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什么年代的背景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3
四世同堂的时代背景

《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抗争。小说生动的展示了小羊圈胡同的人民由痛苦屈辱,惶惑偷生,忍受饥荒,到奋起反抗的艰难历程,赞扬了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鞭挞了侵略者的残忍和汉奸走狗的无耻行径,也对北平人和他们代表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表达了战后中日两国人民“超越复仇与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7的理想。这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老舍曾表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8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几乎是用编年史的方式,逐一提到八年抗战中的重大事件。从“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开始,保定失守,淞沪会战和撤退,南京陷落,台儿庄大捷,武汉撤退,广州失守,汪精卫叛国,珍珠港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这一系列事件他都写到了。虽然只是作为大的历史背景,但它们都和沦陷中的北平人民息息相关,都在他们心灵上激起过巨大的反响。而当时的抗战是在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政府领导下进行的,上述的时间几乎都与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有关,因此,《四世同堂》不能不多次提到蒋介石和重庆。
在老舍的笔下,在他描写的那些老北平人心中,蒋介石是抗战的领袖,重庆是抗战的中心。政府的作为,战局的发展,始终是敌蹄践踏下的北平人所关注的:
作品写到“八。一三”开始的淞沪会战的影响:“上海的炮声把就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当瑞全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这个普通妇女也兴奋地说,“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9
在日寇的统治下,瑞宣宁可冒着风险在夜晚走十几里路,去友人家听南京的广播。“南京的声音教他心中温暖,不管消息好坏,只要是中央电台播放的,都使他相信国家不但没有灭亡,而且是没有忘了他这个国民——国家的语声就在他的耳边!”,“南京的声音足以使他兴奋或颓丧,狂笑或落泪。”10
南京沦陷使瑞宣感到极度的痛苦,甚至失望。但不久,“他听到蒋委员长继续抗战的宣言。这宣言,教那最好战的日本人吃了一惊,教汉奸们的心中冷了一冷,也教瑞宣又挺起胸来。”“中央,他想,也必会派人来,抚慰民众和惩戒汉奸!”“他只觉得继续抗战是中国的唯一的希望。”他决心坚持抗争,“一直到北平城再看到国旗的时候!”11
第二年春天,台儿庄大捷更坚定了瑞宣的抗战信念。“台儿庄的胜利使他的坚定变成为一种信仰。”更不可动摇。因此,虽然“政府是迁到武汉去了。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心离政府更近了一些。”12
接着,在抗战一周年,瑞宣“他听到委员长的告全国军民的广播。 “他不再感到孤寂;他的心是与四万万同胞在同一律动上跳动着的。”13
不久,广州陷落,我军从武汉撤退。然而,“瑞宣对武汉的撤退并没有像在南京失守时那么难过。”他寄希望于重庆。“今天,重庆离他很近,而且有一种极亲密的关系。”14
汪精卫叛逆投敌,又使瑞宣发生疑惑。“他想不通一个革命领袖为什么可以摇身一变就变作卖国贼。假如革命本是假的,那么他就不能再信任革命,而把一切有地位与名望的人都看成变戏法的。”“直到中央下了通缉汪逆的命令,他才吐了一口气。……这道命令教他又看清了黑是黑,白是白;抗战的立在一边,投降的立在另一边。中央政府没有变戏法,中国的抗战绝对不是假的。”15
瑞宣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分析着国际和国内形势,欧战的消息、苏德宣言、苏日协定等等。他从敌人报纸上的消息判断“我们在长沙打了打胜仗!”而向往着“什么时候,北平人才能协助着国军,把自己的城池光复了呢?”16
……
以上便是《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中提到的部分抗战大事对沦陷区北平人的影响,这些事都是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抗战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四世同堂》就是在这些大事的背景下展开的,没有这些事,也就没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写于抗战胜利之后,老舍访美期间。这时,老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有所认识,很少有对之作正面肯定歌颂的用语了。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抗战时期作为执政党领导抗战并对外代表中国的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并作了如实地表现。
《饥荒》中除了继续表现北平人民在铁蹄下身心所遭受的痛苦煎熬和苦难,也表现了北平人民在苦难中崛起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这种抗争有自发的,以诗人钱默吟和明月和尚为代表;也有自觉的,以受到当局派遣回到北平的瑞全为代表。瑞全是祁家的老三,在北平沦陷后毅然走出亡城去参加抗战。他在大后方深入民众,做了大量工作,并受到磨练。但不久就因“当权者得不信任民众与怀疑知识青年们的自由思想”17,被迫回到城市,后来又被派往北平,组织北平民众的抗争,并在珍珠港事件后,“负责刺探华北的军事情形与消息”18。他将钱默吟、明月和尚、瑞宣以及打入敌人内部的高第,小羊圈里不甘屈服的人们都动员和组织起来了,实际上成了他们的领导者。这些,也和前面瑞宣相信“中央会派人来”的描写相呼应。
《饥荒》加快了叙事的节奏(前两部写了抗战前两年,它写了抗战后6年),而且不像前两部那样有对于“蒋委员长”和“中央”的正面叙述和颂扬,但也写了欧战开始、珍珠港事件、美国空军轰炸了日本本土、意大利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以及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等等一系列大事对北平人的影响,尤其写到了日本的投降后的北平:
“在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和别的许多城市里,人们让呀,唱呀,高兴得流着眼泪;北平可冷冷清清。北平的日本兵还没有解除武装,日本宪兵还在街上巡逻。
“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尘那样,一擦就掉的。然而叫人痛快的是:日本人降下了膏药旗,换上了中国的国旗。尽管没有游行,没有鸣礼炮,没有欢呼,可是国旗给了人民安慰。”19

日本侵华及抗战期间

《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抗争。

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2017年秋,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完整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增添了由英译本回译的十六章内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

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

作品赏析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抗争。小说生动的展示了小羊圈胡同的人民由痛苦屈辱,惶惑偷生,忍受饥荒,到奋起反抗的艰难历程,赞扬了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鞭挞了侵略者的残忍和汉奸走狗的无耻行径,也对北平人和他们代表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表达了战后中日两国人民“超越复仇与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7的理想。这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老舍曾表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8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几乎是用编年史的方式,逐一提到八年抗战中的重大事件。从“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开始,保定失守,淞沪会战和撤退,南京陷落,台儿庄大捷,武汉撤退,广州失守,汪精卫叛国,珍珠港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这一系列事件他都写到了。虽然只是作为大的历史背景,但它们都和沦陷中的北平人民息息相关,都在他们心灵上激起过巨大的反响。而当时的抗战是在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政府领导下进行的,上述的时间几乎都与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有关,因此,《四世同堂》不能不多次提到蒋介石和重庆。
在老舍的笔下,在他描写的那些老北平人心中,蒋介石是抗战的领袖,重庆是抗战的中心。政府的作为,战局的发展,始终是敌蹄践踏下的北平人所关注的:
作品写到“八。一三”开始的淞沪会战的影响:“上海的炮声把就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当瑞全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这个普通妇女也兴奋地说,“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9
在日寇的统治下,瑞宣宁可冒着风险在夜晚走十几里路,去友人家听南京的广播。“南京的声音教他心中温暖,不管消息好坏,只要是中央电台播放的,都使他相信国家不但没有灭亡,而且是没有忘了他这个国民——国家的语声就在他的耳边!”,“南京的声音足以使他兴奋或颓丧,狂笑或落泪。”10
南京沦陷使瑞宣感到极度的痛苦,甚至失望。但不久,“他听到蒋委员长继续抗战的宣言。这宣言,教那最好战的日本人吃了一惊,教汉奸们的心中冷了一冷,也教瑞宣又挺起胸来。”“中央,他想,也必会派人来,抚慰民众和惩戒汉奸!”“他只觉得继续抗战是中国的唯一的希望。”他决心坚持抗争,“一直到北平城再看到国旗的时候!”11
第二年春天,台儿庄大捷更坚定了瑞宣的抗战信念。“台儿庄的胜利使他的坚定变成为一种信仰。”更不可动摇。因此,虽然“政府是迁到武汉去了。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心离政府更近了一些。”12
接着,在抗战一周年,瑞宣“他听到委员长的告全国军民的广播。 “他不再感到孤寂;他的心是与四万万同胞在同一律动上跳动着的。”13
不久,广州陷落,我军从武汉撤退。然而,“瑞宣对武汉的撤退并没有像在南京失守时那么难过。”他寄希望于重庆。“今天,重庆离他很近,而且有一种极亲密的关系。”14
汪精卫叛逆投敌,又使瑞宣发生疑惑。“他想不通一个革命领袖为什么可以摇身一变就变作卖国贼。假如革命本是假的,那么他就不能再信任革命,而把一切有地位与名望的人都看成变戏法的。”“直到中央下了通缉汪逆的命令,他才吐了一口气。……这道命令教他又看清了黑是黑,白是白;抗战的立在一边,投降的立在另一边。中央政府没有变戏法,中国的抗战绝对不是假的。”15
瑞宣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分析着国际和国内形势,欧战的消息、苏德宣言、苏日协定等等。他从敌人报纸上的消息判断“我们在长沙打了打胜仗!”而向往着“什么时候,北平人才能协助着国军,把自己的城池光复了呢?”16
……
以上便是《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中提到的部分抗战大事对沦陷区北平人的影响,这些事都是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抗战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四世同堂》就是在这些大事的背景下展开的,没有这些事,也就没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写于抗战胜利之后,老舍访美期间。这时,老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有所认识,很少有对之作正面肯定歌颂的用语了。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抗战时期作为执政党领导抗战并对外代表中国的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并作了如实地表现。
《饥荒》中除了继续表现北平人民在铁蹄下身心所遭受的痛苦煎熬和苦难,也表现了北平人民在苦难中崛起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这种抗争有自发的,以诗人钱默吟和明月和尚为代表;也有自觉的,以受到当局派遣回到北平的瑞全为代表。瑞全是祁家的老三,在北平沦陷后毅然走出亡城去参加抗战。他在大后方深入民众,做了大量工作,并受到磨练。但不久就因“当权者得不信任民众与怀疑知识青年们的自由思想”17,被迫回到城市,后来又被派往北平,组织北平民众的抗争,并在珍珠港事件后,“负责刺探华北的军事情形与消息”18。他将钱默吟、明月和尚、瑞宣以及打入敌人内部的高第,小羊圈里不甘屈服的人们都动员和组织起来了,实际上成了他们的领导者。这些,也和前面瑞宣相信“中央会派人来”的描写相呼应。
《饥荒》加快了叙事的节奏(前两部写了抗战前两年,它写了抗战后6年),而且不像前两部那样有对于“蒋委员长”和“中央”的正面叙述和颂扬,但也写了欧战开始、珍珠港事件、美国空军轰炸了日本本土、意大利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以及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等等一系列大事对北平人的影响,尤其写到了日本的投降后的北平:
“在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和别的许多城市里,人们让呀,唱呀,高兴得流着眼泪;北平可冷冷清清。北平的日本兵还没有解除武装,日本宪兵还在街上巡逻。
“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尘那样,一擦就掉的。然而叫人痛快的是:日本人降下了膏药旗,换上了中国的国旗。尽管没有游行,没有鸣礼炮,没有欢呼,可是国旗给了人民安慰。”

《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抗争。小说生动的展示了小羊圈胡同的人民由痛苦屈辱,惶惑偷生,忍受饥荒,到奋起反抗的艰难历程,赞扬了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鞭挞了侵略者的残忍和汉奸走狗的无耻行径,也对北平人和他们代表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表达了战后中日两国人民“超越复仇与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7的理想。这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老舍曾表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8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几乎是用编年史的方式,逐一提到八年抗战中的重大事件。从“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开始,保定失守,淞沪会战和撤退,南京陷落,台儿庄大捷,武汉撤退,广州失守,汪精卫叛国,珍珠港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这一系列事件他都写到了。虽然只是作为大的历史背景,但它们都和沦陷中的北平人民息息相关,都在他们心灵上激起过巨大的反响。而当时的抗战是在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政府领导下进行的,上述的时间几乎都与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有关,因此,《四世同堂》不能不多次提到蒋介石和重庆。
在老舍的笔下,在他描写的那些老北平人心中,蒋介石是抗战的领袖,重庆是抗战的中心。政府的作为,战局的发展,始终是敌蹄践踏下的北平人所关注的:
作品写到“八。一三”开始的淞沪会战的影响:“上海的炮声把就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当瑞全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这个普通妇女也兴奋地说,“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9
在日寇的统治下,瑞宣宁可冒着风险在夜晚走十几里路,去友人家听南京的广播。“南京的声音教他心中温暖,不管消息好坏,只要是中央电台播放的,都使他相信国家不但没有灭亡,而且是没有忘了他这个国民——国家的语声就在他的耳边!”,“南京的声音足以使他兴奋或颓丧,狂笑或落泪。”10
南京沦陷使瑞宣感到极度的痛苦,甚至失望。但不久,“他听到蒋委员长继续抗战的宣言。这宣言,教那最好战的日本人吃了一惊,教汉奸们的心中冷了一冷,也教瑞宣又挺起胸来。”“中央,他想,也必会派人来,抚慰民众和惩戒汉奸!”“他只觉得继续抗战是中国的唯一的希望。”他决心坚持抗争,“一直到北平城再看到国旗的时候!”11
第二年春天,台儿庄大捷更坚定了瑞宣的抗战信念。“台儿庄的胜利使他的坚定变成为一种信仰。”更不可动摇。因此,虽然“政府是迁到武汉去了。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心离政府更近了一些。”12
接着,在抗战一周年,瑞宣“他听到委员长的告全国军民的广播。 “他不再感到孤寂;他的心是与四万万同胞在同一律动上跳动着的。”13
不久,广州陷落,我军从武汉撤退。然而,“瑞宣对武汉的撤退并没有像在南京失守时那么难过。”他寄希望于重庆。“今天,重庆离他很近,而且有一种极亲密的关系。”14
汪精卫叛逆投敌,又使瑞宣发生疑惑。“他想不通一个革命领袖为什么可以摇身一变就变作卖国贼。假如革命本是假的,那么他就不能再信任革命,而把一切有地位与名望的人都看成变戏法的。”“直到中央下了通缉汪逆的命令,他才吐了一口气。……这道命令教他又看清了黑是黑,白是白;抗战的立在一边,投降的立在另一边。中央政府没有变戏法,中国的抗战绝对不是假的。”15
瑞宣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分析着国际和国内形势,欧战的消息、苏德宣言、苏日协定等等。他从敌人报纸上的消息判断“我们在长沙打了打胜仗!”而向往着“什么时候,北平人才能协助着国军,把自己的城池光复了呢?”16
……
以上便是《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中提到的部分抗战大事对沦陷区北平人的影响,这些事都是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抗战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四世同堂》就是在这些大事的背景下展开的,没有这些事,也就没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写于抗战胜利之后,老舍访美期间。这时,老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有所认识,很少有对之作正面肯定歌颂的用语了。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抗战时期作为执政党领导抗战并对外代表中国的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并作了如实地表现。
《饥荒》中除了继续表现北平人民在铁蹄下身心所遭受的痛苦煎熬和苦难,也表现了北平人民在苦难中崛起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这种抗争有自发的,以诗人钱默吟和明月和尚为代表;也有自觉的,以受到当局派遣回到北平的瑞全为代表。瑞全是祁家的老三,在北平沦陷后毅然走出亡城去参加抗战。他在大后方深入民众,做了大量工作,并受到磨练。但不久就因“当权者得不信任民众与怀疑知识青年们的自由思想”17,被迫回到城市,后来又被派往北平,组织北平民众的抗争,并在珍珠港事件后,“负责刺探华北的军事情形与消息”18。他将钱默吟、明月和尚、瑞宣以及打入敌人内部的高第,小羊圈里不甘屈服的人们都动员和组织起来了,实际上成了他们的领导者。这些,也和前面瑞宣相信“中央会派人来”的描写相呼应。
《饥荒》加快了叙事的节奏(前两部写了抗战前两年,它写了抗战后6年),而且不像前两部那样有对于“蒋委员长”和“中央”的正面叙述和颂扬,但也写了欧战开始、珍珠港事件、美国空军轰炸了日本本土、意大利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以及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等等一系列大事对北平人的影响,尤其写到了日本的投降后的北平:
“在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和别的许多城市里,人们让呀,唱呀,高兴得流着眼泪;北平可冷冷清清。北平的日本兵还没有解除武装,日本宪兵还在街上巡逻。
“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尘那样,一擦就掉的。然而叫人痛快的是:日本人降下了膏药旗,换上了中国的国旗。尽管没有游行,没有鸣礼炮,没有欢呼,可是国旗给了人民安慰。”19

近代,日军侵华,北平(北京)沦陷,国民党执政

抗日前夕,1930年左右

四世同堂什么年代的背景
答:《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

长篇小说四代同堂描述的是当时时期的什么地方
答: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描述的是当时时期的北平。《四世同堂》以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

四世同堂创作于20世纪多少年代
答:四世同堂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

四世同堂创作于20世纪多少年代
答: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所创作的长篇中文小说。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

老舍的《四世同堂》创作于什么年代?
答:”于是在1944年初,他便抱病开始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写作,小说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直至1946年5月才完成。这是作者耗费了大量心血创作的巨著,但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前都未公开出版过。现代文学史也...

《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答:《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

从读者角度看《四世同堂》
答: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相信大家不难发现舍予便是舒字。老舍先生佳作无数,《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那我们就聊聊老舍的《四世同堂》  故事的背景是八年抗战时期的北平,讲述的是四合院“小羊圈”里邻里...

<四世同堂>为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著.该书创作于20世纪多少年代?
答: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体来说,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6年辞职,从事专业写作。《骆驼祥子》就是在此期间创作。原著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中文原版,《四世同堂》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老舍《四世同堂》背景
答:《四世同堂》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