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在日常生活的地位和作用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8
中国传统节日及意义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

扩展资料: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的意义如下:
  第一是延续历史。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传统文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断裂了。
  第二个意义就是增加民族凝聚力。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语言和节日,而这一切都是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坚实的基础。如果李白成了外国诗人、杜甫成了外国诗人、《红楼梦》成了外国小说,中国人会怎样!
  第三个意义就是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增强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光靠GDP,无法保证民族是一个先进的民族。美国今天之所以在世界上一超独霸,不仅靠巨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更靠它的软实力,包括好莱坞电影,NBA篮球赛,流行音乐,以及众多的影星、球星、歌星等等。好莱坞大片通过美国的故事和人物传达出美国的价值体系、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审美标准,影响波及全球。在意识形态的斗争结束之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势力斗争的主要原因。一个民族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是和这个民族文化力的强弱成正比的。

朱人求:春节将至,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这几年,一说起过节,人们的反应往往是一个字:累。让人们觉得累的是什么节?是传统节日,比如中秋和春节。但与此同时,洋节却很受年轻人推崇,尤其是在城市里。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鲜艳欲滴的玫瑰和深情款款的恋人们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过节气氛。在中华文化的本土,人们为什么丢了自己的节日,却捡起背景与我们的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节日?

黄宁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影响。在文化方面,我们说的全球化,只是自欺欺人地在为西方化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否认,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好莱坞电影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看法。电影中对于西方节日温馨浪漫的描绘,再经过时尚杂志的渲染,使过西方节日成为一种品位生活的象征。这种印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中,不过洋节已让人觉得落伍和不可思议。

朱人求:传统节日的内在支撑是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但现在,这两种文化都不能稳固地支撑传统节日了。在农业社会,家族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传统节日往往包含着家族团聚的意愿,是联系家族中各色人等感情的一个极好机会。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中,社会交往结构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同事和朋友的关系相对于亲戚关系而言,对人们的工作影响更大。中秋清明,适合与家人团聚。而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与同事朋友在一起,应是最好的选择。轻松愉快的西方节日正好弥补了传统节日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结构的地方。另外,儒家文化的萎靡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使传统节日的根基越来越脆弱。

陈道远:除了春节以外,其他的传统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日。例如,2004年中秋节是9月28日,与国庆长假挨得很近,若政府将国庆假期提前几天,许许多多的人就会回家与亲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但遗憾的是,国庆长假仍然从10月1日开始,游子们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传统节日被边缘化,有西风东渐的原因,但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忽视,也难辞其咎。

黄宁莺:正是因为传统节日隐含的文化太深厚,内在精神太丰富,使现在追求轻松的人们本能地逃避,而选择过西方节日。事实上,他们过的西方节日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节日了,而是抽去了文化和传统内涵的西方节日。这种形式上节日,反倒让浮躁的人们觉得轻松自在。更有许多人认为,过洋节只是找个借口痛痛快快地玩一场而已,以纾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另外,过传统节日时的走亲访友和无数的应酬也十分让人头疼。人们所说的过节累,实际上就是指的这种累。

朱人求:快节奏的生活和功利性的追求使人们逐渐疏离了传统节日。在紧张的现代生活冲击下,传统节日所营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内心深处的平静与祥和,渐渐离我们远去。而过多功利化的东西则严重摧毁了传统节日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最最缺乏的就是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心境。

陈道远:是啊!现在,许多人过节并不大重视节日文化本身的人文意义,反而是更加看中节日礼品的分量,节庆成为空洞的消费,原来在节日中的那些文化的东西变得更为脆弱了。过传统节日时文化含义的减少,也是文化衰微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文化和内在精神是节日的灵魂。节日的热闹可以移植,但节日里头所蕴含的意义却是移植不来的。

节日的意义及其内在精神

朱人求: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陈道远:节日有三种类型:宗教的、民俗的、政治的。对于宗教节日来说,节日具有人文关怀的意义;对于民俗节日来说,节日具有英雄崇拜的意谓;政治节日则体现国家强制力的喜好,国家强制力要保护谁,不保护谁。从节日的类型与其相对应的意义来看,节日都有着纯粹、单一的指向,它有着自身明确的标志,节日的内涵是不可增减的。过节的方式关系到实际人、物环境的变化,过节正是用实际的、具体的人和物来弘扬节日的意义、渲染节日的气氛。现在的某些节日,唱主角的不是节日意义,而是经济活动,这就颠倒了节日的主客内涵。

黄宁莺:宗教的节日是对已经消失的人物与事件的温习,人们通过温习获得自己的生活意义。在宗教节日中,人们的精神通过宗教仪式获得一种生命体验,获得生活的精神空间。民俗节日使过节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英雄主义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沉浸于幸福中,分享着英雄的情怀,分享着英雄情怀所带来的快乐,每一处活动都有成为英雄的感觉。政治节日则体现国家的强制力。国家强制规定的节日,都体现国家所要保护或关怀的对象,如教师节,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

朱人求:节日的分类多种多样。就个体生命而言,生命的成长总伴随着节日的记忆。人的一生每个阶段有不同身份与角色,从小到大,经历了儿童节、青年节、父亲节或母亲节、老年(重阳)节,透过这些节日,可以唤醒人们感受自己的重要性,也表达社会对儿童的关怀、对青年的期许、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老人的敬重,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陈道远:从社会分工看,我们拥有记者节、五一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建军节(军人)、护士节、教师节等,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重要,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说明了工作的神圣性,也告诉我们每个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

黄宁莺:在时间的向度上,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在空间向度上,有民族节日和世界节日(如联合国节日),或者说有“土节”和“洋节”,这也是节日最常见的两种划分方式。无论是何种节日,都给我们带来一种欢乐、祥和、热闹、喜庆、放松和休闲的气氛,节日是个性的表达和群体的狂欢,是对单调、紧张的日常生活的调节和反抗。

朱人求:在哲学的意义上,节日传递着生命时空的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正是我们生命时空体验的浓缩形式,它既是个体的体验,又是民族共同体的体验;它既是民族时间的体验,又是民族空间的体验。传统节庆带出的是一族人民的精神层次,它浓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示一个民族的追求,凸显一个民族的价值。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其文化精神的失落。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这一点,中华民族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

黄宁莺: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节日的意义承载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例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高尚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插艾草,洒雄黄酒等又有着驱除蚊虫的作用。此外,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每一个中秋节都被描绘得十分动人,中秋意味着丰收、团圆和天人和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点亮了每一个七夕的夜晚,它已演变为中国式的情人节。放炮竹吓走“年”的故事也是孩子们小时候过年时常听的故事之一。同样,西方的节日也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他们的重要节日往往与宗教有关,如复活节,圣诞节。

陈道远: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朱人求: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黄宁莺: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定型于汉代,到了唐代,已经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陈道远: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盛大、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集中展示。因此,民族节日不仅为本民族所重视,也为其他民族所注目。在现代社会中,民族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狂欢性,同时它也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和节日经济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利用节日的内在文化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搞特色旅游,卖特色食品等等。这样,经济和文化可以互相促进,何乐而不为?

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朱人求: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千百年来发挥了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地保护它,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强势渗透的今天,重建民族传统节日意义更为重大。

陈道远:有些人认为,如果一个节日消亡了,那就说明它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挽救它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是需要保护的,更确切地说,传统需要政府和人民自觉保护,刻意的保护。

黄宁莺:越先进的国家,传统的东西保护得越好。现代与传统并行不悖。在英国,我看到人们准备过圣诞节的状况,可以用认真两个字来形容。

朱人求:政府首先应重视传统节日,将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些传统的大节增加为法定假日,并大力宣传节日的由来,各地的风俗等等。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有形式,然后节日的内在文化才有机会被人们所了解并接受。

黄宁莺:人们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有个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纯真的心态,要有赤子之心。尽管各地的过节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过节时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盼。这一点,似乎很难在城里人过节时感受到。人们只是为了过节而过节,缺少一颗感知自然,感谢生活的心。

陈道远: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正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而在形式和内涵上被刷新并提升了。从探亲访友到远游四方,从吃喝节到享乐节,传统意义上的节味淡了,如端午包粽子、中秋品月饼、元宵吃汤圆、春节庆团圆等风俗被淡化了。而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便利,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也让传统节日多了许多时尚的因素,时代赋予了传统佳节新的内涵。

朱人求:社会从传统步向现代的改变。许多按照阳历安排的节日,让我们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西洋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外来的文化扩大生活的范围,让我们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居民一样,分享一些人类共同的理想。

黄宁莺:我们这里强调中国传统节日,并非反对国人过西方节日。“洋节”有“洋节”的妙处,“土节”有“土节”的意境。其中滋味,非认认真真过过节不能知晓。

陈道远: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黄宁莺:面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过”节,去参与,以保证那份节日的心情。

朱人求:节日文化的传承对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民俗专家提出,要叫响我们的传统佳节,让它们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在端午龙舟竞渡、元宵闹花灯等传统群体活动中加入更多时尚的因素,使节日的活动获得更大的认同感和更多的参与者,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家庭和睦,丰收团圆,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当前提倡这种精神仍有积极意义。

黄宁莺:这种精神,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表现的机会。其实,民族的精神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才可以表现得更透彻。所以,必须学习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尝试建立时空交汇的接驳站。

陈道远:复兴传统节日的种种努力,也反映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比如,中秋节永远是传统中最浪漫、最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此时,可以和古人一样团圆赏月共话丰年,或月下独酌遥寄相思。此时,也不妨考虑今后日子新的过法。总之,浪漫是永恒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表达浪漫的方式也在变。

朱人求: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恢复传统节日,目的并不在于多两天假期,多一个所谓的“黄金消费周”,而是让人们恢复对传统时空的感知和体验,恢复体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只有建立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为什么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

  朱人求:春节将至,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这几年,一说起过节,人们的反应往往是一个字:累。让人们觉得累的是什么节?是传统节日,比如中秋和春节。但与此同时,洋节却很受年轻人推崇,尤其是在城市里。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鲜艳欲滴的玫瑰和深情款款的恋人们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过节气氛。在中华文化的本土,人们为什么丢了自己的节日,却捡起背景与我们的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节日?

  黄宁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影响。在文化方面,我们说的全球化,只是自欺欺人地在为西方化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否认,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好莱坞电影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看法。电影中对于西方节日温馨浪漫的描绘,再经过时尚杂志的渲染,使过西方节日成为一种品位生活的象征。这种印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中,不过洋节已让人觉得落伍和不可思议。

  朱人求:传统节日的内在支撑是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但现在,这两种文化都不能稳固地支撑传统节日了。在农业社会,家族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传统节日往往包含着家族团聚的意愿,是联系家族中各色人等感情的一个极好机会。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中,社会交往结构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同事和朋友的关系相对于亲戚关系而言,对人们的工作影响更大。中秋清明,适合与家人团聚。而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与同事朋友在一起,应是最好的选择。轻松愉快的西方节日正好弥补了传统节日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结构的地方。另外,儒家文化的萎靡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使传统节日的根基越来越脆弱。

  陈道远:除了春节以外,其他的传统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日。例如,2004年中秋节是9月28日,与国庆长假挨得很近,若政府将国庆假期提前几天,许许多多的人就会回家与亲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但遗憾的是,国庆长假仍然从10月1日开始,游子们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传统节日被边缘化,有西风东渐的原因,但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忽视,也难辞其咎。

  黄宁莺:正是因为传统节日隐含的文化太深厚,内在精神太丰富,使现在追求轻松的人们本能地逃避,而选择过西方节日。事实上,他们过的西方节日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节日了,而是抽去了文化和传统内涵的西方节日。这种形式上节日,反倒让浮躁的人们觉得轻松自在。更有许多人认为,过洋节只是找个借口痛痛快快地玩一场而已,以纾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另外,过传统节日时的走亲访友和无数的应酬也十分让人头疼。人们所说的过节累,实际上就是指的这种累。

  朱人求:快节奏的生活和功利性的追求使人们逐渐疏离了传统节日。在紧张的现代生活冲击下,传统节日所营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内心深处的平静与祥和,渐渐离我们远去。而过多功利化的东西则严重摧毁了传统节日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最最缺乏的就是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心境。

  陈道远:是啊!现在,许多人过节并不大重视节日文化本身的人文意义,反而是更加看中节日礼品的分量,节庆成为空洞的消费,原来在节日中的那些文化的东西变得更为脆弱了。过传统节日时文化含义的减少,也是文化衰微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文化和内在精神是节日的灵魂。节日的热闹可以移植,但节日里头所蕴含的意义却是移植不来的。

  节日的意义及其内在精神

  朱人求: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陈道远:节日有三种类型:宗教的、民俗的、政治的。对于宗教节日来说,节日具有人文关怀的意义;对于民俗节日来说,节日具有英雄崇拜的意谓;政治节日则体现国家强制力的喜好,国家强制力要保护谁,不保护谁。从节日的类型与其相对应的意义来看,节日都有着纯粹、单一的指向,它有着自身明确的标志,节日的内涵是不可增减的。过节的方式关系到实际人、物环境的变化,过节正是用实际的、具体的人和物来弘扬节日的意义、渲染节日的气氛。现在的某些节日,唱主角的不是节日意义,而是经济活动,这就颠倒了节日的主客内涵。

  黄宁莺:宗教的节日是对已经消失的人物与事件的温习,人们通过温习获得自己的生活意义。在宗教节日中,人们的精神通过宗教仪式获得一种生命体验,获得生活的精神空间。民俗节日使过节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英雄主义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沉浸于幸福中,分享着英雄的情怀,分享着英雄情怀所带来的快乐,每一处活动都有成为英雄的感觉。政治节日则体现国家的强制力。国家强制规定的节日,都体现国家所要保护或关怀的对象,如教师节,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

  朱人求:节日的分类多种多样。就个体生命而言,生命的成长总伴随着节日的记忆。人的一生每个阶段有不同身份与角色,从小到大,经历了儿童节、青年节、父亲节或母亲节、老年(重阳)节,透过这些节日,可以唤醒人们感受自己的重要性,也表达社会对儿童的关怀、对青年的期许、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老人的敬重,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陈道远:从社会分工看,我们拥有记者节、五一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建军节(军人)、护士节、教师节等,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重要,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说明了工作的神圣性,也告诉我们每个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

  黄宁莺:在时间的向度上,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在空间向度上,有民族节日和世界节日(如联合国节日),或者说有“土节”和“洋节”,这也是节日最常见的两种划分方式。无论是何种节日,都给我们带来一种欢乐、祥和、热闹、喜庆、放松和休闲的气氛,节日是个性的表达和群体的狂欢,是对单调、紧张的日常生活的调节和反抗。

  朱人求:在哲学的意义上,节日传递着生命时空的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正是我们生命时空体验的浓缩形式,它既是个体的体验,又是民族共同体的体验;它既是民族时间的体验,又是民族空间的体验。传统节庆带出的是一族人民的精神层次,它浓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示一个民族的追求,凸显一个民族的价值。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其文化精神的失落。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这一点,中华民族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

  黄宁莺: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节日的意义承载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例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高尚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插艾草,洒雄黄酒等又有着驱除蚊虫的作用。此外,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每一个中秋节都被描绘得十分动人,中秋意味着丰收、团圆和天人和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点亮了每一个七夕的夜晚,它已演变为中国式的情人节。放炮竹吓走“年”的故事也是孩子们小时候过年时常听的故事之一。同样,西方的节日也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他们的重要节日往往与宗教有关,如复活节,圣诞节。

  陈道远: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朱人求: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黄宁莺: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定型于汉代,到了唐代,已经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陈道远: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盛大、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集中展示。因此,民族节日不仅为本民族所重视,也为其他民族所注目。在现代社会中,民族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狂欢性,同时它也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和节日经济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利用节日的内在文化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搞特色旅游,卖特色食品等等。这样,经济和文化可以互相促进,何乐而不为?

  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朱人求: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千百年来发挥了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地保护它,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强势渗透的今天,重建民族传统节日意义更为重大。

  陈道远:有些人认为,如果一个节日消亡了,那就说明它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挽救它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是需要保护的,更确切地说,传统需要政府和人民自觉保护,刻意的保护。

  黄宁莺:越先进的国家,传统的东西保护得越好。现代与传统并行不悖。在英国,我看到人们准备过圣诞节的状况,可以用认真两个字来形容。

  朱人求:政府首先应重视传统节日,将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些传统的大节增加为法定假日,并大力宣传节日的由来,各地的风俗等等。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有形式,然后节日的内在文化才有机会被人们所了解并接受。

  黄宁莺:人们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有个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纯真的心态,要有赤子之心。尽管各地的过节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过节时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盼。这一点,似乎很难在城里人过节时感受到。人们只是为了过节而过节,缺少一颗感知自然,感谢生活的心。

  陈道远: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正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而在形式和内涵上被刷新并提升了。从探亲访友到远游四方,从吃喝节到享乐节,传统意义上的节味淡了,如端午包粽子、中秋品月饼、元宵吃汤圆、春节庆团圆等风俗被淡化了。而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便利,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也让传统节日多了许多时尚的因素,时代赋予了传统佳节新的内涵。

  朱人求:社会从传统步向现代的改变。许多按照阳历安排的节日,让我们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西洋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外来的文化扩大生活的范围,让我们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居民一样,分享一些人类共同的理想。

  黄宁莺:我们这里强调中国传统节日,并非反对国人过西方节日。“洋节”有“洋节”的妙处,“土节”有“土节”的意境。其中滋味,非认认真真过过节不能知晓。

  陈道远: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黄宁莺:面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过”节,去参与,以保证那份节日的心情。

  朱人求:节日文化的传承对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民俗专家提出,要叫响我们的传统佳节,让它们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在端午龙舟竞渡、元宵闹花灯等传统群体活动中加入更多时尚的因素,使节日的活动获得更大的认同感和更多的参与者,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家庭和睦,丰收团圆,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当前提倡这种精神仍有积极意义。

  黄宁莺:这种精神,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表现的机会。其实,民族的精神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才可以表现得更透彻。所以,必须学习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尝试建立时空交汇的接驳站。

  陈道远:复兴传统节日的种种努力,也反映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比如,中秋节永远是传统中最浪漫、最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此时,可以和古人一样团圆赏月共话丰年,或月下独酌遥寄相思。此时,也不妨考虑今后日子新的过法。总之,浪漫是永恒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表达浪漫的方式也在变。

  朱人求: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恢复传统节日,目的并不在于多两天假期,多一个所谓的“黄金消费周”,而是让人们恢复对传统时空的感知和体验,恢复体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只有建立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为什么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

朱人求:春节将至,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这几年,一说起过节,人们的反应往往是一个字:累。让人们觉得累的是什么节?是传统节日,比如中秋和春节。但与此同时,洋节却很受年轻人推崇,尤其是在城市里。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鲜艳欲滴的玫瑰和深情款款的恋人们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过节气氛。在中华文化的本土,人们为什么丢了自己的节日,却捡起背景与我们的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节日?

黄宁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影响。在文化方面,我们说的全球化,只是自欺欺人地在为西方化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否认,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好莱坞电影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看法。电影中对于西方节日温馨浪漫的描绘,再经过时尚杂志的渲染,使过西方节日成为一种品位生活的象征。这种印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中,不过洋节已让人觉得落伍和不可思议。

朱人求:传统节日的内在支撑是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但现在,这两种文化都不能稳固地支撑传统节日了。在农业社会,家族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传统节日往往包含着家族团聚的意愿,是联系家族中各色人等感情的一个极好机会。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中,社会交往结构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同事和朋友的关系相对于亲戚关系而言,对人们的工作影响更大。中秋清明,适合与家人团聚。而在圣诞节和情人节,与同事朋友在一起,应是最好的选择。轻松愉快的西方节日正好弥补了传统节日在人际交往方面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结构的地方。另外,儒家文化的萎靡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使传统节日的根基越来越脆弱。

陈道远:除了春节以外,其他的传统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日。例如,2004年中秋节是9月28日,与国庆长假挨得很近,若政府将国庆假期提前几天,许许多多的人就会回家与亲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但遗憾的是,国庆长假仍然从10月1日开始,游子们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传统节日被边缘化,有西风东渐的原因,但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忽视,也难辞其咎。

黄宁莺:正是因为传统节日隐含的文化太深厚,内在精神太丰富,使现在追求轻松的人们本能地逃避,而选择过西方节日。事实上,他们过的西方节日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节日了,而是抽去了文化和传统内涵的西方节日。这种形式上节日,反倒让浮躁的人们觉得轻松自在。更有许多人认为,过洋节只是找个借口痛痛快快地玩一场而已,以纾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另外,过传统节日时的走亲访友和无数的应酬也十分让人头疼。人们所说的过节累,实际上就是指的这种累。

朱人求:快节奏的生活和功利性的追求使人们逐渐疏离了传统节日。在紧张的现代生活冲击下,传统节日所营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内心深处的平静与祥和,渐渐离我们远去。而过多功利化的东西则严重摧毁了传统节日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最最缺乏的就是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心境。

陈道远:是啊!现在,许多人过节并不大重视节日文化本身的人文意义,反而是更加看中节日礼品的分量,节庆成为空洞的消费,原来在节日中的那些文化的东西变得更为脆弱了。过传统节日时文化含义的减少,也是文化衰微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文化和内在精神是节日的灵魂。节日的热闹可以移植,但节日里头所蕴含的意义却是移植不来的。

节日的意义及其内在精神

朱人求: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陈道远:节日有三种类型:宗教的、民俗的、政治的。对于宗教节日来说,节日具有人文关怀的意义;对于民俗节日来说,节日具有英雄崇拜的意谓;政治节日则体现国家强制力的喜好,国家强制力要保护谁,不保护谁。从节日的类型与其相对应的意义来看,节日都有着纯粹、单一的指向,它有着自身明确的标志,节日的内涵是不可增减的。过节的方式关系到实际人、物环境的变化,过节正是用实际的、具体的人和物来弘扬节日的意义、渲染节日的气氛。现在的某些节日,唱主角的不是节日意义,而是经济活动,这就颠倒了节日的主客内涵。

黄宁莺:宗教的节日是对已经消失的人物与事件的温习,人们通过温习获得自己的生活意义。在宗教节日中,人们的精神通过宗教仪式获得一种生命体验,获得生活的精神空间。民俗节日使过节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英雄主义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沉浸于幸福中,分享着英雄的情怀,分享着英雄情怀所带来的快乐,每一处活动都有成为英雄的感觉。政治节日则体现国家的强制力。国家强制规定的节日,都体现国家所要保护或关怀的对象,如教师节,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

朱人求:节日的分类多种多样。就个体生命而言,生命的成长总伴随着节日的记忆。人的一生每个阶段有不同身份与角色,从小到大,经历了儿童节、青年节、父亲节或母亲节、老年(重阳)节,透过这些节日,可以唤醒人们感受自己的重要性,也表达社会对儿童的关怀、对青年的期许、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老人的敬重,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陈道远:从社会分工看,我们拥有记者节、五一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建军节(军人)、护士节、教师节等,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重要,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说明了工作的神圣性,也告诉我们每个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

黄宁莺:在时间的向度上,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在空间向度上,有民族节日和世界节日(如联合国节日),或者说有“土节”和“洋节”,这也是节日最常见的两种划分方式。无论是何种节日,都给我们带来一种欢乐、祥和、热闹、喜庆、放松和休闲的气氛,节日是个性的表达和群体的狂欢,是对单调、紧张的日常生活的调节和反抗。

朱人求:在哲学的意义上,节日传递着生命时空的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正是我们生命时空体验的浓缩形式,它既是个体的体验,又是民族共同体的体验;它既是民族时间的体验,又是民族空间的体验。传统节庆带出的是一族人民的精神层次,它浓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示一个民族的追求,凸显一个民族的价值。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其文化精神的失落。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这一点,中华民族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

黄宁莺: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节日的意义承载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例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高尚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插艾草,洒雄黄酒等又有着驱除蚊虫的作用。此外,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每一个中秋节都被描绘得十分动人,中秋意味着丰收、团圆和天人和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点亮了每一个七夕的夜晚,它已演变为中国式的情人节。放炮竹吓走“年”的故事也是孩子们小时候过年时常听的故事之一。同样,西方的节日也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他们的重要节日往往与宗教有关,如复活节,圣诞节。

陈道远: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朱人求: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黄宁莺: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定型于汉代,到了唐代,已经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陈道远: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盛大、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集中展示。因此,民族节日不仅为本民族所重视,也为其他民族所注目。在现代社会中,民族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狂欢性,同时它也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和节日经济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利用节日的内在文化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搞特色旅游,卖特色食品等等。这样,经济和文化可以互相促进,何乐而不为?

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朱人求: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千百年来发挥了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地保护它,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强势渗透的今天,重建民族传统节日意义更为重大。

陈道远:有些人认为,如果一个节日消亡了,那就说明它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挽救它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是需要保护的,更确切地说,传统需要政府和人民自觉保护,刻意的保护。

黄宁莺:越先进的国家,传统的东西保护得越好。现代与传统并行不悖。在英国,我看到人们准备过圣诞节的状况,可以用认真两个字来形容。

朱人求:政府首先应重视传统节日,将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些传统的大节增加为法定假日,并大力宣传节日的由来,各地的风俗等等。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有形式,然后节日的内在文化才有机会被人们所了解并接受。

黄宁莺:人们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有个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纯真的心态,要有赤子之心。尽管各地的过节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过节时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盼。这一点,似乎很难在城里人过节时感受到。人们只是为了过节而过节,缺少一颗感知自然,感谢生活的心。

陈道远: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正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而在形式和内涵上被刷新并提升了。从探亲访友到远游四方,从吃喝节到享乐节,传统意义上的节味淡了,如端午包粽子、中秋品月饼、元宵吃汤圆、春节庆团圆等风俗被淡化了。而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便利,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也让传统节日多了许多时尚的因素,时代赋予了传统佳节新的内涵。

朱人求:社会从传统步向现代的改变。许多按照阳历安排的节日,让我们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西洋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外来的文化扩大生活的范围,让我们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居民一样,分享一些人类共同的理想。

黄宁莺:我们这里强调中国传统节日,并非反对国人过西方节日。“洋节”有“洋节”的妙处,“土节”有“土节”的意境。其中滋味,非认认真真过过节不能知晓。

陈道远: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黄宁莺:面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过”节,去参与,以保证那份节日的心情。

朱人求:节日文化的传承对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民俗专家提出,要叫响我们的传统佳节,让它们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在端午龙舟竞渡、元宵闹花灯等传统群体活动中加入更多时尚的因素,使节日的活动获得更大的认同感和更多的参与者,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家庭和睦,丰收团圆,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当前提倡这种精神仍有积极意义。

黄宁莺:这种精神,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表现的机会。其实,民族的精神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才可以表现得更透彻。所以,必须学习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尝试建立时空交汇的接驳站。

陈道远:复兴传统节日的种种努力,也反映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比如,中秋节永远是传统中最浪漫、最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此时,可以和古人一样团圆赏月共话丰年,或月下独酌遥寄相思。此时,也不妨考虑今后日子新的过法。总之,浪漫是永恒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表达浪漫的方式也在变。

朱人求: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恢复传统节日,目的并不在于多两天假期,多一个所谓的“黄金消费周”,而是让人们恢复对传统时空的感知和体验,恢复体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只有建立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参考资料:http://www.blogcn.com/user52/ntea/index.html
随着西方人的节日———圣诞节,一天一天地临近,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过节的气氛也是一天比一天浓。满大街的圣诞装饰,满天飞的圣诞贺卡,满怀期待的圣诞男女,直把圣诞节渲染得就如根深蒂固的本土大节日。就连笔者9岁的黄毛小儿,也老早就嚷嚷着要在“平安夜”到麦当劳吃圣诞餐,令我这个当父亲的也很不以为然。事实上,并不只是圣诞节,

其他的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在中国也有越过越火的趋势。笔者以为,对“洋节”热,我们应该早做思考,早想对策。

仔细分析一下“洋节”,就可以发现它们本来是跟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是很难兼容的。如圣诞节是典型的宗教节日,这跟中国这个大多数国民是无神论者的现实是差别甚大的;再如情人节,是一个用语暧昧的情感节日,也是跟中国人注重家庭、情感含蓄的传统有很大不同;照常理,这些节日是本来难以在中国流行才对,但现在却火起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这是为什么?除了有年轻人喜新、容易跟风的因素外,是否也跟我们传统节日本身存在问题有关?

综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以“驱邪”、农事、团圆为主题,以亲情为主,对于注重亲情的中老年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但对爱玩的年轻人,主题就显得过于沉重,形式也比较单调。而反观西方的“洋节”,经过商家造势,其主调变的欢快、喜庆,形式也丰富多彩,比较迎合了年轻人爱玩爱热闹的心理。事实上,许多中国年轻人过“洋节”,并不一定把其中的宗教内容当回事,而只是找个理由乐一回。怎样让节日过得更欢快一点,这恐怕是中国传统节日下来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节日不分东西,都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让“洋节”过多地抢占了我们年轻人的心田,那么,我们东方文化该如何保护和生存都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经不请自来时来谈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不急之务。
看了上面的话~,我忽然想说~为什么洋节大家都喜欢过了呢~你们想想~过样节的时候都是和什么人过?情人~朋友~有几个人是和家人过的呢~现在的年轻人是喜欢和朋友~情人过节呢~还是喜欢和家人一起过呢~?因为有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那时候和家人过是理所应当的~也乏味的~,所以趁和过洋节~和另外的一种喜欢的人一起过~就也是洋节兴起的原因吧~我没说是全部啊`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同意不~?
其他的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在中国也有越过越火的趋势。笔者以为,对“洋节”热,我们应该早做思考,早想对策。

仔细分析一下“洋节”,就可以发现它们本来是跟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是很难兼容的。如圣诞节是典型的宗教节日,这跟中国这个大多数国民是无神论者的现实是差别甚大的;再如情人节,是一个用语暧昧的情感节日,也是跟中国人注重家庭、情感含蓄的传统有很大不同;照常理,这些节日是本来难以在中国流行才对,但现在却火起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这是为什么?除了有年轻人喜新、容易跟风的因素外,是否也跟我们传统节日本身存在问题有关?

综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以“驱邪”、农事、团圆为主题,以亲情为主,对于注重亲情的中老年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但对爱玩的年轻人,主题就显得过于沉重,形式也比较单调。而反观西方的“洋节”,经过商家造势,其主调变的欢快、喜庆,形式也丰富多彩,比较迎合了年轻人爱玩爱热闹的心理。事实上,许多中国年轻人过“洋节”,并不一定把其中的宗教内容当回事,而只是找个理由乐一回。怎样让节日过得更欢快一点,这恐怕是中国传统节日下来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节日不分东西,都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让“洋节”过多地抢占了我们年轻人的心田,那么,我们东方文化该如何保护和生存都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经不请自来时来谈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不急之务。
在现在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值得讨论

随着西方人的节日———圣诞节,一天一天地临近,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过节的气氛也是一天比一天浓。满大街的圣诞装饰,满天飞的圣诞贺卡,满怀期待的圣诞男女,直把圣诞节渲染得就如根深蒂固的本土大节日。就连笔者9岁的黄毛小儿,也老早就嚷嚷着要在“平安夜”到麦当劳吃圣诞餐,令我这个当父亲的也很不以为然。事实上,并不只是圣诞节,

其他的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在中国也有越过越火的趋势。笔者以为,对“洋节”热,我们应该早做思考,早想对策。

仔细分析一下“洋节”,就可以发现它们本来是跟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是很难兼容的。如圣诞节是典型的宗教节日,这跟中国这个大多数国民是无神论者的现实是差别甚大的;再如情人节,是一个用语暧昧的情感节日,也是跟中国人注重家庭、情感含蓄的传统有很大不同;照常理,这些节日是本来难以在中国流行才对,但现在却火起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这是为什么?除了有年轻人喜新、容易跟风的因素外,是否也跟我们传统节日本身存在问题有关?

综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以“驱邪”、农事、团圆为主题,以亲情为主,对于注重亲情的中老年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但对爱玩的年轻人,主题就显得过于沉重,形式也比较单调。而反观西方的“洋节”,经过商家造势,其主调变的欢快、喜庆,形式也丰富多彩,比较迎合了年轻人爱玩爱热闹的心理。事实上,许多中国年轻人过“洋节”,并不一定把其中的宗教内容当回事,而只是找个理由乐一回。怎样让节日过得更欢快一点,这恐怕是中国传统节日下来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节日不分东西,都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让“洋节”过多地抢占了我们年轻人的心田,那么,我们东方文化该如何保护和生存都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经不请自来时来谈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不急之务。

其他的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在中国也有越过越火的趋势。笔者以为,对“洋节”热,我们应该早做思考,早想对策。

仔细分析一下“洋节”,就可以发现它们本来是跟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是很难兼容的。如圣诞节是典型的宗教节日,这跟中国这个大多数国民是无神论者的现实是差别甚大的;再如情人节,是一个用语暧昧的情感节日,也是跟中国人注重家庭、情感含蓄的传统有很大不同;照常理,这些节日是本来难以在中国流行才对,但现在却火起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这是为什么?除了有年轻人喜新、容易跟风的因素外,是否也跟我们传统节日本身存在问题有关?

综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以“驱邪”、农事、团圆为主题,以亲情为主,对于注重亲情的中老年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但对爱玩的年轻人,主题就显得过于沉重,形式也比较单调。而反观西方的“洋节”,经过商家造势,其主调变的欢快、喜庆,形式也丰富多彩,比较迎合了年轻人爱玩爱热闹的心理。事实上,许多中国年轻人过“洋节”,并不一定把其中的宗教内容当回事,而只是找个理由乐一回。怎样让节日过得更欢快一点,这恐怕是中国传统节日下来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节日不分东西,都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让“洋节”过多地抢占了我们年轻人的心田,那么,我们东方文化该如何保护和生存都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经不请自来时来谈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不急之务。

传统节日习俗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创新的。传统节日习俗它能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它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它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它能扩大文化交流展示的范围,...

中国传统节日在日常生活的地位和作用
答:黄宁莺:在时间的向度上,有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在空间向度上,有民族节日和世界节日(如联合国节日),或者说有“土节”和“洋节”,这也是节日最常见的两种划分方式。无论是何种节日,都给我们带来一种欢乐、祥和、热闹、喜庆、放松和休闲...

高三议论文:关于传统节日的高中作文1000字
答: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时,国家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在哪里
答:回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呼吁和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日,以便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今天的作用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

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是什么?
答: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节日节期: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

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意义不大?
答: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文化都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要破除掉。节日没有文化上的阐释的时候,人们渐渐的就忘掉了。但是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有存在的必要!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有三点:1、传统节日有着凝聚民族...

中国传统节日的好处
答: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

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得作用
答: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

我国的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意义
答:<P>【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

中国传统节日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答: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这是为什么?除了有年轻人喜新、容易跟风的因素外,是否也跟我们传统节日本身存在问题有关?综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以“驱邪”、农事、团圆为主题,以亲情为主,对于注重亲情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