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经济产业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8
什么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经济本源角度考察,知识经济具有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是核心动力、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三个本质特征。

  脑力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
  在长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实践中,由于知识的积累、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人们的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并将其物化在生产工具中,在物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虽是偶然的,但是这些发明及其广泛应用则是必然的。正是由于机械制造和生产的发展,制造工具的研究和设计人员首先从手工艺工人和机械制造工人中分离出来。随着机械的广泛使用,生产规模的扩张,工人的大量集聚,管理者便从生产人员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由于商品的产生和市场扩大,金融人员和商业人员也从企管人员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金融和商品交换工作。科研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和金融人员的出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知识经济萌芽的标志。

  从事控制型劳动的工人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充实科学技术队伍或从事其它工作是知识经济产生的标志。机械的普遍使用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了部分体力劳动者,但是绝大部分的技术工人仍固定在工厂的车间,特别是生产流水线上,从事控制型的体力劳动。由于计算机、机器人的产生,并直接嵌入物质生产过程,从而把原操作控制生产运行的技术工人解放出来,转移到科技行业或其他行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这种转移速度越来越快。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人员也开始向科技行业转移。这样,就出现了无人生产车间、无人工厂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等等。无人工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不需要人类劳动,也不意味着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消失,而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脑力劳动者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之外,集中在技术、信息生产的环节之中将操作程序和控制机器等劳动物化在电脑和软件中,使之在后续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解放出来的人员,经过培训将大部分转向脑力劳动的岗位。工人除了被迫转移外,还有主动转移的机制。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对立,不仅体现在劳动力性质上,还将体现在他们向社会提供有效的劳动量和从社会取得相应报酬的差额上(这个差额可能相当大)。这种机制也促使从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大批体力劳动者自觉地转变成脑力劳动者。

  创造性脑力劳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知识经济产生之后,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矛盾对立的双方继续此消彼长,其矛盾必然被创造性脑力劳动者和复制性脑力劳动者的矛盾所代替。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创造性脑力劳动者与复制性脑力劳动者的矛盾,就开始内化为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与简单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对立。因此,创造性劳动便成为知识经济唯一价值来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创造性脑力劳动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唯一生产手段和价值来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创造性劳动是脑力劳动者的必由之路。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人员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负担减轻,重复脑力劳动的工作岗位就会逐步消失。同时,许多机器将进行自动化操作;许多管理工作也将趋于信息化管理,现场管理控制的人数极少。被解放出来的重复性脑力劳动者和管理者,必须转入创造性劳动工作岗位,否则就要失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复杂力度将不断提高,层次也将逐渐增多。

  (2)创造性脑力劳动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迄今社会的通行规则。在农业社会靠体力劳动谋生。在工业经济时代,部分人靠体力劳动谋生,部分人靠脑力劳动谋生。在知识经济时代,要靠创造性脑力劳动谋生。创造劳动越强(越新、越复杂、劳动量越大),社会承认的价值就越大,社会给予的报酬也就越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越高。反之,创造性越弱,社会承认的价值越少,相应报酬就越少,生活质量就不高。

  (3)创造性劳动是劳动者的根本任务。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新需要的渴望,总是不断攀升和翻新的,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为满足人们的新需求,就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们的新需要。人类需求的满足程度,总是受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程度制约的。人的认识能力虽是无限的,但人的认识水平由于受到实践的限制却总是有限的,且自然和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需要认识的领域越来越多,人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任务就越来越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是多元的、复杂的,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结构也必然是多元的、复杂的。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投入就将越来越多。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除了信息技术之外,还有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等。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4)创造性劳动是开辟市场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技术生产的传统产品市场,由于技术陈旧,市场开拓困难,使大批传统产品生产者被淘汰出局。创造性脑力劳动创造的新技术、生产的新商品,由于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独占市场,市场回报特别丰厚。由于利益的驱动,技术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其竞争的性质和方法与传统市场竞争和新商品市场的竞争完全不同。新技术市场的竞争是开拓新市场的竞争,创新力的竞争,而不是市场容量、价格的竞争;竞争主体互相排斥,而不互相厮杀;竞争的目的是把蛋糕越拼越大,而不是在一块蛋糕中越切越大。因此,新技术市场是主体多元化、技术高智化、高投入、高回报的市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市场。新技术生产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创造性脑力劳动投入。这种资金投入可能有风险,但只是个别现象。如果说传统商品市场是夕阳市场,新商品市场是中天市场的话,那么新技术市场就是朝阳市场。这三种市场虽然同时并存,也会不断升级,但新技术市场永远是朝气蓬勃的市场。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社会过渡时期,也就是所谓新经济时期,谁认识了这个市场,占据这个市场的份额越多,谁就占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正是由于先进入了这个市场,占据了这个市场较大的空间才取得了经济十年高速发展的骄人成就。

  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
  没有资源就没有经济。资源的性质决定经济的性质,资源的数量决定经济发展的规模。世界上只有两种资源,一是自然资源,二是智力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智力资源。不管是哪种经济都需要这两种资源,只是有主次之分罢了。在工业社会自然资源占居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资源。谁占有这种资源越多,谁的经济规模就越大,发展速度就越快。创造性脑力劳动者与复制性脑力劳动者矛盾对立的双方,此消彼长,使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与简单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而智力资源必然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虽然知识也是知识经济的资源,但它作为智力劳动的成果,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只能作为重要资源。知识有寿命,智力无穷期。知识容易被大量复制而丧失价值,智力从属于劳动者,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价值。知识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智力则是无限的。智力资源既有巨大的蕴藏量,而且也有巨大的需求量。一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产品开发,生产控制和企业管理,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消耗大量的智力。另一方面,在自然资源的节约与替代、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新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方面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因而智力资源开发就成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资源作为经济的根本来源,从来就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农业社会主要是争夺土地、占领地盘。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人们主要是争夺自然资源,划分势力范围,抢占殖民地。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历史阶段,人们主要是抢夺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争夺手段越来越隐蔽。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两种经济形态并存。对我国来说,是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形态并存。但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消减与知识经济形态的增长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尽快制定知识经济超长发展战略,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中国人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重视教育的民族传统,有占世界人口1/5人口资源,特别是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都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得天独后的有利条件。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主要是靠人的智力和积极性,有的领域并不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且还有内外资金可以利用。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超常发展知识经济是可能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切不可循规蹈矩,慎走慢行,而要实事求是,大步前进。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
知识经济曾经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其中所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

扩展资料: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和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投资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展现出的骤然增长的就业前景,将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在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将大规模兴起;
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知识化;再者,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将显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还使经济活动都伴随着学习,教育溶于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同时,知识更新的加快使终身学习成为必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之展望

摘 要:二十世纪末期,因为高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重点由过去以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型态转变至所谓「知识经济」的型态。国际社会主要国家大致认同,知识经济发展情况将关系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力。学者对知识经济有很多不同的定义,196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定义为:「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
知识经济能成为已开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有其发展的背景。近十年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革命性的突破,更孕育了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科技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轴,并讲求速度,这至少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及管理创新。显而易见,如果说没有创新就难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技术。
计算机科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科技、虚拟科技、数字传统产业不断创新,乃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领。知识经济将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其发展固然提供了提升经济成长的利基,但也会为国家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弱势族群更不易翻身等等,将是不容易避免的现象。
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总体结构与产业环境的发展亦必须在体质上进行调整以求应对。这些调整包括:教育创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伦理建设、与法治变革等。过去,教育与研究是社会进步领先之指针;未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如何保持指针角色以带动社会的进步是值得大家关心探讨的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
一、前 言
1957年,苏俄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号」成功地进入地球轨道中运转,使美国受到严重刺激。「史泼尼克的震撼」使美国全国上下一心誓言要在太空科技竞争中,迎头赶上苏俄。果不其然,美国在1960年代结束前把第一批航天员送上月球,并顺利地将航天员送回地球,在科技竞备上超越苏联。
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Based Industry)的概念(李啸虎,1998),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主要是依据美国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将 (1)教育;(2)研究与研发;(3)传播业;(4)信息设备;(5)信息服务等五大领域称之为「知识产业」。
1996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完整定义如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同时亦主张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型态;知识已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信息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高度应用,世界各国的产出、就业及投资将明显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行政院经建会,2000)。自此而后,知识经济普遍受到各国学者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主轴
在传统的观念中,「生产」所代表的意义指向为经济,而土地、资本,及劳力,是「生产」的三大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工业的发达,「生产」已不能满足多元经济社会的发展,于是「经济发展」取代了「生产」,转而探讨的是六大要素,即六M:资金(Money)、机械(Machine)、物料(Material)、市场(Market)、方法(Method)、与人力(Manpower)(陈聪胜,1997)。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激发、扩散和应用之上的经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凌驾于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之上,成为支持经济不断发展之动力(行政院经建会,2000),从传统经济转向知识经济,重心也由劳力变为脑力,有形转为无形,制造导向转为行销导向,硬件融合软件,领导兼顾效果与效率。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心,无形的东西愈显重要,它是透过创新来创造各种不同的价值(施振荣,2000),只要不断创新,经济就可繁荣(高希均,2000)。如果繁荣是创新之果,那么知识就是创新之因,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在科技转换、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林垂宇,2000)。
是故,知识经济可说是以创新为主轴。创新是一种新思维、一种变化、一种风险、一种求新、求变、与求好之创见,而且对于成功与失败都要抱持接受和宽容的态度,鼓励由「内思」而至「外显」之创新。
三、知识经济的迷思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针对知识经济的普遍受到关切与注意,在知识经济巨轮起航迈进前,率先提出「知识经济的八大迷思」(张忠谋,2001) 。
自1960年代「知识产业」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早已存在于整体经济架构与产业技术的大环境之中。是故,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将重新予以定义,运用科技知识比拥有「科技的知识」更甚重要。而不论任何产业,应用技术实需要创新与冒险的思维,务使其转化知识为利润的真谛。
知识经济的建构不仅提升经济成长且能稳固其利基,然而我们也需要政治、人才、法制、社会伦理的相互配合,不只是提供社会福利,还要建立完整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因此,就法治层面言之,典章制度的修订与增列速度实不容忽视。
此外,除了探讨对于知识经济的反向思索之外,也思考更深入的社会核心价值。人们应要有反向思考、深入审视「知识经济」的本质真缔,以避免在「知识经济」冲击下迷失方向。
四、知识经济的特质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然来到,知识经济将是世界各国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契机。因而,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经济的特质,致使本身具备优良品质,且拥有掌控与驾驭知识经济的竞争优势。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特质,融合整理如后:(黄富顺,2000;施振荣,2000;高希均,2000;经济合作开发组织,2000;袁正光,1998)
(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运用为基础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显示我们对于知识在经济成长与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认知。所谓「具体认知」意指在转知识为利润之下,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的运用」,而一般论及的观点皆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非「以知识运用为基础的经济」。
(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
唯有透过知识的运用,才有「创新」的能力,也才能呈现知识经济的本质。过去,经济成长可以说是完全取决于劳力、土地、自然资源、资金,新经济的核心将系之于知识经济本质「创新」思维,使经济发展朝向无限发展的可能。
(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条件
劳力密集的年代,我们的人才培育莫过于着重训练,着眼于技能的熟悉度,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才培育我们亦将重新予以定义。我们所要培育的人才是以创新为主轴,使之足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先决条件。
(四)产业技术的研发速度决定企业竞争力
研究发展的能力是产业技术升级的不二法门,也是产业生存的基本法则。所谓商场如战场,产业特别讲求效率及效能,分秒不容忽视。因此除了研发能力之外,产业还必须在研发上要求「速度」,进而得以推成出新,及早掌握商机,否则将无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
(五)知识经济是多元化的全面经济体系
有人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产业已经没落,但实则不然。知识经济的产业架构是全面性、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包含各式各样的企业与不同产业体的结合,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发展多元化的全面经济体系。
(六)新兴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
这几年网际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电子与信息革命带动信息和通信产业在技术层面的大幅进步,活络了整个相关外围产业。新兴科技产业包括电子、电机,计算机、通讯、航天工业、电子商务等等,俨然成为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一股推动力量。
五、带动知识经济的新兴产业与技术
(一)新兴产业技术持续成长
台湾制造业在过去十年来,技术密集工业持续快速成长,其产值比由1986年的24%至1988年的40.7%;基础工业由35.6%降至35.8%,呈稳定比例;传统工业则由40.4%持续降至23.5%;机械工业于1989年较1988年成长约2.88%;同期自动化工业成长9.3%,航天工业衰退16.7%,运输工具业衰退8%。
(二)新兴产业技术带动知识经济
在电子与信息科技的产业技术方面,政府订有完整的研发计画,分为信息(硬件、软件)、通讯、电信、消费性电子、微电子、光电等六项领域,由工研院电子所、电通所、光电所、材料所、量测中心、中华电信研究所、信息工业策进会、中科院等共同执行。此外,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单位亦都积极投入相关研究发展工作。
计算机科技、信息科技、通信科技、网络科技、虚拟科技、数字科技等高科技新兴产业技术,卓越的知识生产绩效,成为带动知识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三)产业技术朝高科技、高附加价值方向发展
回顾台湾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在短短二十年间,由轻工业转型为科技产业,成果展现广受肯定。其中计算机信息产业的雄厚实力,该项产值多年来名列世界第三位,半导体产业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地。并有十多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如:晶圆代工、笔记型计算机、监视器、集线器、掌上型扫描仪、主机板、调制解调器等。基础及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值在八十七年占总出口值76.5%,而光电产业八十八年之产值与八十七年相比,有40%以上之成长;如以整体通讯设备产值,则较八十七年有29.2%之成长。足见台湾产业已朝高科技、高附加价值方向发展。
六、知识经济发展之道
观察美国经济十多年来的空前成就,主要是全国经济的高成长、低失业率、低物价及财政积余等,这些都是信息革命与技术创新所缔造的。目前台湾发展知识经济,有几点优势(行政院经建会,2000;陈光荣,2000;王弓,2000),将其重点整理如下:
(一)建全的新兴信息产业与科技制造体系
(二)优秀的人才素质构筑充沛的人力资源
(三)拥有充沛、丰富与活络的资本市场规模
(四)民众具有积极、旺盛的创业精神
(五)知识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已经具备
台湾虽有上述五项优势,相对的也有尚待努力发展的空间(行政院经建会,2000;陈光荣,2000;王弓,2000):
(一)信息科技与通讯技术之运用广度不足
(二)网际网络、信息,与通信基础建设速度须加强
(三)法规制度与行政管理面不能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
(四)人力培育机制与产业技术的成长配合度不够
(五)知识密集产业占生产体系比例低于先进国家
这五点指出政府在知识经济发展上应扮演火车头的角色,极需致力于发展相关的基础建设、法规问题、及人才培育计画等方面,为台湾整体环境奠基,有助于产业发展与技术研发的发展。莱斯特‧梭罗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提出十三项的基本准则,值得大家思索,其内容摘要整理如图(一)。
十三项基本准则依其主要内涵归纳区分为三。首先,「内化」原则,包括:创新系统思维、勇于挑战冒险、前瞻性的眼光、具创业家精神、掌握时机契机;其次,「外省」原则,包含:善用发展策略、居安思危观点、组织趋强避弱、重视生涯发展;第三,「目标」原则,含括:投入基础研究、尊重智能财产、环境也是财富。
金字塔结构代表知识经济的力量与韧性,因而以金字塔建立知识经济致富模式。其稳固的根基堆砌坚实,代表多元化、全方位的产业立基;立体构图转无形为有形,是知识经济创新之主轴;架构延展由下而上,构筑知识经济之展望;蕴藏内涵由内至外,达成知识经济之致富目标。
七、结 语
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其相关新兴产业与技术研发是未来科技发展之主流,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力发展与训练。透过人力资源的规划,进而实施各项改革:教育创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伦理建设、与法治变革等,是迈向知识经济须预先配合的首要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大宏观的视野与角度,过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镜与省思、当下的机会需要我们规划与管考、未来的愿景将是我们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契机。

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答: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人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 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

什么是信息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
答: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便很好地说明:教育产业是知识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产业在信息经济中是找不着位置的。高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产业。在中国许多传统的国有企业中经营上陷入困境的时候,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却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是在新的高技术产业上发展起来的。而...

知识经济的定义
答: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

什么是知识经济
答:?知识经济是什么意思?知识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又是一个新的世界时代。一、当知识经济形态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将会使整个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具有新的特征,把世界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二、说知识经济是一个时代,是就全球的世界范围而言。当16世纪英国等少数欧洲国家开始产业革命的时候,世界其他...

什么是知识经济?
答:知识经济: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什么是知识经济?人类社会应该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答:用知识创造财富,就是知识创造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人类社会应加强教育建设,提高知识含量,来创造更多的经济,其实就是“知识就是财富的意思。”

什么是知识经济产业
答:近十年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革命性的突破,更孕育了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科技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轴,并讲求速度,这至少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及管理创新。显而易见,如果说没有创新就难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技术。计算机科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

知识产业包括哪些行业
答: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1、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2、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3、服务业中的通信业,4、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5、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