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颔联的“引”与“衡”两字的含义是什么?
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登岳阳楼: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抒发作者遇难呈祥、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引”:有“引领”、“带走”之意。(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
“衔”:用嘴叼着,有“送来”之意。(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的月亮。)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颔联的“引”与“衡”两字的含义是什么?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引领”、“带走”之意。(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衔”:用嘴叼着,有“送来”之意。(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的月亮。)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第二联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两个字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
“雁引愁心去”一句,有一个字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进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作者: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在高入云间的楼...
谁知道李白的那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结合全诗回答...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一首描绘壮丽景色与诗人情感的佳作。诗中,李白巧妙地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手法,不直接写楼高,而是通过周围景象的描绘展现岳阳楼的巍峨。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通过“尽”、“迥”、“开”展现广阔视野,侧面表现出楼的高耸。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象是哪几个词
洞庭湖的阔大雄浑,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豪迈飘逸**。颔联中的“引”“衔”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雁和君山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高兴舒畅的心情。以上为部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意象,还有其他更多的意象值得探讨。
语文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颔联好在哪里?
你好!“雁引愁心去”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衔”字而境界全出,诡谲纵逸,诙谐风趣。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两诗如何通过写景抒发作者情感?
而《夏十二登岳阳楼》则将诗人置于自然景观的幕后,雁儿衔愁、月出山口,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趣。首联以楼周围的宏大景色为衬托,颔联以雁和月的动态赋予景物情感,颈联则通过醉酒后的幻象,进一步强化楼高的感觉。尾联的凉风与衣袖飘舞,表达了诗人洒脱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两诗虽然都以岳阳楼为载体...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对比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
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