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国人与我们行为方式的差异,我们有哪些沟通技巧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3
在与外国人交往中,面对文化差异我们该怎么做

多交流 多沟通 多理解
偶老公就是外国人
刚结婚的时候 还是有很多文化差异的
我都会从头给他讲 为什么我会怎么想 我怎么想的原因是什么
他就会理解了
同样 有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我也不理解
然后他解释 怎么做的原因
我们互相换位思考 问题就都解决了
现在结婚5年了 而且我又在他的国家住了3年多
他在中国住了4年
所以 各种文化差异已经在时间中慢慢变成了彼此的习惯了

自从我国国门打开之后,中国人到外国去,外国人到中国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和交往。在此背景下,同外国人在一起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你知道怎样和外国人相处吗?和他们待在一起时应该聊些什么呢?我们大致可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要选择外国人喜闻乐道的话题
不论是哪一国家的人,对诸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风光名胜、旅游度假、烹饪小吃等方面的话题,大都是感兴趣的。谈谈这一类话题,使人轻松愉快,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
中国人与不熟悉的人相处,喜欢谈论天气,或询部外地人对本地风土人情的印象。例如,“你来这里多久了?”“你在这里生活得习惯吗?”还有一个老办法,就是从询问对方籍贯人手,进而就自己所知引导对方谈论家乡的风光与特产。同外国人交谈时选择这些话题,均是可行的。
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同外国人交谈时不能不注意这一点。刘淑静是一名大学生,很喜欢未来学,她曾希望教自己英语的外籍教师评论一下《第三次浪潮》这部关于未来学的新书,对方却告诉她:“我只喜欢历史学,从不研究未来学。”于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常青是一位导游,他带过一个英国旅游团,其中有位老先生十分难侍候。不论你介绍什么,老先生都会蹦出一句“没什么了不起。”小常一点不生气,反而热情地向对方介绍起了中国的家庭关系,特别是老年人受尊敬的情况。老先生很爱听,接下去就再也不为难他了。小常比小刘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发现谈话对象的“兴趣点”,并且能够“对症下药”。
了解并尊重对方,是进行顺利而有成效的交谈的前提。众所周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公务繁忙,来去匆匆,可是,有一些中国记者却经常能够见缝插针地同“老萨”侃上一通。侃什么呢?侃的就是他酷爱的集邮。一番神聊之后,记者的专访也就同时完成了。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选准了话题。
2.要选择中外双方都熟悉的话题
与外国人接触和交往,如能找到双方都熟悉的话题就等于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将大大地有助于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于人于己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正常,至少也不会由于某一方所答非所问,而使人感到难堪。
詹姆斯先生是位计算机专家。他来中国讲学,很受欢迎。有次在他的讲座中间休息时,一名年轻的中国学者虔诚地问道:“请问挑战者号航飞机究意是因何坠毁的?”岂料詹姆斯好生尴尬,支吾良久说:“我实在抱歉,我不清楚……”原来这位专家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人物,对非专业的问题毫不关心。可见,与外国人交谈,不要选择人家不熟悉的话题。像那名年轻的中国学者的冒昧提问,实在叫人下不了台。
如果外国人士谈起我们不熟悉的话题,我们应当洗耳恭听,认真请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主动同外国人谈论自己一知半解的话题。不然,非但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朱一凡在一家涉外宾馆当服务员,一天她忙里偷闲,同一位联邦德国的钢琴家拉开了家常。她告诉对方,自己很佩服德国人,德国的交响曲好棒。对方没想到小朱这么有水平,立刻对她刮目相看。她乘兴往下说:“我最喜欢你们德国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交响曲”。小朱张冠李戴,班门弄斧,只能贻笑大方了。
3.要回避外国人忌讳的话题
钟天舒在一家外国商社的驻京办事处当秘书。有一天气温骤降,她见一位外国同事穿得单薄,便关照对方:“天特冷,您该加一些衣服。”那位同事平时对她极为友好,此刻却哼一声,便扬长而去。人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钟天舒选择了“老外”忌讳的话题。
通常下列话题在同外国人交谈时是不宜选择的:
其一,过分的关心和劝戒。中国人提倡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外国人却强调个性独立,所以,不能将中国式的善意的关心和劝戒施之于外国人,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你问外国朋友:“吃过饭了吗?”你跟他打招呼“您上街去?”你显然是出于好意,在他看来却是被粗暴地干涉了个人自由,心里会说:“你管那么多于什么?”
中国的售货员被要求主动向顾客介绍和推荐商品,对“老外”来说这一套可行不通。因为人家认为买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我们万一非跟外国人谈论这种话题不可,则要尽量讲得委婉一点。在语气上特别要加以注意,少用祈使句,不要让对方感到是在对他下命令。
其二,个人的私生活。同外国人交谈,不得随便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经历、收入、住址以及其他家庭生活方面的情况。这类话题对中国人来讲习以为常,而在外国人看来,却意味着打探个人隐私,动机不纯。对外国人的服饰、住宅、家具、汽车等物品的价格、式样和产地也不要予以评论,它们均与收入有关,亦属个人隐私的范围。
其三,令人不快的事物。衰老与死亡、讨厌的甲虫、惨案与丑闻、淫秽的故事一类的话题均系危言耸听,格调低下,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宜触及。他们认为,谈论这些“脏、乱、差”的话题既令人扫兴,又不吉利。中国人相见,往往要相互问候对方的身体状况如何,但是最好不要同外国人谈及这个问题,更不宜跟一位外国病人详谈他的病情。
南方某市的一位领导在一次会见奥地利客人时,兴趣盎然地同外宾们聊起了烹调经。他说:“我马上就要请你们品尝此地名菜活杀鱼,那烧好的鱼端上来的时候,眼珠还一眨一眨的。它可是此地一绝呀!”谁想外宾却不领情,人家马上就表示了抗议,结果宾主不欢而散。事后了解到,这批奥地利客人是该国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他们把我们津津乐道的“此地一绝”,当成不能容忍的残害动物的行为了。
其四,他人的短长。散布小道消息,评论同事的美丑、上司的好恶、女士的胖瘦、路人的衣着,都会被正派的外国人当作缺乏教养和不务正业。谈论人际纠葛和他人的过失,也被视为无聊之举。
王亚伟特别爱向领导打同事们的“小报告”,这一手使他颇受重用。当他调入一家合资企业不久,又向外方总经理如法炮制。人家根本不吃这一套,并且责问他:“你光盯着别人,自己的工作怎么能干好呢?”没几天,他就被解雇了。
对外国人的政治主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不要妄加非议。当着英国人的面讥讽他们的女王陛下,告诉一位收藏家玩物丧志,都是失礼的。
应当指出,在交谈中,一旦遇到外国人回避或不愿继续的话题,切忌我行我素,而要立即转移话题,必要时要向对方道歉。
上述几条基本原则,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一定要认真注意。但原则不是模式,重要的是在交往中灵活运用,因地因人制宜,这样才能应付自如。

少说话
很多人都觉得与日本人做生意不容易。日本商人既精明,又了解中国情况。与他们打交道要小心谨慎。

  话不要说得太满
  曾经亲眼听到国内有一企业老总对日本进口商说:“我们这儿什么都能生产。”结果,把日本商人吓了一跳,找个借口就走了,快到手的合同因此飞了。这位国企老总可能不知道日本商人极不信任那种自称什么都行、经常拍胸脯的人。日本进口商选择中国生产厂家时最喜欢那种专业化的企业。日本商人不相信一家企业什么都能生产。如果你说你既能生产中药,又能生产西药,而且质量都很好,日本商人会以为你在吹牛。所以,与日本商人打交道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谦虚一些反而能赢得对方的信任。
  谨小慎微少承诺
  日本商人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和收集信息。日本商人在与不熟悉的商业对象打交道时一般不会直接谈购货量、价格等正题,而是请对方先介绍自己的情况,如公司历史、雇员数量、产品特点。日本商人这么做实际上是想在商战中做到知己知彼。而我国有些出口商总是一与日本客商接触,就大谈生意,急于求成,有时候还露了底细。有一次,国内一家茶叶公司刚一接触日本进口商就拿出样品来谈价格,日本商人只问了一句话,你们公司生产了几年?得知该公司只有3年历史后,日本商人走了,认为历史太短。日本商人向来喜欢生产历史长的老厂。显然,国内这家企业没有摸透日本商人的脾气,一上来就侃侃而谈,造成印象不好后又直说出自己生产历史短的劣势。结果,双方不欢而散,生意泡汤。
  日本商人走到哪里都喜欢拿个笔记本记,中国商人与他们打交道时说话要谨慎,不要说过多的话。因为你所说的话,他们可能都记下来了,成为他们的信息。有一次,一位日本商人参观某茶叶公司,这位日本商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说了一句,别的某个厂家茶叶价格很低,每吨只要多少钱等等。旁边一位中方副经理立刻接嘴说,我们这还能更便宜呢!没想到这样一句话给日本商人记在本子上了。到商业谈判时,日方据此提出价格要求,令中方大为尴尬。如果承认这句随口而出的话会令中方企业付出代价,不承认这句话又会被视为说话不算数,不讲信誉。所以,与日本商人打交道要注意说的每句话。
  有话直言有错指出
  与日本商人打交道可以有话直说,特别是对于日本商人的错误,应该直接指出,否则他们还以为是你的错。
  速冻保鲜蔬菜是近年来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之一。有一次,日本进口商说中国空运过去的速冻蔬菜不新鲜。中方经过仔细调查后指出,这是有一天日本仓库停电几小时造成的,与中方出口企业无关。这种直言使日方非常重视,让他们觉得中方企业可不是好蒙的。在以后的贸易中反而客气得多。
  总的来说,与日本商人打交道要注意的还有很多。例如,日本商人不喜欢当场拍板,而是会后发传真确定交易;日本商人瞧不起不懂行的人,所以交流中尽量避免说外行话等。总之,与日本商人打交道要多掌握一些谈判技巧。

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答: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就比如说外国人他们喜欢喝牛奶吃面包,用刀叉,这些饮食习惯和中国人截然不同,中国人喜欢吃小麦,吃玉米吃米饭,然后的话是用筷子吃东西的,而且中国人不喜欢吃生的东西,就比...

为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会这么大差别?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还是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在长期的儒家思想教育下,思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因此我们可以同时接纳众多的外来思想,接纳众多的民族,甚至我们中国人可以同时信仰上帝、佛祖和太上老君,有些人都不需要信仰同样生活;但是这...

面对外国人与我们行为方式的差异,我们有哪些沟通技巧
答:总的来说,与日本商人打交道要注意的还有很多。例如,日本商人不喜欢当场拍板,而是会后发传真确定交易;日本商人瞧不起不懂行的人,所以交流中尽量避免说外行话等。总之,与日本商人打交道要多掌握一些谈判技巧。

中国人与欧美人在行为上有什么差异?
答:在第一个方面,就是商品的价格了。在外国人看来,商品的价格应该都是明码标价的,不会再出现什么大的变动。所以外国人买东西一般都是先看看商品对自己是否合适,然后看看价格怎么样,要是价格合适就直接买走,要是价格不...

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我国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其根源主要还是在两种文化的差异上,一种是属于西方社会的文化,一种是属于东方社会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很大层面是不一样的,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在这里我根据读阅读许先生的文章,认为美国人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

中国式的社交和国外社交有何不同?
答:这是东西方社交非常大的一个差异!第二个不同点是表达感情的方式。国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相对委婉含蓄。而外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直接干脆。这是很大的一个差异。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崇尚语言和行为的委婉和含蓄,而对于...

为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交际方面差异那么大?
答: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

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答: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与西方不同在于中国人比较含蓄,外国人比较直接。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是概括个体之间有目的的相互影响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同动物的社会行动的概念相联系的。即他们要解释个体之间相互影响...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区别有哪些?
答:比如在吃点方面,中国人喜欢以面食、米食为主食,喜欢吃烹调食物,而美国人喜欢吃快餐。还有中国人吃面条的时候,认为发出声音是一种粗鲁的行为,而美国人认为发出声音是对厨师的赞美,不发出声音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中国的...

中国人对与事情的处理方式与外国人有什么不同?
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有区别,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确会影响他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事件归因方面,西方学者习惯归因到个人,中国人则强调团队影响。西方研究者将此称为归因错误。但在中国,这一错误应该颠倒过来,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