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4
李白的五言律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秋浦歌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怨情
  美人卷珠帘, 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
  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
  肠断忆连枝。

  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短歌行】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
《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党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五古;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在这首五律中,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戴天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时生活的地方;"不遇",就是没有见到的意思。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打开诗章,我们立即被那优美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吸引住了,一下子就被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是一幅山乡早行图。原来,青年诗人李白很早就启程赶路了,这时,大地还在黎明的晨曦中酣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有潺潺流淌的溪水在不停地歌唱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诗人迈着轻捷的步子,走着,走着,不觉天已渐渐大亮了,只见路边桃花那红扑扑的脸上,挂着一颗颗明净清亮的露珠,在灿烂的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鲜嫩浓艳,逗人喜爱。一个多么美妙的山乡之晨啊--清新恬静,生机盎然!

  这里,"犬吠水声中"是写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而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对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

  "桃花带露浓"是写天亮之后的目中所见。这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当然是以视觉为先。诗人左右一瞧,原来,一路走来,有桃花夹道相送。这里,诗人在明写悦目赏心的视觉所见的同时,应该说,还暗写了馨入肺腑的嗅觉所闻;因为既然路旁桃花盛开,想必沿途一定芳香扑鼻、花气袭人了。

  这一联不仅交代了诗人出发的时间是能见度极低的黎明辰光,访友的季节是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而且初步地透露了诗人与道士之间友情的深厚,自然地表明了此刻趱程赶路心情的愉快。如此早行,固然可能与路程较远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访友情切的原因吧。

  诗人怀着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时而奋力攀登、翻山越岭,时而脚底生风、大步流星。然而当他走进山里、快到道士住处的时候,面前却呈现了出乎意料的景象:"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麋鹿时时出现,欢蹦乱跳,追逐嬉戏;来到道士宅前溪边,虽然日影水中倒映,时间已经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

  这两句就其相互关系看,属因果句。"时见鹿"是果,"不闻钟"是因;正因为"不闻钟",所以才"时见鹿"。诗人先用视觉交代结果,后以听觉追述原因,把这两句先后倒置,不仅是为了照顾韵律,而且也是为了符合人们白天察知环境一般都是目在耳前的规律。

  虽然这两句所写的景物不同--一句是说树林深处时有麋鹿出现,一句是说中午时分不闻钟声传来--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暗示道士不在家,尽管"树深时见鹿"尚属猜测,"溪午不闻钟"已经坐实。我们知道,鹿是胆小怕人的动物,因此远处"时见鹿",就意味着周围不见人了。这就让人不能不产生道士可能不在家的疑虑了,然而这毕竟是估计。诗人心里嘀咕着继续前行,随着道士住处的越来越近,疑虑终于被证实了。他来到门前院外,侧耳细听,毫无动静,悄然无声--道士确实外出了。

  需要指出的是,"树深时见鹿"一句,除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家而外,还从侧面写出了道士为人的高雅--因为,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所以,鹿经常出没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场所了--从而反映了诗人对道友的敬重。

  看来,这一趟白跑了!不过,可能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回,也未可知。因此,何不一旁等待片刻,且作休息。单人独处舍外,酷爱自然的诗人,这时似乎忘却了急欲见友的心情,兴味浓烈地察看起道士住处的环境来了:"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只见宅前院后,野竹遍生,葱茏茂密,蓬勃上长,竟冲破了缭绕山腰的青色的云气;远处,山色苍碧,一缕清泉像白练似地从峰顶倒挂下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

  这里,诗人写"野竹"竟能"分青霭",不是说竹子长得其高无比,而是说它生长的地方很高;由此可见道士居处地势的耸拔,因而视野开阔,连远处飞泻而下的山泉也历历在目。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野竹分青霭",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飞泉挂碧峰",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道士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自然说明他很喜欢这里的景色;诗人这样谱写入诗,也正说明他很欣赏这里的风光:两人情趣如此相投,可见他们审美观的一致。

  这里有一个问题:诗人拜访道士,就这首诗来看,已经不是初次登门;既然以前来过,为什么对道士住宅周围的景色还像初来乍到一样觉得新鲜有趣而大书特书呢?这是因为,以前来访,有主人热情迎接,随时陪伴左右,坐而论道,畅叙情怀,可能没有对环境风光细致地观看,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这次不巧撞锁,踟躇门外,细加体察,才仿佛有了新的发现,好像对朋友又有了新的了解。因此,记述这次访问,这一点又怎能不写入诗篇呢?

  尽管这里的优美景色使诗人忘情和陶醉,然而欣赏风光毕竟不是此行的目的,所以,当他一想到友人不在,久候未归,心情便又黯然了:"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山野地方,人迹稀少,向谁去打听道士的去向呢?诗人万般无奈,怅然若失,只能倚松长叹,心中的愁苦是不难想象的。

  专程访友,不期未遇,谁人不愁?然而,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这个"不遇"之愁,为什么诗人没有写在来到之初,而要写在饱览了环境美景之后呢?这是因为:第一,初到伊始,发现访友扑空固然也不免扫兴,但这还不是当时最主要的精神活动,那时最主要的精神活动是感到惊诧和觉得意外;而且,在诗人的心目中,当时还存在道士可能马上回来的一线希望。第二,如果说诗人访友是为了向对方诉说衷肠,与对方交流思想,那么,通过观察环境有了新的发现,对朋友更加了解了,就一定有更多的话急欲一吐了,而这时道友偏偏迟迟不归,这怎能不叫人愈加焦急烦恼呢?第三,诗人刚刚来的时候,已经中午时分,后来又观赏了一番风光,自然就是下午了;从黎明到现在,已经好几个时辰了,加之又走了大半天山路,身体疲劳,饥肠辘辘,此时愁情当然就非初到之时可比了。第四,由于"无人知所去",既不知道士前往何处,更不知他何时归来,那么,诗人是应该继续倚松等待,还是即早返回、改日再访,就更是举棋难定了;而这,又怎能不让人犯愁呢?可见,最后把"愁"点出,不单单是尾联破题、卒章显志的结构所要求的;更主要的,这是诗人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笔饱墨浓,酣畅淋漓,极其自然。

  "愁倚两三松",这一句除了其中的"两三松"对道士的住处环境又顺便补写了一笔而外,再一次以象征的手法暗写道士品格的坚毅,更主要的,使诗人访友不遇之愁形象化了,让我们从他一会儿凭着这一棵树翘首寻望,一会儿又靠着另一棵树唉声埋怨的焦躁不安和急切难耐的形状中,想见其内心活动的剧烈和胸中愁情的浓重。如果说,诗人单用"愁"来描写自己的心情还嫌概括而抽象的话,那么用"愁倚两三松"来描写就显得生动而具体了。因为前者只能让人在心里体会,后者还可让人于目中看见。

  到这里,主题已经揭示无遗,诗篇也就自然结束。

  人们常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诗也一样。这首五律,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四十个字,却写得时起时伏,饶有情趣。"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欢愉之情,又风吹云散;"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不觉又意外地得到了慰藉;"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终于又陷入无限惆怅之中。诗情的发展,既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又在诗歌情理之中。满怀热望进山访友,谁知道士外出不在;转而一想,诗题明明写着"不遇",相左本是意料中事。既然不遇,接下来就该写如何失望和扫兴了,可是诗人又兴味盎然地欣赏起环境美景来了;然而如上所析,确又不无道理。正当读者十分惬意地流连风光的时候,不料"愁"字又猝然亮出……诗人运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为了衬托访友不遇情绪的惆怅,首先尽情渲染出发访友兴致的高昂;正因为有早行欢畅情绪的遥相对照,所以格外显出候友不归的感情沮丧。然而由扬而抑,感情又不是直线下降,这中间不仅有转折和过渡,而且还有暂时的回升。因此,诗篇波澜曲折,十分引人入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在这首五律中,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戴天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时生活的地方;"不遇",就是没有见到的意思。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打开诗章,我们立即被那优美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吸引住了,一下子就被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是一幅山乡早行图。原来,青年诗人李白很早就启程赶路了,这时,大地还在黎明的晨曦中酣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有潺潺流淌的溪水在不停地歌唱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诗人迈着轻捷的步子,走着,走着,不觉天已渐渐大亮了,只见路边桃花那红扑扑的脸上,挂着一颗颗明净清亮的露珠,在灿烂的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鲜嫩浓艳,逗人喜爱。一个多么美妙的山乡之晨啊--清新恬静,生机盎然!

  这里,"犬吠水声中"是写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而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对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

  "桃花带露浓"是写天亮之后的目中所见。这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当然是以视觉为先。诗人左右一瞧,原来,一路走来,有桃花夹道相送。这里,诗人在明写悦目赏心的视觉所见的同时,应该说,还暗写了馨入肺腑的嗅觉所闻;因为既然路旁桃花盛开,想必沿途一定芳香扑鼻、花气袭人了。

  这一联不仅交代了诗人出发的时间是能见度极低的黎明辰光,访友的季节是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而且初步地透露了诗人与道士之间友情的深厚,自然地表明了此刻趱程赶路心情的愉快。如此早行,固然可能与路程较远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访友情切的原因吧。

  诗人怀着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时而奋力攀登、翻山越岭,时而脚底生风、大步流星。然而当他走进山里、快到道士住处的时候,面前却呈现了出乎意料的景象:"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麋鹿时时出现,欢蹦乱跳,追逐嬉戏;来到道士宅前溪边,虽然日影水中倒映,时间已经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

  这两句就其相互关系看,属因果句。"时见鹿"是果,"不闻钟"是因;正因为"不闻钟",所以才"时见鹿"。诗人先用视觉交代结果,后以听觉追述原因,把这两句先后倒置,不仅是为了照顾韵律,而且也是为了符合人们白天察知环境一般都是目在耳前的规律。

  虽然这两句所写的景物不同--一句是说树林深处时有麋鹿出现,一句是说中午时分不闻钟声传来--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暗示道士不在家,尽管"树深时见鹿"尚属猜测,"溪午不闻钟"已经坐实。我们知道,鹿是胆小怕人的动物,因此远处"时见鹿",就意味着周围不见人了。这就让人不能不产生道士可能不在家的疑虑了,然而这毕竟是估计。诗人心里嘀咕着继续前行,随着道士住处的越来越近,疑虑终于被证实了。他来到门前院外,侧耳细听,毫无动静,悄然无声--道士确实外出了。

  需要指出的是,"树深时见鹿"一句,除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家而外,还从侧面写出了道士为人的高雅--因为,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所以,鹿经常出没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场所了--从而反映了诗人对道友的敬重。

  看来,这一趟白跑了!不过,可能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回,也未可知。因此,何不一旁等待片刻,且作休息。单人独处舍外,酷爱自然的诗人,这时似乎忘却了急欲见友的心情,兴味浓烈地察看起道士住处的环境来了:"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只见宅前院后,野竹遍生,葱茏茂密,蓬勃上长,竟冲破了缭绕山腰的青色的云气;远处,山色苍碧,一缕清泉像白练似地从峰顶倒挂下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

  这里,诗人写"野竹"竟能"分青霭",不是说竹子长得其高无比,而是说它生长的地方很高;由此可见道士居处地势的耸拔,因而视野开阔,连远处飞泻而下的山泉也历历在目。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野竹分青霭",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飞泉挂碧峰",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道士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自然说明他很喜欢这里的景色;诗人这样谱写入诗,也正说明他很欣赏这里的风光:两人情趣如此相投,可见他们审美观的一致。

  这里有一个问题:诗人拜访道士,就这首诗来看,已经不是初次登门;既然以前来过,为什么对道士住宅周围的景色还像初来乍到一样觉得新鲜有趣而大书特书呢?这是因为,以前来访,有主人热情迎接,随时陪伴左右,坐而论道,畅叙情怀,可能没有对环境风光细致地观看,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这次不巧撞锁,踟躇门外,细加体察,才仿佛有了新的发现,好像对朋友又有了新的了解。因此,记述这次访问,这一点又怎能不写入诗篇呢?

  尽管这里的优美景色使诗人忘情和陶醉,然而欣赏风光毕竟不是此行的目的,所以,当他一想到友人不在,久候未归,心情便又黯然了:"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山野地方,人迹稀少,向谁去打听道士的去向呢?诗人万般无奈,怅然若失,只能倚松长叹,心中的愁苦是不难想象的。

  专程访友,不期未遇,谁人不愁?然而,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这个"不遇"之愁,为什么诗人没有写在来到之初,而要写在饱览了环境美景之后呢?这是因为:第一,初到伊始,发现访友扑空固然也不免扫兴,但这还不是当时最主要的精神活动,那时最主要的精神活动是感到惊诧和觉得意外;而且,在诗人的心目中,当时还存在道士可能马上回来的一线希望。第二,如果说诗人访友是为了向对方诉说衷肠,与对方交流思想,那么,通过观察环境有了新的发现,对朋友更加了解了,就一定有更多的话急欲一吐了,而这时道友偏偏迟迟不归,这怎能不叫人愈加焦急烦恼呢?第三,诗人刚刚来的时候,已经中午时分,后来又观赏了一番风光,自然就是下午了;从黎明到现在,已经好几个时辰了,加之又走了大半天山路,身体疲劳,饥肠辘辘,此时愁情当然就非初到之时可比了。第四,由于"无人知所去",既不知道士前往何处,更不知他何时归来,那么,诗人是应该继续倚松等待,还是即早返回、改日再访,就更是举棋难定了;而这,又怎能不让人犯愁呢?可见,最后把"愁"点出,不单单是尾联破题、卒章显志的结构所要求的;更主要的,这是诗人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笔饱墨浓,酣畅淋漓,极其自然。

  "愁倚两三松",这一句除了其中的"两三松"对道士的住处环境又顺便补写了一笔而外,再一次以象征的手法暗写道士品格的坚毅,更主要的,使诗人访友不遇之愁形象化了,让我们从他一会儿凭着这一棵树翘首寻望,一会儿又靠着另一棵树唉声埋怨的焦躁不安和急切难耐的形状中,想见其内心活动的剧烈和胸中愁情的浓重。如果说,诗人单用"愁"来描写自己的心情还嫌概括而抽象的话,那么用"愁倚两三松"来描写就显得生动而具体了。因为前者只能让人在心里体会,后者还可让人于目中看见。

  到这里,主题已经揭示无遗,诗篇也就自然结束。

  人们常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诗也一样。这首五律,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四十个字,却写得时起时伏,饶有情趣。"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欢愉之情,又风吹云散;"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不觉又意外地得到了慰藉;"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终于又陷入无限惆怅之中。诗情的发展,既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又在诗歌情理之中。满怀热望进山访友,谁知道士外出不在;转而一想,诗题明明写着"不遇",相左本是意料中事。既然不遇,接下来就该写如何失望和扫兴了,可是诗人又兴味盎然地欣赏起环境美景来了;然而如上所析,确又不无道理。正当读者十分惬意地流连风光的时候,不料"愁"字又猝然亮出……诗人运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为了衬托访友不遇情绪的惆怅,首先尽情渲染出发访友兴致的高昂;正因为有早行欢畅情绪的遥相对照,所以格外显出候友不归的感情沮丧。然而由扬而抑,感情又不是直线下降,这中间不仅有转折和过渡,而且还有暂时的回升。因此,诗篇波澜曲折,十分引人入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谭宓姆善俣选J擞帽是擅疃窒改澹骸耙爸瘛本溆靡桓觥胺帧弊郑杌爸袂圉傲街纸频纳骰愠梢黄躺弧胺扇本溆靡桓觥肮摇弊郑允景咨扇肭啾躺椒逑嘤吵扇ぁO匀唬捎诘朗坎辉冢税傥蘖睦担庞文克墓耍赶钙肺镀鹧矍暗木吧础K裕饬骄湫淳埃瓤梢钥闯龅涝赫庖黄煌恋牡从敫呓啵挚梢蕴逦兜绞嗽旆貌挥鏊蝗羰У那榛场?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亲,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想让我们回答什么?
亲,希望你把问题补充完整,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回答。

李白的一首诗,里面有白发苍苍什么
答: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
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在这首五律中,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

李白的第一首诗是哪首?
答: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

古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所表达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在这首五律中,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

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答:回答: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

李白是几岁成为师人的?
答: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 犬吠水声中,...

“李白”写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答:《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第一首诗,早年于戴天山读书时所作。具体原文如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译文参考如下: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树林深处...

李白写的第一首诗
答:李白写的第一首诗写于710年 在匡山十年读书其间。古 风(其一)李白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 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 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 垂衣贵清真。群才...

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改编成一个故事十个字左右
答:“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 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⑹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寻隐者不遇两首诗歌文学短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