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虚幻,戒律也是虚幻,那要戒律干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7
都说我是魔鬼,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你根本不信佛,说句难听一点的,你更本就不配信佛,佛的最高奥义就是一个 空 字.而且你没有智慧,更本就不会懂得佛的奥义。(虽然我不是很懂很懂,但是教训你我还是有那个自信的。)

向你如此执着于 着魔 二字,必然不得解脱.看过佛书大乘之际的《般若波罗米多心经》吗,其中开篇名义第一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米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知道观音为何会称作观自在,是因为其约智,其约悲。约智,即观理事无碍之境,而了达自在。此之谓自利之妙用。约悲,即观一切众生之机,而化渡自在,此之谓利他之妙用。智悲双用,自利利他,故得“观自在”之名。自然作为人而言,当然是不可能如此的明智,做到完完全全的自利利他,但是我们更加不可以,如此执着于歪念。

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何不能达到菩提萨锤的至空境界,正是如同你一样,被内心中的欲望内心中的执念而捆绕,也就是你所谓的天魔。

其实你正是被人生之苦——苦苦所烦扰——即日常生活中的苦。而不是坏苦,或者行苦。如此盘桓在苦苦中的你,看来实在是痛苦,为何不解脱,到BAIDU上问问就好了吗,这要看你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要解脱。

可望解脱和要解脱又是不同的意思。可望只是因为痛苦而在世海中想,要则是身体力行的去做。若真的要,我告诉你。

首先,看清楚,不要在相信那两个家伙了,真正信佛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的说别人是魔,也不会对佛法那么的没自信,哼,如果你是所谓的天魔,我倒是很希望见见你,看看你到底会影响佛法多少。佛的大忌,他们也敢说。胆子不是一般般的大。

其次,提高自己的智慧,不聪明的人,是没有佛缘的。永远都不会懂得佛的悲悯。而智慧不是考试和小聪明所谓的智慧。那些只是常人的小智小慧,或者学者的俗智俗慧,真正需要的是能看清自己的大智慧。而智慧最大乘的自然是菩萨——菩提萨锤。

菩提萨锤,依般若波罗米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
离颠沛梦想,究竟涅盘。

可以放下了,我现在是以同样信佛的信友的身份,同龄人的身份和你说,和你交流。而那心脏病,我觉得则是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积极治疗。

介绍你去看看《般若波罗米多心经》《阿弥拖经》《金刚经》,或许会对你有帮助,但是不要在相信那两个假佛徒。

如果佛法上有想讨论的,留言给我吧,我会回答你的。找不到的话,就自己抄一边吧,那个对心灵很有用。

你是天魔,那么本小姐是什么了,呵呵,岂不是混世大魔王了。

P.S.般若波罗米多是可以理解成智慧的意思。

“凡所有相皆为虚幻”,意思是一切存在都是变化不长久的,不要执着,因因缘而生,因因缘而灭,所以要戒色酒杀诸因,免受罪恶果报。佛相僧相都是虚幻,但我们拜的不是那个像,那个像只是我们心灵的寄托,我们拜的目的是,让自己习惯于常持敬人敬事的恭敬心,破除我执;表示以释家为师,敬仰他学习他的慈悲为怀,空灵智慧。拜佛即是拜师,念佛就是自修,持戒精进才能成佛,成为智者,破除执着一切相。通过拜相而识相,通过虚幻而破除虚幻,如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阿弥陀佛,思考辩疑即为佛性,善哉!

佛法分析问题一般从体、相、用三个角度来看
从体性上看:世间诸相皆是虚幻,没有有永恒性。
但从事相上看: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如影随形,丝毫不爽。比如:我们生而为人,生老病死及诸不如意事,我们清楚地体会到了苦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持戒清净,以避免痛苦果报。
从用的角度看:迷惑时妄心起作用,众生很苦。觉悟时佛性起作用,究竟脱离苦海。
出家在家都能成就佛道,只是因缘不同而已。佛法是心法,内心没有妄想、分别和执着同样拥有佛的智慧、慈悲、解脱。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迷悟不同而已。
推荐资料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
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人问他这句话,他答错了,他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到畜生道,去作狐狸,做了五百年,五百年他练成一个人形,遇到百丈大师,问他怎么能脱离畜生道,向百丈法师请教。百丈法师说:“明天我上堂说法,你把从前那个人问你的问题,你重复的来问我。”到第二天,这个老人大家都认识,他是个狐狸精,这个老人出来向法师行个礼,然后恭恭敬敬向他请法,提出这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法师答复他,“不昧因果”,改一个字,他明白了,第二天他就死了,脱离狐狸身。到第二天百丈大师带着一些人到后山,把狐狸找到了,已经死了,把他埋葬,告诉大家这个狐狸就是昨天来问我话的老人。所以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的野狐身,这个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

“不昧因果”是什么?对于因果报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说“不落因果”,就是没有果报,这就错了,这个字答错了,是“不昧因果”;就是诸佛菩萨到世间来受不受果报?受果报,虽受果他清楚、他明了。这个果报是什么原因,是哪一世、哪一生、哪一劫造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受果报,也不起心、也不动念,这是大修行人。不像我们,我们受苦报不甘心、不情愿,怨天尤人,罪上加罪。他们受果报无所谓,知道前因后果,这是跟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净空法师《佛学问答》)

问: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答:是的,成佛以后也要受报,这从世间的圣人和伟人来看,也都有许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稣被他的门徒出卖,最后钉死于十字架;孔子绝粮于陈、蔡;文天祥受诛;美国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等。因此,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前后,也有好多魔难,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后的树下降魔;另外托钵不得食,风寒而背痛,女人诬陷,他的弟子提婆达多落石伤其足;以释迦族遭受灭亡而头痛;临涅盘前因误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说,证得阿罗汉以后,也有受报的记录,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和莲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这从东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论和说法,所以圣人受难,正表现其伟大人格和伟大事业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说耶稣是为了人类赎罪,佛教则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这可以从两个方向说:一是法身示现,以做为凡夫的榜样,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类所有的苦、乐、祸、福,示现为人间身的佛,也同样有;虽他自己本身没有苦、乐、祸、福的障碍,为了诱导正在苦、乐、祸、福中的众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现同于一般的人类。

人在人间必定有他的身体,有身体必定会遇到身体的所需和所忌,两者产生冲突,就会发生魔难。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劳而获得佛果,不遇魔难而成为佛,那就没有修行的必要,也显现不出圣人之伟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后,虽具足六通,圆证三明,他还是在人间托钵、游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于人,生活所需也同于人,弟子向佛问讯的时候,也会说到:‘众生难度吗?’‘身体健康吗?’确少见到佛陀使用神通来解决众生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是用智慧,以人间通用的方式,解决人间的问题。

二是从最后身的菩萨或最后身的罗汉来讲,他们从此以后,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约束和苦难的左右,因此,必须要把无始以来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业全部清理偿还。这也等于佛世的时代,规定俗人,若发心出家,必须在清偿了所有一切债务、责任和义务之后;若是犯罪、负债、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许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为止,要来我们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们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钱财关系、感情关系,彻底清理之后,才可进入我们的寺院,而成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后身菩萨,固然要接受往昔的业报,初成佛时,虽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烦恼的困扰和苦乐的影响,但是他在没有进入称为无余涅盘之前的身体,还是在人间活动,还是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那就是最后果报的承受。

不过心得解脱的佛,身体虽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样地受到痛、养等种种反应,但是不会因此而生起喜、怒、哀、乐的烦恼,所以,佛的受报和常人的受报迥然不同;受报是对因果负责,解脱是从烦恼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罗汉、菩萨以及诸佛,乘愿来到世间救济众生,那是化现,不是受报,从凡夫看他们,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现象,他们却未受到这些现象的困扰。(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如实知一切有法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即空,所以智者知:有而非有。慧,镜空,如实知空是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现诸法,所以空而不空。有而非有;空而不空,称为妙智能。就是金刚经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大智度论》说:“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故戒律属于缘起法,属于世俗谛之有为,因为众生根基不同而产生。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佛陀从胜义谛来说的,然而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不相违,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一个说事相,一个说理义,因为戒律行持的缘起,故可修我等福德;因为般若观照的性空,故可修我等智慧。

佛智究竟,称「照而寂、寂而照」。照者,普度十方,分别一切法,称为遍知。寂者,不动法身,不生不灭,称为正。佛的智能是正遍知。
照而寂,虽然常化六道,常是法身。所谓「常六道常法身」。寂而照,虽然常法身,常度化六道。佛如实知如实证,究竟证到,所以常六道常法身;众生不如实知,遍计执,识心计度,虽然是常法身,可是常轮转六道。此法说起来,如果广说无量,略说称为智能。智能不远,在各人的性中。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世间智能,皆是识心计度,不究竟,总归生死。佛道智能,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因为什么呢?有即空,则有不可得;空即有,则空不可得。甚而言之,不可得亦不可得。既然是不可得,所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出家在家,皆以因缘故,法无定法,唯有契机契理为上。从胜义谛来讲,佛陀本无一法可说,然而佛陀悲悯众生,故于五蕴之中,不得不着落事相而宣说微妙甚深之意。学佛学什么?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让烦恼止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此为究竟解脱之路。

【苦】逼恼身心之谓也。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大乘义章二曰:“逼恼名苦。”可见佛家说的苦是指内心和精神皆有。佛陀不赞成禁戒的苦行,不认为如此修行就可以达到究竟的解脱,禁戒取见是佛法思想中所反对的偏见之一,缘起中道才是佛陀证悟的正知正见。

有关佛之境地于善恶说,请参阅:天台宗高僧智凯大师著作《观音玄义》

问:缘了既具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毁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能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断性善,以不断故,还得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哪得以阐提为例耶?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为一阐提也。若依他人明阐提断善尽,为阿黎耶识所熏,更能起善。黎耶既是无记无明。善恶依修持为一切种子。阐提不断无明无记,故还生善。佛断无记无明尽,无所可熏,故恶不复还生。若欲以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度众生尔。

问:若佛地断恶尽作神通以恶化物者,此个意方能起恶,如人画诸色像非是任运。如明镜不动,色像自形,可是不可思议,理能应恶。若作意者,与外道何异?今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以有性恶,故名不断,无复修恶,名不常。若修具尽,则是断,不得为不断不常。阐提亦尔。性善不断还生善根,如来性恶不断还能起恶,虽起于恶,而是解心无染,通达恶际,既是实际。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阐提染而不达,与此为异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几乎所有哲学和宗教都在回答这些问题,没有看到路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执着所谓的真理,而忘失真相。个人理解真理具有相对性,而真相具有绝对性。我过去和你一样,对人生问题好奇,到处寻找答案,以不超越人伦无上道德为标准,试图寻求彻底和完美的答案,在你找到正确答案之前,也许无从考究,但是错误答案却是可以通过剖析而发现。真善美的解释虽然众说纷纭,然而背后的要求难道仅仅是一种交换就可以彻底的诠释吗?我不相信任何有条件的真善美,这些瑕疵还够不上让我倾注所有的身心,我认为在最高精神的追求上折中的退让并非完美,更不用说什么自赞毁他和急功近利的邪知邪见了。

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答案?与其我告诉你,不如你凭借自己的理性和觉知去发现,因为我相信你是一位智者。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阿弥陀佛

这是你对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两种显空二法没有认知的原因.两者并不矛盾.一个是从世俗谛显法的角度来看的,显法是观察任何事物的实有性,是对我们有执着的众生来说的,所以说种善因有善果,种恶因有恶果,但是从胜义谛的空性来讲,一切外境都是心的幻现,刹那生灭的,都没有实有性.就好比你做梦时你不知道是梦所以梦里饿了也吃饭,吃到喜欢吃的也感觉很香,但你醒来才发现是假的是梦,如果你在梦中梦到有人追杀你,而你却能在梦境当中认知梦境,说他是假的,那么一刀砍下去你却不痛又不能死掉,而如果你当它实有那么你会在梦中被杀掉.梦中都无法认知一切外境都是你自心幻现,醒来那就更不能相信外境都是假的了.只要你当外境都是实有,那么外境就会对你产生作用,你就无法相信你就是虚幻的,法也是虚幻的.只要你不能认知一切是虚幻那么你有不遵守戒律的恶因就会有恶果,因果对你来说就是实有的了.

宗教的真谛
佛教,道教,儒教都集中了世间最高的智慧,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他们的区别只是说明道理的手段不同罢了。我在这里阐释宗教的真谛,是为了让一些真心求学的人认识到宗教的智慧。

每个正当的宗教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佛家是佛祖,道家是元始天尊,也就是老子,儒家当然是孔子,孔圣人,基督教是耶稣。

我想了很长时间,这些宗教既然只是为了讲道理,为什么要故弄玄虚呢?为什么每个宗教都要编很多故事,每个宗教都要把创始人说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后来,我读了一段话,突然明白了每个宗教创始人的用意。

一曰恭敬,恭敬则诚。二曰清静,清静则存。三曰洁净,洁净则明。四曰切近,切近则真。五曰精进,精进则深。六曰穷尽,穷尽则纯。七曰究竟,究竟则神。毋为异惊,毋为奇争, 可名非名,官止神行,明明浑浑,玄妙天门。

这七字是递进的关系,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高,等到了第七层,究竟则神的境界,就具备了掌握世间最高学问的潜质。

学习学问的第一步,就是要恭敬,这是做学问的基本态度。可是在推行佛教,道教,儒教的时候,人们是不怎么遵守礼节的,对传教的人不怎么恭敬。不恭敬也就学不进去了。所以传教的人才会把创始人推到很高的位置,并做一些故弄玄虚的事情。让人们对宗教非常崇敬。

大家可以从自身想象一下,假如你要创立一个教派。而刚开始的时候,教派没有声望和威信。别人都不了解。不了解你,自然不会佩服你,不佩服你,敬仰你,你说的道理,他就很难接受。因为他在想,你只是一个凡人,大家都一样,为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呢。因此宗教很难推广开来。

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的书我都看的,对比了一下各个教派所说的故事,故事虽不一样,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创始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劝人向善。一般人都认为做好事,是自己吃亏,利于别人的事情,这样的目光太短浅了。其实做善事,对别人好,就是在对自己好。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如果世人都能够理解,各个宗教的创始人也就不用编很多故事了。学教的人也就不用修行了,直接成佛。

君子是不会理会地狱之类的事情的,因为君子光明磊落,做事坦荡。也不会理会什么天堂,极乐世界。因为君子是淡薄之人,不会在意金钱,美女和享受,所以也不会希望去天堂。地狱和天堂都是说给小人听的概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的时候,如果小孩子不听话,老奶奶都会说,乖乖的听话,不然外边的大马猴就要进来抓你了,大马猴最喜欢抓爱哭的小孩子。这时候小孩子因为害怕,就听话了。地狱就像老奶奶口中的大马猴。君子都知道地狱是假的,而小人则不然。因为小人做事都是心虚的。即是以后经过科学的论证真的没有鬼神存在。但就现在来说,小人是比较迷信的,很容易相信鬼神地狱之说,做了坏事,肯定害怕半夜有人敲门。如果小人足够踏实和聪明,能够悟道,就不会目光短浅,做小人了。

传教的人当然是希望人人都能够向善了,小人既然很容易相信有什么地狱,天堂存在,自然也要对小人讲佛,讲法。小人害怕进地狱,希望自己能进天堂。当然会想学佛了。当那些小人心有了向善之心,真正悟道的时候,小人自己也不会在意有什么地狱天堂了。

这个世界能够发生的事情就这么多。吃饭,睡觉,学习,交友,工作,恋爱,结婚,,,,,,经历多少轮回,即使到了天堂,到了地狱,又能怎么样?发生的还是这些事情。假若真的有菩萨,人们自己不烦,菩萨都会烦的。

我本来一心想把佛教的道理说给人们,减少人们内心的痛苦,能够生活快乐。但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圣人,自有佛教以来,出了很多得道的高僧。他们的德行和能力远远高过我,为什么他们不把这些道理都说给所有的人呢?不经意间,读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忽然领悟到,完美即是灭亡。没有烦恼,再也不会有快乐了。

我把天机道破,不知道佛祖会不会怪我。不过,现代人的推理能力越来越强,佛教所谓的地狱,西方极乐世界之说,各种神话已经不能自圆其说了,反倒让一些认真做学问的人对佛教敬而远之。不若把这层机关说破,让学习智慧的人都进来。

欲从我学习者,必须从《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学起。如若直接问我《易经》《易筋经》中的问题,我一概不答。因为学知识就像建筑楼阁,必须从第一层开始,一层一层的建,若想直接建筑第100层,必无所成。

1.修行是为了成佛。
2.在家只是自己修行。出家可以帮大家修行。在作用上不同。
3.还有在家,出家。的修行难度和时间是不同的。
就比如饭。都是吃的为何还有馒头,面条之分。当然是因为喜欢那样或是适合那样就吃那样。在佛的眼里众法都是一样的,其结果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根性不同众生都有自己的选择罢了。
4.道也分很多中。修佛的境界也有很多层次。修成罗汉和佛都可以说是得道。但是境界还是有高有底。
5.佛并没有说所有都是虚幻。只是众生所感为虚幻。

我是虚幻,戒律也是虚幻,那要戒律干吗?
答:从体性上看:世间诸相皆是虚幻,没有有永恒性。但从事相上看: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如影随形,丝毫不爽。比如:我们生而为人,生老病死及诸不如意事,我们清楚地体会到了苦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持戒清净,以避免痛苦果报。

什么是戒律?戒律有什么意义?
答:戒律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要自律。自律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多好处。一、自律能让我们健康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倡导自律生活,自律的确也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比如我们要是能够做到自律,那么我们肯定能够控制好自己不去熬...

佛教一定要坚持所谓戒律吗?
答:因为,学佛人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可能是自己前世父母,并且深信因果,杀众生要还命、吃众生结恶缘,而佛、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学佛,就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所以,会自觉遵守戒律。感觉他...

佛法接龙:如何在虚幻的时间和空间中,找到真实的佛性
答: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

如何学习戒律
答:以至现在有许多僧尼,既不懂得清规,也不知戒律,行为无所适从,僧团不如法的事层出不穷。要想正法久住,必须提倡戒律。所以本文将着重谈一谈学习戒律的意义。 一、戒律的名称和含义 戒律二字各有独立意思。梵语尸罗,汉译曰戒,又曰...

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犯的一些邪见
答:戒律是行为规范,三宝弟子应遵照戒律,依教奉行。遵行戒法,而兴利益,即是正法、善法。如果违背戒律而言兴利益,就是恶法。所以说,我们不但有好心,还要如法。好心不如法,也是恶事。如法但不是好心,也是恶事。既好心又如法,才是善事。

人的内心都应该有“戒律清规”,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人的内心都应该有“戒律清规”,我想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自律能力。通常来说,一个有很强的自律能力,不被外界的声音和意见所干扰自己行为处事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并成为领导者的。其实,大多数...

佛教中有哪些禁忌和戒律?
答: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

什么是持戒?
答: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么?
答: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1、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2、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