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阿芒的生平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3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如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可惜的是还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成就:

1、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2、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3、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4、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
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扩展资料:
苏轼主要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阿芒同志原名苏承宗,安徽省石台县人,1936年11月出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天津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著名世界语诗人、百花文艺出版社外文编辑1941年至1953年,在北京、天津等地上学;高中毕业后,从1954年至1966年,先后在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英语教员、翻译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错误地打成“现行反革命”,于1968年4月被捕入狱;在狱中,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1979年1月,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苏阿芒同志无罪,撤销原判,予以平反释放。1979年3月,经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批准,天津市人事局办理录用,苏阿芒同志被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任外文编辑。但因苏阿芒同志冤狱近11年之久,在出狱前即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1986年9月经组织调查核实,确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残。以后,苏阿芒同志的身体每况愈下,虽经组织上多方求医,但长期治疗无效,1990年9月23日2时50分在天津逝世,终年54岁。
苏阿芒同志从少年时就酷爱文学和外语。13岁学写中文诗。1954年高中毕业后,连续三年未考上大学。从此他怀着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中国了解世界的崇高理想,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外语,先后掌握了世界语、意大利、英、德、法等多种文字。19岁起用外文写诗。1956年至1968年初,他的《我爱你,中华》、《在詹天佑铜像旁》、《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近三百首抒情诗、叙事诗,在世界50个国家用二十多种文字刊载。他曾自费七次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用诗或其他文学形式,将祖国的山河名胜、风土人情、文物遗迹、民间传说,介绍到国外,把屈原、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伟大诗人及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诗人的著名诗篇译成世界语,在国外发表。1957年,他加入了国际世界语协会。此后,他历任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文学季刊《世界文化》特约撰稿人、国际世界语青年联合会中央委员等职。1965年荣获日本《大本教世界语杂志》举办的赛诗会荣誉奖,后将全部奖金献给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亚非基金会。1968年无辜被捕入狱后,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学习和创作。1979年平反出狱,于同年8月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世界语工作者座谈会。接着先后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天津市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先后被聘为淮南初级世界语函授学校和辽宁世界语函授学校名誉校长、贵阳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名誉顾问。1979年在意大利出版了用意大利文创作的诗集《来自中国的诗》(上、下两册);1982年用世界语创作出版了诗集《春日的悲歌》;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用中文创作的诗集《迟开的素馨花》。许多报刊介绍了他自学成材的事迹,而苏阿芒同志始终认为,一切荣誉的取得都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并一再表示不辜负党的希望,加倍努力,继续前进。
苏阿芒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孜孜以求,永不满足;即使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仍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坚持文学创作,并为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不懈的努力。
苏阿芒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在文学道路上锲而不舍,顽强进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苏阿芒——中国的外语奇才,他掌握了20多种外国语和世界语,并且广泛地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化,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看到这里,你们一定会想,他一定是出身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父母吧?你们错了,苏阿芒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他的父母因为没有什么文化,常常回答不出他提出的问题。他凭的仅仅是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和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星期天,就跑到图书馆`阅览室里,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他被名著里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常常忘记了回家。他想:要是外国的小朋友也能看到这些有趣的故事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发狠要学好外语。一位外文书店的营业员叔叔告诉他学习外语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事,他开始由浅入深的学习起来。
苏阿芒学习外语简直着了魔:他坐着读,走着读,端着饭碗也在读,甚至做梦都在说外语。有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读单词,他读得那么认真,那么入神,一不留神撞到一棵大树上,额头上马上鼓起一个大“包子”。他抬起头看了看那棵树,又摸了摸自己的头,继续念着单词往前走。他有一位邻居,是一位侨居天津的意大利老人,他就拜老人为师,学会了意大利语。
中学时,苏阿芒的爸爸突然患病去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失去了一个强力的支撑,更显拮据了。但是,妈妈为了让孩子完成学业,把悲痛压在心底,没日没夜的工作,支持苏阿芒读完了中学。而苏阿芒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到中学毕业时,他已经掌握了汉、英、德、俄、意、西班牙、世界语七国(种)语言。但是由于看书过多,眼睛过于疲劳,造成了眼底出血。眼病治好后,苏阿芒用几年的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学会了挪威、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葡萄牙、丹麦等21个国家文字。在国外18种刊物上发表了翻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神话故事。
奥地利名城维也纳的世界语博物馆内树起了苏阿芒的铜像,国际世界语协会吸收他为会员,国际世界语博物馆聘请他当了馆员,国际世界语青年组织推选他当了中央委员。



科兰古的人物生平
答:阿芒.科兰古将军于1773年12月9日出生在他们家世袭的侯爵领土上,14岁那年他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加入了法国胸甲骑兵,革命爆发前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尉。革命爆发后科兰古在自己的父亲指挥的军队里担任副官,1792年5月21日他改任叔父Harville将军的副官,然而仅仅两天后他就因为出身问题被投入了监狱。不过由于科...

苏阿芒的生平
答:苏阿芒同志原名苏承宗,安徽省石台县人,1936年11月出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天津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著名世界语诗人、百花文艺出版社外文编辑1941年至1953年,在北京、天津等地上学;高中毕业后,从1954年至1966年,先后在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英语教员、...

《茶花女》中的主要剧情是什么?
答:玛格丽特和阿芒两情缱绻,幸福地在一起,但阿芒并不知道玛格丽特在变卖首饰以维持他们的生活。 朋友约他们去野餐,玛格丽特感觉身体不适而留在家里。阿芒的父亲格蒙特先生不期而至,他告诉玛格丽特,如果她真爱阿芒,就应该为了阿芒和格蒙特家族的名誉离开他。玛格丽特芳心已碎,她同意了格蒙特先生的要求离家重回巴黎。临行前,...

《茶花女遗事》的作者,朝代和小说简介谁有?谢谢!
答: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小仲马(1824~1895),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说简介 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

《茶花女》这篇小说主要讲解了什么,它的作者又有何来历?
答:阿尔芒以为玛格丽特贪恋财富,愤然当众羞辱她,年轻的玛格丽特终于在冤屈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离开了人世……作者简介 小仲马(1824-1895),法国小说家、戏剧家,是作家大仲马年轻时间同一女裁缝的私生子。大仲马多年以后才承认小仲马是自己的儿子,这切身的遭遇在小仲马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并对他成年后...

fm2021双速快的球员
答:fm2021双速快的球员是阿芒。阿芒全名托马斯阿芒,是塔拉戈纳球队的一员,阿芒不仅双速高还有15的才华,虽然只有9的射门,但是在FM2021中用起来还是很好用的。

威尔第的歌剧有哪些?
答:三幕歌剧《茶花女》作于1853年。由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撰脚本。其剧情描述巴黎名妓薇奥莱塔被青年阿芒的爱情所感动,甘愿离开巴黎社交生活,与阿芒去乡间同居,靠变卖首饰过纯洁的生活。但阿芒父亲坚决反对儿子与微奥莱塔的结合,在他的请求下,薇奥莱塔为顾全阿芒的家庭声誉,决定牺牲自己的...

阿芒父亲的形象可以看出什么?
答:在作者的笔下,阿芒的父亲是个正人君子,但作者认为造成玛格丽特悲剧的主因就是他,这说明,尽管小仲马未能更深入地触及资本主义时代的尖锐社会矛盾,对这场悲剧的态度主要是一种感伤与悲天悯人,但他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多少触及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表达了他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与罪恶的不满。

阿芒德·波莱尔的生平
答:他和梯次合作在代数群上做出了基础性工作,并就他们的算术子群和Harish -钱德拉就行了讨论。在代数群G的一个波莱尔子群H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的均匀克/ H是一个射影簇,并尽可能小。例如,如果G是Gln的话,我们可以采取H是上三角矩阵群。在这种情况下,事实证明,H是一个极大可解子群,而抛物子群P ...

青云之上的青云和阿芒是什么关系
答:阿芒是青帝 守护监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