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理性看待中国电动汽车成就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7



来源 | The Economist

编译 | 杨玉科

编辑 | 葛帮宁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中国是否会在西方国家掀起另一波去工业化浪潮?

 

1997年至2011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并开始向海外输送廉价商品,约100万美国制造业工人因来自中国的竞争而失去工作。

 

自此之后,“中国冲击”被指责为各种问题的罪魁祸首——从美国工薪阶层死亡人数上升,到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当选。这种对贸易自由主义的拒绝,也可以诠释美国政客们如今纷纷拥抱产业政策的缘由。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飞速崛起,由此引发西方国家对另一波毁灭性冲击的担忧。但事实上,中国汽车的成就应该被庆祝,而不应该被恐惧。

 

5年前,中国汽车出口量仅为当时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四分之一。今年1月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500万辆,超过日本总出口量。

 

中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2023年第四季度售出50万辆电动汽车,将特斯拉远远甩在身后。中国电动汽车外观时髦、技术过硬,最重要的是——还便宜,以至于唯一限制它们出口的瓶颈,是运输货船太少。

 

而且,随着全球低碳转型,中国电动汽车需求无疑将进一步上升。到2030年,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翻一番,达到三分之一——这将结束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领军车企的统治地位。

 

这一次,西方国家政客们会更加“理所当然”地把任何失业责任归咎于中国的行为。当前不友好的地缘政治气候也将助长这种情绪——(中国的)生产补贴“不公平”地将西方工人置于失业境地。

 

坦率讲,补贴确有其事。自2014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来,中国向本国汽车制造商慷慨解囊。此期间,中国企业享受的低息贷款、股权注入、购车补贴,以及政府采购合同的价值,很难精确计算。但据估计,到2010年代末,针对汽车行业的公共支出总额,约占电动汽车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鉴于此,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保护他们的汽车制造商免受政府支持的竞争者的冲击。

 

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据称拜登总统(Joe Biden)正在考虑提高对中国汽车的关税,尽管美国汽车制造商业已受到27.5%关税和《削减通胀法案》的保护,目前美国市场几乎没有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




“最好的回应是欢迎它”


把中国汽车拒之门外是一个错误——因为西方国家从中国现成的廉价、环保汽车中获得的潜在收益巨大,相比之下,破坏它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却相形见绌。

 

其一,全球汽车市场必将被颠覆,无论西方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如何。

 

2022年,全球销售的新车中,16%~18%是电动汽车。到2035年,欧盟将禁止销售内燃机新车。

 

虽然汽车制造商在转向生产电动汽车的过程中努力保留工人,但电动汽车生产过程的劳动密集程度较低。正如第一次“中国冲击”造成的失业人数,不到当时制造业总失业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多数失业是因为拥抱技术进步而造成。

 

因此,也存在另一种风险,即把转向电动汽车造成的混乱,与中国生产电动汽车造成的混乱混为一谈。

 

其二,贸易自由流动的益处。

 

汽车是最大消费品之一,约占美国消费的7%。在当下实际工资受到通货膨胀挤压的阶段,更便宜的汽车意味着,可省出更多的钱花在其他事情上。

 

而且,中国汽车不仅便宜,质量也更好,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的智能功能方面,互联网连接使这些智能功能成为可能。

 

此外,汽车制造业的存在也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丹麦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那里没有汽车制造商值得一提。就在汽车从中国装配线上大量下线的时候,中国经济仍在蹒跚而行。

 

其三,对环境有益。

 

随着公众对代价高昂的减排政策的强烈反对,世界各地的政治家们正意识到,要求消费者环保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而且,电动汽车目前比耗油量大的汽车贵(即使它们的运行成本更低)。

 

因此,以更低的价格拥抱中国制造的汽车,有助于加快向净零排放过渡。比亚迪在中国销售的最便宜电动汽车售价约为1.2万美元,而在美国,最便宜的特斯拉售价为3.9万美元。

 

那到底存在风险吗?廉价进口商品对工业的威胁通常被夸大。从1980年代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中,我们得到的经验是——竞争促使本土企业加快步伐,而新进入者最终将生产转移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

 

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开设了一家工厂,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北美寻找厂址。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等企业正在竞相追赶中国公司。去年,丰田汽车表示,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将大幅降低电池的重量和成本。

 

另一个担忧是国家安全。电池对电气化经济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汽车,电池完全依赖中国有风险。而且,装有芯片、传感器和摄像头的电动汽车有可能用于监测。中国甚至禁止本土产特斯拉进入一些政府机关领域。

 

但既然总统和间谍可以乘坐西方或其盟友制造的车辆出行,那么,担心消费者驾驶中国汽车的理由就没那么充分。他们可以自行裁决个人隐私问题,而且本地制造的汽车将更容易监督。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抑制他们的保护主义本能,一味担心西方汽车制造商完全崩溃这种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巨大市场份额将激发更广泛的竞争,这并不可怕。如果中国想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全球消费者,并加速能源转型,最好的回应就是欢迎它。




“中国速度”


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100公里,蔚来电动轿车ET5仅需4秒钟。这个加速度与保时捷卡雷拉相差无几,后者是一款德国汽油动力跑车,深受肾上腺素爱好者的喜爱。

 

中国电动汽车正在为速度设定新标杆——无论是在行驶速度方面,还是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速度。

 

中国街道上已经挤满电动汽车。如果中国制造商能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那么,美国和欧洲制造商将很快跟进。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说,一个习惯边际改进和平稳周期的行业,正以“中国速度”被颠覆。

 

202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部分得益于电动汽车销量飙升。当年最后一个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售出52.6万辆汽车,而特斯拉销量为48.4万辆。

 

随着抛弃内燃机的步伐加快,老牌汽车制造商开始担心,中国的后起之秀可能会把它们挤掉。

 

这种焦虑是有根据的。在电气化时代,西方公司制造内燃机的专业知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巨额补贴。中国主导着电动汽车最关键部件——电池的生产,加之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使本土企业能从规模经济中获益。

 

硬币的另一面,中国汽车制造商也面临一些障碍。

 

首先,尽管政府慷慨补贴,但中国许多新势力尚未盈利。随着更多西方国家出口增加,中国政府可能不会像对中国消费者那样慷慨地补贴西方消费者。

 <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帮宁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经济学人》:理性看待中国电动汽车成就
答:中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2023年第四季度售出50万辆电动汽车,将特斯拉远远甩在身后。中国电动汽车外观时髦、技术过硬,最重要的是——还便宜,以至于唯一限制它们出口的瓶颈,是运输货船太少。   而且,随着全球低碳转型,中国电动...

《经济学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竞赛中表现不佳
答:《经济学人》推出一期汽车特刊,其中题为《驱动装置:动力系统各显神通》的文章分析了过去几十年汽车制造商在降低碳排放、提高传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降低车身重量等方面的实践。文章同时指出中国在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竞赛中表现不佳,尤其在...

《经济学人》:遥想汽车业未来 通往2033之路
答:《经济学人》最近出版了一期汽车特刊,从市场和制造商、电动汽车、中国、驱动装置、排放、无人驾驶汽车、需求预测、遥想汽车业未来八个方面深入关切全球汽车业的命运,试图回答汽车产业的未来趋势、可能图景,以及面临的挑战。本...

《经济学人》:搞合资像吸鸦片 毒瘾越深自主越弱
答:据车云网5月24日报道,《经济学人》最近出版了一期汽车特刊,其中《中国,用钱包投票》一文指出,虽然在过去十年,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家庭购买了私家车,并在中国创造了许多有关汽车制造、销售和维修的新就业机会。但中...

《经济学人》:泄了气的电动车
答:英国《经济学人》网站3日刊登题为《泄了气的电动车》的评论文章称,电动车在未来的”绿色车轮”竞争中也许会名落孙山,但这不是一个悲剧。据财经网6月4日报道,2013年5月对于电动车产业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月份。5...

“国家队”跑步进场,中国高端汽车品牌要成了?
答:而且,在一汽、吉利、长城等车企的助推下,中国高端品牌的声量已经持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队的进场更像是战略上的顺势而为。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APP 二是自2015年开始的SUV消费热潮,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红利。相应...

年终纪事2020|中国乘用车市场五大预测
答:标志性事件包括特斯拉入华后带动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和接受度;五菱的经济型电动车销量从9月开始超过特斯拉;中高端的家用车型比亚迪汉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全球汽车企业市值前十名已经有三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汽车以后是不是全是电动的啦??
答:目前有混动车型,纯电动。我国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到2025年电动汽车普及。

光峰科技亮相CES 2024,车载光学产品彰显中国创新力量
答:其中,中国科技力量崭露头角,科创板上市企业光峰科技凭借其车载光学产品,彰显了中国创新的强劲脉动。在本次展会中,光峰科技创始人兼CEO李屹接受国际媒体法新社、CNBC和《经济学人》的采访,表达了科创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寻找...

广告语还有哪些?
答:《经济学人》:高处不胜寒,还好有 7. 海尔:海尔,中国造 8.中国联通: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 9.商务通:科技让你更轻松 10.飞亚达:一旦拥有,别无选择 11.李宁:把精彩留给自己 13.张裕:传奇品质,百年张裕 14.新飞冰箱:新飞广告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