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唱腔有什么诀窍吗?尤其是《谁料皇榜中状元》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7
谁知道“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是什么歌?歌名是什么?

《谁料皇榜中状元》
演唱:卓依婷
作词:陆洪非
作曲:王文治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
好新鲜哪,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照哇,照婵娟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儿好月儿圆哪。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酷狗就有啊。。。。韩再芬的唱段不错哦!!!(*^__^*) 嘻嘻……

《谁料皇榜中状元》是陆洪非作词,王文治谱曲,卓依婷演唱的黄梅调歌曲,收录在2003年3月1日出版的专辑《黄梅戏名曲精粹》之中。

歌曲歌词: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照哇,照婵娟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儿好月儿圆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儿好月儿圆哪。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

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花腔: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1.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

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

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

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一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扩大了曲式结构,使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丰富起来。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出空白,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情绪。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使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是不必讳言的。

2.花腔的用法:

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及小曲间的连接。

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花腔在串戏中的使用情形与小戏类似。在大戏中,花腔仅作插曲。

花腔的某一首曲调自身的变化,主要是旋律线的变化。这种变化常常发生在小戏或串戏中的生旦角色共用一首曲调的时候。如“打猪草调”,陶金花上场与金小毛上场所唱略有差别。女腔在一个八度内活动,在乐句的开头每每碰撞最高音,旋律活泼而流畅;男腔则避开女腔的高音,在六度音域内活动,旋律线条较显棱角。

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常见的是一出戏(小戏或串戏的一折)用1~2首花腔小曲。这些小曲用原型,也产生一些变体,在旋律上或板式上有所拓展。如《打猪草》前半部用“打猪草调”,男女腔有旋律上的差异。后半部用“对花调”,先是男女对唱齐唱,继而发展成“对花调对板”。

花腔在小戏中也偶尔用一下主腔,如《打猪草》就是在“对花调对板”之后,忽然终止在“平词切板”上。但更多的时候,花腔是与三腔中的彩腔联用。如小戏《夫妻观灯》,开始处便用了五声徵调式的男彩腔,接着,是女腔为主男腔附和的五声宫调式的“开门调”。

以后是“开门调”自身再产生板式变化,形成两首不同的“开门调对板”。当唱到“这班灯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时,“彩腔”的变体与“开门调”结合,构成了内含调性调式变化的“观灯调”,“观灯调”进而引入“彩腔对板”扩大曲体,并强烈地维持着彩腔的调式调性,全剧最后结束在男女合唱的彩腔上。设彩腔因素为A,开门调因素为B,二者结合为C,《夫妻观灯》粗略的线条变是A-B-C-A-C-A,像这种材料集中、对比得当的结构手法,至今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优秀传统。

3.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

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表现在角色意识的觉醒和板式手段的运用上。

如果把塑造典型的“这一个”音乐形象定位在戏曲音乐表现的最高层次,那么,居中的是程式化的行当唱腔,而处于最下层的是角色意识初萌的产物——简单的男女分腔。导致这种区分的动机很明显,即让人们从音乐中听出角色的性别来。

板式变化的手段对花腔的渗透,导致戏剧音乐特征进一步显现。如“对花调”、“开门调”、“讨学俸调”都演化出对板形式,这就增强了花腔的叙事功能。另外,被认为是青阳腔主要特色的滚调,也以滚板形式进入花腔,如“开门调”于一板一眼中夹入有板无眼的滚板唱腔,使音乐有了疏密快慢的比照,强化了戏剧性表现。

黄梅戏的三腔;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

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

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1.彩腔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

彩腔为徵调式,大多是五声,偶尔旨直变宫音。四句腔的落音分别是5 5 6 5。老的彩腔与黄梅采茶戏有所近似是而非,四句腔的落音是6 5 6 5或1 5 6 5。从音乐的材料上看,彩腔的第二句与第四句旋律十分相近,而第三句则具有较强的展开性,形成ABCB的“起承转合”结构。

彩腔的辅助板式有对板和散板,均由上下句构成,这种板式或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增强了彩腔的叙事功能。对板为一板一眼,词格有五字句和七字句。对板常以下句与具有“转”句功能的彩腔第三句相接,也可从彩腔第二句后接对板上句或唱完一段彩腔后再接对板等。

彩腔的补充腔句主要有“迈腔”,它代替第三句的位置。迈腔的句幅比第三句短小,落音在1上,具有新鲜感,以增加音乐的动力。彩腔的落板方式是将结束句放慢,利用速度的递减形成缓冲以造成终止。另外,彩腔也停留在“切板”上,“切板”的旋律与“平词切板”大致相同。

彩腔的四句基本腔,有时因唱词增多而有扩展。扩展的方式,一种是用“句首加帽”的方法增加行腔,另一种是增加滚唱。如在《三字经》的丑唱彩腔中,因唱词句式多变而生出有板无眼的流水落石出板和滚唱并用的大段彩腔来。

彩腔这种一曲多变的实例,说明黄梅戏传统唱腔的自由度历来就很大。当某种腔调形成了大致的框格,聪明的艺人们便“据本而衍文”,从这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本体中,孳生出许许多多的枝节,甚至可以大增大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变体来。这大概就是民间艺人创腔的“作曲法”。

彩腔因其音乐体制介乎于主腔、花腔之间,与它们的联用也很常见,尤其是小戏中,彩腔与花腔联用更为频繁。

另外,在早期的花腔小戏演出中,彩腔常常用于“打彩”。所谓打彩是游离于戏外的一种筹款活动,是艺人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且不论某些艺人在讨彩中不免有庸俗的表演,但用于打彩的曲调当是受众最广,最能代表剧种特色的唱腔。艺人们“百里挑一”选择了它,观众也“百听不厌”接纳了它,那么彩腔的形态特征及音乐情趣当是不可忽略的。

2.仙腔

仙腔的基本结构也是四句体,但形态比彩腔复杂。仙腔要在两个部位重复唱词,一处是第一句词(七字句)的后三个字,另一处是第四句词全句重复。这样,四句腔的长度变得参差不齐,在腔体内部造成了有的乐句一掠而过,有的乐句则重点强调的对比效果。

复句是高腔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岳西高腔中,复句是要在抄本上用符号予以圈点的,足见艺人们对它的重视。高腔的复句,被重复的唱词披以新的旋律,腔幅也有很大变化,这与黄梅戏仙腔的复句手法相似。

仙腔也用花腔锣鼓。以“花腔六槌”作入头,可用“花腔一槌”收束,这与彩腔相同。但内战腔在第一句腔与三字复句之间夹入“花腔二槌”,在三字复句之后,接以“花腔四槌”,形成头一句唱词(含复句)紧锣密鼓的状态,这与彩腔中锣鼓较平均的用法有很大差别。

在老的仙腔中还运用帮腔,并且用“靠腔锣”随腔击节,这些都是高腔特点的留存。仙腔的辅助板式有数板(也称对板),是将仙腔腔体内的第二、第三两句予以变化重复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构。

仙腔的补充腔句有“迈腔”,句幅及落音与“彩腔迈腔”相同。

仙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

以《天仙配》为例,当众仙女偷偷来至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用的是仙腔;当七仙女小施法术,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配合这一神奇场面的是音色古怪、口吻夸张的男唱仙腔;当董永得知七仙女将被迫离他而去,那棵曾作媒证的老槐树也哑口无言,不能相助时,他伤心至极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用的还是仙腔。如此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

3.阴司腔

阴司腔是黄梅戏主腔诸腔体与三腔之中表情最单一,拖腔最充足的腔体。专用于伤感之时,上下两句腔的末字上都有四到六小节的行腔。

阴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动人,极善表达剧中人如死灰的绝望之情。由于这一特点,它常与主腔联用,以补足主腔的悲腔块面。

阴司腔是五声商调式。调式色彩既不同于主腔,也不同于彩腔,仙腔。这使它兀立于群腔之中,很容易分辨。

阴司腔因其腔句长大和表情单一而不宜反复使用,一般只用一遍就转入辅助板式和补充腔句。从这里似乎可以“悟”出板腔体对上下句的要求:它排斥非叙事性的过长拖腔,同时,它对表情的要求取“中性色彩”,那些情绪过于偏狭而不易更动的腔句,不宜用作变奏的原型,也就不配作上下句的母体。

阴司腔的辅助板式是上下句结构的数板,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它的旋律来自阴司腔的上下句,同样也是五声商调式。阴司腔的补充腔句是“阴司迈腔”,它的结构及落音与彩腔迈腔、仙腔迈腔同。常用于阴司腔上下句之后,以转向阴司腔数板或别的腔体。由于表情的互通,阴司腔常与“哭介”结合在一起,伤情之处,辅以哭喊的音调,以求更强烈的悲剧性表现。

扩展资料:

黄梅戏鼻祖——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百度百科-谁料皇榜中状元



黄梅戏表演中的发声技巧

(一)呼吸技巧

在演唱黄梅戏之前,首先需掌握相应的呼吸与发声技巧。演员在演唱黄梅戏时,大多依靠本身嗓音的潜质,以胸式呼吸为主,故所发出的声音位置相对偏低,其所表现出的音色也较为直白。

此由于黄梅戏在创作之初本身音域较为狭窄,音程跨度也不大,因此,但凡拥有一定演唱水平的演唱者均能轻松驾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黄梅戏演员在演唱黄梅戏时,会经常采用京剧高位置的演唱发声方法,如闭嘴后的哼唱,其声由鼻腔处逐渐上升至眉心,同时放松下颚,此时发出的声音有一种宁静致远之感。

在呼吸技巧方面,当代黄梅戏演员对呼吸方法十分讲究,大多以“丹田运气”,即将气存于横膈膜之上,利用小腹的各种动作来加以控制,包括收、放、颤动等。该方法与京剧气息练习法有相似之处,不仅能改善传统黄梅戏中的不良发声与呼吸方法,还能有效提升黄梅戏演员的演唱水平。

(二)发声技巧

1、咬字、吐字

黄梅戏以唱见长,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这便要求黄梅戏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咬字与吐字能力。

字的音节大多分为三大部分,即字头、字腹与字尾,当然也有部分字其音节仅包含字头与字腹,但无论怎样的音节,作为一名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对这些应了如指掌,如此才能掌握何时该重字头,何时该响字腹,何时又该准字尾,确保吐字、咬字的清晰与准确。

2、重字头

大多数情况下,字头往往决定着字的走向,加之润腔的主要过程也集中于字头,因此,针对字头部分的演唱,应在唱出力度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还需注重咬字的力度与时长,过分用力或发声时间过长都不利于字腹元音的转换,且容易因喉头紧张而影响口腔的打开。

3、响字腹

所谓响字腹,即戏曲的放声阶段。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放声”是在字腹的引申上进行的,且需根据字头元音来协调口腔,使其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声共鸣腔体。之后运用适当的演唱方法,让字腹元音通过口、鼻、头腔等共鸣得以扩大,从而使声音响亮圆润。

4、准字尾

不同的字尾,其所表达的字意也有所不同。因此,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往往能准确把握声音位置,确保字尾归韵的准确。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归纳起来包括为四句话:语言生动普及,唱腔优美流畅,曲调丰富多彩,表演载歌载舞。具有极强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就黄梅戏而言,它的演唱技法,必须立足于浓郁的黄梅戏风格韵味基础之上,突出它的个性特点。

即字与声、词与曲的结合亲切自然,行腔婉转,圆润细腻,声甜字美,含蓄娇媚,体现着音乐化的语言和语言化的音乐。

黄梅戏的歌唱旋律(尤其是传统唱腔)比较低平,音域扩张不大,一般都在3-5度之间循环变化,所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气声、字声结合的练习。例如嗓音较窄,音量较小的可多以“a”“o”“e”或“ma”“mo”等开口音练发声。

选择“到”字韵、“上”字韵、“彩”字韵的唱段进行练唱:嗓音较散、较闷、较暗的可多用“i”“ie”“mi”等练发声,选择“也”字韵、“起”字韵的唱段来练唱。通过训练使自己“自然音区”的声音结实明亮,扎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再向高、低音区进行扩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唱腔



黄梅戏表演中的发声技巧

(一)呼吸技巧

在演唱黄梅戏之前,首先需掌握相应的呼吸与发声技巧。演员在演唱黄梅戏时,大多依靠本身嗓音的潜质,以胸式呼吸为主,故所发出的声音位置相对偏低,其所表现出的音色也较为直白。

此由于黄梅戏在创作之初本身音域较为狭窄,音程跨度也不大,因此,但凡拥有一定演唱水平的演唱者均能轻松驾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黄梅戏演员在演唱黄梅戏时,会经常采用京剧高位置的演唱发声方法,如闭嘴后的哼唱,其声由鼻腔处逐渐上升至眉心,同时放松下颚,此时发出的声音有一种宁静致远之感。

在呼吸技巧方面,当代黄梅戏演员对呼吸方法十分讲究,大多以“丹田运气”,即将气存于横膈膜之上,利用小腹的各种动作来加以控制,包括收、放、颤动等。该方法与京剧气息练习法有相似之处,不仅能改善传统黄梅戏中的不良发声与呼吸方法,还能有效提升黄梅戏演员的演唱水平。

(二)发声技巧

1、咬字、吐字

黄梅戏以唱见长,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这便要求黄梅戏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咬字与吐字能力。

字的音节大多分为三大部分,即字头、字腹与字尾,当然也有部分字其音节仅包含字头与字腹,但无论怎样的音节,作为一名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对这些应了如指掌,如此才能掌握何时该重字头,何时该响字腹,何时又该准字尾,确保吐字、咬字的清晰与准确。

2、重字头

大多数情况下,字头往往决定着字的走向,加之润腔的主要过程也集中于字头,因此,针对字头部分的演唱,应在唱出力度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还需注重咬字的力度与时长,过分用力或发声时间过长都不利于字腹元音的转换,且容易因喉头紧张而影响口腔的打开。

3、响字腹

所谓响字腹,即戏曲的放声阶段。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放声”是在字腹的引申上进行的,且需根据字头元音来协调口腔,使其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声共鸣腔体。之后运用适当的演唱方法,让字腹元音通过口、鼻、头腔等共鸣得以扩大,从而使声音响亮圆润。

4、准字尾

不同的字尾,其所表达的字意也有所不同。因此,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往往能准确把握声音位置,确保字尾归韵的准确。

扩展资料:

黄梅戏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方法

声乐艺术表演讲究声情并茂,黄梅戏亦是如此。一名好的黄梅戏演员,除了需对曲目内容有深刻理解之外,还要善于将其转化为自身情感,实现“以声传情”,如此方能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赋予观众美的享受。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一、作为黄梅戏演员,应重视对作品的二次创作,以便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意境。首先,深入分析剧情与剧中角色的心理变化,明白为何要如此演唱。

其次,针对不同曲目,应根据其曲风选择适当的演唱方法,并设计出与该曲目意境相吻合的演唱形象,这样才能完美地演绎作品。当然,黄梅戏演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否则无法正确理解剧情与剧中角色。

二、要准确把握全剧的中心思想,从字、句、段入手逐步推敲,每一段唱腔均要仔细斟酌,如此方可满足剧中情节与人物的需求,进而准确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巧妙运用各种装饰音来展现自我。黄梅戏中包含着大量的装饰音,且这些装饰音不仅能美化音乐旋律,还能让戏曲的语言色彩更加突出。因此,作为黄梅戏演员,除了要准确把握角色的情感与音乐的内涵外,还需具备灵活运用各种装饰音的能力,做到精益求精,如此才能拨动观众的心弦,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唱腔



不太能说明白,听多了就懂。我黄梅的

  任何一种演唱艺术,无论声乐还是戏曲,要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内心共鸣,就必须具备甜美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黄梅戏也是如此,它对演唱的最高要求,同样是:以科学发声为基础,带动各种娴熟的技巧,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使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一部优美的歌唱乐器,达到表现人,感染人的目的。

  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归纳起来包括为四句话:语言生动普及,唱腔优美流畅,曲调丰富多彩,表演载歌载舞。具有极强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就黄梅戏而言,它的演唱技法,必须立足于浓郁的黄梅戏风格韵味基础之上,突出它的个性特点。即字与声、词与曲的结合亲切自然,行腔婉转,圆润细腻,声甜字美,含蓄娇媚,体现着音乐化的语言和语言化的音乐。下面就演唱中声、气、字、情四个方面的整体配合问题,分别予以分析和论述。

  1、 美化声音

  声音是由弹性物体机械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我们人体的歌唱发声是由“动力部分”(胸廓、肺、横隔、腹肌)即呼吸的对抗作用产生气息,再由“振动部分”(喉头、声带)受到冲击后产生振动,发出喉原音,再通过“共鸣部分”(胸腔、口腔、头腔)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使声音扩大美化,最后由“咬字部分”(唇、齿、牙、舌、喉)各部位的变化运动而发出带有语言歌唱的人声来。

  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嗓音是个决定的因素。现实中,我们承认每个人嗓音的天赋条件,但有了好嗓子,要想达到经久耐唱,不生(或少生)喉病的生理标准和演唱从容自如,声情并茂的艺术标准,还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必须掌握正规的发声规律,即科学发声。科学发声的含义和实质就是运用最节约的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的声乐作用,达到最佳的艺术嗓音效果。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技巧。但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各人不同的声带条件,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求实理智的进行练习。

  黄梅戏是一个以真声演唱的剧种,这符合它独特的艺术情趣和传统的美学原则。这种唱法接近语言话声,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形成了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鉴于这一特点,黄梅戏首先要重视和加强“自然音区”的练声,这一“自然音区”就是指一个演员在自己适当的音域内,感觉发音最为舒畅的音区,它既没有低音的压抑感,也没有高音的紧张感,声音容易集中靠前,富于弹性,气息力度的支持点比较容易控制,歌唱性和表现力都很强。再加上黄梅戏的歌唱旋律(尤其是传统唱腔)比较低平,音域扩张不大,一般都在3——5度之间循环变化,所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气声、字声结合的练习,例如嗓音较窄,音量较小的可多以“a”“o”“e”或“ma”“mo”等开口音练发声,选择“到”字韵、“上”字韵、“彩”字韵的唱段进行练唱:嗓音较散、较闷、较暗的可多用“i”“ie”“mi”等练发声,选择“也”字韵、“起”字韵的唱段来练唱。通过训练使自己“自然音区”的声音结实明亮,扎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再向高、低音区进行扩张。

  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真声演唱虽然有很多优点和长处,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腔创作的需要,很多旋律的音域已超过真声所能演唱的高度了。所以长期使用真声唱法,对嗓音耗费很大,容易导致声带疲劳发生喉病。另外嗓音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固定性,真声唱久了,影响和限制了音域的扩展,对于高音很难接触,有力不从心之感。有时勉强上去了,也是一种声嘶力竭的喊叫或单薄虚弱的“羊声”。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要发挥声带的多功能调节作用,那就是真假声结合运用,来克服和解决这个矛盾。

  根据黄梅戏新老唱腔优美、抒情、亲切、流畅和多在中低声区行腔的特点,我认为黄梅戏真假声的运用,应采取“以真声为主,略掺假声,以真带假,混淆难分”的唱法。在训练过程中,要结合风格韵味的需要,从生不同的作用。即发展音域,扩大音量,美化音色。

  每个人音域的宽窄高低,音量的大小强弱,音色的刚柔明暗各不相同,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发展共鸣的调节功能,将可直接作用和改变演唱者的声音效果,一般来说高音区是发挥头腔和鼻腔共鸣(戏曲中常说的“脑后音”);中音区主要依靠口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这也是演唱中最基本的共鸣;低音区主要依托胸腔共鸣(戏曲中常说的“膛音”)。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在实际演唱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随时进行改变调节,既主次分明又相互联系,以求音区的完整统一。在训练中,可用哼鸣的方法,从胸腔开始练习。解决了舌根放松,喉部才能松弛,中、低音才能通畅。可用“阴司腔”的练唱,来体会胸腔托住声音的感觉;利用口、鼻、咽腔相通的特点,使声音产生反射共鸣;打开咽壁、鼻腔。调节好这个部位的高位置共鸣就是同向头声的必经之路。另外为了适应不同角色行当的演唱音色,可作不同的调节作用。例如花旦小生,可以用口、鼻咽腔为主体,少带胸声往前送,就能产生年轻甜美的音色;老旦、青衣、老生则以胸声带动口鼻咽腔,使音色深沉浑厚;而花脸要在穿膛音上,用鼻腔共鸣的浓厚色彩去表现。但要指出的是,鼻音和鼻腔共鸣不能混为一谈,鼻音是指堵在鼻子里出不来的声音,而鼻腔共鸣则是随气息呼出之后在鼻中反射出来的声音。

  戏曲演员的嗓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生命线。因为它是表现剧情、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自然状态的嗓音基础上,只有进行科学训练和建立理性唱法,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听觉和感觉,才能达到演唱既科学化又风格浓,韵味足的目的。

  2、 善调气息

  无论是传统的戏曲唱法还是西洋的美声唱法,都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戏曲有“气为音之师,气为声之本”之说。要求“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美声也认为“学习声乐的第一节课是呼吸,最后一节课仍然是呼吸”。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去考虑呼吸的方法,因为人体内的呼吸系统会本能地予以调节,使其自然适应讲话或其他运动的需要。但唱歌就不同了,唱歌的呼吸需要随着乐曲的要求,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强,时而弱,刚柔相济,变化多端。需要我们去进行人为的控制和练习。也就是说,生理呼吸纯系天然动作,而歌唱呼吸则是经过后天训练才能掌握的高级技术。根据这个原理,有关歌唱中用气、调气和控气的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三条原则,即深、通、活。“深”:就是在腰腹一带造成一股由呼吸肌肉形成的对抗力所引起的“气压团”(戏曲说法叫“丹田”),也就是呼吸的支点。“深”是针对用气力量集中在上胸部的“浅”而言的,故而又不能“深”得过分,只要将气压保持在腰腹一带就可以了。“通”:就是要保持呼气的通道畅行无阻。因为在正确的吸气动作时,已将此通道扩张疏通了。在用气时要力求保持此状,方能发挥歌唱呼吸的正常机能,保证音波的流畅。同时为了排除干扰,还必须让胸、肩、颈、下颚、牙关等一切非发声器官彻底放松,以免气流堵塞。“活”:是指用气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为了适应情感变化、语言色彩、风格特点的需要,用气的方法不应该是死板、雷同,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黄梅戏的演唱和其他戏曲一样,很讲究气口,强调底气和丹田。既反对气浮、气僵的胸式呼吸方法,同时也反对憋气、气竭的腹式呼吸方法。它们的害处是:不能利用横隔下降,使气息下沉,吸气不深,唱起来没有丹田的支持力量,出现憋气和紧逼喉头,造成声音的紧张僵硬。演唱中我们需要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正确方法。它的好处是:吸气时两肋张开,横隔膜收缩下降,腰围感觉稍向外扩张,胸部自然挺起,保持积极状态。呼气时以吸气状态为基础,有控制的、缓慢的收缩小腹,同时将胸腔逐渐扩大,将气均匀、稳健地呼出。气息犹如建筑,越是高大,根基越要牢固,越是高音,气息越要充足,但高音不能硬冲、硬顶,而要像放风筝一样,字要飘上去,线就是气息,不能单纯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在我们平时的训练中,首先要知道和了解它们各自的名称和部位,认清哪是丹田?哪是横隔?哪是胸腔?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感觉来做不同的练习。例如用“叹气”、“打哈欠”、“打喷嚏”来做慢吸的训练,同时呼气也要有节制性,要精打细算存得住,让气吸足后略停片刻,然后略收小腹使横隔扩张,随之徐徐将气呼出,这种慢吸慢呼的方法可适应演唱节奏平稳,抒情缓和的唱段,如黄梅戏的“平词”、“对板”、“彩腔”等。另外可用“喊口令”、“抽泣”和“轻微咳嗽”等方法来进行快吸快呼的训练。这时的丹田、横隔收缩和扩张的力度都要比满吸慢呼要大要强,富于弹性。这种气息的控制,适合演唱黄梅戏的“八板”、“二行”、“三行”和部分花腔小戏的曲调。还有一种是向远方喊人的长呼吸感觉,气流量较大,明显往前送气,这种气息的运用可适应黄梅戏唱腔中的导板、散板和充满激情的唱段。

  以上有关气息的运用,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专家都做过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一整套吸气、用气的经验,如吸气就有换气、取气、偷气、歇气、就气、补气等方法;用气则有弹气、送气、提气、沉气、揉气、顿气、停气、收气之法则。总之,这些方法和规则都必须结合戏曲的字音、词意、感情、表演来融会贯通,酌情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咬字、吐字

  语言是形成剧种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想在演唱中更好的表现语言,美化语言,就必须先了解、熟悉语言本身的构造和特点。我们的民族语言它很独特,是单音节的字,一字一音一义。而一个字又包含着声母、韵母和复合韵母组成的因素。并根据字的声、韵母,又将每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子音)部分根据发音时所用着力点不同,又分为唇、齿、牙舌、喉五个部位,谓之“五音”。而引长声响的字腹(母音),又必须要有一定的口形来规范,于是就分为开、齐、摄、合四种口形,谓之“四呼”。在字尾,就是一个字的结束时,根据韵母的不同,又分为穿鼻、抵颚、闭口、敛唇等收声之法,谓之“归韵”。并将所有字的韵母,分为二十一韵,后又改为十九韵,最后简并为十三韵,也就是戏曲界常说和普遍采用的十三辙。即:一七、发花、乜斜、人辰、言前、中东、江阳、尤求、么条、姑苏、灰堆、怀来、梭坡等(黄梅戏老艺人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曾将其浓缩为十三个字,即:彩、球、固、定、到、东、面、起、飞、上、下、也、可)。后来为了将有些同声韵的字便于分清,依照中原音韵,又有了“尖、团字”之分的说法。即凡是z、c、s三声母和开口、合口韵母相拼的字音都叫做“尖字”;凡是zh、ch、sh三声母和开口、合口韵母相拼的字音,都叫做“团字”等。这些有关字的声、韵分解叙说,有利于我们了解、掌握民族语言自然丰富的音乐属性和美的特质,也为我们训练咬字、吐字的各种技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什么叫咬字和吐字呢?咬字是经过唇、齿、牙、舌、喉等器官将字咬成不同的姿态。字要咬正,咬歪了就变成别的字了。吐字是将唇、齿、牙、舌、喉咬成的字,正确清晰的吐出来,开、齐、摄、合是吐字的方法,是指字在口中的部位和字的着力点而言。歌唱中“五音”“四呼”要清爽,字要唱成一条线,口的动作伶俐敏捷,不宜太大,力求声音的统一。每个字的头、腹、尾三部分的处理过程要准确适当,毫不含糊,还要注意字的圆润、生动和连接,将每个字都收得干净、交待清楚。

  我国戏曲在咬字、吐字及语言处理上有着一整套的训练方法,就黄梅戏而言,也同样保留着它自身的语言特色和各种表现技巧。黄梅戏源于民歌,也是一种说唱艺术,例如引、诗、赋是说中有唱,而象“八板”、“二行”、“三行”等唱腔又是唱中有说。所以,说好是唱好的基础和关键。大家都知道,唱腔是语言语音的延长、扩展,是一种音乐化、艺术化的语言,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允许错误。字正才能腔圆。所谓“正字音,审口法”。就是要按照安庆话的五声声调来分清字的调值、平仄、尖团。掌握好五音的发声部位,四呼的不同口形,在共鸣是支持下念好唱好每一个字。的确,黄梅戏语言有它近于生活使人倍感亲切的优点,然而,安庆方言在其生动灵活的优势下,同样也存在着说话位置低,声韵母偏后,喉部压力过大的弊病。为了克服和纠正咬字过紧、靠后的不良倾向,演唱时对字头发音的爆发力要调整适当,一触即发,一发即松。咬字的目的是为了吐字,所以一定要体会放松牙关竖起来咬住的感觉,然后要有随着气息吐出去的意识再行腔归韵。声母发出后引发韵母时不要有另换位置的痕迹。咬字时唇、舌头、硬口盖必须处于积极状态,软口盖和下颚一定要松弛自然,防止气息上提而造成舌根僵硬;让五音的着力点,每个字的咬字都在舌面上形成,即使发喉音字也不能在喉部用力,要想到鼻腔,去找g、k、h,这样才松弛靠前。在平常的练习和演唱中,为了充分发挥唱腔韵律的色彩和角色感情的需要,可以用“紧咬缓发”(表现感情集中、强烈,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意境,突出强调某一个字,让它产生特殊效果的一种唱法)、“延长字头”(揭示剧中人物特定环境中复杂心情,有慢吐慢收和慢吐快收两种方法)和“延长字尾、提前归韵”(将一种带有鼻韵母的字,突出和强调的一种唱法,以加强和延长鼻韵母的特殊色彩)的咬字技巧来进行处理,丰富演唱的表现力。

  由于黄梅戏的曲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民间小调中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花腔小戏的唱词中仍保留着许多像“衣儿哟,呀儿哟,呀子衣子呀”之类的虚词衬词以及一些如“得、了、哪、嘛、哈、啥”等各种结构的语气助词,这些我们统称为“轻声”的字,它们在唱腔中并不是可有可无,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地方色彩韵味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演唱中对于这些字既不能画蛇添足任意夸张,也不能漠然处之不屑一顾,而要结合词意,唱得轻巧自如,清晰圆连,以期获得画龙点睛之神韵。

  因为黄梅戏唱腔调类繁多板式各异,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定的咬字技巧和润腔手法去演唱不同的曲调。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依照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在演唱咬字吐字技法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层次分明突出其个性的特点。例如,演唱抒情优美的“彩腔”时字要咬得柔和、吐得轻松,以增添其甜美之感……在演唱激昂、愤慨的“二行”、“三行”、“八板”、“火攻”时,字要咬得结实、吐得紧凑,以促其抑、扬、顿、挫更为鲜明。在演唱质朴刚健的“平词”时,字要咬得有力、吐得流畅,以润其清脆圆满之色。按照以字行腔的原则,字为主,腔为宾,字要刚,腔要柔,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像前辈艺人总结的那样:“唱曲咬字,嘴要牢,音要嫩,要像猫儿咬鼠那样,既咬住又不死”,做到声甜字美、语言音乐协调统一。

  黄梅戏的演唱语言虽以安庆方言为基础,但也必须有所取舍。特色并非都是特长,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因强调地方风味就把一些生僻难懂的语言、语汇搬上舞台,从而堵塞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导致剧种的地域限制而束缚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语言的深化和普通话的普及运用,随着黄梅戏演出领域的不断扩张,黄梅戏的演唱语言中有很多方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例如“搬、盘、端、满、断、团、船、乱、官”等字的读法已让普通话所代替了,并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这其中包括有现代戏与古装戏之分,唱与念之分,韵白与小白之分。所以,我们演唱黄梅戏既要注意保留她独特的语言个性,更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的共性。除此之外,演员本身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自我意识也必然决定着延长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4、 表现情感

  如果说“正字音、审口法”为歌唱的基本原则,那么“体会曲情和顿挫得宜”则是感人传神的关键。歌唱如同演员演戏一样,贵在传神,有神则戏活,无神则戏僵,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必须附上光彩夺目的神韵才算完整,才算成功。演唱也是如此。它的“形”就是指甜美的声音,适度的气息和清晰的语言,而“神”就是指在理解剧情、把握角色后所体会的真实情感,“形”是外部的形态要美,“神”是内在的神情要真。二者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都要求“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声”与“情”上,一首曲子,一段唱腔,动听与动情,讲究以动情为主。所以“以情带声”就是要求演唱者要“唱情”而不要“唱声”,就是要求演唱者深刻理解曲目内容,并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感情,就是要求演唱者的技术方法要为艺术内容服务,这就是“以情带声”的真正内涵。但是“以情带声”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创作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声情并茂”这一完整最高的艺术境界。一方面,为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情感这个目的去学习研究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技术方法,才有可能去表现感情。如果技术方面还没有学到手,以“情”是带不出“声”来的,更谈不上“声情并茂”了。

  演唱中的情感表现是通过很多步骤,采取多种方法去完成的。其一,作为一个演员,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产生对剧情唱词的深刻理解,在词、曲作者经过一、二度创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三度的艰苦细致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把角色与自己融为一体。即唱人物、唱意境、唱感情。具体做法:将每段唱腔都作“背景分析”和“专业分析”。所谓“背景分析”是对剧情及此时角色心情的分析,即“为什么唱”的问题。“专业分析”就是对音乐上采取什么曲牌体或板腔体唱腔去演唱,运用什么样的技巧方法去表现的分析,即“怎样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用内心视象去启迪内心听觉,也就是演唱前,在脑海中设计出角色的音乐形象,并在演唱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语言与你设计的形象相吻合,用准确的情感、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和语言去完成角色的塑造。当然这要求演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音乐素养和形象思维能力,要有较为广阔的生活面,否则内心视象模糊,感情失去依据,技术再好也成了“无的放矢”。其二,综观全剧的主题思想和角色视线,对每段唱腔进行分段、逐句、逐字的推敲斟酌,把握节奏速度,强调轻重缓急,调节张弛有度,体现刚柔相济。因为人生百态,感情也是复杂多变的,时而如高山瀑布,时而似小桥流水,时而大声疾呼,时而窃窃私语,但无论是豪放粗犷还是灵巧委婉,我们都要根据剧情及人物需要,唱得十分透彻,入木三分,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和技术方法。其三,运用各种装饰音的技巧来展现自我。装饰音,顾名思义,是装扮润色之意,它的作用是修饰和美化音乐旋律,增强和突出语言色彩。除了在宏观上把握角色的情感发挥和音乐内涵外,在微观上、在精细之处更要动人心弦,感染观众。

  演唱中装饰音的种类很多,就黄梅戏而言有“倚音”(单倚音、双倚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直音”、“波音”、“颤音”、“嗖音”、“顿音”等。这些技法在运用上都离不开气息和声带以及各共鸣腔体的协调配合,如唱倚音时,主要是调整字音准确和加强字头的喷口力度,要用弹气的方法;唱上滑音时气息上提,声带拉紧后突然放松;唱下滑音时气息下沉,声带也是先紧后松;唱嗖音时用顿气、声带稍松弛;唱颤音时也用顿气,声带要求灵活调节;唱波音用柔气,声带要做有节奏的控制;唱直音时,要求减低气的流速,闭紧声带,减少音波,调整共鸣位置。此外象民歌中“打嘟儿”将舌尖卷起,通过气流冲击而发出的特殊技法。以上,这些装饰音的特殊技法,由于它们来自于生活,并经过几代人的艺术实践,已被人民群众承认和接受,成为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流传下来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作用,更好的为表现剧情、塑造人物服务。

  综合黄梅戏演唱中声、气、字、情四个方面的分析论述,应该说它是科学的,是合乎和适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所以我们要坚定黄梅戏的民族唱法,坚持黄梅戏语言、唱腔的特点优势,发展和完善它的剧种风格,让黄梅戏这朵艺术奇葩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更加灿烂夺目、绽放异彩。

我国梅曲梅戏有哪些?
答:最早的梅花古曲应是《梅花落》,李白有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梅花落”。唐代梅曲还有《大梅花》、《小梅花》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初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相传原系晋代桓伊...

钱财丢了莫悔恨,日后我俩慢慢挣。是什么黄梅戏的?
答: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

什么是戏曲唱腔
答: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

戏曲中的唱腔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什么?
答:其原因在于乐器所奏出的音乐,虽然也能传情,却不能表意。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戏曲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专业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

求有关戏曲的相关知识
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

电影《梅兰芳》梅唱的是什么剧?
答:恩 过去的艺术家要先学昆曲,再学京剧,据说是能够练嗓子。所以过去京剧名伶也演昆曲。现存的梅兰芳真人录像带中,也有昆曲的表演。

梅尚程荀 是 什么意思?
答:2、尚派艺术的创始人尚小云,尚派行腔吐字清楚,尚派 以嗓音清亮激越、旋律跌宕缭绕的传统,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

<<贵妃醉酒>>的唱腔究竟是怎样的啊?最好是专业一点的!谢谢啦!
答:漫谈名家们的《贵妃醉酒》唱腔 文章作者:梅一辉 《贵妃醉酒》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之一。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此剧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不管黄梅戏是从哪发源的,总之都是在安徽发展壮大的。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起源地有安徽怀宁、桐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四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