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9
孩子依赖奶奶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想要纠正依赖奶奶的习惯,最好不要急于求成,平时可以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交流沟通,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也可以适当带孩子外出活动,多跟其他小朋友交流,这样能够让孩子放下心理防备,建议平时不要采用过激方法,以免出现抑郁、自闭等问题。

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

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中过度的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家长包办,很多的孩子也会过度的依赖某个人或者物,以下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

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1

不要忙着纠正孩子的不足,这样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保留并欣赏孩子从爷爷奶奶家带来的物品。 它是一种对爷爷奶奶依恋的替代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老人经常见面。 把曾经与孩子形成依恋关系的爷爷奶奶接来住段时间,或者常带孩子回去看看。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个情况,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不要你,本质原因就是你亲手砍断了与孩子的依恋关系,让孩子的依恋关系缺失或者发生了转移。

孩子出生后,本能地会与妈妈建立强的依恋关系,但是很多妈妈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照顾孩子的时间变少了,与孩子亲密时间变得少了,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导致孩子依恋关系缺失、或者转移。

所以说,大家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在孩子三岁前,别假手于人,尽量陪孩子睡觉。在陪伴孩子入睡的过程,就是建立亲子依恋关系与亲子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

如果你和孩子已经没有那么亲密了,那么大家就要及时作出调整。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陪伴和互动,孩子粘奶奶不要妈妈,因为奶奶陪的多,妈妈陪伴太少,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妈妈一定要每天抽时间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增加和孩子的互动。

孩子需要稳定的亲密关系,稳定的亲密关系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亲密关系的对象通常是妈妈,或者孩子的护理人,可以是奶奶,外婆,甚至保姆。

首先,晚上睡觉的时候,宝妈一定要带着宝宝睡觉,睡大床后,因为皮肤的接触,随时的拥抱,孩子对我们的感情更亲密了。

另外,大家可以给孩子喂奶粉,但是母乳喂养也是不可少的。只要我在家,都是我给孩子冲奶喂奶,亲手做辅食,亲手喂孩子,所以在我家,吃饭时我喂孩子,即使早晨时间紧,也是我先喂,保姆吃好后替我。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着急。不仅陪孩子睡觉是如此,喂孩子吃饭、带孩子出去玩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先和老人一起做,再慢慢自己接手。

如此不仅孩子会越来越能接受妈妈的存在,老人也会对妈妈越来越放心,在你有时间的时候,把孩子交给你。

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2

怎样改变孩子的依恋和紧张情绪

一天,午睡时某幼儿显得很烦躁,一连几次提出小便的要求,老师都依顺了她,并轻轻地抚拍她,以帮助她尽快入睡,但她烦燥的情绪一直没有得到缓和。第二天,她神色紧张,一连四次提出要小便,老师都同意了。当她第五次提出要小便时,老师轻声对她说:“你已经去过四次了,肚子应该没有水了。”但她坚持要解,老师只好陪她去,但确实没有小便。就这样,她一直没有入睡,烦躁的情绪伴随了她整个午睡时间。此后,她小便次数越来越多,最多时竟达32次,有几次间隔时间甚至不满两分钟。老师发现,很多次她并没有小便,只是在厕所里看看、玩玩。

于是,老师向家长反映了这一情况,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里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为了排除生理上的病因,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带孩去儿童医院泌尿科作了全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发生这一反常情况的呢?

老师经过深入分析,想到孩子的反常可能与她的一次尿床经历有关。因为那次让她当众丢了“面子”,使她的自尊心大受伤害。此外,也可能与她的家庭教育不当有关。该幼儿初入园时因过于恋母而哭闹不止,排他情绪较为明显。据了解,她母亲也没有注重培养她良好的入厕习惯。据此,老师采取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1、消除焦虑情绪,提高自信心

一方面,老师告诉她尿床并不是什么大事,无需太介意,许多小朋友也都发生过这种事。另一方面,老师注意寻找她的“闪光点”,发现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幼儿,便请她的妈妈写了一篇有关女儿生活自理方面的文章,并提供有关照片,把它们展览在活动室,同时,老师有意识地请该幼儿表演穿衣、叠被等生活技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她的自信心,转移了她的焦虚情绪。

2、培养控制能力,提高意志水平

在音乐、绘画和体育活动中,老师有意培养她的意志力和控制力,经常对她说:“再坚持一会儿,你就会成功的。”“哇!今天你又成功了,真了不起!”于是,她做事的持久性增强了,意志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3、家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建议她不要急着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而是积极与幼儿园合作,要求一致,确保教育的持续作用。同时给予孩子更合理的母爱,逐渐改变孩子的依恋情绪。

随着该幼儿害怕尿床的紧张情绪的消失,老师也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教育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到其后面深层次的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原因、行为偏差。同时,尽可能争取家长的配合,创造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以避免孩子出现双重人格。

专家指出,孩子频频小解,是一个典型的强迫心理反应。

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3

如何对待宝宝的依恋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这里仅就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一简单分析。

从降生时起,婴儿就在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需要,发展依恋行为,并通过吮吸、依附、微笑等反应来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同时,母亲也由于儿童的哭和笑依恋于儿童。据有关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 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 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 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最初,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有区别,是无选择地以十分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对大多数人作出类似的反应。

在新生儿的脸上,你能看到一种奇妙的笑。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运动,它是神经兴奋周期的反映,是身体内部状态引起的一种反射,与外界刺激无关。在新生儿心情满意的时候,对印入眼帘的任何刺激物都会报以微笑,因此,称这种微笑为非社会性微笑(即生理微笑)。也有人称之为“自发性微笑”。在儿童出生后第5周左右,最强烈的社会性微笑出现了,儿童开始专心致志地注视人的面孔,然后突然开颜而笑。但这种笑只能保持3个月左右。在此之前,婴儿的笑并非表示个人的偏爱,他对所有的面孔,甚至一个纸面具也会产生微笑 。

婴儿的哭也是如此,不光是由于注视着的人离开了视野而哭,而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只要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表现出安宁并渐渐安然入睡。

由此可见,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尽管如此,我们对婴儿这种生理性的笑与哭作用仍不能低估。最近 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婴儿微笑的次数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但对婴儿对别人的影响以及随后对他们的反应来说,这些微笑次数的差别又是相当重要的。

母子关系是可逆的,婴儿的良好情绪会引起母亲的积极反应;同样,母亲的态度、情绪也会造成婴儿的不同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非常焦虑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三、四天内哭得比别的孩子多。这就再次告诉我们,胎教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大约在3个月左右,婴儿的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反过去对任何人都友好的态度,其表示微笑的对象仅限于几个熟悉的人,而当他看见陌生人时,它是注视着,如果陌生人对他微笑或抱起时,他才作出一些反应;但是,对悉心照料他的母亲却产生了依恋行为,诸如 依附、要求接近或吮吸、咿呀喊叫等。到了七八个 月,婴儿的行为变化更大,当陌生人靠近他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所在,而当他接近母亲时,一般是伸手臂作出欲抱的姿势。这说明此时的婴儿已能敏锐地辩别熟人和生人了,这样,婴儿真正的依恋行为便产生了。

自婴儿的依恋产生后,家人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关系,尤其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触频繁的亲人更重视。因为这种依恋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还专门研究了人类婴儿的早期行为,发现如果家人(特别是母亲)对婴儿的态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则孩子会变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后也不会信任他人。

另外,中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母养优于寄养,因为母乳历来被称为是最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养料,它能给婴儿带来许多生理上的好处。同时,由于喂奶时大量的身体接触和密切的母子联系,可以给婴儿带来不少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母子之间关系的 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三)依恋的初级发展:对特定的人的反应阶段(8个月到3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排他性尤其明显,导致对母亲以外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依恋行为。

8个月后,婴儿害怕与母亲分离;越来越依恋母亲。当他听到母亲的声音更显得相当安静,而离开母亲时则会出现强烈的烦躁情绪或不安反应,儿童将依恋之情全部集中于母亲一个人身上,而对母亲之外的人则不再过分亲近。这样,婴儿对人不加区别的友好态度相应减少。此时,由于婴儿开始学会说话、走路,因此,当母亲离开时,一般采取喊叫、快走跟随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并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他人外物。

例如,当母亲带着一个2岁左右的 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孩子总是先依偎母亲片刻,然后独自向前行走,但仍不时回头看看,只要看到母亲还在场,又会放心大胆地朝前走。因为母亲的在场给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依靠感。当母亲突然消失时,婴儿就会大喊大叫、紧张不安,甚至嚎啕大哭起来。

正是由于在此阶段内,儿童将依恋的对象集中于母亲一人之身,因此,母亲的情绪态度会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抚爱时,母亲能及时给予满足,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良好的母子关系;否则,如果儿童这种需要被剥夺了,与母亲的正常接触被取消或忽视了,儿童便会产生惴惴不安的焦虑情绪。

焦虑则是儿童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忧虑、恐惧或紧张的情绪状态,它伴随着依恋的产生而产生,然而,适当的焦虑又具有积极的意义,如能够约束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合理要求等;不过,焦虑过高或过低时,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生恐惧,严重的还可能导 致神经过敏性焦虑,出现病态心理;而焦虑过低时,则会降低婴儿活动的效果,致使儿童对一切事物的不恭,出现顽皮、马虎等不良心性。因此,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焦虑对儿童的影响。



孩子和爷爷奶奶感情特别亲近怎么办
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寻求沟通解决问题。可以尝试与爷爷进行坦诚的对话,解释自己的困扰,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家庭中的互动和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当遇...

孩子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粘着奶奶给穿衣服,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答:因此,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某件事感到好奇,如果他们想参与,其实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必干预太多,只要保证安全就行了,毕竟,这个时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2.多学习独立思考。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他们的孩...

如何纠正孩子依恋奶奶
答:孩子依赖奶奶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想要纠正依赖奶奶的习惯,最好不要急于求成,平时可以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交流沟通,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也可以适当带孩子外出活动,多跟其他小朋友交流,这样能够让孩子放...

孩子过于黏奶奶,作为妈妈有点吃醋,怎么办?
答:1、首先从心理上安慰自己。可以做三五次深呼吸,然后跟自己说我''我现在很难过很嫉妒,我接受这种情绪,并和它好好相处',用心对自己说几遍之后会发现自己慢慢平静下来。然后试着去发现奶奶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做了些...

隔代教养的焦虑:孩子给奶奶带,只跟奶奶亲怎么办?
答:这种情况,就是错过了1岁前的亲子关系建立期。在安安最需要依恋的时候,是奶奶满足了他的需求,奶奶也比妈妈具备了更多安全感的给予。换句话说,孩子最愿意亲近的人,是和自己连接了依恋关系的照顾者。和谁睡,孩子就愿意和...

孩子说奶奶最喜欢她,我、她爸爸还有弟弟都不喜欢她,我要怎么办?_百度...
答:小孩子就是那样,三岁前谁带的多,那么她就会和谁亲近,所以为什么强调有条件的话,孩子三岁前自己带。亲自养孩子,让孩子依恋你,在依恋的基础上来立威,养她有恩于她,你才有教育她的资本。孩子奶奶的有意引导是一方面...

6岁乖孙子粘奶奶,每周回校读书都哭奶奶怎么办?
答:四,家长千万不要着急,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打骂。五,适当的鼓励孩子邀请一些小客人来家做客,家长要热情招待,为孩子做出榜样,早上到幼儿园时可与临近的小伙伴同行,以使幼儿逐渐习惯并适应集体生活,孩子不愿意去幼儿...

怎样让孩子疏远奶奶
答:2. 如果妈妈想接手,要循序渐进 孩子已经习惯了和奶奶一起做事情,如果妈妈想接手,就得一点一点来。不仅陪孩子睡觉是如此,喂孩子吃饭、带孩子出去玩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先和老人一起做,再慢慢自己接手。如此不仅孩子会越来越...

职场妈妈们,有没有遇到孩子跟奶奶亲不黏你的问题
答:因为稳定的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情绪的稳定。孩子在3岁后,会自然分辨出妈妈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并认定妈妈是最爱自己的人。所以,妈妈没有必要吃奶奶的醋。2、与奶奶站在同一战线上 当妈妈发现孩子与奶奶特别亲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