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8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以上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知道几个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以上成语故事主人公:
南柯一梦(淳于棼)东施效颦(东施)江郎才尽(江淹)
赴汤蹈火(晁错)投笔从戎(辛弃疾)鹤立鸡群(嵇康)
负荆请罪(廉颇)杀妻求将(吴起)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狄)入木三分(王羲之)
鞠躬尽瘁(诸葛亮)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
多行不义必毙(郑庄公)
这些都是,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以上成语故事主人公:
南柯一梦(淳于棼)东施效颦(东施)江郎才尽(江淹)
赴汤蹈火(晁错)投笔从戎(辛弃疾)鹤立鸡群(嵇康)
负荆请罪(廉颇)杀妻求将(吴起)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狄)入木三分(王羲之)
鞠躬尽瘁(诸葛亮)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
多行不义必毙(郑庄公)
这些都是,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典故
初(1),郑武公娶于申(2) ,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6)。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7),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8)。公曰:“制,岩邑 也(9), 虢叔死焉(10),伦邑唯命(11)。”请京(12),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13):“都,城过百雉(14),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过参国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1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8)? 不如早为之所(19),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0)”。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14)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15)参:同“三”。国:国都。(16)堪:经受得起。(17)焉:哪里。辟:同“避”。(18)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19)所:安置,处理。(20)图:课,治。(21)毙:仆倒,倒下去。(22)鄙:边境上得邑。贰于己:同时属于庄公和自己。(23)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对他怎么办。(25)庸:用。(26)廪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亲近。(28)完:修缮。聚:积聚。(29)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30)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31)帅:率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郑国邑名,在陵境内.(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34)城颖西北。(35)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6)颖考叔:郑国大夫。颖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边不吃。(38)羲: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肉。(39)遗(wéi):赠送。(40)繄(yì):语气助词。没有实义。(41)阙:同“掘”,挖。(42)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赋:指作诗。(44)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45)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传》作者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评论。(47)施(yì):延及,扩展。(48)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公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公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   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计公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公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于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春秋初期,郑庄公和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
相比齐国、鲁国等国家,郑国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郑庄公是第三任国君。
第二任国君郑武公的夫人名叫武姜,这是她的历史称谓。在春秋时期,贵族女子最常见的历史称呼,是谥号加族姓。姜是她的姓,她的母国申国是姜姓诸侯国,武,是她丈夫郑武公的谥号。
《左传》中,妇女记录名字的极少,除了这种历史称谓外,其他的一般为伯姬、仲姜——排行加姓,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姬大姑娘、姜二妹子。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寤生和共叔段。生寤生时,“惊姜氏,故名寤生”。
对于“寤生”二字,历史上杂说纷纭,有说难产的,有说做梦的时候生下来的(多神奇呀!),有说生下来窒息的……
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但“逆生说(即难产)”最先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又有后代学者从通假字研究入手,认可了这一说法,所以是后世普遍采取的说法。
无论如何,夫人姜氏是被吓到了。想武姜一富贵命,丈夫是国君,按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老爸或兄弟十有八九也是国君,她的起点是别人不可想象的终点,一辈子顺风顺水的。生孩子难产,对她可能已经很了不起的难事了,所以对寤生不说深恶痛绝,也是切齿腐心,讨厌得很。
共叔段(姬姓,郑氏,名段,叔是排行,共是他最后逃奔并居住的地方,共叔段是历史称谓)是小儿子,姆妈疼满崽,本就会受宠些,又没有在生产上给武姜造成什么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伤害,于是特别疼宠共叔段,多次向郑武公请求立他为太子。至于那讨厌的大儿子,哪凉快呆哪去吧!
贾赦抱怨贾母“心偏到咯吱窝去了”,寤生表示,能有个咯吱窝让他待待也心满意足了。
还好,武姜的枕头风作用不大,郑武公并不想挑战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于是太子寤生继承了郑国君位,即郑庄公。
郑庄公一即位,武姜为共叔段讨要封邑,请求将制邑封给小儿子。
制邑在汜水边上,后世另取名叫汜水关,据说西周第五任国君满(满是他的名字啊)喜欢巡游天下,曾经在制邑这里养老虎,所以制邑也叫虎门关。
这样说,可能不能知道制邑的战略重要性,但一说“关二爷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就能明白这是个什么样的地儿了。这可是三国时,董卓和十八路诸侯两军对垒的地方。《水经注》这样描述虎牢关:“萦河带阜,绝岸峻周,高四十丈许,城张翕险,崎而不平!”(罗贯中将汜水关和虎牢关写作两个地方,由此后世学者们认为,这位着名小说家地理知识不太好,于是我们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也成了个路痴,从曹营奔回刘备身边,200来里地,他要绕来绕去地过五关斩六将,不怪曹丞相追不上他,二爷不走寻常路呀)。
这么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当然不愿意封给一个抢了他全部母爱的弟弟。咱互相如何厌恶,难道你们心里就没点X数么!

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初(1),郑武公娶于申(2) ,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6)。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7),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8)。公曰:“制,岩邑 也(9), 虢叔死焉(10),伦邑唯命(11)。”请京(12),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13):“都,城过百雉(14),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过参国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1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8)? 不如早为之所(19),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0)”。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公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公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   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计公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公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于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都。庄公见时机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郑国。
“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喻多作恶事者,必自速其亡,常用此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由来
答: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妻子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时武姜受到惊吓,所以很厌恶他。庄公即位后,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京邑,庄公答应了。共叔段到封地后,修筑城墙超过了规定的长度,大夫祭仲请求庄公对此采取措施。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而且多做不义的事情...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答:[语出] 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近义] 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自食其果 [例句] “~”,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郑武公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是什么故事,暗示了什么?
答: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起源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也就是郑国。郑国里面的第3位君主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郑庄公便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郑庄公是当时家里的长子,按理说应该得到他的父母的宠爱。但是在他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做到了一个奇怪的梦,也就是因为这...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
答: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春秋初期,郑庄公和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相比齐国、鲁国等国家,郑国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郑庄公是第三任国君。第二任国君郑武公的夫人名叫武姜,这是她的历史称谓。在春秋...

有一个成语,讲的是一个皇叔不断做恶,皇帝就说,让他尽情做恶,等他恶...
答: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公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公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

有关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例子
答:【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他的弟弟共叔段不服,就在自己的封地里招兵买马,准备篡位。祭仲劝郑庄公除掉共叔段,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公开谋反时,庄公亲自率军攻打共叔段。

求"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具体事例
答:中国有句成语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据说这句话就出自于东周时期在新郑一带建立国家的郑国国君郑庄公之口。西周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郑武公迁都到虢郐之间,为区别陕西的郑国,又叫新郑(今郑州新郑)。他又在新郑西北部(今郑州荥阳)建立了京襄城,在制邑(今郑州上街)设立关卡。郑国...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成语故事中的谁???
答: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都。庄公见时机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郑国。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什么?
答:“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庆埋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竖差局力劝庄公,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
答:相传当时郑庄公执政郑国,他弟弟共叔段阴谋叛乱,最开始都是暗中进行的,把边城偷偷地控制起来,变成自己的势力。准备积蓄力量,图谋篡位。对于此郑庄公假装无动于衷放纵他肆意妄为,对于臣下的举报和担忧,郑庄公只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共叔段利令智昏,狂妄愚蠢,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