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唱腔后期是怎么发展的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1
黄梅戏的第一个发展高潮随着1966年的到来而成为过去,但“定腔”的功绩并未被其抹杀,反而在1976年之后被发扬光大,1976年黄梅戏马上就因拥有一批成熟优秀的演员而能“梅开二度”。如安徽艺术学院在1975年所招收的三十九名学生中日后便有五位被冠以“五朵金花”之名而开创了黄梅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并享誉海内外,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定腔”后的黄梅戏拥有了平稳发展的自身条件,也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而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亦有了面对更大受众的挑战,显示出新特色。但在黄梅戏逐步丰富的过程中,少有为黄梅戏唱腔进行流派划分的艺术家和学者。柯万英将黄梅戏流派分为正统派、传统派和港台派——这完全是按照地域划分,丝毫没有考虑到不同行当和不同唱腔的差异。
现今还没有一种成熟的体系从黄梅戏唱腔上为其划分流派,也没有黄梅戏艺术家称自己自成一家。在严凤英和王少昉交相辉映的时代,有人称其分别为“严派”、“王派”,也成为黄梅戏旦角和生角的两派,但行当内部都只此一脉。如以王少昉为先的“王派”,公认的后继者是潘启才和黄新德,此外便少有上榜之人,行当内只有一派还叫派吗?这个流派也只是按照行当为标准而成的流派。总体上来说,黄梅戏演唱有风格上的差异,而无类似京剧那样严格的流派之分。
风格的差异具有形成流派的趋势,多位黄梅戏艺术家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如马兰唱腔的大气,主要以情见长,吴亚玲唱腔细腻甜美,韩再芬老师唱腔婉约圆润,吴琼唱腔高亢激昂等等,这些艺术家的特点必定为后来者所研究、效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梅戏“五朵金花”一时叫响全国,她们都是来自于安徽省戏校的同学,五个女孩分别是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和袁玫。虽然都是同学关系,其实她们年龄还是稍有不同,其中马兰、吴琼和吴亚玲都是出生于1962年,杨俊稍小一岁,袁玫最小出生于1964年。
年名噪一时的“五朵金花”并没有合作多长时间,很快她们就各自开始自己的人生和职业道路,几十年过去了,应该说五朵金花每一位都走出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虽然道路不同但过程同样精彩。
黄梅戏本是在安徽安庆市周边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其唱腔、伴奏、行当都经过百年时间的发展演化。其中唱腔开始并无确定程式,演唱时因人而异,人人不同,这阻碍了黄梅戏的发展壮大;经历建国之后的“戏改”之后,在一大批演员与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下,黄梅戏形成了定式。唱腔定式是黄梅戏从地方小戏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梅戏唱腔后期是怎么发展的
答:黄梅戏本是在安徽安庆市周边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其唱腔、伴奏、行当都经过百年时间的发展演化。其中唱腔开始并无确定程式,演唱时因人而异,人人不同,这阻碍了黄梅戏的发展壮大;经历建国之后的“戏改”之后,在一大批演员与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下,黄梅戏形成了定式。唱腔定式是黄梅戏从地方小戏发展成为...

黄梅戏 发展历史
答:(3)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演大本戏,就要求班社要相对的稳定,要具备表演大戏的表现能力。因此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种...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传说之—∶“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

黄梅戏来源于那里
答: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安庆市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何在安徽兴盛?
答:这个结论,也是经过考证的。据记载,黄梅戏最早的雏形,可追溯至唐朝湖北黄梅地区的采茶歌。到明清时,这种采茶歌、采茶调子歌得以发展,尤其是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唱的人很多,也被称为黄梅戏。黄梅位于长江北岸低洼之处,清朝时经常被淹,那里的人时不时要外出讨饭。黄梅戏就成了他们讨饭时的手艺,到...

黄梅戏的历史、现状、特点?
答:梅戏黄曲不仅腔调好听,耐人寻味,而且文化底蕴浓厚。其中的故事大多都以教化世人为线索展开的。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黄梅戏不但特点鲜明历史也很悠久,具体是;黄梅戏是安徽省...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简论梅派艺术
答:梅的人物表情之所以能入化境,是由于能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梅兰芳对剧中所演角色的化妆和服装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革新。后来,经过不断地研究,根据古代妇女生活创造出很多适应戏曲特点的古装服饰,并演化出“拂尘舞”、“绸舞”。梅很重视唱腔的动作,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在古装戏与传统剧目...

黄梅戏的由来
答: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

黄梅戏发源地是哪里?
答:四种说法中,以宿松说最为可靠, 后在清末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