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的地图,要很详细的那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求日本战国地图(需详细到各国郡县)

http://hi.baidu.com/charles_ri_lee/album/item/b859facb60fd013bbf09e610.html?isnew=1#IMG=5692a03fc25165c455e7237f
到这里看看吧,比较全的

同求一份!!!

日本的各种战国地图如下:

扩展资料

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

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扩展资料:

1、时代特征: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向近代过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统一,前武家时期政治制度转变为后武家型。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倾向出现。民众有了自觉意识。思想上更加开放自由。

2、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

参考资料:日本战国-百度百科



日本战国{1560年}地图如下:

公元1467年,随着应仁之乱、享德之乱(中国习惯称之为永享之乱)的爆发,战国的大幕拉开。日本当时的分为东西两大阵营,从上图中的地理形势上,我们可以看出控制东京方面的西军在形式上具有压倒性的实力,东军则完全处于劣势。不过在当时的东军中,比如武田,上杉,今川等关东大名们都在后来,成为了这个时代(战国)的风云人物。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战国时代(公元1467年~公元1615年)在日本历史上一个最混乱,最受欢迎的时代。

扩展资料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织田信长(1534年7月2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胜幡城,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另外两个为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将日本的战国乱世彻底打破。

原本是尾张国的小大名,后于桶狭间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日本,后通过拥护足利义昭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逐渐控制京都,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战国



当时六十多国分别分布於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内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带之五国,又称「畿内」(きない)(Kinai):  

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しちどう)(Shichi-Dou)分为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阳道及山阴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势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国(十区):  

虾夷(北海道)  

东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国:  

美浓、上野、下野、飞驒、近江、信浓  

东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国:  

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北陆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国:  

越后、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贺、若狭  

山阳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you-dou)共七国:  

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  

山阴道(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国:  

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国:  

纪伊、淡路、阿波、赞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国:  

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萨摩、对马、壹岐  

虾夷(えぞ) (Ezo):属北海道。现在之北海道地区。大和政权统治以外之地,以中国「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著爱奴人之居地。镰仓时代向北缩少,后来退至渡岛半岛及津轻半岛一带。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后分为渡岛(おしま)(Oshima)、后志(しりへし)(Shiriheshi)、胆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shikari)、天盬(てしほ)(Teshiho)、北见(きたみ)(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胜(とかち)(Tokachi)、钏路(くしろ)(Kushiro)、根室(ねもろ)(Nemoro)及千岛(ちしま)(Chishima)十一国/区。  

陆奥国(むつ)(Mutsu):属东山道。俗称奥州。现在之福岛、宫城、岩手、青森、秋田诸县,总石高大约167万石(根据庆长年间之检地)。九世纪时与虾夷半分,大化革新后以后白河以北之地称「道奥」(道之奥),意即「道路远奥之地」。律令制时代改称陆奥;元明天皇和铜五年(712)分为陆奥、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分为陆奥、陆中、岩代、磐城。  

出羽国(でわ)(Dewa):属东山道。俗称羽州。石高约3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形、秋田县。远征虾夷族阿倍比罗夫后开拓而成,分属道奥、越国,和铜元年(708)脱离越后国,和铜五年(712)自成一国,外加最上、置赐两郡。室町时代属关东管领管辖。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后二国。最后演化为山形、秋田县。  

越中国(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属北陆道。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富山县。古代越国(こし, Koshi))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大宝二年(702),拥越后国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为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与新川县合并为石川县,明治16年再独立为富山县。  

越前国(えちぜん)(Echi-zen):属北陆道。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福井县东北部。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七世纪后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贺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贺郡、 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构成越前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敦贺、足羽、福井县分置。  

越后国(えちご)(Echi-go):属北陆道。石高约3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新潟县。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大宝二年(702),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划为越中国;和铜元年(708)分为越后、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改名新潟县。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2楼

佐渡国(さど)(Sado):属北陆道。石高约1万7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佐渡全境。初见载於文武天皇四年(700),古代越国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后属越后国,天平胜宝四年(752)再分。废藩置县后,曾改称佐渡、相川县,最后编入新潟县。  

加贺国(かが)(Kaga):属北陆道。现在之石川县南部。俗称加州、贺州。石高约35万石(庆长时)。古属越国。大化改新时编入越前国。弘仁十四年(823)拥加贺郡及江沼郡为加贺国。室町时代一向一揆之热门地。废藩置县后,明治十六年,与能登国合为石川县。  

能登国(のと)(Noto):属北陆道。俗称能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石川县北部半岛。古代之能登?羽咋二国,属越前国。养老二年(718),从越前国拥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圣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与越中国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再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与七尾县,於同五年为石川县之一部。  

若狭国(わかさ)(Wakasa):属北陆道。俗称若州。石高约8万5千石。现在福井县西南部。古属越国,为交通要道。  

常陆国(ひたち)(Hitachi):属东海道。俗称常州。石高约5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茨城县全境。大化改新后自道奥国独立,并合高、久自、仲、新治、筑波、茨城六国统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后茨城与新治分离。明治八年合并,占茨城县北、东部。  

上总国(かずさ)(Kazu-sa):属东海道。俗称上总。石高约38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南部。古称总国之一,曾称上狭。大化改新,养老二年(718),与下总国、安房国分立。天平十三年(741)再与安房国并合。天平宝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下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下总国(しもうさ)(Shimou-sa):属东海道。俗称下总。石高约40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北部。大化改新后,与上总国、安房国分立。明治年间,与上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安房国(あわ)(A-wa):属东海道。俗称房州。石高约43万石。现在之千叶县最南部。大化改新,养老二年(718),与上总国分立,拥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长狭郡。天平十三年(741)再与上总国并合。天平宝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上总、下总再次合为千叶县。为捕鲸业主要地。  

上野国(こうずけ)(Kou-zuke):属东山道。俗称上州。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群马县。古代与下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上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古代东国经营之重点;古代牧马名产地。废藩置县后分为七个县,明治9年合为群马县。  

下野国(しもつけ)(Shimo-tsuke):属东山道。俗称下州。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栃木县。古代与上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下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栃木、宇都宫两县,同九年统合为栃木县。  

武藏国(むさし)(Musashi):属东海道,俗称武州。石高约6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东京、崎玉县全境、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全境。古代无邪志国、胸刺国、知夫国之国。大化改新后合为一国。初属东山道,宝龟二年(771),入属东海道。镰仓时代,成为关东八国之一。废藩置县后,分置八县,最后合归为崎玉县、东京府、神奈川县。  

相模国(さがみ)(Sagami):属东海道,俗称相州。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神奈川县大部分地区。古代相武、师长两国与镰仓别之地,大化改新后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后,小田原、足柄县并入神奈川县。  

伊豆国(いず)(I-zu):属东海道,俗称豆州。石高约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东及东京都伊豆诸岛。古代温泉胜地及重犯流放地。天武九年(680),与骏河国分离,拥三郡(后增至四郡)。废藩置县后,於明治九年伊豆半岛并入静冈县,伊豆七岛编入东京府。  

骏河国(するが)(Suruga):属东海道,俗称骏州、骏河。石高约1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中东部。古称珠流河;大化改新时成立,天武十年(681)与伊豆国分离。平安时代属上国格,伊势神宫之庄园属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入静冈县。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3楼

甲斐国(かい)(Kai):属东海道,俗称甲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梨县。古来之山国。七世纪前后成立。废藩置县后,改名甲府县,再成为山梨县。  

远江国(とおとうみ)(Too-toumi):属东海道,俗称远州。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西部。因境内之滨名湖俗称「远之淡海」而得名「远海(江)之国」。大化改新(645)后,由素贺、久努等诸国统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堀江县、滨松县,同9年与静冈县合并。  

三河国(みかわ)(Mikawa):属东海道,俗称三州。石高约2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东部。大化改新时与穗国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额田县,同五年改称爱知县。  

信浓国(しなの)(Shinano):属东山道,俗称信州、科野。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长野县。养老五年(721)与南部之诹访国分置,天平三年 (731)再次合并。平安时代之庄园重地、牧马区之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长野、筑摩两县,同九年独立为长野县。  

尾张国(おわり)(Owari):属东海道,俗称尾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西部。以木曾川与美浓国分置。明治五年废藩置县后并入爱知县。  

美浓国(みの)(Mino):属东山道,俗称浓州。古称三野、御野。石高约5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后加信浓之木曾地方而正式成形。废藩置县后为岐阜县南部。  

飞驒国(ひだ)(Hida):属东山道,俗称飞州。古称斐太、斐陀。石高约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废藩置县后初为筑摩县,明治九年与美浓合为岐阜县。  

近江国(おうみ)(Ou-mi):属东山道,俗称江州。石高约7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滋贺县。古称淡海,因境内之琵琶湖俗称「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之国」。大化改新时设置,废藩置县后为滋贺县。  

伊势国(いせ)(Ise):属东海道,俗称势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东南部。古代神国、皇大神宫之镇座地,大化改新后自成一国。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志摩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天武九年(680)伊贺国分置;八世纪时志摩国分立。废藩置县后分为安浓津、度会县,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伊贺国(いが)(Iga):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后与伊势国合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后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入三重县。  

志摩国(しま)(Shima):属东海道,俗称志州。石高约1万8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南端。因志摩半岛而得名;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伊势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八世纪时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后分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大和国(やまと)(Yamato):属畿内,俗称和州。石高约4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奈良县。大化改新时自立为一国。古称倭、大倭、大养德;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发祥地而得名。奈良时代之都。废藩置县后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县。  

纪伊国(きい)(Kii):属南海道,俗称纪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古称「木之国」,因「木之国」之音变长,和铜六年(713)正式名为纪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后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  

和泉国(いずみ)(Izumi):属畿内,俗称泉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该地有地下水泉涌出,故名和泉。灵龟二年(716),以河内国大鸟、和泉、日根三郡划为和泉监管地。天平十二年(740)并入河内国,入天平宝字元年(757)再次成立和泉国。废藩置县后称堺县,明治十四年(1881)编入大阪府。  

河内国(かわち)(Kawachi):属畿内,俗称河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编入大阪府。现为东大阪市内一部分。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4楼

山城国(やましろ)(Yamashiro):属畿内,俗称山州、城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古称山背、山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从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胜」而改名山城。废藩置县后分置京都府及淀县;后合并为京都府。  

摄津国(せっつ)(Settsu):属畿内(或山阳道),俗称摄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部。古代通称津国,和铜六年(713年)改称摄津国。天武天皇置摄津职,拥务古(武库)水门之良港,因与大陆(中国、朝鲜)交易而繁荣。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置尼崎、三田两藩为兵库县东部,其他部分编入大阪府北部。  

丹波国(たんば)(Tan-ba):属山阴道,俗称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称旦波。七世纪成立,和铜六年(713),北部五郡划为丹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入兵库县及京都府。  

丹后国(たんご)(Tan-go):属山阴道,俗称丹北、北丹。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后之中郡)、竹野、熊野)划为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划入京都府。  

淡路国(あわじ)(Awaji):属南海道,俗称淡州。石高约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南部之淡路岛。七世纪成立,古称淡道;后与阿波国合称栗国,本身称「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组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划入兵库县。  

阿波国(あわ)(Awa):属南海道,俗称阿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德岛县。古代与淡路国合称栗国;和铜六年(713)正称阿波。后因江户德岛藩而於废藩置县后分置德岛县、名东县,后来统称德岛县。  

赞崎国(さぬき)(Sanuki):属南海道,俗称赞州。石高约12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香川县。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外加盬饱、小豆、直岛诸岛,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备前国领。废藩置县后曾改称香川、名东、爱媛,后正称香川县。  

伊予国(いよ)(Iyo):属南海道,俗称予州。石高约36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爱媛县。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后成为爱媛县。  

土佐国(とさ)(Tosa):属南海道,俗称土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高知县。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两国在大化改新后合并为一国。废藩置县后成为高知县。  

播磨国(はりま)(Harima):属山阳道,俗称播州。石高约3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西南部。大化改新后,合并针间、鸭、明石三国为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称为姫路县,后来改名饰磨县,同九年合并入兵库県。  

但马国(たじま)(Tajima):属山阴道,俗称但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北部。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豊冈、出石、村冈三县,后来曾统合为豊冈县,最后编入兵库县。  

美作国(みまさか)(Mimasaka):属山阳道,俗称作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北部。古代备中国之一地,和铜六年(713)后拥备前国英多、胜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为一国。平安时代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分置津山、胜山、鹤田三县,后统称北条县,最后於明治九年编入冈山县。  

备前国(びぜん)(Bizen):属山阳道,俗称备前。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东部。本属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和铜六年(713)后划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国领。废藩置县后并入冈山县。  

备中国(びっちゅう)(Bicchuu):属山阳道,俗称备中。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西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古名「吉备道中国」,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改名深津、小田县,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冈山县西部。  

备后国(びんご)(Bin-go):属山阳道,俗称备后。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东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本并入冈山县,明治九年改编入广岛县东部。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5楼

安芸国(あき)(Aki):属山阳道,俗称芸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西部。古名阿岐;因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荣。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改名安芸,乃源平时代,平氏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并入广岛县。  

因蟠国(いなば)(Itaba):属山阴道,俗称因州。石高约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东部。古称稻叶,为古稻叶国,大化改新后改名因幡。废藩置县后本并入鸟取县。  

伯耆国(ほうき)(Houki):属山阴道,俗称伯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西部。为古伯耆国,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岛根县,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  

出云国(いずも)(Izumo):属山阴道,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石见国(いわみ)(Iwami):属山阴道,俗称石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西部。以石见银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周防国(すおう)(Suwou):属山阳道,俗称防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纪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后,并大岛、熊毛、玖珂、都浓、佐波、吉敷六郡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与长门国合为山口县。  

长门国(ながと)(Nagato):属山阳道,俗称长州。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北部。古称穴门、穴户;古代穴门、阿武国之地,七世纪时合并为穴门国,七世纪末改名为长门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为山口、丰浦、清末三县,与岩国县编入为山口县。  

隐岐国(おき)(Woki):属山阴道,俗称隐州。石高约5万石(庆长时)。现在鸟根县之外岛。大化改新自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入鸟根县。  

对马国(つしま)(Tsushima):属西海道,俗称对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长崎县之外岛。古代对大陆交通、军事上之要地,古称津岛;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设军事机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严原县,同年与九州佐贺县合并为伊万里县。同5年编入长崎县,自为严原町,内有四町二村。  

丰前国(ぶぜん)(Buzen):属西海道,俗称丰前、丰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及大分县之一部。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三藩为小仓、中津、新田三县;最后统合为小仓县。同九年分别编入东部之大分县及西部之福冈県。  

丰后国(ぶんご)(Bungo):属西海道,俗称丰后、丰州。石高约42万石(庆长时)。现在大分县之大部分。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为臼杵、杵筑等七县;同九年统合为大分县。  

筑前国(ちくぜん)(Chikuzen):属西海道,俗称筑前,古称筑紫前。石高约33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西北部。古代筑紫国(つくし,Tsukushi)之一部,古代大陆文化流入、国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同时乃管辖西海道诸国之大宰府设置之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黒田、秋月两县,同年合并为福冈县。  

筑后国(ちくご)(Chikugo):属西海道,俗称筑后,古称筑紫后。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南部。古代筑紫国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县,曾改名三潴县,同九年编入福冈县之一部。  

肥后国(ひご)(Higo):属西海道,俗称肥后,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熊本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熊本、人吉两县,明治九年合为熊本县。  

肥前国(ひぜん)(Hizen):属西海道,俗称肥前,石高约2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佐贺县及长崎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佐贺、长崎两县。  

日向国(ひゅうが)(Hyuuga):属西海道,俗称日州、向州,石高约1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宫崎县全境。古代袭国之一部分,占九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铜六年(713)分设大隅国后立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美津、都城两县,明治六年合为宫崎县。  

大隅国(おおすみ)(Oosumi):属西海道,俗称隅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东部。和铜六年(713)拥日向国肝杯、赠於、大隈、姶罗四郡为一国。天长元年(824)并合多褹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鹿儿岛县。  

萨摩国(さつま)(Satsuma):属西海道,俗称萨州,石高约2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西部。  

九州南部、鹿儿岛县西半部之旧国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宝二年(702),从日向分出唱更国(唱更意即「守边境」之意),数字后唱更国改名为萨麻国,八世纪末正名为萨摩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鹿儿岛县。  

壹岐国(いき)(Iki):属西海道,俗称壹州,石高不明。现在长崎县之外岛。中国史书称一支国或一大国;日本方称伊伎、伊吉、伊岐、由纪、由吉,七世纪时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长崎县。



土佐国(とさ)(Tosa):属南海道,俗称土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高知县。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两国在大化改新后合并为一国。废藩置县后成为高知县。

播磨国(はりま)(Harima):属山阳道,俗称播州。石高约3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西南部。大化改新后,合并针间、鸭、明石三国为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称为姫路县,后来改名饰磨县,同九年合并入兵库県。

但马国(たじま)(Tajima):属山阴道,俗称但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北部。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豊冈、出石、村冈三县,后来曾统合为豊冈县,最后编入兵库县。

美作国(みまさか)(Mimasaka):属山阳道,俗称作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北部。古代备中国之一地,和铜六年(713)后拥备前国英多、胜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为一国。平安时代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分置津山、胜山、鹤田三县,后统称北条县,最后於明治九年编入冈山县。

备前国(びぜん)(Bizen):属山阳道,俗称备前。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东部。本属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和铜六年(713)后划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国领。废藩置县后并入冈山县。

备中国(びっちゅう)(Bicchuu):属山阳道,俗称备中。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西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古名「吉备道中国」,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改名深津、小田县,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冈山县西部。

备后国(びんご)(Bin-go):属山阳道,俗称备后。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东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本并入冈山县,明治九年改编入广岛县东部。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5楼

安芸国(あき)(Aki):属山阳道,俗称芸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西部。古名阿岐;因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荣。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改名安芸,乃源平时代,平氏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并入广岛县。

因蟠国(いなば)(Itaba):属山阴道,俗称因州。石高约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东部。古称稻叶,为古稻叶国,大化改新后改名因幡。废藩置县后本并入鸟取县。

伯耆国(ほうき)(Houki):属山阴道,俗称伯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西部。为古伯耆国,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岛根县,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

出云国(いずも)(Izumo):属山阴道,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石见国(いわみ)(Iwami):属山阴道,俗称石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西部。以石见银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周防国(すおう)(Suwou):属山阳道,俗称防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纪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后,并大岛、熊毛、玖珂、都浓、佐波、吉敷六郡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与长门国合为山口县。

长门国(ながと)(Nagato):属山阳道,俗称长州。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北部。古称穴门、穴户;古代穴门、阿武国之地,七世纪时合并为穴门国,七世纪末改名为长门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为山口、丰浦、清末三县,与岩国县编入为山口县。

隐岐国(おき)(Woki):属山阴道,俗称隐州。石高约5万石(庆长时)。现在鸟根县之外岛。大化改新自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入鸟根县。

对马国(つしま)(Tsushima):属西海道,俗称对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长崎县之外岛。古代对大陆交通、军事上之要地,古称津岛;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设军事机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严原县,同年与九州佐贺县合并为伊万里县。同5年编入长崎县,自为严原町,内有四町二村。

丰前国(ぶぜん)(Buzen):属西海道,俗称丰前、丰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及大分县之一部。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三藩为小仓、中津、新田三县;最后统合为小仓县。同九年分别编入东部之大分县及西部之福冈県。

丰后国(ぶんご)(Bungo):属西海道,俗称丰后、丰州。石高约42万石(庆长时)。现在大分县之大部分。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为臼杵、杵筑等七县;同九年统合为大分县。

筑前国(ちくぜん)(Chikuzen):属西海道,俗称筑前,古称筑紫前。石高约33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西北部。古代筑紫国(つくし,Tsukushi)之一部,古代大陆文化流入、国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同时乃管辖西海道诸国之大宰府设置之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黒田、秋月两县,同年合并为福冈县。

筑后国(ちくご)(Chikugo):属西海道,俗称筑后,古称筑紫后。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南部。古代筑紫国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县,曾改名三潴县,同九年编入福冈县之一部。

肥后国(ひご)(Higo):属西海道,俗称肥后,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熊本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熊本、人吉两县,明治九年合为熊本县。

肥前国(ひぜん)(Hizen):属西海道,俗称肥前,石高约2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佐贺县及长崎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佐贺、长崎两县。

日向国(ひゅうが)(Hyuuga):属西海道,俗称日州、向州,石高约1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宫崎县全境。古代袭国之一部分,占九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铜六年(713)分设大隅国后立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美津、都城两县,明治六年合为宫崎县。

大隅国(おおすみ)(Oosumi):属西海道,俗称隅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东部。和铜六年(713)拥日向国肝杯、赠於、大隈、姶罗四郡为一国。天长元年(824)并合多褹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鹿儿岛县。

萨摩国(さつま)(Satsuma):属西海道,俗称萨州,石高约2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西部。
九州南

求战国时期详细地图
求战国时期详细地图 就像这种,要有详细城市的,听说完整的有十多张,有没有哪个大神有... 就像这种,要有详细城市的,听说完整的有十多张,有没有哪个大神有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haohaohao058 2014-05-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万 我也去...

春秋地图全图超大图(春秋地图高清版详细大图)
战国时期的七雄地图分布是由秦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和赵国组成,秦军秦国在现在的陕西省一带,燕国在现在的辽宁省和河北省之间,齐国为山东省一带,魏国在现在的河南省一带,赵国在现在的河北河南省之间韩国夹在秦国、魏国和赵国之间,现在的山东和河南之间,楚在湖北和湖南等江南地区。这个历史知识初中课本上...

本人求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各一张,要求标明各郡名并且高清(电子图即可...
2011-10-30 春秋战国各时期的各国地图。 4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神舟13号宇航员到了!神舟十四号发射待命,国际空间站要报废? 细菌纳米管是啥?真能连接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 薮猫有猎豹般的外表和才能,为什么却沦为猫科之耻?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醒世界注意气候变化? 等你来答 换一换 帮助更...

战国地图高清
战国地图高清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

战国地图变化完整版
而根据局势的变化,又将分为春秋(前771—前453)和战国(前453—前221)两个阶段。小编通过地图的变化来介绍春秋战国局势的演变。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标志着春秋时代开始。在这个时代,周王的权威下降,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当时全国有大大小小诸侯国数不胜数。中原的郑、卫、宋、陈、鲁等...

战国地图古今对照(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1.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成为霸主。位于东南的吴国和越国也相继崛起。那时,“尊王攘夷”是主要口号,能举起这一旗帜的国家便成为霸主。周王虽然名为“共主”,但只是名义上的。2. 随着韩、赵、魏三国分割晋国,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拉开序幕。3. 秦国逐渐崛起...

日本战国的地图,要很详细的那种
日本的各种战国地图如下:

战国七雄分布地图是怎样的
战国七雄地图古今对照情况 战国七雄在 历史 上战国时期,在经过一系列大大小小战役,弱肉强食的实力竞争,大筛选后剩下的七个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是在很多诸侯国里面最强的七个。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期间,也就是战国时期,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燕国、齐国、楚国、秦国、赵国、魏国和韩国,也就是战国七雄。 齐国...

50分奉上求我国战国时代的地图
在探索战国时代的地图世界中,我有幸拥有了一张公元前350年的珍贵地图。这张地图是我所见过的最详细的战国地图,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地理风貌和政治格局。战国时期,中国处于一个诸侯纷争、群雄并起的时代。这张地图清晰地展现了众多战国时期的国家及其边界,包括秦国、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齐国等。

战国七雄 全地图详解,看看您在战国时期的国籍
燕国的国姓是姬,本是周王室的同宗,其先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召公,受封于燕,国都是蓟(今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因其与北胡接壤,很难有发展,故而燕国一直比较弱小,但是自燕昭王继位后,礼贤下士、遍求贤才,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燕国强大了。燕国的大将乐毅曾连续攻下齐国七十多城,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