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电信网络诈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8

       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二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未经处理,诈骗数额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骗得的赃款进行转账、套现、取现的行为,应当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有事先通谋,则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为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提供银行卡或手机卡、提供“伪基站”设备、提供互联网接入或者支付结算、提供场所或者交通等帮助行为的,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虽然本人没有到诈骗窝点参与实施具体的诈骗行为,但其为诈骗分子撰写并提供诈骗“剧本”等,或者负责在社会上引诱、招募人员并向诈骗集团或团伙输送,本人从中牟取非法利益,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规定,我们可以得知,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也就是说在电信网络诈骗中,诈骗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为数额较大,诈骗财物三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诈骗五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如何认定电信网络诈骗
答:       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二年内多次实...

哪些行为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是
答:12、虚假致富信息转让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或短信、电子邮件、QQ、MSN等方式发布有快速致富及技术资料要转让的虚假信息,以提前支付定金、转让费、公证费等名义,诱骗受害人汇款到其指定的银行帐户,以此骗取钱款。13、虚构...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什么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
答:法律主观:电信诈骗 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网络诈骗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

怎么认定电信诈骗
答:法律分析:电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
答: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

电信诈骗立案标准
答:法律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立案标准为:1、犯罪嫌疑人发送5千条以上的诈骗信息;2、犯罪嫌疑人拨打了五百人次以上的诈骗电话;3、犯罪嫌疑人在互联网发布的诈骗信息,被浏览达到五千次;4、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信息、网络...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司法解释
答: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的可判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50万元以上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2、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

关于电信诈骗的司法解释
答:一、电信诈骗是什么意思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最高法院2011年4月7日对外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

电信诈骗立案标准
答:电信诈骗的立案标准根据涉案金额的大小而定:一般来说,利用电信网络技术诈骗公私财物,立案标准最低为三千元;如果诈骗金额在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则认定为数额较大;如果诈骗金额在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则认定为数额...

什么属于电信诈骗范围
答:电信诈骗犯罪特指利用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电话、互联网等各种通讯途径,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诈骗钱财的一类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的案件。应这样认定电信诈骗:1、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行为人采取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