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功劳排序是怎样的?
因为张良多次帮助刘邦成功脱险,就拿鸿门宴来说,要是没有张良出计谋,估计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还有在帝王的继承人上面,也是多亏了张良的帮忙,才没有引起国家的动摇了,所以说他的功劳最大了。
鸿门宴
刘邦跟项羽吃饭的时候,项羽就有想法要杀刘邦的,但是刘邦有张良的应对之策,硬生生把杀机重重的鸿门宴化解了,要知道在危机的时候,张良知道项羽喜欢性情中人,就让刘邦装成这样,给项羽一个错觉,以为刘邦其实是无害的。就不知道要不要杀他的犹豫中。
从而给刘邦争取时间,刘邦接着尿遁就来个胜利大逃亡,而张良就留下来应对项羽,最后也帮刘邦逃过了鸿门宴这一劫了。所以说张良的功劳是非常大了,如果没有他的计谋,估计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
商山四皓出山的妙计
刘邦成功上位之后,到了后面他喜欢上了戚夫人,连带戚夫人生的小孩都喜欢,就越来越看不顺眼吕后了,也想把太子废了,好让他心爱的人得到最好的。就在群臣都没有办法阻止刘邦废太子的时候,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了,让吕后去请出商山四皓,只要这商山四皓肯出山帮助太子,那么刘备自然就不废太子了。
张良看似对帝王的继承人毫不插手,实际上,他却是最大功臣,这也是他为人的智慧之处:“不做出头事,不引帝王疑,不抢头等功”,这样做总归是没错的。《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
果然刘邦看到自己都请不到有才之人,归顺了太子,就知道这个太子动不得,以后再也没有提过废太子了。所以说张良的功劳是非常大了。
韩信和张良萧何并列汉初三杰,为刘邦一统天下历下汗马功劳,平魏国,灭赵国,攻齐国,垓下十面埋伏围攻项羽,毫不客气的说,没有韩信,刘邦和项羽谁胜谁负未可知!
但是劳苦功高的韩信却在汉朝建立短短几年间,从楚王变成淮阴侯,后又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最终成为“鸟尽弓藏”的千古典型!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韩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韩信怎么才能不死?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刘邦韩信两个角度来看!
站在刘邦的角度,韩信怎么做都必须死。
(1)能力太强,如前文所说,刘邦的天下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三杰的称号也是刘邦亲自给的,比起萧何张良两位谋士,韩信是实打实的军功,行军打仗,攻无不克,韩信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婴、曹参等猛将助阵,依然不是韩信的对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史书记载: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哙是谁?刘邦的连襟,鸿门宴的猛男,这资历,这地位,见到已经被降级为候的韩信,跪着喊大王,韩信都觉得羞于为伍,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2)年轻,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纪刘邦做韩信伯伯绰绰有余,两人压根就不是一代人,韩信死的时候不过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这个年纪,有能力,有经历,有资历,谁都怕,更不说一个垂垂老矣的刘邦,怕能怎么做,杀掉最省心。
(3)刘邦不但要杀韩信,其他异性王都要杀。彭越年纪大,被剁成肉酱,英布能力不如韩信,也一起干掉,刘邦去世之前和众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姓刘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着有军队,有广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钱,不能不妨,即使姓刘,也并非完全放心,如刘濞,刘邦封王以后就十分后悔,说东南五十年后有叛乱,不会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后的事情,不过是恩威并施的一种手段,当然若干年后刘濞果然造反,可见王的诱惑有多么大,能量有多么足。
所以刘邦明知道韩信现在不会反,也要杀死他,现在不反,将来谁说的准,人在权力的诱惑下,是会变的,他不反,他的儿子呢,孙子呢,曹操一辈子没有篡位称帝,刚一死儿子就动手了。
刘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韩信不会反,也只能配合刘邦杀韩信,如陈平,刘邦让他出主意收拾韩信,他就是不愿意多说,实际就是不愿意冤杀韩信,但是没有办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刘邦的角度,站在韩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杀。
答案是除了造反,没有办法。
以萧何张良两位为例子,萧何是刘邦起义前的老领导,从龙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萧何也是战战兢兢,荥阳之战的时候萧何在后方,为了安定刘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战场;做了丞相,为了让刘邦定心,故意贪污现把柄,之所以不断自黑自残,就是为了打消领导疑虑,换个平安终老。
而张良更加聪明,干脆来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着要跟着师傅赤松子求仙问道,仙道这种事情虚无缥缈,谁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这个意思,就是明确释放一种信号:我不参与任何权利斗争,没有任何野心。
这两位的功劳不在韩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韩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潍水之战以后,项羽派来使者,希望韩信能够在到来的决战中中立,谋士蒯彻也极力劝说韩信看清形势,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韩信犹豫再三,没有同意。如果他当时咬咬牙,选择中立或者拥兵自立,天下局势将陡然发生变化,三国演义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说不定,而时间是站在他和项羽这边的,刘邦已经年纪大了,耗不过他们,如果刘邦没有灭掉项羽,韩信登顶的机会就来了。
可惜他错过了自救的最佳机会,人生不能重来,不知道在长乐宫的那天,韩信心里是否有过后悔。
熟悉秦末汉初这段历史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真正由弱变强的时候,恰恰是从韩信加入到刘邦集团开始的。
因此有人认为,韩信的存在是刘邦得于一统天下的关键。
这是一种谬论,恐怕连韩信自己都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否则他也不会甘心自己在"汉初三杰"中敬陪末位。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功封第一,那些行军打仗的将军们不服,于是刘邦抛出了一番“功人功狗论”,也认定萧何就是那个贡献最大的“功人”。
而对张良,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来给他开出了万户侯的封赏支票。可见刘邦对张良功劳的认定,也是与萧何不相上下。
我们来打个形象一点的比方吧!如果说萧何为刘邦的成功夯实了国力基础,张良就为刘邦的成功指明战略方向,基础和方向都有了,试问成功还会远吗?
因此,韩信的存在,只是缩短了这种成功的距离和时间,却丝亳不会改变天下终归刘邦的天下大势。
但如果没有萧何为他打下的基础,没有了张良为他指明通向成功彼岸的方向,刘邦也许就只能成为另一个陈胜,带着一波人马在秦末乱世冒个泡,然后黯然消失于历史,将自己排在失败者的行列之中。
当然,我们绝没有贬低兵仙韩信的意思,韩信对刘邦集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刘邦和项羽相比,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军事。因为,项羽这个人,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后世人称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誉之为"单挑王"毫不为过。
当时整个天下,在军事上唯一一个可以和项羽叫板的人,那就只能是兵仙韩信了。韩信一出手,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破三秦而据关中,进而对天下虎视眈眈。他出其不意击溃魏豹,背水一战横扫燕赵,身经百战,战战经典,战术之精绝,宛如神仙手笔。
然而,我们发现,打来打去,在战神与兵仙之间还真是神仙打架,各打各的,几不见面。他们唯一的一次对决,居然是垓下之战,也是楚汉之间的最后一战,他们两人才如两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相对而驰到最后悍然相撞。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一生只有一战,而且是一战分高下、定生死。
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张良为刘邦精心策划的灭项计谋。即让刘邦在成皋荥阳一线正面吸引住项羽主力,形成僵持拉锯之局,为韩信率部铲除项羽余党,实施完成整个战略大纵深包围赢取时间。
这让人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用刘邦这匹军事劣马去和项羽这匹骏马比拚,局部上似乎处于劣势,但只要能够赢取一定的时间,将韩信的精锐之师放到其它的战场上去和项羽的二、三流部队较量,必将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在全局中蠃得主动。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就算项羽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也别无选择。因为,以他不可一世的孤傲和自负,他只能选择"王对王"这种对阵的形式去和刘邦较量,而不屑将那钻胯匹夫视为对手。
可问题在于,以刘邦的实力和身手,到底能扛得住项羽几顿暴揍?如果刘项对决完全呈一边倒的态势,根本经受不了项羽那摧枯拉朽式的袭杀,那么管你阴谋阳谋,一切都只等于圈圈。
于是,有了张良的精心谋划之后,萧何在关中三秦大地上拚命地为刘邦准备着丰厚的粮饷和充足的兵源,由着刘邦在前方可劲地造。
虽然在项羽的吊打下,刘邦被揍得那叫一个鼻青脸肿,嗷嗷直叫,却始终保持着自身固有的无赖精神,死死咬着项羽不放,不给他有任何脱身的机会。等到韩信击败项羽麾下最后一个名将龙且,楚强汉弱的局面至此扭转,双方迎来了最终对决。
不可否认,韩信的存在对刘邦集团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单看他那从来不败的战绩,就足以让他在中华名将谱上位列前茅。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如果没有刘邦、萧何、张良这些人,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住项羽的主力,韩信的这份风光又是从何而来。
因此,楚汉战争最终的胜利绝对不是取决于个人,而是一个军政集团的荣誉。如果非要在他们中间选出一位,当仁不让的,只有刘邦。明知被虐却能坦然面对,这份勇气,舍他其谁。
萧何排第一,张良第二,韩信第三。萧何无论在前期的主持后勤还是后期的制定国策都是最大功臣,韩信也是他慧眼识英雄留下的。
韩信最大、萧何第二、张良最后。韩信带兵打仗,攻占城池,功劳最大。萧何的计谋更多,因此排名第二。张良相较于二者,功劳较少,因此排名最后。
刘邦提出“汉初三杰”时,是按照三人的出身排序的,世家出身的张良排第一,秦吏出身的萧何排第二,无业游民出身的韩信排第三,但若按功劳来排行,怕是韩信应该排第一,因为韩信是被封王的,刘邦部将中,因功劳被封王的仅有三人,即韩信、刘贾和卢绾,这三人也应是武将中功劳最高的三个,除此三人,所有文臣武将中,刘邦认为功劳第一的,当属一直镇守后方的萧何,剩下的一个主要承担谋臣角色的张良,就只能屈居韩信、萧何之后了。
汉初三杰的功劳,萧何、张良、韩信,在刘邦的心中是怎么排名?
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人的排名,在刘邦心中应该是1、张良,2、萧何,3、韩信,从刘邦提及这三人的顺序可以看出。毕竟张良多次献计救刘邦的命,萧何在关中给刘邦续命,韩信在齐地对刘邦见死不救,最后还想要刘邦的命,你是刘邦你选谁?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功劳排序是怎样的?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功封第一,那些行军打仗的将军们不服,于是刘邦抛出了一番“功人功狗论”,也认定萧何就是那个贡献最大的“功人”。而对张良,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来给他开出了万户侯的封赏支票。可见刘邦对张良功劳的认...
汉初三杰都有谁?谁的功劳最大
汉初三杰,萧何最忠,张良最智,韩信最勇,无此三人,刘邦顶多是一方面诸侯,想取天下,做梦罢了。同为勋劳卓著的开国功臣,刘邦敬张良以客礼,倚萧何如左右手,畏韩信如山中虎。张良本是战国时韩国人,祖先世代为韩国相国,秦灭韩后,他立志复仇,曾派人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未果。秦已亡,汉已立,大...
萧何、韩信、张良同为汉初三杰,为何萧何排第1位,张良排第62位?
另外,萧何、韩信、张良同为汉初三杰,按刘邦的话说,这三人对他成功的功劳是最大的,刘邦说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说萧何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军粮。刘邦说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三人中的排名差距如此之大?排名到底是按什么依据排的?汉承秦制,汉朝建立...
在汉初三杰之中谁的功劳是最大的?又是如何排名?
如果按照《史记》和《汉书》为这三人做“世家”和“列传”的顺序,确实是一萧二张三韩,但是我们看了《史记·高祖本纪》才发现:萧何、张良、韩信,谁是汉三杰之首,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心中有杆秤,这个人既不是萧何,也不是韩信。在聊汉三杰排序之前,咱们先得给刘邦恢复一下谥号和庙号:当年汉朝大臣...
汉初三杰在刘邦大封功臣的时候,排名有什么巨大的差异?
流氓出身的刘邦能够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了绵延400年的大汉王朝,除了他本人的自身优势之外,离不开身边的众多谋臣武将,其中以萧何、韩信、张良三人的功劳最大,因此三人也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虽然萧何、韩信、张良三人都是刘邦账下不可或缺的人才,但三人所擅长的领域却大不...
被誉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谁的功劳最大呢?
我认为功劳最大的就是张良,张良智商特别高,经常会出一些谋略,有很大的功劳。
西汉开国功臣之中,为何韩信仅排21位,张良排在62位吗?
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刘邦曾经直言“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因此汉初三杰可谓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最大功臣。然而,在一份西汉开国功臣列表中,后人可以清晰的看到,萧何排在第一,韩信排在第二十一,张良更惨排在第六十二,居功至伟...
对刘邦来说,萧何、张良、韩信谁更重要?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也许会有人认为刘邦的言论过于夸张,是故意抬高了萧何,如果你真正处于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就会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基础前提是你得有充足的兵员和粮食,以及相应的兵器、物资等,而能够维持战争进行下去的原因同样是要有充足的兵员和粮食,...
汉初三杰的三个人,谁对于刘邦来说最重要?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是协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三位杰出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为刘邦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对于刘邦来说,他们的重要性是否有所不同呢?二、汉初三杰的贡献 1. 张良:张良原是韩国贵族,后成为刘邦的谋士。他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投奔刘邦。在楚汉争霸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