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怎么写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300字以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所属学科 数学 适用学段 小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作  者 文件格式 文件
类  型 转 载 上传时间 2006-07-03
推荐人 肖仙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 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 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 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 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 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 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3、让学生能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识别轴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蜻蜓、蝴蝶、树叶、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是一家人。”
2、提出问题,观察、讨论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的?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蜻蜓,蝴蝶和树叶图片,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把图形对折后,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
4、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图形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蜻蜓、树叶,创设故事情境,以“蜻蜓、蝴蝶和树叶为什么是一家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同时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展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基础。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动手创作,亲身体验对称
1、 师:老师还用彩纸剪出了一些图形,猜一猜,这是什么?(板贴:乌龟、小鱼、飞机),它们是不是对称的?
2、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师:那么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小组讨论后汇报)
①折:为什么先要对折?
②画:想一想,我们用不用把整个图案全画在纸上? 把纸对折以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沿着哪条边来画?
③剪:
边交流边板书:折、画、剪。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彩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
(放音乐,教师巡视,并把学生作品部分展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这一活动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由小组讨论怎样剪对称图形,教师示范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由学生动手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3、认识对称轴
师:虽然他们剪出的对称图形样子不一样,可是在这些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 对,画出来就是一条直直的虚线。(教师板演)
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想法都不错。数学家取的名字跟你们差不多,叫对称轴。
师:沿着这条对称轴对折,对称图形的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可见这条对称轴很重要。谁能指出这几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学生画对称轴
请同学们用笔和直尺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所剪的对称图形引出折痕,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直观,自然。)
三、联系生活,寻找欣赏对称图形
1、寻找生活中的对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知道了对称轴,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图形?
2、伴随音乐、欣赏对称图形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对称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电脑演示)
师:看着这些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补充课题:美丽的对称图形)
3、动作表演、感受对称情趣。
教师做动作,问:这样,是对称的吗?怎样才能变得对称?听音乐,当音乐停的时候请你们做一个对称的造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演示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媒体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四、辨析拓展对称。
1、(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请你帮老师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师:你能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全班交流)
2、(第70页第2题)
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在哪儿,分别有几条?请你折一折、画一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不同的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3、(出示课本第70页第3题)
师:老师这边还有几个对称图形,可是它们很害羞,把自己的半边脸给藏起来了,小朋友,你们能想办法把它的另一半找出来吗?请同学们沿着对称轴画出他们的另一半。
4、猜一猜
出示3、A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师:你还想到什么?
师: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26个字母、数字或我们学过的文字当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五、评价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说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回顾。)


【课后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蜻蜓、蝴蝶、树叶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蝴蝶、蜻蜓、树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一家人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故事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图形,在小组内讨论,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各组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师用按学生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请学生展示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欣赏对称美的平台。
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教学中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对称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欣赏美丽的画面,既体现了媒体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 和美的享受,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虽然教师在板贴时展示了上下对称(鱼)、左右对称(乌龟)、斜的对称(飞机),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2、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3、教师的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以上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改正。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第三课时:镜面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感受镜面对称图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镜面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镜子、图片、电视、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预设:

一、玩一玩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
2、照一照,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3、这是怎么回事?
你(××同学)怎么跑到镜子中了呢?
4、除了镜子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









二、看一看(第69页的主题图)
1、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3、看一看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4、揭题:小朋友,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三、找一找
1、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看哪一个小朋友最先发现图画中的镜面对称知识。
(出示图片)
这些镜面对称的东西有什么特点?
2、我们再来看一看镜子里可爱的小朋友(出示图)。
(1)小朋友,这也是镜面对称的例子,你能来解释一下它是怎样对称的吗?
(2)比较一下,镜子里的小孩和镜子外的大小一样吗?方向一样吗?
(3)谁能具体说说他的方向是怎样相反的?
(4)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对呀,镜面对称的现象就是镜子里所照出的事物大小形状相同,但左右方向却是相反的。(板书:方向相反)
四、照一照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脸。
点点自己的左眼,看一看它的方向怎样?
朝镜子里的你笑一笑,再做几个鬼脸,你发现了什么?
2、(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像的卡片)猜猜看,另半边图像是什么?(教材第71页第4题)
(1)沿着右边的对称轴用镜子去照一照,瞧瞧与镜子里的图形合起来变成了什么?
(2)小组活动用镜子照。
(3)小组汇报。
五、做一做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
(教材第71页第5题)
六、拓展
1、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给你们一个故事,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听?
(1)老师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也许早就听过这个故事,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子想捞到水里的月亮,对不对呢?为什么?
2、课外——大家都来照镜子。
组织学生去大厅的镜子前“照一照”
(1)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你是怎样走的?
(3)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怎么样?
(4)我往左走,镜子里的我往哪走?(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 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 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 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 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 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 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范文
答:小学数学教育案例 范文 1 《下课啦》教学设计 张晓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 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薄厚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答:[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 三年级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 母亲节 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怎么写
答: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篇
答:说明: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实大家的这种记录思想,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记载。 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的一段话。 ⑸点明意义。 师:其实,在客车到达A站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其间数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出仓粮...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答: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篇2:教“总价=单价X数量”的前三天至一个星期,教师就布置学生调查商店、饭店、地摊等地点的各种商品的价格,了解如何算总价。上课时教师...

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本
答: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本(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9人。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答:【案例描述】片段一:循循善诱,引入新知 师:在算术本上用递等式的形式计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谁来黑板上算?生:我来。师:你是怎么算得呢?生1:先算360÷12,再算6×5,最后算加法。生2: 我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篇
答: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答: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平均分》的实践课。通过谈话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
答: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