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所有朝代主要皇帝名称?
1. 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
63.宋仁 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1.夏朝 约公元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华夏族 禹
2.商朝 约公元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华夏族 汤
3.西周 约公元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华夏族 周文王姬昌
4.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华夏族 周平王姬宜臼
5.战国 前475-221年 华夏族
6.秦朝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华夏族 始皇帝嬴政
7.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高祖刘邦
8.新朝 9-23年 常安 陕西西安 汉族 王莽
9.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光武帝刘秀
10.三国 曹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魏文帝曹丕
11.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汉昭烈帝刘备
12.孙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汉族 吴大帝孙权
13.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晋武帝司马炎
14.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晋元帝司马睿
15.十六国 304-439 前赵(汉赵) 304-318 平阳 山西临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319-329 长安 陕西西安
16.成汉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17.前凉 314-363 姑臧 甘肃武威 汉族 高祖明王张寔
18.后赵 319-351 襄国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19.前燕 337-370 龙城 辽宁朝阳 鲜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20.前秦 351-394 长安 陕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符健
21.后秦 384-417 长安 陕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22.后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鲜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23.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肃榆中 鲜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
24.后凉 386-403 略阳 甘肃平凉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吕光
25.南凉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宁 鲜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乌孤
26.南燕 398-410 广固 山东益都 鲜卑族 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
27.西凉 407-421 酒泉 甘肃酒泉 汉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28.胡夏 407-431 统万城 陕西靖边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
29.北燕 407-436 和龙 辽宁朝阳 高句丽 燕惠懿帝高云
30.北凉 397-439 张掖 甘肃张掖 卢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31.*冉魏 350-352 邺城 河北临漳 汉族 武悼天王冉闵
32.*西燕 384-394 长子 山西长子 鲜卑族 济北王慕容泓
33.*西蜀(后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汉族 谯纵
34.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宋武帝刘裕
35.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齐高帝萧道成
36.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梁武帝萧衍
37.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陈武帝陈霸先
38.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鲜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39.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鲜卑族 魏孝静帝元善见
40.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鲜卑族 魏文帝元宝炬
41.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鲜卑族 齐文宣帝高洋
42.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鲜卑族 周孝闵帝宇文觉
43.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汉族 隋文帝杨坚
44.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唐高祖李渊
45.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梁太祖朱晃
46.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唐庄宗李存勖
47.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晋高祖石敬瑭
48.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汉高祖刘暠
49.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周太祖郭威
50.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高祖王建
51.后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高祖孟知祥
52.杨吴 892-937 扬州 江苏扬州 汉族 太祖杨行密
53.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苏南京 汉族 烈祖李昪
54.吴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汉族 武肃王钱鏐
55.闽国 893-945 长乐 福建福州 汉族 太祖王审知
56.马楚 896-951 长沙 湖南长沙 汉族 武穆王马殷
57.南汉 905-971 兴王府 广东广州 汉族 高祖刘龑
58.南平 907-963 荆州 湖北荆州 汉族 武信王高季兴
59.北汉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汉族 世祖刘崇
60.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汉族 太祖赵匡胤
61.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汉族 高宗赵构
62.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契丹族 太祖耶律阿保机
63.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64.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党项族 景帝李元昊
65.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66.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67.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汉族 明太祖朱元璋
68.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满族 清太宗皇太极
扩展资料:
皇帝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来说,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有1238个帝王(包括地方政权) 。称帝的有503个 ,称王或被称王的有735个。”
也就是说皇帝有503位,不排除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自立为帝的朱温、石敬瑭一流。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朝代
一、秦朝
1、秦始皇帝嬴政
2、二世皇帝嬴胡亥
3、秦王嬴子婴
二、西汉
1、太祖刘邦
2、孝惠皇帝刘盈
3、前少帝刘恭
4、后少帝刘弘
5、太宗刘恒
6、孝景皇帝刘启
7、世宗刘彻
8、孝昭皇帝刘弗陵
9、汉废帝刘贺
10、中宗刘询
11、高宗刘奭
12、统宗刘骜
13、孝哀皇帝刘欣
14、元宗刘衎
三、新朝
1、新皇帝王莽
四、玄汉
1、更始帝刘玄
五、赤眉汉
1、建世帝刘盆子
六、赵汉
1、汉嗣帝王郎
2、成家公孙述
七、东汉
1、世祖刘秀
2、显宗刘庄
3、肃宗刘炟
4、穆宗刘肇
5、孝殇皇帝刘隆
6、恭宗刘祜
7、前少帝刘懿
8、敬宗刘保
9、孝冲皇帝刘炳
10、孝质皇帝刘缵
11、威宗刘志
12、孝灵皇帝刘宏
13、后少帝刘辩
14、孝献帝刘协
八、三国魏
1、高皇帝曹腾
2、太皇帝曹嵩
3、太祖武皇帝曹操
4、高祖/文皇帝曹丕
5、烈祖/明皇帝曹睿
6、齐王曹芳
7、高贵乡公曹髦
8、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九、三国蜀
1、汉烈祖刘备
2、后主刘禅
十、三国吴
1、始祖孙坚
2、太祖孙权
3、废帝孙亮
4、太宗孙休
5、末帝孙晧
十一、西晋
1、高祖司马懿
2、世宗司马师
3、太祖司马昭
4、世祖司马炎
5、孝惠皇帝司马衷
6、赵王司马伦(篡位)
7、孝怀皇帝司马炽
8、孝愍皇帝司马邺
十二、东晋
1、中宗司马睿
2、肃宗司马绍
3、显宗司马衍
4、康皇帝司马岳
5、孝宗司马聃
6、哀皇帝司马丕
7、废帝司马奕
8、太宗司马昱
9、烈宗司马曜
10、安皇帝司马德宗
11、恭皇帝司马德文
十三、前凉
1、恒王张重华
2、哀王张曜灵
3、威王张祚
4、冲王张玄靓
5、悼王张天锡
十四、后凉
1、太祖吕光
2、隐王吕绍
3、灵帝吕纂
4、末主吕隆
十五、南凉
1、烈祖秃发乌孤
2、康王秃发利鹿孤
3、景王秃发傉檀
十六、西凉
1、太祖李暠
十七、北凉
1、文王段业
2、太祖渠蒙逊
3、哀王沮渠牧犍
十八、前赵
1、高祖刘渊
2、废帝刘和
3、烈宗刘聪
4、隐帝刘璨
5、襄宗刘曜
十九、后赵
1、高祖石勒
2、太祖石弘
3、正帝石虎
4、成帝石世
5、仁武帝石遵
6、兴武帝石鉴
7、末帝石袛
二十、前秦
1、高祖苻健
2、越厉王苻生
3、世祖苻坚
4、哀平帝苻丕
5、太宗苻登
6、越厉王苻生
二十一、后秦
1、太祖姚苌
2、高祖姚兴
3、末主姚泓
二十二、西秦
1、高祖乞伏乾归
2、太祖乞伏炽磐
3、厉武王乞伏暮末
二十三、前燕
1、高祖慕容皝
2、烈祖慕容隽
3、隐宗慕容暐
二十四、后燕
1、世祖慕容垂
2、烈宗慕容宝
3、开封公慕容详
4、赵王慕容麟
5、中宗慕容盛
6、高宗慕容熙
7、景宗慕容云
二十五、南燕
1、世宗慕容德
2、太祖慕容纳
3、文帝慕容超
二十六、北燕
1、太祖冯跋
2、昭成皇帝冯弘
二十七、成汉
1、太宗/李雄
2、哀帝李班
3、幽公李期
4、昭文帝李寿
5、归义侯李势
二十八、南朝宋
1、高祖刘裕
2、少帝刘义符
3、太祖刘义隆
4、废帝刘劭
5、世祖刘骏
6、前废帝刘子业
7、太宗刘彧
8、后废帝刘昱
9、顺皇帝刘准
二十九、南朝齐
1、太祖萧道成
2、世祖萧赜
3、前废帝萧昭业
4、后废帝萧昭文
5、高宗萧鸾
6、炀皇帝萧宝卷
7、和皇帝萧宝融
三十、南朝梁
1、高祖萧衍
2、临贺王萧正德
3、太宗萧纲
4、豫章王萧栋
5、武陵王萧纪
6、世祖萧绎
7、闵皇帝萧渊明
8、敬皇帝萧方智
9、废帝萧庄
三十一、西梁
1、中宗萧詧
2、世宗萧岿
3、惠宗萧琮
4、萧铣
三十二、南朝陈
1、高祖陈霸先
2、世祖陈蒨
3、废帝陈伯宗
4、高宗陈顼
5、后主陈叔宝
三十三、北朝北魏
1、太祖拓跋珪
2、太宗拓跋嗣
3、世祖拓跋焘
4、南安隐王拓跋余
5、高宗拓跋濬
6、显祖拓跋弘
7、高祖元宏
8、世宗元恪
9、肃宗元诩
10、殇皇帝元姑娘
11、幼主元钊
12、敬宗元子攸
13、废帝元晔
14、烈宗元恭
15、安定王元朗
16、显宗元修
三十四、北朝东魏
1、孝静皇帝元善见
三十五、北朝西魏
1、文皇帝元宝炬
2、废帝元钦
3、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三十六、北朝齐
1、高祖高欢
2、世宗高澄
3、显祖高洋
4、废帝高殷
5、孝昭皇帝高演
6、世祖高湛
7、后主高纬
8、安德王高延宗
9、幼主高恒
三十七、北朝周
1、太祖宇文泰
2、孝闵皇帝宇文觉
3、世宗宇文毓
4、高祖宇文邕
5、宣皇帝宇文赟
6、静皇帝宇文阐
三十八、隋朝
1、高祖杨坚
2、世祖杨广
3、恭皇帝杨侑
4、皇泰帝杨侗
5、秦王杨浩
三十九、唐朝
1、高祖李渊
2、太宗李世民
3、高宗李治
4、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武周代唐)
5、中宗李显
6、殇皇帝李重茂
7、睿宗李旦
8、玄宗李隆基
9、肃宗李亨
10、代宗李豫
11、德宗李适[kuo]
12、顺宗李诵
13、宪宗李纯
14、穆宗李恒
15、敬宗李湛
16、文宗李昂
17、武宗李炎
18、宣宗李忱
19、懿宗李漼
20、僖宗李儇
21、昭宗李晔
22、景宗李柷[zhù]
四十、大齐
1、宣武皇帝黄巢
四十一、五代后梁
1、太祖朱温
2、废帝朱友圭
3、末帝朱友贞
四十二、五代后唐
1、太祖李克用
2、庄宗李存勖
3、明宗李亶(李嗣源)
4、闵皇帝李从厚
5、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四十三、五代后晋
1、高祖石敬瑭
2、出皇帝石重贵
四十四、五代后汉
1、高祖刘暠(刘知远)
2、隐皇帝刘承佑
四十五、五代后周
1、太祖郭威
2、世宗柴荣
3、恭皇帝柴宗训
四十六、辽朝
1、太祖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2、太宗耶律德光
3、世宗耶律阮
4、穆宗耶律璟
5、景宗耶律贤
6、圣宗耶律隆绪
7、兴宗耶律宗真
8、道宗耶律洪基
9、恭宗耶律延禧
四十七、北辽
1、宣宗耶律淳
2、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3、英宗耶律术烈
四十八、西辽
1、德宗耶律大石
2、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3、仁宗耶律夷列
4、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5、末帝耶律直鲁古
6、恭帝屈出律
四十九、北宋
1、太祖赵匡胤
2、太宗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3、真宗赵恒
4、仁宗赵祯
5、英宗赵曙
6、神宗赵顼
7、哲宗赵煦
8、徽宗赵佶
9、钦宗赵桓
五十、南宋
1、高宗赵构
2、简宗赵旉
3、孝宗赵昚
4、光宗赵惇
5、宁宗赵扩
6、理宗赵昀
7、度宗赵禥
8、恭宗赵显
9、端宗赵昰
10、怀宗赵昺
五十一、西夏
1、太祖李继迁
2、太宗李德明
3、景宗李元昊
4、毅宗李谅祚
5、惠宗李秉常
6、崇宗李乾顺
7、仁宗李仁孝
8、桓宗李纯佑
9、襄宗李安全
10、神宗李遵顼
11、献宗李德旺
12、末帝李睍
五十二、大理
1、太祖段思平
2、文经帝段思英
3、圣慈文武帝段思良
4、至道广慈帝段思聪
5、应道帝段素顺
6、昭明帝段素英
7、宣肃帝段素廉
8、秉义帝段素隆
9、圣德帝段素真
10、天明帝段素兴
11、兴宗段思廉
12、上德帝段廉义
13、广安帝杨义贞
14、上明帝段寿辉
15、保定帝段正明
16、大中帝高升泰
17、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18、宪宗段正严
19、景宗段正兴
20、宣宗段智兴
21、享天帝段智廉
22、神宗天开帝段智祥
23、孝义帝段祥兴
24、天定贤王段兴智
五十三、金朝
1、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2、太宗完颜晟
3、熙宗完颜亶
4、废帝完颜亮
5、世宗完颜雍
6、章宗完颜璟
7、卫绍王完颜允济
8、宣宗完颜珣
9、哀宗完颜守绪
10、昭宗完颜承麟
五十四、元朝
1、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3、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4、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5、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6、晋宗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7、兴宗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8、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9、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
10、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1、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12、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五十五、明朝
1、太祖朱元璋
2、惠宗朱允炆
3、成祖朱棣
4、仁宗朱高炽
5、宣宗朱瞻基
6、英宗朱祁镇
7、代宗朱祁钰
8、宪宗朱见深
9、孝宗朱祐樘
10、武宗朱厚照
11、世宗朱厚熜
12、穆宗朱载垕
13、神宗朱翊钧
14、光宗朱常洛
15、熹宗朱由校
16、思宗朱由检
五十六、南明
1、安宗朱由崧
2、绍宗朱聿键
3、文宗朱聿鐭
4、昭宗朱由榔
五十七、清朝
1、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3、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4、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5、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6、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7、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8、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9、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0、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1、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2、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历代皇帝从秦始皇到溥仪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总共有302位皇帝,而这302位平均寿命为44岁。翻阅中国封建王朝历史资料,皇帝活过80岁的只有五位。
分别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89岁(公元1711——1799年)、南北朝梁武帝萧衍86岁(公元464——549年)、南宋高宗赵构81岁(公元1107——1187年)、元朝世祖忽必烈80岁(公元1215——1294年)、唐周武则天82岁(公元624——705年)。
在70岁以上的仅有12位,分别是:
十国楚武穆王马殷79岁(公元852——930年)、十国前蜀高祖王建72岁(公元847——918年)、五代南平高季兴71岁(公元858——928年)、十六国后燕高祖慕容垂71岁(公元326——396年)、十六国南燕高祖慕容德70(公元336——405年)。
汉武帝刘彻70岁(公元前156——前87年)、三国东吴孙权71岁(公元182——252年)、唐高宗李渊70岁(公元566——635年)、唐玄宗李隆基78岁(公元685——762年)、辽道宗耶律洪基70岁(公元1032——1101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代
一、秦朝
1、秦始皇帝嬴政
2、二世皇帝嬴胡亥
3、秦王嬴子婴
二、西汉
1、太祖刘邦
2、孝惠皇帝刘盈
3、前少帝刘恭
4、后少帝刘弘
5、太宗刘恒
6、孝景皇帝刘启
7、世宗刘彻
8、孝昭皇帝刘弗陵
9、汉废帝刘贺
10、中宗刘询
11、高宗刘奭
12、统宗刘骜
13、孝哀皇帝刘欣
14、元宗刘衎
三、新朝
1、新皇帝王莽
四、玄汉
1、更始帝刘玄
五、赤眉汉
1、建世帝刘盆子
六、赵汉
1、汉嗣帝王郎
2、成家公孙述
七、东汉
1、世祖刘秀
2、显宗刘庄
3、肃宗刘炟
4、穆宗刘肇
5、孝殇皇帝刘隆
6、恭宗刘祜
7、前少帝刘懿
8、敬宗刘保
9、孝冲皇帝刘炳
10、孝质皇帝刘缵
11、威宗刘志
12、孝灵皇帝刘宏
13、后少帝刘辩
14、孝献帝刘协
八、三国魏
1、高皇帝曹腾
2、太皇帝曹嵩
3、太祖武皇帝曹操
4、高祖/文皇帝曹丕
5、烈祖/明皇帝曹睿
6、齐王曹芳
7、高贵乡公曹髦
8、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九、三国蜀
1、汉烈祖刘备
2、后主刘禅
十、三国吴
1、始祖孙坚
2、太祖孙权
3、废帝孙亮
4、太宗孙休
5、末帝孙晧
十一、西晋
1、高祖司马懿
2、世宗司马师
3、太祖司马昭
4、世祖司马炎
5、孝惠皇帝司马衷
6、赵王司马伦(篡位)
7、孝怀皇帝司马炽
8、孝愍皇帝司马邺
十二、东晋
1、中宗司马睿
2、肃宗司马绍
3、显宗司马衍
4、康皇帝司马岳
5、孝宗司马聃
6、哀皇帝司马丕
7、废帝司马奕
8、太宗司马昱
9、烈宗司马曜
10、安皇帝司马德宗
11、恭皇帝司马德文
十三、前凉
1、恒王张重华
2、哀王张曜灵
3、威王张祚
4、冲王张玄靓
5、悼王张天锡
十四、后凉
1、太祖吕光
2、隐王吕绍
3、灵帝吕纂
4、末主吕隆
十五、南凉
1、烈祖秃发乌孤
2、康王秃发利鹿孤
3、景王秃发傉檀
十六、西凉
1、太祖李暠
十七、北凉
1、文王段业
2、太祖渠蒙逊
3、哀王沮渠牧犍
十八、前赵
1、高祖刘渊
2、废帝刘和
3、烈宗刘聪
4、隐帝刘璨
5、襄宗刘曜
十九、后赵
1、高祖石勒
2、太祖石弘
3、正帝石虎
4、成帝石世
5、仁武帝石遵
6、兴武帝石鉴
7、末帝石袛
二十、前秦
1、高祖苻健
2、越厉王苻生
3、世祖苻坚
4、哀平帝苻丕
5、太宗苻登
6、越厉王苻生
二十一、后秦
1、太祖姚苌
2、高祖姚兴
3、末主姚泓
二十二、西秦
1、高祖乞伏乾归
2、太祖乞伏炽磐
3、厉武王乞伏暮末
二十三、前燕
1、高祖慕容皝
2、烈祖慕容隽
3、隐宗慕容暐
二十四、后燕
1、世祖慕容垂
2、烈宗慕容宝
3、开封公慕容详
4、赵王慕容麟
5、中宗慕容盛
6、高宗慕容熙
7、景宗慕容云
二十五、南燕
1、世宗慕容德
2、太祖慕容纳
3、文帝慕容超
二十六、北燕
1、太祖冯跋
2、昭成皇帝冯弘
二十七、成汉
1、太宗/李雄
2、哀帝李班
3、幽公李期
4、昭文帝李寿
5、归义侯李势
二十八、南朝宋
1、高祖刘裕
2、少帝刘义符
3、太祖刘义隆
4、废帝刘劭
5、世祖刘骏
6、前废帝刘子业
7、太宗刘彧
8、后废帝刘昱
9、顺皇帝刘准
二十九、南朝齐
1、太祖萧道成
2、世祖萧赜
3、前废帝萧昭业
4、后废帝萧昭文
5、高宗萧鸾
6、炀皇帝萧宝卷
7、和皇帝萧宝融
三十、南朝梁
1、高祖萧衍
2、临贺王萧正德
3、太宗萧纲
4、豫章王萧栋
5、武陵王萧纪
6、世祖萧绎
7、闵皇帝萧渊明
8、敬皇帝萧方智
9、废帝萧庄
三十一、西梁
1、中宗萧詧
2、世宗萧岿
3、惠宗萧琮
4、萧铣
三十二、南朝陈
1、高祖陈霸先
2、世祖陈蒨
3、废帝陈伯宗
4、高宗陈顼
5、后主陈叔宝
三十三、北朝北魏
1、太祖拓跋珪
2、太宗拓跋嗣
3、世祖拓跋焘
4、南安隐王拓跋余
5、高宗拓跋濬
6、显祖拓跋弘
7、高祖元宏
8、世宗元恪
9、肃宗元诩
10、殇皇帝元姑娘
11、幼主元钊
12、敬宗元子攸
13、废帝元晔
14、烈宗元恭
15、安定王元朗
16、显宗元修
三十四、北朝东魏
1、孝静皇帝元善见
三十五、北朝西魏
1、文皇帝元宝炬
2、废帝元钦
3、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三十六、北朝齐
1、高祖高欢
2、世宗高澄
3、显祖高洋
4、废帝高殷
5、孝昭皇帝高演
6、世祖高湛
7、后主高纬
8、安德王高延宗
9、幼主高恒
三十七、北朝周
1、太祖宇文泰
2、孝闵皇帝宇文觉
3、世宗宇文毓
4、高祖宇文邕
5、宣皇帝宇文赟
6、静皇帝宇文阐
三十八、隋朝
1、高祖杨坚
2、世祖杨广
3、恭皇帝杨侑
4、皇泰帝杨侗
5、秦王杨浩
三十九、唐朝
1、高祖李渊
2、太宗李世民
3、高宗李治
4、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武周代唐)
5、中宗李显
6、殇皇帝李重茂
7、睿宗李旦
8、玄宗李隆基
9、肃宗李亨
10、代宗李豫
11、德宗李适[kuo]
12、顺宗李诵
13、宪宗李纯
14、穆宗李恒
15、敬宗李湛
16、文宗李昂
17、武宗李炎
18、宣宗李忱
19、懿宗李漼
20、僖宗李儇
21、昭宗李晔
22、景宗李柷[zhù]
四十、大齐
1、宣武皇帝黄巢
四十一、五代后梁
1、太祖朱温
2、废帝朱友圭
3、末帝朱友贞
四十二、五代后唐
1、太祖李克用
2、庄宗李存勖
3、明宗李亶(李嗣源)
4、闵皇帝李从厚
5、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四十三、五代后晋
1、高祖石敬瑭
2、出皇帝石重贵
四十四、五代后汉
1、高祖刘暠(刘知远)
2、隐皇帝刘承佑
四十五、五代后周
1、太祖郭威
2、世宗柴荣
3、恭皇帝柴宗训
四十六、辽朝
1、太祖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2、太宗耶律德光
3、世宗耶律阮
4、穆宗耶律璟
5、景宗耶律贤
6、圣宗耶律隆绪
7、兴宗耶律宗真
8、道宗耶律洪基
9、恭宗耶律延禧
四十七、北辽
1、宣宗耶律淳
2、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3、英宗耶律术烈
四十八、西辽
1、德宗耶律大石
2、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3、仁宗耶律夷列
4、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5、末帝耶律直鲁古
6、恭帝屈出律
四十九、北宋
1、太祖赵匡胤
2、太宗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3、真宗赵恒
4、仁宗赵祯
5、英宗赵曙
6、神宗赵顼
7、哲宗赵煦
8、徽宗赵佶
9、钦宗赵桓
五十、南宋
1、高宗赵构
2、简宗赵旉
3、孝宗赵昚
4、光宗赵惇
5、宁宗赵扩
6、理宗赵昀
7、度宗赵禥
8、恭宗赵显
9、端宗赵昰
10、怀宗赵昺
五十一、西夏
1、太祖李继迁
2、太宗李德明
3、景宗李元昊
4、毅宗李谅祚
5、惠宗李秉常
6、崇宗李乾顺
7、仁宗李仁孝
8、桓宗李纯佑
9、襄宗李安全
10、神宗李遵顼
11、献宗李德旺
12、末帝李睍
五十二、大理
1、太祖段思平
2、文经帝段思英
3、圣慈文武帝段思良
4、至道广慈帝段思聪
5、应道帝段素顺
6、昭明帝段素英
7、宣肃帝段素廉
8、秉义帝段素隆
9、圣德帝段素真
10、天明帝段素兴
11、兴宗段思廉
12、上德帝段廉义
13、广安帝杨义贞
14、上明帝段寿辉
15、保定帝段正明
16、大中帝高升泰
17、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18、宪宗段正严
19、景宗段正兴
20、宣宗段智兴
21、享天帝段智廉
22、神宗天开帝段智祥
23、孝义帝段祥兴
24、天定贤王段兴智
五十三、金朝
1、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2、太宗完颜晟
3、熙宗完颜亶
4、废帝完颜亮
5、世宗完颜雍
6、章宗完颜璟
7、卫绍王完颜允济
8、宣宗完颜珣
9、哀宗完颜守绪
10、昭宗完颜承麟
五十四、元朝
1、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3、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4、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5、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6、晋宗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7、兴宗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8、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9、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
10、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1、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12、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五十五、明朝
1、太祖朱元璋
2、惠宗朱允炆
3、成祖朱棣
4、仁宗朱高炽
5、宣宗朱瞻基
6、英宗朱祁镇
7、代宗朱祁钰
8、宪宗朱见深
9、孝宗朱祐樘
10、武宗朱厚照
11、世宗朱厚熜
12、穆宗朱载垕
13、神宗朱翊钧
14、光宗朱常洛
15、熹宗朱由校
16、思宗朱由检
五十六、南明
1、安宗朱由崧
2、绍宗朱聿键
3、文宗朱聿鐭
4、昭宗朱由榔
五十七、清朝
1、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3、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4、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5、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6、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7、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8、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9、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0、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1、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2、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皇帝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来说,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有1238个帝王(包括地方政权) 。称帝的有503个 ,称王或被称王的有735个。”
也就是说皇帝有503位,不排除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自立为帝的朱温、石敬瑭一流。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
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领袖。皇帝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皇帝”这个名称,在中国,是秦始皇最先确定,也是他最先使用的。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
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时间内,共产生了230位皇帝。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最末一个皇帝是宣统帝。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帝,在位62年。中国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明朝的明光宗,在位仅1个月,另说:一为汉刘协在位27天、二为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1天。
我们在此选择了10位各有特色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皇帝,作一介绍。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雍正帝、光绪帝。这10位皇帝涉及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七个大的朝代。
中国古代皇帝的档案文献资料,极为丰富。这里只能作最粗线条的介绍。
一 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岁。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却是很不幸的。他的不幸与他父亲的不幸遭遇,有着直接关系。他的父亲是秦国的公子,叫异人,后来改名叫子楚。异人的祖父是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异人的父亲是秦国的太子安国君。异人虽然生在富贵的国王之家,但就在他十五六岁时,却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
中国那时是“战国七雄”争霸的时期,这七雄是秦、赵、魏、韩、楚、燕、齐七个大国。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相互制约,往往把自己的兄弟、儿子或孙子送到别国作抵押。这些被抵押的人质,就叫做“质子”。
质子异人的日子很难熬。他虽然是秦国太子的儿子,可是他的兄弟太多,有20多人,他又居中,将来很难接班。同时,秦国在各国当中又不讲信义。因此,在赵国,人家也不把他当回事儿。有一段时间,他的经济来源断绝,生活十分困窘。这时,他的命运降到了人生的最低点。然而,恰在此时,他遇到了大商人吕不韦,他的劣运从此有了巨大转机。
吕不韦是个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他很有政治远见。他从穷愁潦倒的异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曙光。他潜意识里深深感到,这位落难他国的公子异人,是一个难得的奇货,可以用他来囤积居奇。于是,他决定在异人身上预先投资,弃商从政,去干建国立君的大事。
吕不韦拿出500金送给异人,又携带500金到秦国去游说。他在秦国游说很成功,异人终于当上了太子。回国后,他又把他的能歌善舞的美妾赵姬,配给了异人。过了10个月,生下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的名字叫嬴政
嬴政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直到他的父亲异人做了太子,他才随母回到了秦国。这之后,嬴政的祖父死,其父异人即位。在嬴政13岁时,其父异人死,嬴政便即位了,是为秦王。尊母赵姬为太后。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夫。国事都是吕不韦说了算。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举行了成年加冠典礼。从此,他便开始亲政,执掌政权了。这位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国君,迅速平定叛乱,幽禁太后。次年,罢黜专横跋扈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自杀。提拔重用李斯,并确定了统一天下的决策。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终于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数倌曛詈罡罹荨⒄铰也灰训幕炻曳渍�木置妫�ǔ闪酥泄��飞系谝桓鐾骋坏摹⒍嗝褡宓摹⒆ㄖ浦饕宓闹醒爰�ǖ墓�摇?nbsp;
自此,秦王政称号皇帝。皇帝是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此后,皇帝一词就取代了王,而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有名称了。秦王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即秦始皇。
作者: 221.2.37.* 2005-7-22 20:10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十大杰出皇帝
秦始皇为了使其江山永固,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他废除了封建制,实行了郡县制。他认为,在各地分封侯王,形同设立小国,对中央集权不利。为此,他下令废止分封,而在中国首次实行了郡县制。全国分设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或亭,乡下设里。郡设郡守,县设县令,乡有三老,亭有亭长,里有里宰。
中央国家机关,设立了三公九卿之制。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庞大完整的官僚体系,最高权力归皇帝所有。这是秦始皇的首创。
他又下令统一全国的法律制度。主要的是三大统一,即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是因为各诸侯国原来都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现在全国统一,货币必须一致。特规定,货币使用外圆内方的秦钱,逐步淘汰原各诸侯国的布、刀型的异型钱。统一度量衡,是把原来秦国使用的度量衡,硬性推行到全国。统一文字,原来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不统一,现在规定官方文字一律使用小篆。当然,民间流行的仍然是秦隶。这三大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稳定,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这是秦始皇对历史的一大贡献。
为使江山永固,他又把原六国富豪12万户,一律迁到首都咸阳附近,以便监督,控制。
同时,他又下令在全国收缴兵器。各地不敢怠慢,各色兵器纷纷运至咸阳。兵器都是由青铜制成的。堆积如山的兵器,重达数百万斤。这么多的青铜兵器,如何处置呢?他忽发奇想,何不把它们铸成几个大铜人,置于宫前。此时,恰好传来一则民间故事,说是在临洮显现了12个奇特的又高又大的夷狄怪人。而这一年,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一年,夷狄怪人的出现,被视为吉兆。因此,他顺势下令销毁兵器,铸造了12个大铜人。因为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泛称为金,所以大铜人,又被称为大金人,叫做金狄。现在猜想,这个金狄,大概就是深眼窝、大鼻子的中亚一带人的形象。这使它披上了神秘莫测的光环。据说,每个铜人重达24万斤。12个,用铜288万斤。这12个大金人,都置于咸阳宫前,以显示秦始皇的威严。世事沧桑,它们早已不复存在了。收缴兵器,秦始皇的初衷是使天下长治久安,但是,天下却没有安定。这主要是因为他大兴土木。
他大造骊山陵墓。13岁即位,就动工修建。全国统一后,又调发役夫徒隶70余万人,大肆修建,耗时38年。直到秦始皇死,陵墓工程尚未完工。现在此墓叫秦始皇帝陵,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此陵的主墓尚未发掘,其周围的附属地带进行了部分发掘。已出土5万余件文物,其中多有罕见之精品,如铜马车等。尤其令世人瞩目的是兵马俑坑的发现,法国总统希拉克惊羡地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他大修万里长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骚扰,他下令修筑长城。修筑长城的100余万民工,都是人民服的徭役。他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中经阴山,东跨鸭绿江,直达今朝鲜境内清川江的临海处。长达万里,故叫万里长城。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
他大搞“焚书坑儒”。焚书,他为了统一思想、钳制人口,下令把凡不是秦记的书,凡不是博士官所需要的书,全部烧掉。这是一场文化浩劫;坑儒,他认为儒生乱发议论,妖言惑众,就亲自圈点了460余人一律杀掉。这是压制言论的残酷手段。由此,“焚书坑儒”便成了毁灭文化、摧残士子的代名词。他不顾人民死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积怨很深。而他自己则贪生怕死,一直梦想长生不死,到处求长生不死药。但他终至病死于出游的途中。
二 汉武帝
秦朝只延续了两朝,秦二世而亡。继起的是汉朝,第一个皇帝是刘邦。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岁。他的父亲是景帝刘启,祖父是文帝刘恒,曾祖父是高祖刘邦。他4岁立为胶东王,7岁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岁的刘彻登基,是为武帝。他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计54年。
作者: 221.2.37.* 2005-7-22 20:10 回复此发言
--------------------------------------------------------------------------------
3 中国十大杰出皇帝
景帝对太子刘彻的教育,有他特殊的想法。为了把太子刘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给他特意选配了一位儒学大师卫绾。本来汉初至今,在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下,几代君主都无一例外地提倡黄帝、老子之学,主张清静无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面对纷乱的国内外现状,隐隐感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他很有远见地开始寄希望于儒家学说。为此,他决定把对儒家学说有着深湛修养的、为人行为端正的卫绾,选作太子刘彻的老师。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刘彻是个好学上进的皇太子。他的兴趣十分广泛。他学黄老,习儒术,调丝竹,作辞赋和舞刀剑。他胸襟开阔,广结良友。他作为皇太子,平时学习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观察大臣的举止言行。为将来顺利接班,他作着全面的准备。公元前141年,他16岁,景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冠礼。加冠典礼的举行,说明皇太子可以有资格有能力独立掌权了。不料,在冠礼之后,景帝突患重病死去。当日,皇太子刘彻即位,君临天下,是为武帝。
16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为国效力,一展才华。武帝胸中有数。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举贤。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武帝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他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须特别提到的一件事是,他从中选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为了刻苦攻读,他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慑服。在其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策问的当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他要以儒家学说治国了。后来,经他的老师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批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朝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为了选拔通晓儒经的学士,武帝想了很多办法。有察举选拔,天子征召,上书自荐和设立太学等。武帝选人用才,不拘门第,不论辈分。这就使许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这对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关键作用。
武帝下令修增汉律,对各级官吏严加管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以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汗高祖刘邦,实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设立了9个诸侯国。封国的诸侯王,权势很大。他们在本国有人事权、财政权,甚至有部分的军事权。他们逐渐闹起独立来。景帝时,吴楚七国终于叛乱。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诸侯国强大的势力终究是块心病。武帝想解决这个难题。
大臣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其主要内容是,在诸侯国内,诸侯王虽有几十个王子,原来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现下令,推恩各诸侯王,可以在其国内用自己的领土,分封王侯。这样,大诸侯国就自然分解为几十个小国了。表面上恩及他们,实则是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个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帝采纳大臣桑弘羊的建议,决定统一货币。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郡国原有旧钱一律收回销毁。铸币权归中央所有,统一发行五铢钱。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作者: 221.2.37.* 2005-7-22 20:10 回复此发言
--------------------------------------------------------------------------------
4 中国十大杰出皇帝
武帝重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的侵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强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从此逐渐衰落。汉朝北部边境10余年没有发生战争。
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1000余公里,后人称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
武帝于公元前87年病逝。
三 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生于599年,病死于649年,死时50岁。18岁,随父李渊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炀帝。19岁,随父攻进隋朝首都长安,灭隋,立唐。李渊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封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为齐王。27岁,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民,弑弟李元吉。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是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作者: 221.2.37.* 2005-7-22 20:10 回复此发言
--------------------------------------------------------------------------------
5 中国十大杰出皇帝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嫁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一共有24个皇帝。下面就是宋朝了。
四 宋太祖
宋太祖,名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960年,34岁登基,当了皇帝。在位近16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他的皇位,不是继承得来的,也不是起义夺来的,而是异姓发动政变抢来的。这个政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原为五代时后周的一位重臣,握有朝廷的军政大权。后周世宗死,7岁的小儿即位。第二年,国都开封传言,北方契丹犯边。大将军赵匡胤得旨,亲率大兵出城御敌。大军走到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就停下了,当晚驻扎在这里。经过他的周密筹划,第二天,官兵在他身上加披象征皇帝的黄袍,一律推举他为皇帝。他就这样当了皇帝。“陈桥兵变”是不流血的兵变。其本身无所谓对错,主要是看宋太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宋太祖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从而,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这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为了实现全国统一,他高瞻远瞩,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不动声色地玩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把戏。
这要从唐朝的藩镇割据说起。而藩镇的出现,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唐朝先在沿边地区设立节度使。节度使的权限很大,总揽各州的军政大权。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对投降的叛乱分子,立即授以节度使名号,仍令其照旧统领旧部、就地。他们的属地逐渐变成了一个个小独立王国,被称作藩镇。
藩镇权势渐大,不听中央指挥,各自独立。这就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是从唐代宗时[762年]开始的。自此以后,中国陷入了长达200多年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局面,都是节度使专权,从而导致藩镇割据造成的。赵匡胤即位之后,曾同政治家赵普谈了一次话。他虚心地问道,我想平定天下长久不息的战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赵普诚恳地回答,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对方镇的节度使,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精兵。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宋太祖豁然开朗。
“杯酒释兵权”,就是他实施的第一个步骤。有一天,他专门宴请几位重臣。酒酣耳热之际,他说道,人生在世,无非是享受荣华富贵,并使子孙过上好日子。你们何不交出兵权,购置田宅,饮酒作乐,安度晚年呢?大臣们一听,全都明白了。第二天,他们就都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兵权。宋太祖授给他们有职无权的高官,让他们在酒池肉林中度日。就这样,宋太祖不费一刀一枪,就收回了兵权。
作者: 221.2.37.* 2005-7-22 20:10 回复此发言
--------------------------------------------------------------------------------
6 中国十大杰出皇帝
为了使军权高度集中,宋太祖又创造了行之有效的“更戍法”。所谓“更戍法”,就是中央的禁军,要按期轮流到各地戍守。将领也要经常调换,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兵”。这就造成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局面。将兵之间生疏,有利于防止军队叛变。历史证明,这一方法,是防止军阀割据的成功举措。
宋太祖又针对当时的周边形势,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南,指的是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对他们采取了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他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迅速地灭掉了几个小朝廷,实现了南方一统。而对投降的国主,一律封以有名无实的高官,使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而换来的却是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皇帝。有一次,有一个臣子立了大功,应予提拔,授给官职。但是,赵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给他升官。直言敢谏的大臣赵普上奏,请皇帝批准给该人升官。宋太祖想,你啥事都管,这次我就是不答应你。看你怎么办。他带点挑衅意味地对赵普说,我就是不想给他升官,有法你想去!赵普不急不躁地答道,刑,是用来治罪的;赏,是用来奖功的。这是古今的道理。况且,刑罚是国家的刑罚,不是陛下你个人的刑罚。怎么能从个人的喜怒出发,想怎样就怎样呢!
这就是说,陛下你应该讲原则,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一席话,说的宋太祖自知理亏,但奈于情面,他一言没发,站起来就回宫了。可是,固执的赵普却紧追不舍。宋太祖入宫,他就立在门外等候。出以公心的赵普,很有你不批准,今天就不善罢甘休之意。宋太祖一看,也没有办法,是自己不对,就批准了他的要求。
宋太祖终于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愿望。他经过了16年艰苦的南征北战,才结束了从安史之乱到十国纷争的200余年的割据局面。这是他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贡献。
宋朝之后是元朝。
五 元太祖
元太祖,名铁木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162年出生。22岁,第一次称汗,是为蒙古乞颜部可汗。1206年,45岁的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1227年,66岁病逝。
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之一,是由于他的努力,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在他之前的数百年间,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统属,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铁木真,是铁匠的意思。铁木真的父亲叫也速该,是蒙古一个部落的首领。铁木真的母亲是月伦夫人。铁木真9岁时,他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铁木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也速该的部众,纷纷离散而去。月伦夫人和几个儿子孤立无援,陷入困顿之中。而其对立面泰赤乌贵族,对其发难,也抛弃了他们。铁木真兄弟在苦难中逐渐长大成人。泰赤乌贵族认为,铁木真很危险,对他心存恐惧,想尽早除掉他。他们派许多兵,到处搜捕铁木真。铁木真在森林里躲藏了10多天,终于脱逃。少年的苦难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
铁木真牢记他的仇敌,一是杀父的塔塔儿人,一是害己的泰赤乌人。为了报仇,他想到了联合克烈部的脱里汗。这个汗,后来称王汗。他们有联合的基础,就是塔塔儿人是他们的共同敌人。而且,铁木真的父亲,也是脱里汗的“安答”,即盟友。但是克烈部地广人众,而且脱里汗又是父辈,要想同人家结盟,必须态度诚恳,谦恭。此时的铁木真,已经具备了政治家的素质。他经过深思熟虑,对脱里汗谦卑地说:“你是我
最早海禅让制的:黄帝、炎帝、尧舜禹。
夏:启、桀(亡国)商:汤、纣(亡国)西周:武王、成王、幽王(亡国)
东周:无 秦:始皇 西汉:刘邦 文帝 景帝 刘彻 东汉:刘秀 三国:无
西晋:无 东晋:无 南北朝:无 隋:文帝 炀帝 唐:李世民 武则天 李隆基
五代十国:无 辽:耶律阿保机 耶律隆绪 金:完颜阿骨打 元:忽必烈
明:朱元璋 朱棣 崇祯 清:努尔哈赤 皇太极 福临 康熙 雍正 乾隆 光绪
中国494位皇帝顺序表 都有哪些皇帝
28、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9、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30、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31、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32、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33、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介绍?
一、朝代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名字和朝代
、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 晋穆帝(司马蚺)、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
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及皇帝
16.成汉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17.前凉 314-363 姑臧 甘肃武威 汉族 高祖明王张寔 18.后赵 319-351 襄国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19.前燕 337-370 龙城 辽宁朝阳 鲜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20.前秦...
有谁知道古代的朝代皇帝的名字
古代朝代皇帝的名字... 古代朝代皇帝的名字 展开 我来答 6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清风福地 2011-07-12 · TA获得超过13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时间及历代皇帝名及年号、庙号名称?
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朝 始皇帝 嬴政 二世皇帝 嬴胡亥 三世皇帝 嬴子婴 西汉 太祖高皇帝 刘邦 孝惠皇帝 刘盈 前少帝 刘恭 后少帝 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 刘恒 孝景皇帝 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 刘彻 孝昭皇帝 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中宗孝宣皇帝 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 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 刘骜 孝哀皇帝 刘欣 元...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起讫年及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 请列表回答
朝代简介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
中国历代王朝中的十六国各是什么,皇帝名称?
百度百科有详细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50050.htm 十六国君主列表 成汉 始祖 景帝 李特 303年 秦文王 李流 303年 太宗 武帝 李雄 303年-334年 哀帝、戾太子 李班 334年 邛都县幽公 李期 334年-338年 中宗 昭文皇帝 李寿 338年-343年 归义侯 李势 343年-347年 范贲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开国皇帝?
秦汉至三国 秦朝始皇帝嬴政 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史记》记为汉高祖】新朝皇帝王莽 玄汉皇帝更始帝刘玄 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 西晋至十六国 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 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前赵(汉赵)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后赵太祖明皇帝石勒 成...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及皇帝顺序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