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1年-2020年的发展趋势。拜托了各位 谢谢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5
新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代拜托了各位 谢谢

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网民总数达1.23亿,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 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数为1.23亿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发展走势良好。其中,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增加了1200万,是去年下半年800万增长人数的1.5倍。上网计算机达到了5450万台,与去年 同期相比增长了19.5%。中国互联网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2.宽带网民数占网民总数的近2/3,中国互联网进入“宽带时代” 随着中国网络发展的整体走势变化,使用专线及拨号上网的网民人数有所减少,而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人数保持高速增长,宽带上网的计算机数也增长迅速。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00万,增长率为45.3%(如图2所示)。宽带上网计算机为2815万台,超过上网计算机数的一半。另外,手机上网用户也达到1300万人。 3.我国互联网渗透率为9.4%,高出同等发展水平的印度的1倍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我国互联网渗透率为9.4%,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是网民(如图3所示)。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不高,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中国和印度由于人口结构相似、发展道路相似,“中国龙”和“印度象”一向被作为相互比较的对象。从2006年第一季度来看,和去年同期相比,中国GDP增长率是10.2%,印度GDP增长率是9.3%,两国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从互联网渗透率的角度来比较,印度则比中国稍逊一筹,只有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一半,为4.5%。 4.对青少年上网状况分析显示,我国高中生的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50% 本次报告首次增加了对青少年上网状况的分析。从中小学生的上网情况来看,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 我国3600万高中学生(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中,已经上网的超过1800万;6000万初中学生(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中,也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如图4所示)。总体来看,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超过一半,发展比较迅速。同时,从上网规模看,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从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对比来看,尽管农村和城镇的初中学生数量相当,但城镇的初中学生网民规模接近农村的两倍。 5.CN域名新应用繁荣,拉动网站数量激增9万 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站数为788,400,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0,900个,增长率为16.4%。其中,2006年上半年就增加了9万个网站,远高于2005年下半年2万个的增长量。之所以如此,要得益于2006年以来,CN域名的各种应用价值被充分挖掘,特别是博客域名和独立域名邮件应用,促使网民注册并拥有自己的CN域名,带动了拥有独立域名的网站数量的增长(如图5所示)。 6.经常使用博客的比例上升,规模增长近1倍 本次调查表明,大约有2800万人经常使用博客,占网民总数的23.7%。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1500万网民经常使用博客,占网民总数的14.2%。2006年,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7.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3000万人经常上网购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好帮手。目前大约有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占1/5的比例,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数据表明,有23.7%的网民经常使用博客,这一新兴的互联网应用已经显示出重要的影响力。 在网上购物方面,所占比例则达到了26%。本次对网上购物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6月,中国经常上网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已经有1/4的网民经常在网上购物。与上年同期相比,经常购物的网民增长了50%。在支付方式上,使用网上支付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网上支付的安全与否势必会成为影响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对于网民不进行网上购物的原因,网民最大的担忧仍然是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可见,今后不但要加强网上交易安全保障工作,还要加强网上交易的宣传工作。 8.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个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个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与去年同期相比,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增加2.5个小时,增幅为17.9%(如图6所示)。 从CNNIC近几次的同期调查数据来看,网民每周上网时长的起伏较大。200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8.7个小时;2002年为8.3个小时;2003年比2002年增加4.7个小时,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同比略有下降,从2005年开始,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开始增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个小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个小时。由此可见,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逐步显现。 9.网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互联网,超过电视和报纸 在问到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时,网络、电视、报纸分别占82.6%、64.5%和57.9%,这与非网民的信息获取途径不同(如图7所示)。 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传播的受众范围,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并被数以亿计的人们阅读,这种影响力之大,传播速度之快,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10.互联网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网民满意度在4分以上 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对我国社会和网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工作方面,数量众多的居民通过互联网寻求网上招聘、网络教育信息,目前大约有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在生活方面,网络电话和网上预订正在迅速兴起,目前分别有大约900万人和600万人在享受网络电话和网上预订带来的好处。在娱乐方面,截至2006年6月份,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的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人,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也超过了4000万人。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网络视频、数字音乐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根据网民对互联网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方面对自己的帮助程度给出的评价,设定5分是满分,2006年6月及去年同期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总体来看,网民认为互联网对自己各个方面的帮助程度都很高,得分都在4分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互联网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等各个方面对网民的帮助程度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生活方面,提高幅度更大。可见,互联网对我国社会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得到认可。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 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贷款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
麻烦采纳,谢谢!

经历过2008~2009的全球经济动荡,2010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将进入新阶段,在长周期扩张与第三轮景气周期启动重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的“黄金十年”。在这“黄金十年”中,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媒体格局将会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企业需要抓住这黄金十年的机遇,提升品牌竞争力。 2011-2020 :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 城市化是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未来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加速的十年,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22亿,城镇化率46.6%,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按照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2015年我国上网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将会带来消费的升级以及很多消费活跃。 在未来十年中,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将发生转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将加快,加上中西部地区开始大量开发房地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会加快;而沿海加工出口企业开始着手开辟内需市场,并着手于研发的投入和品牌的建立,这都将对中国的消费市场的增长带来了积极的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将由投资、出口驱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还比较低,仅仅有45%,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75%—80%的消费率差距还很大,因此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真正的内需市场发展的关键十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国市场的品牌竞争格局也将出现新的变化:国际品牌正在市场下沉,从城市到农村拓展,国内品牌则在从国内迈向国际,从低端走向高端的路上,未来十年也是品牌决胜的十年。 70 后、80 后将成未来十年的黄金消费群体 未来十年,70后逐渐成为社会各领域的中流砥柱、财富的拥有者,对社会发展产生强大有力的影响;80后“婴儿潮”一代在2005年-2015年进入结婚高峰期。70后和80后将成为主流消费人群,由此产生的消费观念转变和财富跨代转移都将推动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变。 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数据,70后和80后具有爱冒险、追求时尚、爱购物、消费主义和接轨全球化的特征,新一代主力消费人群的消费能量从服装、数码产品和耐用品上可见一斑,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70后和80后在服装、移动电话、电脑等产品的拥有量上远远高于50后和60后的拥有量,甚至在家用车的拥有量上,70后和80后也要多于50后和60后的拥有量,新一代主流消费人群将在未来十年散发出极大的消费力。企业要学会结合70后和80后的媒介习惯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消费心理,来制定品牌和媒体传播策略。 数字化、生活接触点媒体与空间型媒体成长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研究显示,传统媒体在高端人群中的影响力持续减弱,电视在多数群体中的到达率稳定且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在高学历群体中的到达率开始出现下降倾向;而报纸在15到34岁群体、高学历群体中的到达率在逐年下降。而互联网、户外媒体和影院媒体这些新媒体,已成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壮大的中高收入群体中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传统媒体的受众在减少,数字化媒体的受众在不断攀升,对于新富人群和年轻一代主流消费人群而言,传统媒体的有效到达能力弱,且这部分受众在传统媒体的流失速度更快。 随着新的主流消费人群崛起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也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使媒体市场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多地围绕城市消费人群的生活轨迹变迁,将影响范围扩大至受众在家外的工作与休闲娱乐生活,以生活轨迹为触点让受众去接触,成为受众生活轨迹中的一部分,尤其是生活接触点媒体、空间性媒体的成长有望真正精确抓住未来十年的黄金消费群体,因为对于这些70后和80后,他(她)们是完全数字化和消费享乐的一代,他们热爱一切数字化的东西,喜欢上网,爱去电影院,同时对于户外数字化的液晶电视媒体也有很高的关注度,未来企业如何加大对户外数字媒体的应用,将是应对媒体变革值得关注的方面。 品牌传播的未来模式:合理选择媒体,组合是王道 面对新“黄金十年”的机遇和挑战,品牌都希望通过更加有效和精准的传播渠道,在未来的中国市场谋得突破或持久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想要有效的实现传播目的,在传播方式上必须是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首先,数字化的趋势锐不可当,数字化传播也在蓄势待发。从互联网、户外媒体到手机媒体,媒体数字化的趋势在未来十年会更加突出,因此企业要及早做好准备,要学会利用不同数字化媒体的属性为品牌服务,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传统媒体打天下的模式,而是要结合70后80后的生活形态的变化,加大对数字化媒体的使用。 其次,围绕生活轨迹的接触点媒体将充当重要角色。一个城市消费者在离开家后,将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处于消费者生活轨迹上的空间型媒体和终端型媒体对于品牌的传播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楼宇液晶电视、卖场液晶电视和电影院媒体、手机媒体等等都是值得企业进一步去关注和利用的。 再次,重新界定传播中的媒体组合,发挥协同效应。企业在未来十年的品牌推广必须注重新媒介组合策略的运用,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所有人群的调研显示,未来十年比较好的品牌传播渠道组合是传统媒体户外媒体,新媒体新媒体的模式,要深入分析用户的重叠性和差异性,发挥不同媒体的组合放大效应,例如,单纯看一个电视媒体,比如CCTV1到达率是51.2%,但是加上了楼宇液晶电视,可能会达到70%,增加了差不多20%的比例,电视+楼宇液晶电视这一媒体组合就可以以最少的资金资源实现最大的综合覆盖率,因为就电视和其他媒体组合来看,电视和楼宇视频的重叠覆盖率最低,所以电视和楼宇视频的互补性最高,资源的重复投入最少。 最后,线上到线上的无缝化传播对于驱动消费行为的影响力更大。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今天的消费者从接收信息到形成购买的行为,路径已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消费者在发生对品牌的兴趣以后,要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才进行购买,购买了以后,还需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因此未来的营销传播一定要学会媒体之间的联动,让消费者从被动变为主动,或者从线下变到线上,比如很多品牌在户外媒体上播出的广告,不再广告产品的信息或者促销的消息,而是吸引消费者到网上看网络剧或者参加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让消费者的体验更深刻,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购买的行为。再比如,可以让媒体与消费者的不同情境中结合进行创新传播运用,例如:楼宇电视广告与网络活动/公关活动/地面活动结合;电影映前广告与热门事件的结合,写字楼与网络热点电视剧/电影/话题的营销结合。 希望你能满意!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质量发展
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制修订影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国际标准,提高应对全球技术标准竞争的能力。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促进军民标准化工作的有效融合。构建标准化科技支撑体系和...

中国2011年-2020年的发展趋势。拜托了各位 谢谢
答:2011-2020 :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 城市化是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未来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加速的十年,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22亿,城镇化率46.6%,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按照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2015年我国上网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将会带来消费...

2011~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情况如何?
答:2011-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但增速不断下降。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网上零售额超过11万亿元 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2019年...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质量发展
答:(一)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宏观管理体制。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市场...

2020年全国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你比十年前更富有了吗?
答:富有是相对的,也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我们可以从2011年和2020年的CPI数据对比来看,2011年我国的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全年上涨5%,2020年我国居民价格只是全年上涨2.5%。国内物价在10年内一直处于上调的模式,2011年我国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就很大了,且在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情况下,把控物价成为了衡量经济发展的...

2011-2020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概述
答:国新办新闻发布厅内容:新闻办定于2011年8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副部长刘谦介绍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颁布实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基础环境
答:2.工程质量:到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到2015年,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大中型...

中国近几年来的新成就(十年以内)
答:1、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工程于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9月竣工,工期5.5年。望远镜台址挖掘完工,基地、主动反射面的建造均于2013年内动工。总投资概算为6.67亿元。2、港珠澳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年至2020年为什么要将健康摆在首位?
答:9.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11.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12.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意义
答: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儿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