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泽而鱼文言文翻译
1. 古文 竭泽而渔 译文
【译文】(摘自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师用书)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课文助读资料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孟子·万章上》)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做了天子。
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我们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
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
2. 竭泽而渔的古文
成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成语解释: 竭:使……干涸;渔:打鱼。
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成语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 成语解释: 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成语解释: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
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3. 竭泽而渔的原文
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其中的典故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
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原文为: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现在侥幸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所以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成语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引申为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
4. 竭泽而渔 全文翻译
【汉语文字】竭泽而渔 【汉语拼音】jié zé ér yú 【英文翻译】kill/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词语解释】本意:把湖水排干来捕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看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字词解释】泽:池、湖。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 杀鸡取卵 【反义词】 从长计议 【哲理引申】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
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原文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出处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注释 竭:使干涸 渔:捕鱼 明年:第二年 焚:用火烧 薮(sǒu):指野草 田:通“畋”,打猎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所以这不是长久的方法。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
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5. 竭泽而渔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竭泽而渔”的意思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泽而渔的想法。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焚薮而田: 薮,林薮,指山林和湖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取卵: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反义词:
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现也形容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三思而行:反覆再三考虑,然后再做。
竭泽而渔的古文及意思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竭泽而渔”的意思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泽...
竭泽而渔的文言文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竭泽而渔”的意思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泽...
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
竭泽而渔是一个汉语成语,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出自《吕氏春秋·义赏》。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出自哪一篇文言文?
译文:“把池塘弄干了来捕鱼,怎能不获得鱼?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烧光了来打猎,怎能不获得野兽?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诈骗的方法,虽说现在可以苟且得利,以后就不能再得利了,达不是长久之计。”
文言文竭泽而渔含义
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反义词: 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现也形容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三思而行:反覆再三考虑,然后再做。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竭泽而渔 2. 古文 竭泽而渔 译文 【译文】(摘自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师用书)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
竭泽而渔文言文意思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 取之不留 余地 ,只图眼前 利益 ,不作长远打算。也 形容 反动 派对 人民的残酷 剥削 。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 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而 明年 无鱼。” 竭泽而渔的近义词: 杀鸡取卵 为了得到鸡蛋而把母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好处而损害长远...
请解释此文言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後将无复,非长术也。译文:“把池塘弄干了来捕鱼,怎能不获得鱼?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烧光了来打猎,怎能不获得野兽?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诈骗的方法,虽说现在可以苟且得利,以后...
竭泽而渔文言文答案
【文言知识】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参考译文】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
竭泽而渔文言文及翻译
《竭泽而渔》这篇文言文寓言深刻阐述了一种短视行为的后果。它告诉我们,如果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比如抽干湖水捕鱼,虽然短期内可能满载而归,但这种掠夺性的行为会导致第二年无鱼可捕,同样的,烧毁树林以求短暂的猎物,长远来看将无兽可猎。这样的欺骗和作假,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但终究不可...
竭泽而渔的而字是什么意思
竭泽而渔 [jié zé ér yú] 而,连词,表相承。竭:使…干涸。渔:捕鱼。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 注:“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