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在80年代初发挥了什么作用?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新闻联播在80年代初的作用,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稳定的电视节目。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稳定的电视观众群。

例如,1985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对南京市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的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这座城市88.9%的家庭已经拥有电视机,而市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到108分钟——这个数字尽管低于西方国家的4小时左右,但其占据了市民日均闲暇时间(183分钟)的59.1%,大大超过了西方国家40%的比例——且这种收视行为与受教育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由于重大新闻改为由每天19点的《新闻联播》播出,所以长期以来极受欢迎的早间电台新闻节目因丧失时效性而呈现衰退之势,28.6%的调查对象将电视作为获取新闻的首选媒介,超过报纸和电台等其他媒介。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电视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正逐步成为"消费指导者",观众通过"模仿效应"对新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认同。

第二,电视极大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方式,由于88.34%的受访者将"在家看电视"作为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因此工作之余的"走亲访友、聊天串门时间锐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

第三,电视带来了人们在观念上的进步,经12项指标的测量,发现有64.2%的市民呈现出"高"或"较高"的"现代化观念",即对新的思想和新生事物有良好的接受度和包容性。总而言之,尽管电视的普及过程"带有相当大的突发性",但仍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除了大城市外,在规模和人口体量较小的乡镇一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电视的冲击下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如江苏常熟的虞山镇,在1986年时人口仅为十余万,却已经有92%的家庭拥有了电视机,"早听响、晚看像",即早上听广播、晚上看电视成为当地人生活的常规。

在"四级办电视"的政策影响及毗邻大都会上海的地缘优势下,这里总共可以收到中央、江苏、常熟和上海四个电视台的节目。由于当地民营经济发达,所以个体户数量很多,调查显示这些在最先改革开放浪潮中"试水"的小生意人对于相关法律和商业知识的了解几乎完全来自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和经济信息节目。电视机的迅速普及必然导致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

至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已经成为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中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将电视视为现代生活的消极的参与者和微不足道的追随者"已经是"不公正"的了,"电视的崛起和成功使我们不得不对它的形象和地位进行认真的评估"。

各电视台也开始重视对观众进行科学的访问与调查,以获取节目改进的建议和方向。中央电视台从1986年开始进行常规的收视率统计,其于该年4月5日至7月15日对全国28个城市的观众展开的问卷调查是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电视受众调查,共取得样本1262个,共获得有关数据10828个。上海电视台亦随后展开了这项工作。

尽管人们出于不同的需求和利益而对日趋深入塑造日常生活形态的电视媒介持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和批评,知识界甚至忧心于"电视机的拥有者把它搬进了卧室,让电视取代聊天、安宁和睡眠,断断续续的闪亮把卧室变成了柏拉图洞穴居住者的奢华监狱",但正如西方学者所说的,电视正在以人们想象不到的方式消弭社会中的各种界限: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的界限,成年人与儿童的界限,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中国与外国的界限,"成为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动所依赖的最主要的符号环境"。

这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显著变化,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被人们广泛察觉;对于电视文化的本性与影响的讨论,也在80年代"文化热""美学热"的精英话语中迅速扩张。

与电视机普及的"狂飙突进"相辅相成的,是电视台建设的第三次高潮的出现。与前两次建设高潮主要得益于领导人意志与激进政治宣传的需要不同,开始于1983年的第三次电视台建设高潮是国家的一项有意识的行业布局,其出发点则是"四级办电视"政策的出台。

该政策被普遍视为"我国电视发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政策调整"。1983年3月31日至4月10日,新成立的广播电视部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除了就广播电视业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的阐发外,还启动了一项对中国电视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全称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由于在此之前,全国广播电台实际上已经全面实现了"四级办"格局,所以这项政策主要针对电视业提出。

该政策经会议充分讨论后,由中共中央在1983年37号文件中正式获批,题为《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此后,这一文件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所谓"四级",分别为中央、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地、州、盟)和县(旗)。在1983年以前,尽管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前两级可以开办电视台,但实际上电视业的格局基本只覆盖了中央和省两级。市级电视台固然也有,但数量较少(仅24座),且影响力微弱。但到了1982年前后,这一格局显然已无法满足全国范围内庞大的观众群体的接受需求——在当时,绝大多数需要花费一年工资购买了电视机的观众竟然只能收看到1—2套节目,就算不满意也别无选择,因此对中央台和省台怨声载道,供需矛盾明显。

但另一方面,经历过初创期"惨痛"经历的决策者深知电视台的建设和日常运营需要巨大且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这对于正处在经济改革初期的薄弱的中央财政来说,无疑是"不能承受之重"。在这样特殊的经济条件下,若想促进全国电视业的进一步发展,唯有向市、县两级开放电视台的开办权一条路可选。在中央看来,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地方资金充实全国电视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对处于收视饥渴状态的观众做出回应,而且能够更有力地将中央的声音层层下达至基层,实乃一举两得。因此,"四级办电视"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四级办电视"政策出台后,市和县两级政府做出了热情而积极的响应,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全国电视台数量的激增:1982年年底全国只有47座电视台,至1989年年底则已飙升至469座,增长了9倍。由于此前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均拥有了电视台,所以新增电视台几乎全部为市、县级台。



让那时获取信息资源并不便利的老百姓能够及时的知道国内外的大事,非常的方便,而且国家一出台新的方针政策也会及时的通过新闻联播及时的发不出来,所以老百姓就会及时了解并且也更便于推广。

新闻联播在80年代初发挥的作用是可以让人们每天都知道发生的国家大事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区别等。

我认为《新闻联播》在那个年代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世界政治局面的知识,也让很多人知道了最近发生的奇闻异事。

新闻联播在80年代初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新闻联播在80年代初的作用,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稳定的电视节目。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稳定的电视观众群。例如,1985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对南京市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的状况进行了...

《新闻联播》播音员一分钟读多少字,前方投影稿件一行几个字。
答:在30分钟的联播里,每次都是分秒不差的在7点半播报完新闻,那是因为最后的时候都有“备用加稿”,而这些稿件都是经过时间计算的合理字数稿件,以免延误时间耽误7点半以后广告商的时间,这样会给电视台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80年代的经典影视作品有那些
答:可以说60年代是邵氏一统天下的时期,70年代则有嘉禾统治影坛,而80年代新艺城正是靠《最佳拍档》系列起家,从此异军突起成为唯一可以打败嘉禾的影业公司从而笑傲整个影坛。《最佳拍档》系列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而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是...

央视主持人邢质斌的出生地在哪儿?听说她的祖藉是山西省昔阳县!_百度知 ...
答:邢质斌,祖籍山西昔阳,194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北平和平解放后随父母迁入京城,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文革”中曾经下放到邢台地区宁晋县插队,担任县公社大队广播站广播员,当时虽是临时客串却表...

90年代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发展史和出现的有关问题有哪些
答: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央电视台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这是中央电视台前所未有的事件。 一枝独大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电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迅速成长为影响力...

“新闻联播”的序曲是谁作的
答:(摘自《山西老年)))<正>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那段清新明丽而又深沉的序曲,从一九八八年三月沿用至今已五年多了,听过上千次的人不在少数。它的作者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的作曲家孟卫东。

2010年8月7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我要做作业啊,急啊~~!!!
答:解说:当天,匈牙利新总统施米特携夫人出现在就职庆典上。施米特在庆典上发表讲话说,作为共和国总统,他将依据现行宪法和将要诞生的新宪法,在国会各政党、匈牙利社会和不同民族团体之间扮演平衡角色。 施米特表示,在制订新宪法方面他将发挥积极...

看新闻的好处是什么
答:4、看新闻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在政治学习中会觉得比较轻松。5、看新闻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意向以及新的法规条令什么的,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6、看新闻可以增强自信心。 能够了解国内外大事小事,政治,娱乐,音乐,等等.丰富自己的...

央视李瑞英:工作28年零失误,38岁儿子坠楼,含泪留28字让人泪目
答:换句话说,无数青年预备军在广电系统里呆足够的时间, 兢兢业业在工作岗位上啥都不想默默耕耘20年。 都不一定能上《新闻联播》。 退出《新闻联播》,李瑞英不甘心。 即便是甘心,也得在体制内找到合适的人,接替了李瑞英的工作。 她...

火箭发射刚刚升空时,箭体上一块块脱落的是什么东西?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威力。 19世纪80年代,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发明了拉瓦尔喷管,使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日臻完善。19世纪末20世纪初,液体火箭技术开始兴起。1903年,俄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