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发展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全国也还有6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众,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城求,接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众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持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代表们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目标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办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养殖经营、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但笔者以为,下面几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 深入持久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习惯势力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也由于改革开放前20多年大集体经济对农民头脑的束缚,农民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思想、等靠要思想、利己主义、大平均主义、嫉妒心理等还比较浓厚,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农民脱贫致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某扶贫工作队驻村期间,为村民办了一些实事好事,其中建起了一套喷灌系统,改变了该村长期以来靠肩挑背扛灌溉农作物和不科学用水的落后状况。然而,工作队撤走后,村民们竟拆毁喷灌设施,将机器卖掉,管道被你一根我一截地分割到户。某村因连降暴雨导致一小型水库堤坝严重渗漏,有决堤的危险。扶贫工作队员从县城弄来一批编织袋运至水库坝边,拟作装土堵漏之用。不料一些村民竟明拿暗偷,纷纷将编织袋弄回家,问及拿回家干什么,答曰留作家里装稻谷用。至于水库渗漏抑或决堤,似乎与他们无关。如今农村的山林火灾很频繁,但一旦发火,参加救火的则主要是乡镇干部及火灾山林的户主,其他村民参加灭火的不多。乡村干部去召集村民灭火,不少村民无动于衷,照样打他的麻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类似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例子反映了少数农民胸无大志、安于贫穷、思想狭隘、目光短浅,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任重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得靠农民自己。农民物质上贫困固然需要扶助,但“思想贫困”则更可怕,更应进行扶助。为此,笔者以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克服自私狭隘、小农经济思想和短期行为,树立全局观念、集体观念、长远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村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二、 高度关注和扶持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

毋庸置疑,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从整体上说,农村的面貌已是今非昔比,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国画大师齐白石故乡湖南省湘潭县白石乡为例,“十五”期末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680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比改革开放初期翻了近三番。然而,农村的发展很不平衡。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乡镇村组长期难以致富。即使比较富裕发达的地域,也有少数村民并未脱贫,有的还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小康”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即。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柏塘村还算比较发达的一个行政村,但也还有约15%的贫困户。村民胡发光至今仍居住在大集体年代所造的4间破旧土坯房,房子摇摇欲坠,屋顶瓦片稀稀疏疏像筛子,晴天太阳光线从屋顶直射屋内,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村民们估算,胡发光的全部家当值不了500元钱。胡发光曾于1984年在执行对越炮火还击任务中荣立过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复员回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就是富不起来。村民周平富同样还是住着50多年前的祖传土坯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由于家里穷,现已年过40还未成亲,与快8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造成这些村民难以脱贫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如历史上家庭就穷得叮当响,生育失控,一家生育儿女七八个,负债累累,难以翻身。多年以来,即便是想搞点最基本最简单的行当赚钱,也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二是因为发生天灾人祸和意外伤病。眼看生活有些转机,却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变故,有的甚至祸不单行,灾难接二连三。三是由于没有文化、无一技之长,致富无门。一般地说,这类人老实巴交,脑子欠灵活,出门打工无目标,只能呆在家里干点死力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应重视这些弱势人群的脱贫致富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资金、物资上扶持。弱势人群很难完全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外援或许是他们踏上致富路的一张“门票”,各级政府应筹集一定资金和物资用于扶持弱势人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为弱势人群提供一些优惠的低息贷款,并简化贷款手续。二是从技术上帮扶。政府部门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居家方位、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帮助他们选择比较合适的发家门路。然后通过免费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派出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等形式使他们掌握一门或几门致富本领,提升弱势人群自身的“造血功能”。三是发挥妇女、青年、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采取捐款捐物帮工等形式,对弱势人群进行扶助。

三、 加强农村基层党政建设

从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村一级党政工作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组织、思想、作风都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支部、村民委员会机构不健全,少数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有的村这两套班子仅分别由一名支部书记、一名村主任“组成”,再无支部委员、村委。有的村党支部有名无实,按规定应该由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众多工作都由“一把手”一肩挑,钱、财、物都由“一把手”独揽,哪还谈得上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二是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停滞不前。当前,农村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于是,农村往往很难找到党员发展对象,有的村已经多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现有党员中,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年轻党员很少很少,年轻党员也基本上是在部队入的党。三是村一级党组织活动不按党规党章办事。有的村长年不开一次党员会,党员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党员成了“名誉党员”。就连去年进行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的村也没开过一次党员会,活动结束时,村支书花20元工钱找一名退休教师填写好全村党员登记表交差。乡镇召开党代会,不少代表根本不是由党员选举产生,而是由村支书指定的。而一些党员却争着要当代表参加乡镇党代会,就因为与会代表可人手拿到一份纪念品。

与此同时,当前不少村一级共青团的组织也是处于瘫痪状态,有的是名存实亡。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村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有无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直接影响该村的发展,影响村民脱贫致富。如果这两套班子不组建好,或者虽有班子但软弱涣散,党员就会是一盘散沙,村民就会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很多事情都无从谈起,新农村建设必定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村一级党的建设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首先是乡镇党委要按照党章规定组建配备和整顿好村支部班子,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好村民委员会。其次就要抓住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这个环节,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组织活动,使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每个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应有目标、有任务、有压力,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再次,村党支部一定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防止党员队伍出现“断层”现象,使农村党的队伍永远保持活力,充满生机。

四、 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

农村乡镇干部身处基层一线,相对城市而言,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比较简陋艰苦,尤其是边远地区更为突出。而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农村乡镇干部的素质高低,工作作风好坏,对新农村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从总体上而言,当前农村乡镇干部队伍状况是好的,能吃苦耐劳,工作深入,切实为农民群众谋利益。过去那种紧张的干群关系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工作作风上仍然存在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干部虚荣心强,工作不务实,搞假政绩。比如,干部扶贫蹲点“嫌贫爱富”,所选择的“点”不是真正的贫困村组和真正的贫困户,而是比较富裕的村组和农户。因为这样“见效”快、容易出“政绩”。为此,有的乡镇在上报报表资料时,有意识地将那些富裕村组和农户列为“贫困”村组和“贫困”户,以作为日后的扶贫对象。这样一来,真正的贫困村组、贫困户得不到扶持,而那些富裕村组、富裕农户倒是“锦上添花”,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又如,农村在兴办敬老院中,也存在作“秀”。有的敬老院只是个空架子,立了“庙”却没住“和尚”,而上级来检查时,就出工钱租借一些老人来装“门面”;有的敬老院不敬老,甚至出现虐老、伤老事件。笔者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一天,某乡镇敬老院的一位老人外出回来晚了一些,已经过了开餐时间,食堂便不给他饭吃,并恶言相向,双方争执起来后,工作人员竟说出了“打死你这老不死的东西”之类的话语,差点没打起来。一气之下,老人卷起铺盖(铺盖和其他生活用品均系自带)离开了敬老院。

要解决上述干部工作作风问题, 除对干部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外,主要应对干部评价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完善。干部的业绩不能完全用工作的“绝对量”来衡量,评价一项工作的效果更要注重“基数”和“增幅”指标。上级机关考察干部、考核乡村工作不能光听汇报、看报表,而要将侧重点放在走访村民、倾听民声上;不能光看表面的“轰轰烈烈”场面,而要深入“轰轰烈烈”场面的背后了解其真实面目。对为了追求“政绩”而作“秀”、搞“花架子”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不能易地做官,还应给予批评教育直至依规进行纪律处分。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谋利益的干部就能得到肯定和重用,反之则“交椅”
难保。

五、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要注重实效

1996年开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4部委办联合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三农”的名牌项目。这对改变农村闭塞落后面貌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三下乡”活动走了样,远没有达到人们期盼的那种效果,远没有媒体宣传报道的那种效应。据笔者调查,有些地方的“三下乡”活动往往都是在人口密集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活动”一下,趁着赶集的日子热闹一日半天就完事了。与倡导发起者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相差甚远,活动覆盖面比较窄,惠及的农民并不多。

笔者以为,“三下乡”活动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但活动的方式要有大的改进。

一是文化下乡应全方位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用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当前,农村的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单调的。虽然电视基本普及,但在多数地方这却是唯一的文化“设施”。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外,几乎没有其他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正因为如此,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就有了市场。打牌赌博比比皆是,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不少地方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修建寺庙,还美其名曰“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封建迷信充斥了农村丧葬活动,“请水”、扎纸屋、烧纸钱、唱道场、看风水、测吉日等等,五花八门,乌烟瘴气,劳民伤财。农村的巫师道士队伍越来越大,不少十来岁、十多岁的儿童少年就辍学加入了巫师道士学徒行列。一些青少年以至儿童从小就受着这种封建迷信的熏染,对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倒是不那么感兴趣。为改变这种局面,“文化下乡”不能局限于到乡镇演一两场戏、赠送或销售一摞图书,而应全方位地建立起农村文化体育体系。比如说,建立农村图书馆、阅览室,恢复农村电影巡回放映,以农村学校为依托开辟农村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农村文艺会演和体育比赛,发掘农村皮影戏、耍龙舞狮等民间文艺,增建农业技术学校,以村为单位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等。通过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农民告别赌博、远离封建迷信。

二是科技下乡应通俗易懂,现场示范,具体指导。参加科技下乡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农家和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指导,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传授每一项新技术、引进每一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每一种农用物资设备新产品,都要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科技下乡不能只在集市上散发一点资料了事。农村金融机构亦应以“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对农民群众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如发行内容包括怎样计算利息、贷款如何取得、假钞如何识别的金融小册子等。

三是医疗卫生下乡一定要进村入户。目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突出。多数农民得了大病不敢往城里就医,迫不得已进城住院的话,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只得半途而废。而一般小病小痛则硬撑着。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无疑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尤其是大病就医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参合率大约只有60%左右,应继续抓紧做好这项惠民工作。上级派出医疗队(组)下乡同样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农民是非常欢迎的。但医疗卫生下乡一定要进村入户,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要去。而且应是一项常年的活动,而不能一年就赶一两次“集”。即便赶“集”也不应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而应赶遍那些边远的集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
答:【答案】: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故本题答案选C。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建设小康社会。
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含五个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请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发展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社会 ...
答: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涉及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建设资 ...
答: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

新农村建设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条是首要的。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有调查显示,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考虑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考虑是村庄的规划,很少考虑农村生产的发展。没有生产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
答:1. 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宽裕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单纯的生产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我国农民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3. 乡风文明: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内容
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4)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全面、科学地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