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药》中,康大叔和侩子手是一个人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4
鲁迅的《药》中,康大叔和侩子手是一个人么?

你好!
康大叔和刽子手有点关系,但并不是同一个人。
康大叔能从刽子手手里弄到血馒头,然后再卖给别人。牟取暴利。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应该不是:性格上看,后文的康大叔为人很嚣张,对熟人比较热情,而前文的刽子手连招呼都没打。情节上看,康大叔明白说出自己只是提供了这个信息,没得到什么好处,而前文刽子手明明是得了钱的。

  这个分析的比较透彻,您可以参考一下。
  《药》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对小说中康大叔这一人物形象,传统的观点多认为在刑场上卖人血馒头的"黑衣人"就是后来进茶馆的康大叔。但是,近几年来不断有人对本文进行新的解读,认为"黑衣人"与康大叔实为不同的两个人,例如今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行刑者是康大叔吗?》一文。初读这些文章,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论据似乎也很确凿。可是仔细琢磨一下,又觉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一、关于对华老栓态度不一样的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论的依据之一是,"黑衣人"与华老栓不熟识,所以在华老栓买"药"时,对老栓既冷漠又凶恶;而康大叔是茶馆的熟客,与华老栓一家熟稔,其外表虽凶恶,可对老栓一家还是客气的,很关心的。如果是同一人,岂不前后矛盾?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像康大叔这样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职业刽子手,难道我们还指望他在卖人血馒头时对华老栓客客气气地吗?况且行刑者黑衣人此时正在杀人,在执行"公务",执行"公务"就要摆出他不可一世的威风,显示他凶恶的本质。如此,职业刽子手的本性以及当时刑场上特有的环境氛围,就决定了康大叔即使是老栓茶馆的熟客,也不会热情地招呼老栓,而是显得"格外凶狠和粗暴"。设想如果真像"林文"所说的那样,把黑衣人写成对老栓很温和的样子,此时读者眼前这个刽子手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仅仅凭黑衣人待老栓态度"极凶",就断定他与老栓不熟识,从而推导出他不是康大叔,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作为华老栓茶馆的熟客,康大叔也并不是像那几篇文章所说的那样,其外表虽凶恶,可对老栓一家还是客气的。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康大叔一闯进茶馆,就目空一切,大嚷大叫,急于表功,成了茶馆的中心人物,大家都对他恭恭敬敬的。华大妈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也提着茶壶赶紧给他冲水。当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出"痨病"两个字,尽管很忌讳,心里不高兴,但也只能"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在康大叔面前,她连"不高兴"的表情都不敢流露出来。这陪着小心的"笑嘻嘻"蕴涵着多少辛酸啊!康大叔分明是凶神恶煞,从他身上哪能看到对老栓一家一丁点的"客气"呢?当然,相对于刑场上,康大叔算是"客气""关心"了,但作为读者的我们不是很容易感受到那种骨子里不寒而栗的恐惧吗?
  由此看来,黑衣人和康大叔对老栓及其一家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前者凶恶,后者"客气"的区别。另外,老栓夫妇这种恭敬而委琐的态度与前面老栓面对黑衣人胆战心惊的态度其实也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多么强烈的反差"。

  二、关于康大叔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的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二是,因为康大叔说,在人血馒头这件事上,栓叔得到了人血馒头,夏三爷得了二十五两赏银,而他自己"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于是提出疑问:如果康大叔是行刑者黑衣人的话,他不是得了老栓一包洋钱吗?他又怎能在老栓茶馆里说没有得到好处呢?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另外,还有的文章根据康大叔说的"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认定康大叔只是一个"中介",是黑衣人的"同事",康大叔没有参与杀人,只是在得知消息后告诉华老栓,做个"好事者",以便以后在茶馆喝茶可得到好处--"加一个橄榄"等。据此,他们认为,如果康大叔是刑场的执行者,那么,他不应该说"要不是我信息灵......",而应该说"要不是我把人血馒头给你",这样才合情理。
  笔者觉得这种理解是很天真很肤浅的,读文学作品怎能这样过于"坐实"呢?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旁若无人、大模大样地"闯"进茶馆,"横肉块块饱绽"地大嚷大叫,肆无忌惮,全然不顾别人的痛苦,俨然摆出一副救命恩人的架子,骗了钱还要人家感恩戴德。对于这样一个人,他说"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能相信吗?他得了老栓的一包洋钱,还要卖乖,还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笔者以为这不但不能证明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反而更暴露出其虚伪和贪得无厌的嘴脸。
  因为康大叔的一句话"要不是我信息灵......",就断定康大叔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中介"也是很难成立的。一个敲骨吸髓、贪得无厌的刽子手,给老栓提供消息,仅仅是为了"以后在茶馆喝茶可得到好处"吗?《药》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要有文学作品的读法,对于这样一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和弦外之音的话,我们又怎么可以"死在言下"呢?为什么非要作者明明白白地说出"要不是我把人血馒头给你",我们才觉得稳妥牢靠呢?
  笔者认为,"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后面的省略号,其实正是暗示了康大叔天亮前杀害夏瑜,卖人血馒头给老栓这一事件。同时,也正是这句话将第一节与第三节的情节勾连起来,将第一节的黑衣人与第三节的康大叔同一化,从而保持了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此外,还要注意小说在康大叔穿着方面的一个细节描写。在第一节里,写的是"一个浑身黑色(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的人",到了第三节,康大叔闯进茶馆时仍然是"披一件玄色布衫",腰间胡乱地捆着"很宽的玄色腰带"。按照文下注解,玄色即黑色,"一个浑身黑色的人"不就是康大叔吗?在这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再一次得到印证。而且,黑色象征黑暗和恐怖,这与康大叔凶恶的刽子手身份又是多么吻合。连这样一个细节都处理得这样完美,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艺术家。

  三、关于人物形象的互补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三是,如果将两者看作一类中的两个人,形象上就可以达到互补,从而既丰富了封建爪牙的内涵,又深化了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更为丰富的品读空间。
  这一观点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联系全文来看,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我们知道,小说是按明、暗线两条线索来叙述故事的,老栓买药、小栓吃药、众人谈药是明线,夏瑜狱中斗争、英勇就义是暗线。人血馒头是联结这两条线索的"物",而康大叔则是联结这两条线索的"人物"。正是有了这个起联结作用的"物"和"人物",小说的结构才显得紧凑、集中,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强化、突出。如果按他们所说,开头的"黑衣人"是一个刽子手,后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个刽子手,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那不是造成两线中断,节外生枝,把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坏殆尽了吗?在这种情况之下,哪还谈得上形象上的互补,主题的深化和品读空间的丰富呢?

  四、关于外貌描写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三是,若黑衣人真是康大叔,为什么鲁迅先生在第一节里不直接点明这个人就是康大叔,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外貌描写,却只点出他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而到第三节才对康大叔进行详尽的外貌描写呢?笔者以为,这里至少有这样几点讲究:
  一是故事开始的时候,夏瑜被害、老栓买"药"还是"秋天的后半夜",天还没有亮,人的外貌不可能看得太清楚,老栓见到的当然就只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这样比较真实可信。而天亮后,刽子手丑恶的外形便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时候,作者抓住康大叔闯入茶馆这一时机,对其外貌、衣着等展开全方位描写也就顺理成章了。
  退一步说,即使真如上述文章所言,老栓提着灯笼与康大叔近在咫尺,可以看清对方的外貌,鲁迅先生也可以自有他的安排,而无须在此对康大叔展开详尽的肖像描写。这样做,一者可以表现出康大叔的两面性格:在刑场上借助夜幕的掩护,干着杀害革命党的勾当和罪行,暴露了其凶残暴虐的本性;而到了天亮的时候,又伪装成老栓一家的救命恩人(但其残暴的本性还是通过其举止言行暴露出来了)。这一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真实而有立体感了。再者,开头时,借着黑幕,只大概地画出刽子手的轮廓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并不点明其姓名,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悬念:这个浑身黑色的人到底是谁?他杀的人又是谁?他为什么要将人血馒头卖给华老栓?......带着疑问,待读到第三节康大叔在茶馆出场的时候,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里找到答案:原来那个凶残的刽子手就是康大叔!这样,一个人物贯穿下去,不但情节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细针密缝,跌宕有致,而且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主题更加鲜明。如果像上述文章所说的那样,能达到这样的思想和艺术效果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黑衣人其实就是康大叔,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虽然允许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离开文本具体的思想和语言环境而随意地肢解和演绎。

康大叔和刽子手有点关系,但并不是同一个人。
康大叔能从刽子手手里弄到血馒头,然后再卖给别人。牟取暴利。

不是同一个人啊!

鲁迅的《药》中,康大叔和侩子手是一个人么?
答:康大叔和刽子手有点关系,但并不是同一个人。康大叔能从刽子手手里弄到血馒头,然后再卖给别人。牟取暴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ubo3422 2012-03-08 · TA获得超过11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鲁迅《药》中,康大叔的职业是什么?
答:如果按他们所说,开头的"黑衣人"是一个刽子手,后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个刽子手,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那不是造成两线中断,节外生枝,把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坏殆尽了吗?在这种情况之下,哪还谈得上形象上的互补,主题的深化和品读空间的丰富呢? 四、关于外貌描写问题 上述文章持...

鲁迅的《药》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药》反应的主题是:突出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们的愚昧和麻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小说以茶馆为背景,也是精心选择的。茶馆是各阶层群众聚集的场所,便于表现社会面貌,实际上成了整个社会的缩影。

如何理解《药》中的康大叔?
答: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此外,茶馆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1)愚昧、麻木 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罪行之人”正...

鲁迅药里康大叔的形象
答:而刑场写的就是钱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刽子手。此外,更可以从描写中看出来。他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十足的爪牙,帮凶。替主人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诈骗群众,把革命者鲜血当“药”高价出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康大叔这人尚且是...

举例说说鲁迅在《药》一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文中夏瑜、华...
答: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康大叔 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

鲁迅先生的文章《药》的赏析
答:这篇小说通过对封建统治爪牙的刻画,揭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等人的形象,则集中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狠毒、贪婪、卑鄙的反动本质。康大叔是个刽子手,他凶残狠毒,卑鄙诡诈。他一出场便使人感到憎恶。他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他...

《药》的好书推荐怎么写
答: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从这些大同小异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都把康大叔与小说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为一谈。但我们如果仔细读一读《药》中有关黑衣人和康大叔的描写,就会明显发现那“黑衣人”和康大叔并非一人。(一)从外貌特征描写...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
答:8.文中划线处的“黑的人”是什么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分)9.如何理解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 故事 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请结合 文章 加以分析。(6分)《药》 阅读答案 7.A、D 8. 是一个刽子手。(1分。或“卖人血馒头的人”)通过动作描写来...

《药》人物分析
答: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