:“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其遗制也。糕上插红绿纸旗,谓之重阳旗,像生店制小亭,有数(只)面捏小羊,臣(站)立其间,谓之重阳台。”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扬州仪征人更有创意,有小旗,有小亭,还有小羊,且形态各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糕”谐音“高”,“小旗”和“小亭”意为野外登高,而数只“小羊”,则又谐音“重阳”。所有这些都与重阳的诸多习俗协同,既饱含着人们祈求升腾兴旺的吉祥愿望,也表现出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乐观心态。 --冬腊风腌 《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扬州人家入冬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种蔬菜和鱼肉,最常见的是腌大菜、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除了“腌”,还有“风”。可以风蔬菜,还可以风鸡、风肉等,所有这些,扬州人统称为“冬腊风腌”。旧时,人们冬腊风腌是为了“蓄以御冬”,现今食品供应丰富,没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腊风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方法,因为冬腊风腌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腊香”,这是深受扬州人喜爱的。冬腊风腌鱼肉 “寒菜”又叫做“咸菜”,近郊菜农种植的这种菜似乎是专门用来腌制的,菜头肥硕,菜茎细长,菜叶阔大,茎儿白嫩嫩的,叶儿青绿绿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故又叫做“大菜”。这种菜取其嫩者烧了吃,也很鲜美,因其嫩,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称之为“汤菜”。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会腌菜,他在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里以“咸菜茨菇汤”为题,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法和吃法,读来颇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还谈到腌芥菜: 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汪老除了会腌菜,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还说到如何风公鸡: 风鸡------大公鸡不去毛,揉入粗盐,外包荷叶,悬于通风处,约二十日即得,久则愈佳。 汪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散文里多处写到家乡高邮的家常菜肴,汪老不仅会吃,还懂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称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品,编出了高邮的“汪氏菜谱”。这真是奇思妙想,很有创见,据说这道“汪氏菜谱”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的。 在清人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扬州的腌菜,诗云: 盈肩青菜饱经霜,更比秋菘味更长。 列甏家家夸旨蓄,算来都是粪渣香。 诗后有注,云:“大雪前后,家家腌菜,皆园户挑送。平日至人家收粪灌园,至是以菜偿之。”这首诗记录了扬州冬腊风腌时的另一习俗――马子菜。 马子,是扬州的方言,又叫“马桶”。旧时,扬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农户推着粪车,到各家各户收集马桶里的粪便,运到农田里作肥料,这在扬州叫做“倒马桶”。农户进城“倒马桶”是有固定区域的,不准乱抢,这固定的区域就叫“粪窝子”。谚云: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所以农户都很重视这“粪窝子”。少有放弃的,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偿的。农户在“粪窝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报,回报什么哩?自然是自己种的菜。于是每到腌菜时节,便挑上一担“大菜”送给主家,这就是所谓的“马子菜”。 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一俗,但外地“倒马子”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节钱”,寒暑天和阴雨天还有勒索“酒钱”的。每户人家都有马子,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么行哩?受点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扬州的“马子菜”就极富人情味,“算来都是粪渣香”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 --年蒸和年菜 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其中曰: 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遗者,曰“年礼”。……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节之意。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扬州年蒸的点心以包子为主,这与北方包饺子类似。 有学者研究过北方的饺子,指出饺子古称馄饨,并说“馄饨”又通“混沌”,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状态,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人世间的天地四方,故新年吃馄饨具有新岁开初之意。若以此理类推,扬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饺子更具有形象上的类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征天空,内馅象征地球,不是更有开天辟地的寓意吗?其实,扬州人家的另一种做法倒是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馒头和糕点,稍稍晾干,便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而且一定要等到过年时才吃。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象征着新岁新春招财进宝。 扬州人家过年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茎是管状的,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陡富”。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经过老百姓的合理想象,便寄附上了美好的愿望。 年菜里也有不是虚拟愿望的,有的菜别具实用意义和地方特色,这就是“十香菜”和“安乐菜”。 “十香菜”是以咸菜为主,杂以胡萝卜丝、笋丝、豆干丝、花生、黄豆等,是一种简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户户都要炒。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吃吃这种杂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汪曾祺对此菜还作过研究,他说:“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汪老的说法,云:“预于四五月间,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本,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

--大年初一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扬州人十分看重。尽管扬州人有到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但初一早上却是例外,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扬州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喜爱吃的,这种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与“四喜汤圆”类似的,旧时的扬州人还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习俗。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到了四更天,寒气更重。这时远远地有人喊:“卖-----吉祥如意蛋!”何谓吉祥如意蛋?就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起人物山水来,配上红绿颜色;或者写些字,什么“吉祥如意”、“年年如意”……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从前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了。…… 卖“吉祥如意蛋”的小贩早就看不见了,所以现今的扬州人大多数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么一回事,真是十分遗憾。照扬州评话中的描述,这蛋壳上还画有人物山水,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失传了的时节食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已经失传了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 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 “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年节酒 正月里扬州人还有“请春卮”、“做财神会”一俗。《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年春兴在侬家。”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厄。”《真州竹枝词引》中也记述:“绅士宴客,曰‘请春卮’;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请春卮酒”用现代语讲,就是新春时节请客聚宴。只不过《真州竹枝词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绅士,一类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形式都是一样。现今,人们不会分得这么细,“请春卮”、和“做财神会”,统统都叫做“请年节酒”。 其实,“请年节酒”是一项唐代就有的古老风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云:“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旦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清嘉录》卷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请年节酒”的风习依然盛行,特别是在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正月十八。 “请年节酒”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礼仪,同时也是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其含义有三,一是过年期间请客,正值岁首佳期,对客人是一种特殊的尊重。二是春节期间家中备有较多的菜肴,此时请客也倍加丰盛。三是扬州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人与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乡亲们平时难得见面,请“年节酒”是便于大家聚会。当然,现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请酒之机,互通商业信息,商议生财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真州竹枝词引》中把请“年节酒”说成是做“财神会”,还是很有道理的。 --踏青挑荠 有一句谣谚,叫:“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是说荠菜花像牡丹花一样美丽好看。旧时,有的妇女特别喜爱把荠菜花插在发际,作为一种时新的头饰。当然,扬州人在初春时节挑挖荠菜,还不单纯是为了花儿好看,这荠菜还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荠菜的嫩株可以食用,用荠菜做的春卷,春饼等都是应时的美食。 荠菜是田地里野生的,多生于田埂、河岸、墙角、路旁,扬州郊外的野地里几乎到处都有。春天到了,荠菜开出小小的白花,在野地里十分醒目。新春时节扬州人又有郊野踏青的习俗,踏青时,许多妇女儿童一边观赏新春风光,一边挑挖荠菜,既赏心悦目,又可得实惠。农家当然也要挑挖荠菜,他们除了自己尝鲜,更多的是挑上街去售卖。同时上街售卖的还有马兰头、枸杞芽和香椿芽等,这些都是早春时节的野菜。 如今,人们吃野菜,是调换口味,但旧时的野菜却是人们度春荒的主食。明代有位散曲大家叫王磐,是高邮人,他的名曲〔朝天子〕《咏喇叭》:“……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在他那个年代,闹春荒是常事,他为了方便穷人采摘野菜度荒,便有意留心各种可以食用的草木,就像李时珍尝遍百草,编写《本草纲目》那样,王磐也是将百草逐一地目验、亲尝,终于编成了一本《野菜谱》。这本《野菜谱》总共收录了野菜五十二种,除了荠菜、马兰头、枸杞头外,还有蒌蒿、马齿菜、灰灰条、蒲公英等。全书采用了随文附图的编排方式,详细介绍了野菜的采食时间和食用方法,稍有文化的人一看就能明白。如: --白鼓钉 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文后,还附有短诗一首,以野菜的名称起兴,嗟叹民众的疾苦,如: --抱娘蒿 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同是野菜,今人是尝鲜,古人是度荒。口中的滋味,天壤之别。 --端午粽子和十二红 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扬州人一直把粽子作为时令食品,到了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秾郁矣。 其后还附有一诗: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端午节这一天,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者:红烧黄鱼、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香肠、莴笋、洋花萝卜。四热:炒苋菜、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并无定式,惟有粗细之分。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中秋月饼 中秋时节的月饼,如今是各大商场和食品店的时令商品,花色品种很多,近年有的星级宾馆也加入了月饼竞销的行列,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月饼。扬州一带的民众又多喜甜食,香甜的月饼便成了扬州人中秋时节的节礼,走亲访友总要携上几盒。 扬州的月饼旧时都是茶食店生产制作,历史很悠久。清人臧谷在《续扬州竹枝词》中云:“几家月饼最驰名,盼到中秋卖不清。火腿香酥干菜美,每斤价目注分明。”就是指的这种茶食店生产的月饼。扬州传统的月饼是苏式,苏式月饼有椒盐、五仁、火腿、豆沙、上素等好多品种,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馅绵软,甜香油润。如今扬州的月饼品种更多,除苏式月饼外,还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扬州老百姓另有自家包糖饼、萝卜丝饼和烂面烧饼的习俗,其中必有一块特大的,叫做“宫饼”,又叫“团圆饼”,这块饼是在妇女拜月后全家分食的。 扬州民众家中的糖饼和馅饼,很可能是古代“月饼”的一种遗制。宋代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吐,团栾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大概都是指扬州百姓家的这种加糖加酥的小圆饼。 关于月饼,扬州还有几则民间传说。一则是说元代末年朱元璋号召百姓起义,将义旗藏在月饼下面相互传送,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挂出了大明的旗帜,元兵不战自溃。还有一则是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是在扬州东面的盐场组织农民起义的,曾占领扬州的高邮,并在高邮立国号为“周”。张士诚起义就是利用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在月饼下面放一方小纸,上书“中秋杀鞑子”,百姓收到了月饼,看到了纸条,便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所以至今扬州的月饼下面,都衬有一方小纸。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好多,食品讲究口味,讲究营养,扬州的传统月饼是高油重糖,已不适合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但每到中秋时节,扬州的传统月饼依然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这表明民间风俗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性。 --重阳糕 六七十年代,“文革”破四旧,连重阳糕也少见了,糕上插重阳旗更是绝迹了,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重阳旗是怎么一回事。八十年代以来,街上重新有了重阳糕的叫卖声,近年来,重阳旗又高高地飘扬起来。 重阳糕是扬州重阳节前后特有的时令食品,如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糕是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糕形也很有趣,正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迭成一摞,最上面插着一面纸质小旗。小旗有红有绿,三角形,还戳有许多小孔,戳了孔,板硬的小纸便柔软多了,迎风还能飘动,这就是所谓的“重阳旗”。 其实,这里叙述的重阳糕已经逊色多了,旧时扬州的重阳糕比现今的更精致。《真州竹枝词引》中记叙:“九月九日重阳,俗尚糕,昔年萧美人糕,名重一时,后人犹有世其业者。”这里的“萧美人”看来是一位做重阳糕的店家,如何“名重一时”呢,作者没有说,但他在后面说到:“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其遗制也。糕上插红绿纸旗,谓之重阳旗,像生店制小亭,有数(只)面捏小羊,臣(站)立其间,谓之重阳台。”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扬州仪征人更有创意,有小旗,有小亭,还有小羊,且形态各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糕”谐音“高”,“小旗”和“小亭”意为野外登高,而数只“小羊”,则又谐音“重阳”。所有这些都与重阳的诸多习俗协同,既饱含着人们祈求升腾兴旺的吉祥愿望,也表现出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乐观心态。 --冬腊风腌 《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扬州人家入冬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种蔬菜和鱼肉,最常见的是腌大菜、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除了“腌”,还有“风”。可以风蔬菜,还可以风鸡、风肉等,所有这些,扬州人统称为“冬腊风腌”。旧时,人们冬腊风腌是为了“蓄以御冬”,现今食品供应丰富,没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腊风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方法,因为冬腊风腌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腊香”,这是深受扬州人喜爱的。冬腊风腌鱼肉 “寒菜”又叫做“咸菜”,近郊菜农种植的这种菜似乎是专门用来腌制的,菜头肥硕,菜茎细长,菜叶阔大,茎儿白嫩嫩的,叶儿青绿绿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故又叫做“大菜”。这种菜取其嫩者烧了吃,也很鲜美,因其嫩,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称之为“汤菜”。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会腌菜,他在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里以“咸菜茨菇汤”为题,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法和吃法,读来颇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还谈到腌芥菜: 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汪老除了会腌菜,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还说到如何风公鸡: 风鸡------大公鸡不去毛,揉入粗盐,外包荷叶,悬于通风处,约二十日即得,久则愈佳。 汪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散文里多处写到家乡高邮的家常菜肴,汪老不仅会吃,还懂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称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品,编出了高邮的“汪氏菜谱”。这真是奇思妙想,很有创见,据说这道“汪氏菜谱”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的。 在清人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扬州的腌菜,诗云: 盈肩青菜饱经霜,更比秋菘味更长。 列甏家家夸旨蓄,算来都是粪渣香。 诗后有注,云:“大雪前后,家家腌菜,皆园户挑送。平日至人家收粪灌园,至是以菜偿之。”这首诗记录了扬州冬腊风腌时的另一习俗――马子菜。 马子,是扬州的方言,又叫“马桶”。旧时,扬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农户推着粪车,到各家各户收集马桶里的粪便,运到农田里作肥料,这在扬州叫做“倒马桶”。农户进城“倒马桶”是有固定区域的,不准乱抢,这固定的区域就叫“粪窝子”。谚云: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所以农户都很重视这“粪窝子”。少有放弃的,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偿的。农户在“粪窝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报,回报什么哩?自然是自己种的菜。于是每到腌菜时节,便挑上一担“大菜”送给主家,这就是所谓的“马子菜”。 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一俗,但外地“倒马子”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节钱”,寒暑天和阴雨天还有勒索“酒钱”的。每户人家都有马子,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么行哩?受点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扬州的“马子菜”就极富人情味,“算来都是粪渣香”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 --年蒸和年菜 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其中曰: 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遗者,曰“年礼”。……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节之意。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扬州年蒸的点心以包子为主,这与北方包饺子类似。 有学者研究过北方的饺子,指出饺子古称馄饨,并说“馄饨”又通“混沌”,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状态,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人世间的天地四方,故新年吃馄饨具有新岁开初之意。若以此理类推,扬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饺子更具有形象上的类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征天空,内馅象征地球,不是更有开天辟地的寓意吗?其实,扬州人家的另一种做法倒是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馒头和糕点,稍稍晾干,便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而且一定要等到过年时才吃。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象征着新岁新春招财进宝。 扬州人家过年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茎是管状的,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陡富”。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经过老百姓的合理想象,便寄附上了美好的愿望。 年菜里也有不是虚拟愿望的,有的菜别具实用意义和地方特色,这就是“十香菜”和“安乐菜”。 “十香菜”是以咸菜为主,杂以胡萝卜丝、笋丝、豆干丝、花生、黄豆等,是一种简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户户都要炒。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吃吃这种杂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汪曾祺对此菜还作过研究,他说:“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汪老的说法,云:“预于四五月间,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本,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

恩施土家族有哪些风俗
答: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苗家饮食,多以苞谷,洋芋...

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
答: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具体介绍如下: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答: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

丽水有哪些民风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寿诞 衣食住行 地理环境 历 ...
答:吃粽子、喝黄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风俗习惯之外,莲都一带有吃卷饼,龙泉有划龙舟,松阳遂昌一带有采端午药和午时茶,庆元景宁一带有“献饭”敬重已故先人,还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张贴五毒符,以达到驱逐邪魅目的等等习俗。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答:1、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

美国各州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
答:圣经带”(Bible Belt):指的是美国东南及中南部各州,包括德克萨斯、俄克拉荷马、路易斯安那、阿肯色、田纳西、密西西比、肯塔基、亚拉巴马、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等黑人比例较高的州。由于该地区有大量的福音派新教徒...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答: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1988年、1989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

贵州毕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答:古老独特的民族礼俗,构成毕节人热情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独特的彝族迎亲亲人,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

大洋洲有什么习俗?
答:在世界各大洲当中,大洋洲是面积较小的一个州,这里并没有长期居住的居民,不过当地的人口非常少,当然,大洋洲的居民一般是居住在澳大利亚和一些其他的岛屿之上,而且他们主要分布在边缘地带,大洋洲风土人情,对那些想去旅行...

浙江民风民俗有什么?
答:但到南宋末年,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后的杭州也出现了游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