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钱币的清朝经济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7
清朝货币的清朝货币-特点

清代各地使用的货币并不统一,尤其是各省铸造的铜钱,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对货币调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时期内,各地又有不同。清代前期京师是全国的金融中心。顺治元年,两个中央直属的铸币局设在京师,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这是终清一代,一直沿续的格局。中央政府调控货币的部分措施,主要通过设在京师的两个铸币局,以及众多的钱庄、银号、当铺来完成,因此,透过京师货币供需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政府货币政策推行的全过程。清政府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货币制度,即白银和铜钱(亦称制钱)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一般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官员俸禄、兵饷、商人大笔交易多使用白银,而民间零星交易则使用铜钱。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其成色、重量,各地不一,政府基本上没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白银数量的变化、流向,直接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政府缺乏调控白银货币的能力。而对于铜钱来说,政府则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不断发掘铜矿,从外国购买铜材,垄断铸币权力,随时调整制钱的数量以及使用范围,使之发挥实际作用。白银和铜钱不仅是两种货币,而且又是两种金属商品。银和铜自身的商品价格,决定货币的价值。由于两种金属商品的价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波动,使得两种货币的价值也不能稳定不变。白银和铜钱的货币价值,与银和铜本身的价格同时不断升降,这就形成了白银和铜钱的市场价格,同时也产生了两种货币的市场比价。为了垄断货币权,控制货币价值,清政府继承前代政府规定银钱固定比价的方法,顺治四年规定钱值,“每十文,准银一分,永著为令。”即规定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为1000∶1。一般来说,政府努力维持官定比价的操作,体现在对市场上流通货币数量的调控,同时也是政府推行货币政策的过程。其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对货币的生产、流通、管理三个方面来实现的。在生产方面,政府根据市场上银钱比价的波动,不断增加或减少铸币数量,从而控制流通中总的货币量。对于京城两个铸钱局,政府规定每年生产制钱的数额,采取增减铸币数量和增减铸炉数量的方法,进行控制。据统计,从顺治至嘉庆年间,京局大约增减铸币数量十四次,以后因库存铜材不足,每月逐渐少铸。同时,政府还收购私钱和官方减重的小制钱,回炉铸造标准制钱。顺治三年,“禁用旧钱,送部者,每斤给价八分。”十八年,在京师等地方,“收买私钱及旧钱、废钱,使民间无法搀和使用。”康熙十年,收购旧钱、废钱,“每斤照铜价给值六分五厘,解局销毁改铸。”二十八年,下令“民间私钱,在京城限六月交送户部,照铜价每斤给银一钱收买改铸。” 乾隆二十二年,还分别规定了收换废钱的条例。

一共7种
老满文钱币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铸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年)铸满文“天聪汗钱”。此时的满文为旧 满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节进行拼音而创制,又称无圈点满文,文字结构和语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聪汗钱”尚有不同三种的读法:天聪汗钱、天聪通宝、 聪汗之钱。这一时期铸币种类少,铸量也不多,因为当时长城以北地区以实物贸易为主。1632年对旧满文进行改造,成为有圈点的新满文。顺治以后的钱币,使 用的都是新满文。

顺治通宝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统一中国后,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铸钱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大。因此顺治以后流传下来的钱币最多、最常见,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出几枚清代的钱币。
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顺治通宝共有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初铸的依照明钱形制的“顺治通宝”,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种。小平为光背,铸量不多,宝字内从缶者更少。折二钱背右二,折十钱背穿上十,穿右一两者世存稀少。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仍沿用明钱, 采用这种形制,有利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二种背有一个汉字,代表各地区名。有户、工、河、临、宣、蓟、延、原、同、云、荆、昌、宁、 浙、东、福、阳、襄,共18种,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蓟等更少。第三种世称“一厘钱”,即背穿右汉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户、工、同、福、临、 东、江、宣、原、陕、蓟、昌、阳、河、宁、云、浙,共17种,以同一厘及东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种是背满文钱,仅工部宝源局与户部宝泉局所铸两种,种类 虽少,铸量却很大,惟宝泉折二型钱极为罕见。第五种是背满汉文钱,均记局名,有同、浙、临、东、江、宣、原、陕、蓟、昌、宁、河,共12种,铸量也多。清 代钱币恢复了宋代钱币形制的某些特点,如钱背平浅,外廓较宽。

康熙通宝

清圣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经济稳定,商业发达,因此钱币的发行量很大。“康熙通宝”厚重圆大,宝源、宝泉局所铸钱币背有两个满文记局名, 外省各局铸钱穿左满文、穿右汉文记局名,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巩,共21种。巩指甘肃宝 巩局,铸量极少,台指台湾,铸量也极少,为红铜质的小型钱,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铸了一些黄铜的大型台字钱,同时也仿铸了少量西字、北字钱,但西 北二字为楷书,与其它钱局字体不同。背广字钱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较少见,大字大形又分宋体、美字、狭广等数种版别。宝泉局的“康熙通宝”熙字左面少一 竖的称罗汉钱,字体与当时的一种宫钱相同,它不含黄金,也不特别稀少。

从康熙开始,清代的铸币形式正式固定下来,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康熙元年铸纪元钱,后凡嗣位改元,皆铸如例。”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铸通宝年号钱,各朝通宝纪局多用满文,少用汉字。道光以前的钱币实行一等制,咸丰之后出现了大钱。

咸丰雕母

咸丰时,钱币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流传下来的祖钱(雕母)、母钱、样钱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钱文多出书家之手,局面为之一新。据《大钱图录》载:清代铸钱的顺 序是先选至洁之象牙玉石为原材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再请皇帝裁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雕母),再用祖钱翻沙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 未经批准铸行的祖钱(雕母),中间仅一小圆孔,凡正式铸钱的雕母中间已开成方孔,钱局内称方孔为金口,开金口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铸造时容易粘沙。凡正式 开铸的初铸品大样精美,仍需送交有关部门审核。

清代银元

光绪年间,尽管方孔钱依然铸行,先后出现了铜元和银元这两种新的金属货币。铜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广东始铸;清代自铸银元始于吉林,但大规模机铸 银元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造币厂开始。今见铜元有两大类:一类面文为“大清铜币”,另一类面文为“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铜元和银元的图案 设计精美,仅钱背“龙”的图案就有立龙、坐龙、飞龙、长须龙、反龙、大尾龙、曲须龙、游龙、驼背龙等十余种。尤其是宣统年间的第二套“大清铜币”,设计新 颖,图案精致,在晚清钱币中独占一帜,惹人喜爱。又因其流通时间短,铸量少,而成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厌胜钱

清代的厌胜钱(即花钱、玩钱),经过二千多年的品类繁衍,文字与图案较之历代更加丰富多彩,各臻其妙。从吉语、祝辞、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图案到供养钱、符咒钱、秘戏钱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清代皇宫中常以铜钱做装饰品,其品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它各朝。从乾隆开始,每当新皇帝继位,铸造背文为“天下太平”的大钱,作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坠钱。钱背有八卦图案的是上梁钱,据《大钱图录》载:“光绪通宝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时,安置宝合(盒),合中皆贮此钱”。八卦代表天、地、 水、火、风、雷、山、泽。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钱,有避兵火、镇风水的功用。每逢春节、元宵,宫灯下悬挂大小各式铜钱,也称挂灯钱,此种钱多有龙凤花纹和吉 语。每逢皇帝生辰(称为万寿年)钱局要铸精美的“万寿钱”以呈进,“光绪通宝”背福寿钱是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铸的“万寿钱”。每逢年节或国家庆 典,由钱局铸“祝圣钱”,乾隆以前的祝圣钱多有龙凤花纹,乾隆以后逐渐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语、颂词,“嘉庆万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语 颂词的,是嘉庆初年专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铸造的。

清代刻花钱

在铜钱的钱郭及地张上进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纹图案的称为刻花钱。我国民间历来有在日用小铜器上镌刻吉祥图案的习俗,显示了人们祈求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心 愿,铜钱上刻花其意亦源于此。早期刻花钱并不多见,明清以后多了起来,尤以清代为最,特别是康熙和咸丰二朝,咸丰刻花则多见于咸丰大钱。由于咸丰大钱的钱 型大,外缘宽阔,加之铜质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丰刻花钱的钱纹图案种类繁多,还有雕刻各种吉语的,如“平安吉庆”、“风调雨顺”、“长生不老”、 “寿比南山”等。铜钱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货币用,往往充当佩饰或观赏之用。刻花钱不同于铸造的“花钱”,刻花钱是选用流通货币为材,而花钱是非流通货 币,但两者都是属于压胜钱。刻花钱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是研究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贵文物。

我国清朝的封建统治得到巩固后,立即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
首先是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对有主荒地,由原主开垦,政府给优惠,三年不收税;对流民不论原籍本籍,编入保甲,开垦荒地,发给印信执照,永准为农,从而促进了全国农业生的恢复与发展。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统计,全国有耕地5493万顷,到公元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全国耕地增长到607.9万顷。直隶京畿、太湖、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地区,都已成为主要产粮区。兴修水利,同时治理黄河,公元1662~公元1676年,清康熙元年到康熙十四年的十多年间,黄河决口多达60余次,到了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黄河两岸被淹农田日渐复耕作,黄河下游水患大体摸清。后又修治了淮河和永定河。然后是开发矿业,发展生产,清朝对采矿业,实行奖励政策,广东罗定、海阳和阳山的铁、铅矿,广西南丹、贺县的锡矿,四川邛州、蒲江的铁矿,湖南衡州、永州两府的铜、铁、锡、铅以及贵州的水银铅矿,山东莱阳与陕西临潼的银矿,河南涉县的铜矿等,都陆续得到开采。鼓励发展手工业。清朝对发展手工业实行物畅其流,民便为要的宽松支持政策,从而促进了全国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铁器铸造业,大城市汉口有铁行13家,芜湖有钢场数十家,山西陵川有铁铺12家。棉布染织业方面,在江苏常熟、苏州、广东佛山等地的染坊、织布作坊都有可观的数目。粮食加工业方面,全国在各个产米区都有较多的碾米作坊。制茶业方面,在全国各产茶区,都有加工制茶的作坊。其余像制糖业、制瓷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全国各地都有很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商业繁荣,在东北主要发展土特产人参交易,在吉林、黑龙江新建城市8座,辽沈地区新建城市15座;在长江以南,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汉口等城市的工商业最为发达,除此之外,浙江的乌青镇、濮院镇、枫泾镇,江苏的平望镇、震泽镇、南翔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番禺、东莞,四川的成都、重庆等等大小城镇,工商业都已相当兴盛。旧城市的发展和新城市的兴起,是清朝城市发展的两大特点,当时天津已拥有70万人口,广州城内居民有90万,珠江上的帆船经常有5000多只。从商品销售来看,全国茶叶销量,公元1685~1725年,由15.8万引,增加到49.6万引,40年增长2倍;食盐销量,公元1653~1733年,收376.2万引,增加到523.4万引,80年间增长近40%;全国丝出口公元1741~1831年,由278担,增加到8560担,增加近30倍。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清朝的对外贸易规定是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与直隶省船只可以自由贸易,在江南、福建、浙江、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征收税银,直隶、山东、江南、浙江、广东各省,取消一切海禁,所以清朝的海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清朝时期,社会上围绕着货币大做“文章”;发放高利贷.就是围绕货币所做的“文章”之一。而在清朝已经出现了早期银行的各种形式,这些票号经营兑换业务,发放贷款等,货币成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工具。
清代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法是发放高利贷。据史书记载: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山西有一农民,向地主借了二两九钱,折合铜铸制钱约4800多文,在还不起债的情况下,被迫到地主家当雇工,“以工抵债”,在地主家一共干了三年半,抵折债务后,分文不剩。广西有一农民,借地主高利贷白银五两四钱,但结局更惨,因无钱还债,这位农民和妻子二人只好到地主家“准折为奴”,但仍还不清债,积欠本息白银变成五两六钱,地主索债,强迫这位农民的弟弟和弟媳二人,到地主家“准折为奴”。除此之外,农业高利贷,还以“典当雇工”和“年限女婿”、“配以婢女”的雇工形式来剥削农民。印子钱是清朝时期高利贷中的一种形式,放债人以高利发放贷款,本息到期一起计算,借款人必须分次归还,每次归还都要在折子上盖一印记,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印子钱”。据《清史稿·张照传》记载:“民间贷钱征息,子母相权,谓之‘印子钱”。 民间汇兑业务的发展
在我国清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民间资本的发展,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单位机构,已经开始出现。而且他们经营着各种业务。
钱币汇兑业务,这是今天各家银行普遍办理的一项主要业务。“汇兑”,在我国唐朝叫“飞钱”。在我国清朝,汇兑业务大权没有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散商及美国商人手中。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中看出,我国清朝时期的广州,大约在18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办理汇兑业务。到了18世纪70年代中期,在我国广州和英国伦敦之间的汇兑业务,已经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经营的主要业务;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我国广州向英国伦敦开出的汇票,一年之中,达到110多万两,到了19世纪初,每年开出的汇票,增加到250万两左右。后来,美国商人也参加进来,在我国当时的广州,也大力开办汇兑业务;公元1831年~1832年,清宣宗道光十年到道光十一年,美国商人带到我国广州来的汇票达248万元,公元1832年~1833年,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二年,便猛增到447万元,增加了一倍多。
货币放款业务,这种贷款业务,也是今天各家银行重中之重的一项业务。这种放款业务,在我国清朝时期,它不是中国人向自己的中国商人放款,而是英国的商人向中国的商人放款,并向中国商人收取高额利息。据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英国商人大约在17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商人放款。英国商人对中国商人放款,是为了鸦片走私,是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据史书记载,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初为了支持中国鸦片经纪人走私,经常给这些经纪人以小额的放款;英国商人对中国商人放款的利息非常高,一般的是年息18%—20%,最高的达到40%。公元1779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统计,中国行商累积拖欠英国商人借款380万元,其中的本金只有180万元,其余200万元,都是英国商人计算变利,用“息变本,本再生息”的办法滚上去的。
货币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也是今天各家银行都在办理的一种业务。这种承兑汇票业务,是由付款商人开出汇票,交给收款商人,收款商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付款商人指定的银行或公司集团,领取现款,但付款商人必须在事先取得指定的银行或公司集团“承兑”现款的“承诺”,指定的银行或公司集团在对付款商人付出现款进行“承兑”、“承诺”之后,再向付款商人收取一定的“利息”:公元177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有中国商人,为了支付英国商人的货款,就曾经请求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广州的账房,以向英国伦敦签发“承兑汇票”的形式,给予借款。公元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中国的另一个商人黎光远,欲从印度购进棉花,但是没有钱,只好请求英国东印度公司账房,以向孟加拉签发“承兑汇票”的形式,给予借款。
中国人办货币汇兑业务是在公元1821年,清宣宗道光元年,晋商山西平遥人雷履宽开设了一家“日升昌票庄”,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它的前身,就是清朝嘉庆年间的“日升常颜料铺”。而中国人办银行业务是在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在我国上海成立“钱业公司”,或者叫“钱庄”;“钱庄”就是银行的初级阶段。到了公元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英国人在我国香港和广州设立了“丽如银行分行”;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七年。这家银行又在上海开办了“东方银行分行”。
官银钱号是清朝初年朝廷官办的一种金融机构,公元1662年—1735年期间,也就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搞起来的,起初叫“官钱局”、“官钱铺”。当时主要是兑换银钱,调节钱价和倾熔银铤,后来慢慢扩展到经营货币兑换,代理省库,从事存款、放款、汇兑、贴现、购买生金银等业务。
票号是清代经营货币汇兑业务的信用机构,当时,有的人管它叫“票庄”、“汇号”、“汇兑庄”。公元1821年之后,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名后组建日升昌票庄,这可能是清朝时全国最早的一家票号。第一家票号搞起来之后,在山西的平遥、祁县、太谷县,又有不少商人集资开设票号,从此,票号这个行业,变成了山西人的独占,所以人们又统称之为山西票号。票号有独资的,也有合伙出资的,资本金从几万两到二三十万两不等:票号行业一般存储在总号,各大城市再设分号,但不另给资本金。山西票号业务活动的中心在北方,但南方也有。当时山西票号的总号有30多家,在各省设立的分号有许多家,后来,在日本东京、还有新加坡,都设有分号。我国清朝的票号,信誉很高,内部管理严格,严守秘密,所以不少贵族、官僚都愿意把自己的私蓄钱,存放在票号里;票号也发放贷款,主要对象是钱庄、典当、富商,对没有资金实力的一般商人则不发放贷款。
钱庄是我国清朝办理货币存放、汇兑的一种信用机构。它是从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摊慢慢发展起来的。长江流域和东南各大城市,都叫“钱庄”;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等 地,叫“银号”、“钱铺”;徐州、汉口、重庆、成都也有叫“钱庄”的,也有叫“银号”的。在鸦片战争前,钱庄可以签发“庄票”,上海商人在购买豆、麦、棉花、棉布时,用“庄票”支付货款,“庄票”可以收划银钱,实际在市场上和货币一样,起到了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作用。





清朝钱币的清朝经济
答:官银钱号是清朝初年朝廷官办的一种金融机构,公元1662年—1735年期间,也就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搞起来的,起初叫“官钱局”、“官钱铺”。当时主要是兑换银钱,调节钱价和倾熔银铤,后来慢慢扩展到经营货币兑换,代理省库,从事存款、...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一两银子相当于如今多少钱?庄户人家一年需要多少银两...
答:1、以现在家庭5000元为月收入的话,一年是60000元,那么清朝中晚期人家一年需要280-400两银子。2、清朝中晚期(康熙雍正属于中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

清朝时期,纸币的生产对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答:清初不印纸币。到清朝末年,清王朝经济困难,国库空虚,为筹措军需费用,不得不一改长达二百年不印发纸币的初衷,于咸丰三年印制了清王朝建立以来的首种纸币、户部官票。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

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怎么样?
答: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多文钱(1两银子等于1000文)。根据《清会典》记载,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能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据清朝军机处档案的记载:光绪...

清朝时期的货币,有哪些特点?
答:开始实行新的货币——方孔圆钱。清朝的纸币上有着慈禧的图像,以及货币的价值,但是纸币只是流通了三年而已,清朝就灭亡了。观看每个历史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货币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货币可以促进经济和时代的...

清朝时期,纸币的生产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呢?
答:清朝后期逐渐产生了纸币纸币的出现,他就和传统的银子金子不一样了,保存更容易,携带更方便,而且成本更低。虽然说前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仿制的情况,但后来技术逐渐成熟就好很多了,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就必然需要...

清朝经济的货币制度
答: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取白银。由于白银是百姓纳税的固定货币,这带动了通货膨胀,严重恶化经济。使得曾经于1651年顺治帝发行纸币,到1843年咸丰帝又发行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等纸币,以稳定清朝经济 。

清朝实行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
答:宝源局自咸丰三年八月始铸当十大钱,十月开铸当五十大钱,十一月又铸当百,当千等,大钱币材用水红铜、黄铜、铁、铅等,版本、书体变化多,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江苏宝苏局处于清军和大平军对峙之地,铸行来源受阻,加上...

清朝货币有哪些分类,哪些货币占据了主导位置?
答:1、 承袭明朝货币制度,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朝时,铜钱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因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弊端,因而明朝政府开始逐渐控制铜钱的使用,开始使用白银,所以我认为清朝的货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明朝的货币制度,所以在主要货币的选...

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多少
答: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可以购买大约107斤左右的粮食。银两的基本单位和计算方式在我国古代货币中很常见,但各朝各代有所不同。这里主要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