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建国后治理淮河的故事资料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高分求爱情传说故事

  阿诗玛的爱情

  从前,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聪颖美丽的姑娘名叫阿诗玛,她与青年阿黑深深相爱。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

  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纵马驰骋,快速前进。

  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阿支赛输, 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 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

  阿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他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阿黑悲愤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万载,长留人间。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等这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
  当然,莎翁对于剧中男女主人公年龄问题上的处理,也是令人乍舌的。也许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那么早的降临在一对未成年的男女身上,而且是那么牢固,让这一对恋人能够抛开自己的生死。毕竟,当朱丽叶第一次坠入情网时的年龄,刚满十四岁。但是现在,人们不再会有以前的那种观念了,当人们看到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一步步向我们逼近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莎翁的预见能力,不管现在十四五岁男男女女,他们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是不是爱情。
  剧尾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这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误会而双双失去了生命。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剧场里,曾经让全场鸦雀无声,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结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她们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误会而失去生命的。对此感到惋惜,是没有必要的。
  结论,残酷的爱情,任何伟大爱情的必由之路。

  维纳斯和阿都奈斯
  在所有的爱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这个来自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美少年阿都奈斯对自己所产生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维纳斯对他的爱情更浅。唯一不同的是,维纳斯对他的爱,是任何社会都可以宽容接受的,虽然两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点差别。可是阿都奈斯对于自己狂热的爱,却是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来人把他的这种行为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被归为病态的一类。这对于这个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爱,只要是爱,都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不屑。
  当然维纳斯对于这位美少年的爱,也是令人称道的,其追求的程度,迫不及待的心情,让现在很多高傲,自负的娇小姐们都无法理解。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神仙做到她这个份上,还是不要做了”。
  忘情的维纳斯遇见了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的阿都奈斯,从她的角度上来说,是她爱错了人,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爱情这个东西是不分什么对错的,她就是爱他,这没有办法。维纳斯把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故事里对于情欲的描述,让我们今天的男女看了都有点觉得火辣辣,可是不要误会,这是维纳斯爱他的表现,与***无关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后来的爱情文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都奈斯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第三者,从更广一点的意义上来说,从那以后所有关于三角恋爱乃至四角,五角恋爱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的故事。
  结论,一厢情愿的爱情,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快速毁灭和另一个人的慢慢毁灭。

  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
  这件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人们还无法给这件事情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也许他们的举动里面还包含有对这份爱情极大的敬意,他们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辛普森夫人后来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遗体送回英国,参加国葬。整个英伦三岛举国上下一片悲声。在那个时候,认同他们爱情的人,已经比几十年前要多许多了。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为爱情献身的经典。现在想起来,没有他们的爱情,整个历史也许会被改变,现任的女王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结论,有代价的爱情,爱情的代价在蔑视爱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视爱情的人的面前什么也不是。

  (四)罗伊和马拉 经典指数 800

  在伦敦的一座名叫华铁卢的桥上,一段美丽,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炮火的轰鸣中悄悄地开始,同样,这份爱情最终也是在这个桥上走到了终点。其实这段爱情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段爱情从头到尾都是那么的完美,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坏人,我们看到的都是好人。罗伊和马拉在桥头相遇的一瞬,伟大的爱情就开始了。罗伊在雨中望着上面的窗户,在他们的故事里,是点睛之笔。就在两个人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对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这一段闪电般成熟起来的爱情,却让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献出了所有,让另一个人把这份爱情永远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是宽容的,罗伊的叔叔,妈妈。不宽容的是一种无形的氛围,一种可以把人窒息的氛围。这种氛围牢牢地控制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无可奈何的看着残酷的现实一步一步走来。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拉的死,恰恰就是这个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她的死,才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不朽,反之,马拉会成为又一个简爱,只不过马拉面对的罗伊,比简爱面对的罗切斯特更加浪漫一点,脾气更加好一点而已。而简爱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得上一个伟大,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把它叫做个人奋斗的经典之作还差不多,或者叫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教育制度以及门第观念的批判也行。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认为,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可罗伊和马拉的故事已经超出了门当户对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位大作家从坟墓中唤醒,让他对魂断蓝桥的爱情故事进行一番评价,我想她也会感到很为难的,真的很为难。
  结论,永远的爱情,无法长相厮守的爱情,才会是永远的爱情。

为祖国60年华诞献礼

秋天,属于收获;秋天,飘满喜庆。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金黄遍野、繁花铺地、高楼比肩、煤海流金、涛声阵阵、长城舞蛇----为祖国母亲60年的华诞,献礼!

60年前的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秋风中唱响诞生的奇迹,一位巨人向全世界的朗声宣告,中华民族从此傲然屹立于东方之林!60个春夏秋冬,60年风雨兼程,60年云驰浪卷,60年凯歌旌旗!亲爱的祖国,6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犹如弹指一挥间,但是你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以睿智隽永的思想,强健壮硕的羽翼,演绎着日新月异的的神话!我愿用沸腾的热血、深情的语言,为您60年的春华秋实、风霜雪雨、日升月落欣然命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亲爱的祖国如沐春风,精神抖擞,中华巨人再一次焕发出青春的光采,刚劲的脚步咚咚作响。看!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科学技术插上了搏击长空的翅膀,西部开发的壮举,特区奏响的交响曲,创造着华夏民族的强盛和富裕。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祖国母亲在新世纪行进的军阵中迈着最威严、最风光的步履!
我们就这样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啊,意气风发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人更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从体育事业到航天技术,从人才强国到民生保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每一项都与人民息息相关,每一项都让我们欢欣鼓舞。
昔日百废待兴的河北,如今也已脱胎换骨,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越来越自信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睿智的河北人孕育着更大的改变和腾飞。开放的河北,正和着国际经济跳动的脉搏,尽情挥洒自己的豪情和梦想!
从1949到2009年,跨越六十年的光阴荏苒,大国脚印展示着新中国在60年进程中的激进、迷茫、曲折、成就与辉煌。今天,在母亲生日之际,我尽情地倾诉我深挚的热爱之情。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自豪我生长于河北,我庆幸我有一颗懂得热爱感恩的心!父辈所经历的痛楚与磨难我们无从经历,但是对祖国母亲的炽热情怀永远燃烧,从不更改!
祖国啊,您是大树,我就是小小的绿叶,我愿为您奉献全部的绿意!你是太阳,我就是洁白的云朵,我愿永远守护在您的身旁!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又揭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祖国,您在新世纪太阳的照耀下,一定会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我爱你,我的祖国,就像白云眷恋着山峦,就像江河依偎着海洋!
万岁,我的祖国!您的儿女为你曼舞,为你高歌!
爱我祖国,爱我家乡; 爱我北京,爱我国企**!

把歌颂河北的那段用来歌颂你们国企就行了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历史上洪涝与干旱交替,具有多灾性。建国以来,虽经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自然条件也在演进变化。现状中行蓄(滞)洪与人民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灾与利皆源于水。面对这些变化,21世纪治淮规划应在历年治理原则基础上加以新的调整。

  关键词:21世纪 淮河流域 治理规划 对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淮河发生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水方略。经过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区水土保持、水库、堤防、河道、控制枢纽、行蓄(滞)洪区、调蓄湖泊、水文水情预测报、洪水调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状况。初步分析,累计减免洪涝造成的灾害面积2×107ha以上,经济效益达2000余亿元,为总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绩虽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仍然不高,难以防御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在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时也要以牺牲行蓄洪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干旱较为频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和复杂的。
  1 基本情况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独流入海,水流畅通。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南泛夺淮近700年之久,使颖河以东的干流淤塞破坏,排水能力显著下降,洪涝旱灾十分频繁,且长期得不到系统治理。
  1.1 自然特征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东临黄海。现状以废黄洪为界,分为淮河与沂沐泗两大水系,总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19万km2。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为万分之二,淮源至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面积3万km2,长360km,比降万分之五。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三河闸为中游,面积约16万km2,长490km,比降为百分之零点三,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长150km,比降为万分之零点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总称,均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域面积8万km2。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和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流域跨豫、鄂、皖、苏、鲁5省39市(地区)176个县(市),现有人口1.6亿人(1997年统计数),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达700人/km2以上),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约为全国的八分之一,耕地率为鞘44.6%,是全国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粮食产量850亿kg,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储量700亿t,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现有火电装机2000万kw,京沪、京广、京九、陇海等7条铁路通过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
  淮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多年平均降雨88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9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丰水年的雨量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灾害
  据史志记载,建国前400年间曾发生过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为淮河干流上游和洪汝河、沙颖河特大洪水。1991年属淮河流域的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灾情都很惨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倾盆,致使鱼游城关,舟行树梢,“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浮尸遍野”。1931年运河堤溃决,从淮阴至扬州,纵横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荡然无存。受灾5.13×106ha,灾民近2000万人,死亡10.9万人。1954年洪水,受灾面积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灾面积达2.00×106ha,倒房300万间,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洪水为历史罕见,造成我国第一次2座大型水库垮坝,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灾耕地5.52×106ha,倒房196万间,受灾人口540多万,损失粮食66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公路被淹、工厂停产、铁路几度中断。
  淮河流域干旱成灾与洪涝灾害相近。据统计80年间,全流域旱灾的面积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灾成灾面积近4.53×106ha。南四湖、洪泽湖的水位处于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来越多,时间也有延长的趋势。
  1.3 主要特点
  流域地处过渡地带,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倾斜,西部、南部及东北部山丘区环绕广阔平原,中下游地势平缓,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受黄河夺淮影响大,人工河道多。人口众多,人与水争地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洪灾还是旱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治理任务艰巨,防洪形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历次规划及实施工程的基础上,根据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问题及国务院治淮治太决定,修订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论证和落实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干工程有19项:淮干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怀洪新河续建;入江水道巩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加固;复建板桥、石漫滩等防洪水库;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开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浍河初步治理;涡河、奎濉河、洪汝河、沙颖河近期治理;湖洼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仅完成4项,12项在建,任务完成不足一半。必须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御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级洪水,沂沭泗河能防御1957年(大于50年一遇)洪水,这是淮河流域21世纪首要的治理任务。
  2.2 行蓄洪区启用与生产发展矛盾突出
  20世纪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洼地修建了28处行蓄(滞)洪区,总面积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万人。这些行蓄(滞)洪区,历史上是洪水滞蓄和回旋的自然场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一定标准洪水时开启使用,成为河道的一部分参与行洪、蓄洪,削减洪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每遇行蓄洪,先保后弃,被迫扒口、炸堤,延误了时机,行蓄洪效果差,结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区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线防汛紧张局面,对社会影响极大,对政府的压力更大。虽经近10年治理,防洪标准仍然仅有2~15年一遇。从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条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条件来分析,今后防洪标准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一个时期以来,为解决行蓄洪区的问题,修建了庄台近500万㎡,避洪楼3.3万㎡,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还修筑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设备。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为目标,加上区内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有增无减,远不能适应当前防洪抗灾和区内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常性地牺牲上百万人的利益来维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标准,会越来越困难。21世纪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区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严重不畅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490km,河槽宽自上而下分别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坝至正阳关为1000m3/s,正阳关至涡河2500m3/s,涡河口以下3000m3/s。过窄的河槽使洪水极易上滩,水位压速上涨,且居高不下。中游窑河口至洪泽湖(长223km)的河底低于洪泽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积难下,形成“关门淹”,又顶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滩、加固堤防。排水问题虽稍有改善,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游的问题,尤其是“关门淹”的问题。
  2.4 洪泽湖及其周边圩区防洪矛盾突出
  洪泽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设计水位16.0m时,库容134亿m3,面积3700km2;校核水位17.0m时,库容169亿m3,面积约4300km2(含洪泽湖周边圩区面积)。周边圩区总数380个,总面积2064km2,有人口110多万人,耕地14.47×104ha,当洪泽湖蒋坝水位14.5m时破圩滞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几个县城被淹;圩区人口多,安全设施少,撤退困难,加上圩区堤防无计划地加高,破圩滞洪的措施难以落实。如圩区不启用,防洪库容将减少40~50亿m3,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湖底高程高于部分淮河干流河底,中游河道渲泄不畅。
  2.5 各类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不够,难以适应当前防洪抗旱形势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经兴建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将建设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闸枢纽已于1962年建成。目前,这些工程的调度主要是以洪水调度为主,较少考虑水量分配、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客观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御方案是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的,在历次防洪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1991年展开的治淮建设,工程、社会经济和其他条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仍按此调度,难免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开展修订工作。一旦出现特大洪水,很难保证不出现重大险情。
  2.6 旱灾呈增长趋势,水资源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泽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现断流或干枯,且有增加趋势,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淮河21世纪面临的重点问题。[next] 3 重点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淮河流域水系复杂,各类矛盾多,治理难度大,进展比较缓慢。需要针对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98长江大水对准河治理的启示、国家治水的大政方针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运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对策,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3.1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任务还需投入250~300亿元,花费10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对治淮的投入。此外,还应尽可能地缩短审查审批周期。建议制定分级审查审批办法,以利于加快决策过程。投入的问题不彻底解决,治淮的任务就难以如期完成,更谈不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水利的性质属社会公益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必须以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也可以制定政策社会统筹解决,或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3.2 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问题比较复杂,极需加强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淮河河道演变和整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年来虽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指导规划和治理。淮河上、中、下游河道特性差别很大,河湖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泥沙来量较少,含沙量较小,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值得花大气力对河道进行系统的观测和研究。
  淮河治理规划是否要考虑黄河再次侵淮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黄河和淮河之间是一个北高南低的倾斜平原,一旦黄河南堤决口,黄河夺淮的历史就会重演。黄河南堤能否确保万无一失?恐怕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淮河应有措施应付方是上策。建议作为准河的重大问题重点加以研究。
  3.3 加强重点堤防的建设
  淮河流域的Ⅰ级堤防约1725km,Ⅱ级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质量参差不齐,极易出现险情。一旦出险,后果十分严重,以淮北大堤为例,其长654km,保护人口887万人,耕地0.92×106ha,区内有众多铁路、国道、煤矿及电厂等,必须确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众多隐患;砂基堤段多,渗漏严重;从明清以来逐渐修筑的堤身质量差,难以确保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后不出现重大险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级堤防不出现重大险情,近7000万人,约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规划的重点转移到重点堤防工程上,从战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严峻,旱灾也不可掉以轻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在时空上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淮河流域数年连旱,地表水补给不足和长年“超支”开采,防大旱防长旱的思想准备不足,抗旱设施投入也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干流出现过多次断流,断流时间、长度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洪泽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经常位于死水位以下,水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根据水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确定工业、农业、城市、环境用水及地区间水量分配更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建议首先着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办法,初步协调好各地区、各行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预报精度的基础上,研究科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泽湖、南四湖等大型调蓄湖泊更应重点研究。淮河中游也应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与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闸枢纽开展水资源配置的联合调度优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滞)洪区必须调整治理思路
  当前,行蓄(滞)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行蓄(滞)洪不及时,不通畅;二是行蓄洪机遇频繁,群众生活困难,生产难以发展;三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安全设施越来越不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镇虽是好办法,但以当前的国力,要全面启动,恐有较大困难。因此,必须对行蓄(滞)洪区进行调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则,分类进行治理。
  1)对人口较少,面积小,标准低,行洪作用不明显的行洪区,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等行洪区予以废弃。
  2)对人口多,面积大,但防洪标准较低,进洪机遇频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区改建为蓄洪区;大部分人口在区内建高标准保庄圩予以解决,少部分迁移至岗边安置。建进、退水闸,实行计划蓄洪,确保居民及财产安全。
  3)在行洪区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励外迁,限制迁人。改变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应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补偿与救助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区。
  4)具备条件的行蓄洪区应尽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楼。庄台既投入大又难以发展。实际情况是建设时够标准,过几年人口增加了又向洼地发展住房,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避洪楼多建于低洼处,行洪时四面环水,仍需救助,且造价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节省投资,即使损失点库容也应大力推广。
  5)瓦埠湖蓄洪区本身内水较大(4200km2来水面积),自建成以来末能发挥蓄洪削峰作用,应予取消,以利区内生产发展。
  3.6 疏浚河道和兴建泵站,解决中游排水不畅和“关门淹”
  淮河中游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洪水比降过缓,致使排水不畅。由于中游河床较稳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正阳关以下河段应尽快实施“百船工程”计划,疏浚以扩大河槽断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设大型泵站,重点解决“关门淹”,确保汛后耕地及时。
  将洪泽湖设计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从17.0m降低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时开挖冯铁营引河,缩短洪水入洪泽湖的路程,开展淮河和洪泽湖的“河湖分离”方案研究,将小于或等于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缩短洪水路径又增加洪水比降,减轻中游防洪压力。此外,也可考虑修建三河越闸,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泽湖12.5~15.0m水位时的泄量,延缓洪水上涨速度,也利于洪泽湖正常蓄水位的进一步抬高。
  对洪泽湖周边圩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分级滞洪计划,确保及时滞洪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重新修订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

高分求建国后治理淮河的故事资料
答: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淮河发生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

淮河是什么时候打通的
答:建国之后,一直在治理,现在还没结束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治淮委员会提出了以防洪为主的《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1952年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解决流域内涝问题的初步意见》。1954年...

什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答: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以废...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的还是传说 有哪些事实依据
答:《怀远县志》明确记载了大禹在疏通荆涂二山之间的淮河水道之前,淮河流至荆山之东,因受荆涂二山的阻挡,被迫迂回至荆山西麓,先入涡河东流后,流入东海。但因为荆涂二山的阻挡,而产生“麓高水汇为患”,于是尧舜命令大禹父亲鲧治理荆涂地区的水患。淮河水位的抬高,必然淹没淮河上游大片的良田,威胁...

大禹治水 简要故事情节
答: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一门心思全花在治水上,现在还流传着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成功地治理了...

什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答: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流域地跨湖北、...

大禹治水讲的是什么故事?
答:最后,禹命人锁住巫支祁的脖子,把他压在了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又在他的鼻孔上穿上铜铃,这样一有动静,人们就能得知。除了水怪,桐柏山的治水工作顺利展开。经过一番艰辛的劳作,淮水终于顺利流向大海。禹又带领治水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黄河。他迎着山风站在高高的山崖上,派遣应龙前去划出河道。

史记卷--原地本纪. 大禹治水,讲了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
答: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 (《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

大禹治水成语故事
答: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 (《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

1954年曾希圣赴淮河救灾路上睡着,醒来后生气:我是来享受的吗
答:曾希圣赴任后,对安徽的天文、地理、人文、水情、农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认为: 安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省,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先从水利工程开始干起,而安徽治水的关键,就在于对淮河的治理。 1952年1月,经治淮委员会设计的佛子岭水库正式开工动土,在曾希圣的关心下,历经2年零10个月,佛子岭水库正式作为治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