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期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与成矿

印支运动以后,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以贺兰山-康滇隆起一线为界,可将中国分为差异明显的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由于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导致滨太平洋构造带发生强烈的火山-侵入活动(任纪舜,1998),而在大陆内部则发育各类沉积盆地。在大陆的西部地区,从冈瓦纳大陆母体移离的青藏诸地块则逐次向北运移,最终与属于欧亚板块的中国北方大陆碰撞结合为一个整体。
中国东部构造域的西带,中生代时发育有内陆断陷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其中蕴藏了丰富的煤层、石油和天然气。在大陆的中带和东带,发育有近海盆地,如松辽、华北和江汉等,其中松辽盆地以白垩系深水湖相沉积物为主,形成大型的大庆、辽河等油田。
中国东部构造域的东带,以发育大量火山岩为特征,伴有丰富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有三条火山岩带呈北北东-南南西向作雁行状排列。其西北带为大兴安岭富碱火山岩带,伴有金-铅-锌-锡-铁矿成矿系统;中带是基本沿郯-庐断裂延伸的偏碱性安山质火山岩,它从胶辽东部经山东、苏北一直延伸到下扬子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包括钾玄岩(Shoshonite)在此带内广泛出露,以发育铜-铁-金-硫矿床为特征,如著名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南边的闽、浙陆缘火山岩带北延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相接,以安山岩和流纹岩类为主,广泛形成中低温热液型铅-锌-银-铜-金矿床,代表性的有紫金山金-铜矿床,以及偏西北侧的元古宙浅变质基底中的铜厂-银山的铜-金-银矿集区。
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的演化历史和物质组成的明显差异,因而形成印支期后不同的区域地球化学块体和成矿带。在华北地区,以华北地块边缘的大规模金-钼成矿为特征,如地块北缘的杨家杖子、涞源等钼矿和冀北金矿(东坪、金厂峪等),地块南缘的小秦岭金矿和钼矿(文峪、金堆城等)和胶东金矿。而在华南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和西太平洋板块的双重推挤,原先的华南加里东增生褶皱带发育强烈的构造热事件,软流圈和下地壳的深源物质上涌,中深部的硅铝质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的重熔花岗岩,它们沿深断裂和热穹窿广泛分布,伴有一系列重要的钨-锡-铋-稀土矿床,如柿竹园和西华山矿床。
就铜矿而言,华北和扬子地块上均有大型矿床分布,但在秦岭区则相对缺少。
中国金矿主要形成在燕山期,多分布在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带。太古宙和元古宙地层中的变基性火山岩为含金矿源层,经历多次改造富集,主要是受到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的影响而高度富集成矿,这与世界上其他古老变质岩区金成矿时代集中在前寒武纪是明显不同的。
中国西部的巨大盆岭系统由断块山脉与大型山间盆地相间排列构成,可以阿尔金巨型走滑断裂分为西北部的塔里木-天山区和东南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区。其中,塔里木盆地经历复杂的历史,盆地边缘及其内部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柴达木盆地则有大量的石油、石盐、钾、锂和硼矿资源。
喜马拉雅运动期,大约在60~65Ma,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对接,青藏地区大部隆升。在喜马拉雅褶皱带,发育有蛇绿岩套中的铬铁矿床(如罗布莎);在冈底斯构造带,发育了巨型斑岩型铜-钼-金成矿带,已发现多个大型铜矿床,如驱龙,其金属储量已近千万吨。在三江地区的对接消减带中,发育了与钙碱性花岗岩有关的斑岩铜矿带(如玉龙铜矿)、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金矿带(如老王寨金矿),以及陆相断陷盆地碎屑岩中的铅-锌矿床(如兰坪金顶矿)。在中国台湾北部,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直接影响,产出有著名的火山岩系中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金瓜石矿床)。
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有陆内裂谷型的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玄武岩发育,伴有刚玉(蓝宝石)等矿产。
1.燕山期构造与成矿特点
燕山期成矿在中国大陆上尤其是东部地区广泛发育,成矿强度大,是中国多数金属矿产的主要形成时代。其特征是:
1)矿床种类多。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钨、锡、钼、铋、铅、锌、汞、锑、铍、铌、钽等;非金属矿有萤石、明矾石、叶蜡石、重晶石、水晶、石棉等;能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铀等。
2)矿床类型多。有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热液脉型、浅成低温热液型、蚀变-剪切带型、次火山-矿浆贯入型、沉积和生物沉积型等。
3)成矿环境以大陆板内构造活化带为主,有大陆边缘及内部的构造-岩浆带、火山-次火山岩带、陆内断褶带、俯冲带、陆缘剪切带、陆内坳陷带、陆内深断裂带,以及陆内断陷盆地等。
4)成矿带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构造域,包括下列的成矿区带:
①大兴安岭-太行山铁-铜-钼-金-铅-锌成矿带;②郯-庐断裂铜-金-金刚石成矿带;③华北陆块北缘铁-稀土-铅-锌-金-银-铜成矿带;④小秦岭金成矿带;⑤豫西金-钼-钨-铁-铜-锑成矿带;⑥长江中下游铁-铜-金-硫成矿带;⑦东南沿海火山岩铅-锌-金-银成矿带;⑧湘中钨-锡-铅-锌成矿带;⑨南岭钨-锡-铋-铌-钽-稀土成矿带;⑩扬子陆块西南缘汞-锑-砷-金成矿带。
燕山期成矿带或是发育在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中,或是叠加在古生代构造层之上,或是叠加在早中生代—三叠纪地层之上,总体上是受中国大陆东部岩石圈-软流圈的强烈扰动而发生的岩浆、流体、盆地沉积作用控制的。
2.喜马拉雅期构造与成矿特点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主要发育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于印度板块向喜马拉雅-特提斯地体的推挤,造成青藏高原及三江区域的多个构造-岩浆-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此外,近年来在川西地区也发现喜马拉雅期的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喜马拉雅期成矿主要表现出壳-幔成矿系统的特色:
1)矿床种类包括金、铜、铅、锌、银、铬等,喜马拉雅期碱性玄武岩中有橄榄石、红宝石、蓝宝石等。
2)矿床类型有斑岩铜-钼矿、矽卡岩型铁铜矿、岩浆型铬矿、剪切带型金矿、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热泉型金矿,以及广泛分布的红土风化壳矿床及各类河海砂矿。
3)成矿环境有造山带、裂谷、地堑及裂陷盆地、内陆湖盆及滨海岸带等。
喜马拉雅期的主要成矿区带有:
①雅鲁藏布江超镁铁质岩铬铁矿成矿带;②冈底斯中酸性岩铜-钼-金成矿带;③三江特提斯铜-金-钨-锡多金属成矿带;④川西构造-岩浆铜多金属成矿带;⑤东北-华北碱性玄武岩类宝石成矿带;⑥台湾金瓜石金-铜成矿带。
以往对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研究不够,近年来有关喜马拉雅期矿床的多处发现,说明中国喜马拉雅期成矿可能具有较大的强度,尤其在西南区、西北区和东南沿海区,应引起重视。全面研究区域地貌景观和岩石被剥蚀程度对找寻喜马拉雅期矿床很有意义。

一、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
“矿床成矿系列”这一概念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引入至地质成矿研究的领域,用以反映区域成矿作用特点,并揭示相关矿床之间内在的固有辩证关系。
陈毓川等(1994)最近将“成矿系列”定义为:“四维时空中具有内在联系的矿床自然组合”。所述的四维时空是指“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及“一定的地质构造部位”;所述的内在联系则是“(与)一定的地质作用有关的成因联系”。由此可知四维时空和成因联系乃是划分矿床成矿系列的准则,各种类型的矿床依此而在成矿系列中归入其应有的位置。
在划分成矿系列方面,陈毓川等人采用的是六级分类标准。表4-1是对此标准的具体表述。

表4-1 研究区划分成矿系列的六级标准

本章以成矿系列作为主线,按照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区内的主要矿床划归为3个成矿系列组合、6套系列类型、10种成矿系列、27类成矿亚系列、28个矿床式。详见表4-2。
在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面,由于研究区只是涉及比较局部的地区,因此未沿用陈毓川等用于划分全国范围的构造单元(稳定区、活动带、过渡区和活化区),而是使用较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如:隆起、坳陷、裂谷、断陷带等。

表4-2 研究区矿床成矿系列划分总表

注:有*号的矿床式不属于本专题研究范围。
二、成矿区带的划分
成矿区带与成矿系列之间具有紧密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作为成矿系列基本单元的矿床和矿床式,总是要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部位,而成矿区带正就是用来表明其存在的具体地质构造空间部位。此外,还因为成矿系列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的效果,这就必须要以成矿区带为基础来开展成矿预测。
地质构造单元往往决定该地区成矿系列的特点,成为划分成矿区带的基础。但有时成矿特点与两构造单元交界处深大断裂或接触构造发生、发展演化相关联,此时成矿区带即依据接触带而跨两个构造单元。
本区依大地构造单元,即武夷隆起、永梅坳陷、浙闽粤火山断陷带(含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基础上划分出相应的成矿区带。也依据台湾东部纵谷断裂两侧,即太鲁阁断隆带和海岸山脉地体与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金-铜成矿特点而单独列出“台湾东部构造岩浆活动带”作为成矿区带的范围。
在划分出四个成矿区带后,再在成矿区带内圈出若干个亚区带和成矿小区(矿集区)(表4-3及图4-1)。
需要说明的是表4-1内的非金属矿床及铁、钨、铌、钽等因不属于本专题研究对象,因此只在图4-1上标出其位置,而不再作专门论述。

表4-3 紫金山地区成矿区带划分表


图4-1 武夷-台湾走廊成矿区带划分图

●大型-超大型矿床,●中小型矿床,·矿点
Ⅰ.武夷隆起,(1)冷水坑银铅锌矿,(2)屏峰硫铅锌矿,(3)南山下萤石矿,(6)西坑铌钽矿,(7)梅仙铅锌矿,(10)岩背锡铜矿,①梨仔坑铅锌矿,②管查铜矿,③金坑金矿,④水吉铅锌矿,⑤溪东锌铜矿,⑥夏山铅锌矿,⑧钟山铜铅锌矿,⑨七宗山金矿,⑩何宝山金矿, 椒坑金矿, 东岩铜矿, 松岭锡钨矿, 双旗山金矿
Ⅱ.永梅坳陷,(5)行洛坑钨矿,(9)李坊重晶石矿,(11)紫金山铜金矿,(12)马坑铁矿,(14)嵩溪银锑矿, 龙凤场铅锌矿, 汤泉铜矿, 珠地铅锌矿, 玉水铜矿, 上下湖锡矿
Ⅲ.闽粤火山断陷带,(4)赤路钼矿,(8)峨眉叶蜡石矿,(15)小矾山明矾石矿,(16)厚婆坳铅锌矿,⑦银硐铅锌矿, 泮地铅锌矿, 罗桥金矿, 银坑铅锌矿, 下溪底银矿, 钟魏铅锌矿, 钟腾铜矿, 大望山铅锌矿, 岭头坪金矿, 下西坑铁矿
Ⅳ.台湾东部构造岩浆岩带,(13)金瓜石金铜矿, 大白山铜矿, 奇美铜矿

攀西地区作为西南“大三江”的一个重要地区,进入新生代后伴随陆内造山运动,发育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浆和流体作用有关的特征岩浆组合有两类:富碱浅成侵入岩组合,碱性侵入岩组合。

分布于四川木里—盐源和云南宁蒗—滨川一带的壳幔混源型富碱浅成侵入岩组合,以石英二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正长斑岩为代表,形成时代集中于35~65Ma,源区应为下地壳或壳幔过渡层,普遍显示铜、钼、金矿化特征。

分布于四川攀西和云南丽江地区的幔源型碱性侵入岩组合,其形成时代集中在30~40Ma,推断源区位于约100km深的富集地幔。这一岩石组合,可再以哀牢山—金沙江为界,西侧以钾质富碱岩浆岩组合为特征,以钾质煌斑岩和钾质碱性花岗岩为代表,主要形成铜、钼、铅、锌、金、银矿化;东侧以钠质富碱岩浆岩组合为特征,以钠质碳酸岩和碱流岩为代表,主要伴随轻稀土和金矿化。

骆耀南等(1998)通过研究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划分了对应于该区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的多金属成矿系列:

1.与喜马拉雅期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Au、Ag、Cu多金属成矿系列

龙门山—锦屏山前陆及腹陆带的主断裂,一般均经历过多期活动,显示具韧-脆性复合剪切带性质,并伴有普遍的金矿化。本次工作重点集中在鲜水河断裂以南的康定—西昌菜子园地区。通过初步研究,证实它是一条区域性巨型含金剪切带,远景可观,并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入全国跨世纪普查找矿重点片。

厘定这一巨型含金剪切带的依据如下:

第一,在南北长300km,东西宽10~25km范围内,已发现数十处Au、Ag多金属化探异常和近百处金矿产地,表明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金矿化集中区。

第二,该区具有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遭受过多次造山作用影响,特别是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作用,使一些主要断裂经受滑脱、逆冲和走滑的复杂演变过程。伴随早期韧性剪切作用,发生了初始成矿;后叠加韧-脆性或脆性变形,则导致最终富集定位,形成众多Au-Ag多金属矿产地。据康定、石棉、冕宁一带大量剪切应变矿物同位素年龄值(15.4~21.2Ma)测定,主成矿期应为喜马拉雅期。

第三,韧性和韧-脆性剪切作用涉及多种多样岩层,包括康定群、元古宇、古生界、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等含金丰度高的矿源层,因此显示出多层次矿化和多样性类型的特征。

此外,该区还广泛发育各类脉岩,尤其是基性脉岩普遍可见,表明主要成矿物质应由幔源提供。

区内剪切带型金矿具有成带分布和分片集中的特征。据此,可以划分北段康定、中段石棉和南段冕宁三个集中区。根据产出金矿类型垂直及水平分带特征,本区剪切带金矿成矿系列包括以下主要矿床式:基底中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康定黄金坪式);基底与盖层间滑脱带中糜棱岩-石英脉型金矿(石棉菩萨岗式):盖层中石英(氟镁石)脉型金(银)铅锌(铜)矿(康定偏岩子式);由绿片岩组成的构造岩片中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冕宁茶铺子式)。

(1)黄金坪式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含矿岩系为康定群斜长角闪质混合岩;控矿及成矿构造为南北向网络状断裂系中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并伴有喜马拉雅期辉绿岩和长英岩等脉岩(K-Ar法测定47.9±0.8Ma))。空间上主断裂破碎带构成主矿体。在断裂分支复合、弧形转弯以及背形构造引张部位,往往矿体增厚,品位变富;矿体一般厚0.5~5m,平均厚1.16m,品位一般为1.6×10-6~61.2×10-6,平均9.5×10-6。矿石类型包括黄铁矿-石英脉型、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和黄铁矿蚀变岩型;原生矿以自然金为主,以微粒金-显微金形式产出,少量碲-金-银系列矿物,以次显微-超显微金形式嵌布于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碲银矿等载金矿物中。

经研究,动热变质热液成矿作用过程,包括早期黄铁矿-石英脉、中期多金属硫化物和晚期碲化物-碳酸盐等三个阶段(中、晚期是脆性叠加改造阶段产物),并伴有早期黄铁矿绢英岩化、中晚期硅化和碳酸盐化。矿体明显可见糜棱岩化或叠加后期角砾岩化和细脉状石英脉。成矿温度100~392℃,硫源为岩浆硫,水源为变质水,主成矿期26.9~20.8Ma(白云母K-Ar法),属于喜马拉雅期。矿床规模为中型。

(2)石棉菩萨岗式糜棱岩-石英脉型金矿。分布于石棉田湾至挖角坝之间基底与盖层的主滑脱带内。赋矿围岩为花岗质糜棱岩,顶底板为黑色和黄色千糜岩,是新近发现并具有区域找矿意义的新的层位及类型。糜棱岩为韧性剪切的产物,矿化产于韧-脆性构造叠加部位。硅化、黄铁矿化和方铅矿化发育,并有后期石英脉贯入。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方铅矿,并呈细脉状沿石英脉分布。大致显示上为方铅矿和下为黄铁矿的垂直分带特征。金品位8.3×10-6~69.8×10-6,平均13.5×10-6;银27×10-6。据千糜岩多硅白云母K-Ar法年龄测定,成矿期为15.4~21.2Ma。

(3)康定偏岩子式石英(氟镁石)脉型金(银)铅锌(铜)矿。赋矿地层为震旦纪富藻白云岩。赋矿构造为脆性断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裂隙带和片理带,矿体以脉状为主,次为透镜状。产状与围岩近乎一致。矿体数量多,但规模小,形态复杂。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矿-石英脉型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氟镁石或碳酸盐)脉型。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硅化和白云石—氟镁石化为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微细型明金,金品位5.36×10-6~15.23×10-6,伴生银达48.2×10-6~426.34×10-6,有时Cu、Pb、Zn亦可达工业品位。盖层中金矿常有喜马拉雅期辉绿岩脉形影相随,表明成矿过程中有岩浆及岩浆热液作用的叠加。此外,在石棉及冕宁、西昌一带,赋矿地层还有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它们多以石英 碳酸盐脉型出现,并受层间破碎带控制。

(4)冕宁茶铺子式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分布于锦屏山前陆逆冲推覆带由二叠系变基性火山岩(绿片岩)组成的“豆荚状”构造片(长75km,宽1.5~4km)中,绿片岩达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相,普遍可见硬绿泥石矿物,并显示韧性变形特征。

金矿体呈透镜状产于沿韧性剪切带分布的铁白云石—白云石交代岩中。在已评价的4km范围内,共圈出矿体14个,单矿体长59~470m,厚0.49~18.61m,平均金含量2.86×10-6,最高11.95×10-6,伴生银4.6×10-6~8.5×10-6,金储量18.33t,规模近大型,并伴有铅锌及铜,可供综合开发利用。

矿石类型主要有两种:一为黄铁矿化白云岩,是矿床主体,金品位为0.3×10-6~2×10-6;另一类为含硫化物石英脉叠加的黄铁矿化白云岩,含金为0.5×10-6~20×10-6,表明后期韧 脆性构造热液叠加改造的重要意义。在茶铺子矿床中,还具有喜马拉雅期花斑岩脉贯入(龙家沟,K-Ar法测定年龄为31.9Ma±0.8Ma),金含量达1600×10-9

2.与喜马拉雅期壳幔源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Au、Ag、Pb、Zn成矿系列

研究区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陆内造山阶段(主要为65~35Ma之间)壳幔同熔岩浆作用的产物。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受斑岩的岩性(岩石类型、酸度、碱度)及斑岩群产出的构造背景控制,据此可进一步分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Cu、Mo、Au矿床(祥云马厂箐式),与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Cu、Au矿床(盐源西范坪式),与石英正长斑岩有关的Pb、Zn、Au矿床(北衙式)和正长斑岩有关的Pb、Ag矿床(姚安式)。

(1)祥云马厂箐式。斑岩群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产于九顶山背斜南翼。围岩为下奥陶统向阳组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下泥盆统康廊组厚层白云岩。成矿斑岩呈小岩株产出,面积1.36km,为具正长岩→石英(角闪)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煌斑岩分异演化的复式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31~48Ma(K-Ar法)和34Ma(Rb-Sr 法)。岩石属碱钙系列,SiO2平均值为69.60%,K2O+Na2O为9.68%。

由岩体中心向外,围岩蚀变为硅化带、石英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外接触带见透辉石角岩带(夹石榴石矽卡岩)—阳起石透闪石角岩带—黑云母蚀变砂岩带。

由岩体中心向外,成矿元素的水平分带为:Mo-Cu、Mo-Cu-Cu、Au-Au、As、Pb、ZnAg、Fb、Zn。其中主成矿元素为Cu、Mo、Au。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及少量辉铜矿、砷黝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毒砂、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孔雀石、褐铁矿、自然金等。矿床主要类型为斑岩型,全岩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主矿体在内外接触带长1350m,宽100~600m,厚30~120m,平均厚82.7m,平均品位Cu0.46%、Mo 0.078%。矿床中还见有角岩及矽卡岩型铜矿、石英脉型及硫化物型金矿体和矿石类型。经勘查证实,铜、钼、金矿床规模均达中型。

(2)盐源西范坪式。沿金河 程海断裂带分布,斑岩群侵位地层为二叠—三叠系。矿化斑岩为石英二长岩,SiO2含量62%~66.2%,K2O+Na2O 9.1%~9.6%,具面型青磐岩化、绢英岩化、硅化、钾化蚀变及分带特征,在内外接触带出现细脉-浸染状矿化。主要为Cu-Au矿化,并显示上Cu下Au的分带趋势。

(3)鹤庆北衙式。分布于丽江地区南端中生代沉积盆地,斑岩群受北北东向及东西向基底断裂控制。在断裂交汇处可见一近南北向椭圆形环形构造(40km×30km)。环内及边缘共计有大小不等35个斑岩体,侵位于中三叠统北衙组灰岩。锆石U-Pb法年龄值为61Ma。3个含矿岩体的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斑岩,SiO2平均含量67.56%,K2O+Na2O为10.75%。

围岩蚀变:岩体内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黄铁矿化,外接触带为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和大理岩化。

在空间上,矿体多出现于石英正长斑岩内外接触带附近,且呈似层状、脉状产出,包括有岩体上下盘接触带脉状矿体(主要类型)、岩体内沿剪切裂隙充填的含钼黄铁矿、方铅矿石英脉型矿体及古近系底部紫红色砾岩中的古砂金矿。

岩体上盘接触带为Pb-Zn矿体,并大多与金矿体共生,长350m,斜深250m,最大32m,平均厚5.31m;平均Pb 2.29%、Zn1.06%;共生金矿长440m,斜深230m,平均厚3.24m,Au平均品位6.52×10-6。岩体下盘为金矿,与煌斑岩脉可能有一定成因联系,蚀变强烈,矿体长560m,斜深180m,平均厚5.35m,Au平均品位5.55×10-6

矿区内氧化深度在200m以上,原生硫化物多已淋失,金主要在氧化带中富集。主要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银、白铅矿、铅铁矾、黄锌矿、水锌矿、褐镁矿和水锰矿,残留有少量方铅矿、砷铅矿、黄铁矿、赤铁矿和黄铜矿。黄铁矿中金含量7.81×10-6;方铅矿含金0.23×10-6,含银平均112.4×10-6,最高1633×10-6

主要有两种工业矿石类型:铁-金矿石,Au品位为0.1×10-6,最高达208.5×10-6,平均为4.6×10-6;Ag为20×10-6,最高达426.9×10-6,平均为67×10-6;Cu含量<0.05%。二是铜 金矿石,Au为4×10-6~18×10-6,Ag为60×10-6~100×10-6;Cu为0.5%~11%,以4%最常见。对矿床进行评价,铅锌矿为中型,金矿远景可望达大型。

(4)姚安式铅锌银矿床。姚安老街子和干沟铅-银-金矿床产于滇中的中生代沉积盆地内,受北东向及北西向基底断裂控制。遥感影像显示有一系列交叠的环形构造。在长50km和宽10km范围内,计有大小36个斑岩及岩脉群。斑岩侵位于白垩系及古近系始新统陆相粗面质火山岩系中,岩石类型为正长斑岩,K-Ar 法同位素年龄为31~50Ma,SiO2平均含量为64.04%,K2O+Na2O为10.12%。

围岩蚀变:斑岩中主要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砂泥岩中显示角岩化、硅化、重晶石化和碳酸盐化;火山岩中一般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

矿化以Pb、Ag(Au)为主。铅矿体大致可分四种类型:①蚀变正长斑岩及粗面岩中的细脉浸染型,Pb含量为1.33%,最高达39.9%,占全矿总储量的70%(以老街子矿段为代表):②蚀变石英砂岩中的细脉浸染状铅矿,Pb平均含量为1.27%(以格苴坪为代表);③产于黄铁矿化含钙质泥岩中的鞍状或似层状铅矿,Pb含量为3%~792%(以取宝箐为代表);④产于砂质泥岩中的脉状铅矿,Pb含量为0.64%(以文化村为代表)。

银矿体主要见于老街子矿段正长斑岩中,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呈脉状群产出,单矿体厚为1~30.47m,斜深几十米至200m,长400m,Ag最高品位为406.36×10-6,以自然银、辉银矿的形式产出,并与方铅矿、闪锌矿共生。

金矿体见于文化村、干沟、白马苴、格苴坪等矿化带,产于主岩体外接触带之白垩系泥砂岩地层的近东西向张扭性构造破碎带中。干沟金矿带长1600m、宽150~500m,已圈出金矿体11个;单矿体长200~400m,厚0.5~2m,控斜深300m,Au品位为1×10-6~30×10-6,平均为4.37×10-6,局部达44×10-6。矿石类型为含金镜铁矿型和黄铁矿脉型。金矿与正长斑岩或煌斑岩脉形影相随。

矿石矿物:铅银矿体以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砷黝铜矿、磁铁矿、辉银矿、自然银为主;金矿体以黄铁矿、镜铁矿、褐铁矿、自然金为主。

该矿床经勘查证实,铅、银矿均为大型,金矿为小型。

3.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基性岩及钾质煌斑岩有关的Au(Ag、Cu)成矿系列

研究区的幔源碱性基性岩及钾质煌斑岩,均属火山及次火山爆发-喷溢成因,形成时代略晚于富碱斑岩(约35~20Ma),属陆内造山阶段总体挤压局部引张环境的产物。

碱性玄武岩主要分布于丽江—剑川一带,辉绿-辉长岩脉集中见于锦屏山前陆逆冲-推覆带及前缘基底隆起带,并与剪切带金矿形影相随;钾质煌斑岩除在西范坪、北衙、马厂箐和姚安等地与富碱斑岩一起产出外,还独立呈群呈带分布于盐源、滇中等中一新生代断陷盆地中。

据已有资料,该成矿系列大致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其一是与辉绿-辉长岩脉有关的金(银、铜)矿,实例为石棉田湾及石棉金鸡台子金矿床。新近发现,金(银、铜)矿体与辉绿-辉长岩脉(体)形影相随,两者应存在成因联系。其二是与煌斑岩脉有关的金矿,已知分布于云南鹤庆北衙及姚安。北衙铅锌金矿床的56号矿体,产于煌斑岩脉接触带(煌斑岩本身含金丰度值为1100×10-6),厚1.53m,Au品位为15.64×10-9。姚安金矿床中的部分金矿体与煌斑岩密切共生,并形成煌斑岩脉金矿。含金矿物主要为镜铁矿、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矿石呈细脉浸染状、块状、角砾状;矿体伴有强烈的硅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矿体的Au品位为1×10-6~30×10-6,平均4.37×10-6(姚安金矿被评价为小型)。

4.与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有关的稀土矿成矿系列

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主要分布于锦屏山前缘基底隆起带,沿安宁河断裂呈群出露,由北至南,有冕宁牦牛坪、三岔河、包子村、羊房沟、雕楼山、郑家梁子、木洛寨及德昌大陆乡等岩体(群),它们呈岩株及岩脉(群)贯入于早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或古生代地层中。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碱性花岗岩、霓辉正长岩、霓辉正长斑岩、霓石石英正长岩、霓辉伟晶岩和碳酸岩等。

稀土矿床成矿作用与碱性岩浆活动期及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直接关系,包括有霓辉伟晶岩脉型、碳酸岩脉型、蚀变碱性花岗岩及正长岩型的氟碳铈矿矿床,具有品位高、规模大、伴生有用元素多等特点。根据目前工作程度,可划分为冕宁牦牛坪式及德晶大陆乡式两个典型矿床式。

(1)冕宁牦牛坪式稀土矿床。分布于锦屏山前缘基底隆起带,碱性杂岩受哈哈-里庄断裂控制,且具有成群分布特征。杂岩由含霓石碱性花岗岩、碱性伟晶岩、方解石碳酸岩组成,属霓石碱性花岗岩浆-伟晶气成-热液充填的氟碳铈矿稀土矿床。

矿石自然类型包括碱性伟晶岩型、方解石碳酸岩型和霓石碱性花岗岩中细网脉浸染型,以伟晶岩和花岗岩中细网脉型为主(占总储量95%)。概算轻稀土氧化物储量为203.1万吨,已达大型。

矿石矿物以氟碳铈矿为主,少量硅钛铈矿、氟碳钙铈矿、方铈矿和独居石。脉石矿物为重晶石—天青石系列矿物、萤石、方解石、霓辉石、钠铁闪石、石英、长石、黑云母和褐黑色矿泥等。矿体表内平均品位REO为4.14%~5.19%,表外平均为:1.44%(混合矿品位为2.81%,此即开采品位)。矿床具稀土矿物粒度粗大和矿石选冶性好等特点。

(2)德昌大陆乡式稀土矿床。分布于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之南;为一与喜马拉雅期霓辉正长岩有关的霓辉萤石—重晶石—钡天青石脉型稀土矿床新类型。矿床地质特征基本上可与牦牛坪稀土矿床相对比,但又具有地区特色。

已初步圈定4个矿体。构成矿体的主要矿脉和矿石类型,包括有含霓辉萤石-锶重晶石型大矿脉(矿石)、萤石钡天青石型大矿脉(矿石)及由上述两种脉组成的细网脉——石英闪长岩型或霓辉正长岩型矿脉带(矿石)。

矿石具碎裂结构,角砾及斑杂构造,反映受岩脉及断裂构造双重控制。矿物成分以氟碳钸矿为主,见有少量方铅矿;脉石矿物为霓辉石、锶重晶石、萤石、方解石、毒重石、石英和白云母等。矿体REO品位为5.5%~12.6%,最高品位达17.68%,并伴随可供综合利用的伴生组分Pb、Sr、Ba、CaF2等,特别是SrSO4含量高达25.73%~27.68%,已超过独立锶矿床的工业指标(>25%)。

这一矿床以类型新(以碳酸岩型为主)、矿体厚大、品位高、稀土矿物组合简单(仅以单一的氟碳铈矿为主),且粒度大等特征区别于牦牛坪式矿床。(该成矿系列的详细论述可见第七章)



喜马拉雅期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
骆耀南等(1998)通过研究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划分了对应于该区喜马拉雅期幔源碱性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的多金属成矿系列: 1.与喜马拉雅期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Au、Ag、Cu多金属成矿系列 龙门山—锦屏山前陆及腹陆带的主断裂,一般均经历过多期活动,显示具韧-脆性复合剪切带性质,并伴有普遍的金矿化。本次...

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与成矿
其西北带为大兴安岭富碱火山岩带,伴有金-铅-锌-锡-铁矿成矿系统;中带是基本沿郯-庐断裂延伸的偏碱性安山质火山岩,它从胶辽东部经山东、苏北一直延伸到下扬子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包括钾玄岩(Shoshonite)在此带内广泛出露,以发育铜-铁-金-硫矿床为特征,如著名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南边的...

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与成矿
①雅鲁藏布江超镁铁质岩铬铁矿成矿带;②冈底斯中酸性岩铜-钼-金成矿带;③三江特提斯铜-金-钨-锡多金属成矿带;④川西构造-岩浆铜多金属成矿带;⑤东北-华北碱性玄武岩类宝石成矿带;⑥台湾金瓜石金-铜成矿带。以往对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研究不够,近年来有关喜马拉雅期矿床的多处发现,说明中国喜...

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成矿区(带)
成矿系列(或称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组合)主要从矿床类型组合的角度去研究相关矿床之间的联系。程裕淇(1993)提出“矿床成矿系列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地质环境中,在一定的主导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生成条件有差别的一组(两个以上)矿床类型的组合”。陈毓川等...

矿床成矿系列及其主要特征
一、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矿床是受单一或多种成矿地质作用在特定的成矿环境中形成的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特殊地质体。矿床的形成往往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成矿物质聚集、运移和沉淀的过程,而且还常常遭受到后期地质作用的叠加和改造。此外矿床的产出和发现还受到矿床的保存条件、勘查技术、找矿理论水平等多种因素...

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划分
一、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 “矿床成矿系列”这一概念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引入至地质成矿研究的领域,用以反映区域成矿作用特点,并揭示相关矿床之间内在的固有辩证关系。陈毓川等(1994)最近将“成矿系列”定义为:“四维时空中具有内在联系的矿床自然组合”。所述的四维时空是指“一定的...

区域成矿系统
1.元古宇与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铁铜成矿系统 (1)海相火山岩型铁—铜成矿亚系统。 (2)沉积—变质铜矿成矿亚系统。 2.晋宁—澄江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1)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锡多金属成矿亚系统。 (2)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铌钽成矿亚系统。 (3)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有关的铜-镍-铂族元素成矿亚...

矿床组合
矿床组合是指在相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它是划分和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的基础。根据前述,我们将研究区的金属矿床归纳为3 个矿床组合,它们是3种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一)与伸展裂解有关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 1.与初始裂谷成矿有关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 该矿床组合形成于区内不同时...

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
矿床成矿系列是指一定地质构造单元和一定地质构造运动阶段内,与一定地质作用有关形成的在成因上有联系各矿种、各成因类型及产在不同地质位置矿床的组合(陈毓川等,1998)。成矿系列概念强调矿化和矿床是地质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矿作用与各地区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的地质构造环境相关,也是形成地质环境...

成矿系列的划分
成矿系统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就可以形成一系列矿产即成矿系列。 今后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应主要包括:①成矿系统的研究;②不同成矿构造环境下成矿系列的特殊性研究;③不同时期成矿系列之间的关联性研究;④成矿系列研究与找矿实践相结合的研究;⑤多种方法、技术、手段在成矿系列研究中的综合应用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