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秋叶片片凋零”的出处是哪里
“林间秋叶片片凋零”全诗
《偈颂一百零四首》
宋代 释绍昙
秋气肃金,秋晹鏖战。
林间秋叶片片凋零,砌下秋虫声凄怨。
满眼听不闻,满耳觑不见。
听得闻,觑得见,声前句后新罗箭。
《偈颂一百零四首》释绍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偈颂一百零四首》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秋日战争的氛围。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气肃金,秋晹鏖战。
秋天的气息凛冽,秋日的战火熊熊燃烧。
林间秋叶片片凋零,砌下秋虫声凄怨。
树林中的秋叶纷纷凋落,庭院下传来秋虫凄怨的鸣叫声。
满眼听不闻,满耳觑不见。
眼中充满了听觉的感知,耳中充斥着视觉的映像。
听得闻,觑得见,声前句后新罗箭。
听觉与嗅觉交织,视觉与触觉相连,战箭破空而至。
诗词表达了秋日的肃杀之气,以及战场上的紧张和压抑。秋天的景象通过秋叶凋零、秋虫的声音等细节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描写中的听觉与视觉感官模糊不清,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混乱。最后提到的新罗箭,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通过对秋天景象和战争的描绘,传递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思和对人性的反思。
“林间秋叶片片凋零”的出处是哪里
“林间秋叶片片凋零”出自宋代释绍昙的《偈颂一百零四首》。“林间秋叶片片凋零”全诗《偈颂一百零四首》宋代 释绍昙秋气肃金,秋晹鏖战。林间秋叶片片凋零,砌下秋虫声凄怨。满眼听不闻,满耳觑不见。听得闻,觑得见,声前句后新罗箭。《偈颂一百零四首》释绍昙 翻译、赏析和诗意《偈颂一百零...
关于描写秋叶的诗句
关于描写秋叶的诗句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2、林间秋叶片片凋零。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4、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纳兰性德《蝶恋花》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6、殷勤谢红...
秋天落叶的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3、林间秋叶片片凋零。——释绍昙《偈颂—百零四首》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董。——杜牧《秋夕》7、日暮秋烟起...
描写秋叶的诗词有哪些
明代戚继光《望阙台》,描写秋叶的诗词。【出处】《望阙台》——明代: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关于写秋叶的诗句古诗
——《汉乐府·长歌行》20、林间秋叶片片凋零。——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望采纳。 4. 【描写秋“叶”的诗句】 1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2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3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4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5秋色——雨...
关于秋叶、秋云、秋风的古诗句
解释: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 作者:李峤 出自:《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解释: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作者:李绅 出自:《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解释: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作者:佚名 出自:《...
秋天红叶的唯美诗词名句
16、林间秋叶片片凋零。——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 17、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8、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19、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白居易《南湖晚秋》 20、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题红叶》 2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叶诗句 古诗
12、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李贺《蜀国弦》13、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李贺《感枫五首》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15、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16、林间秋叶片片凋零。——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17、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
赞美秋叶诗句
12、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李贺《蜀国弦》13、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李贺《感枫五首》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15、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16、林间秋叶片片凋零。——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17、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
描写秋叶的成语和词语
20、林间秋叶片片凋零。——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 4.赞美秋叶的词语有哪些 赞美秋叶的词语有:一叶知秋、枫林如火、丹枫迎秋 、叶落知秋、落叶知秋等。 一叶知秋【yī yè zhī qiū】 解释: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