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赞不赞成大而不倒这种政府干预原则为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7
钱是如何被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呢?

前文说到了货币的起源,这篇继续货币,说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货币有用是因为人们相信它有用,可以说货币是人类创造出的最伟大的共同想象。

有了货币的帮助,可以避免双重偶然性的约束,减少质检成本,所以不管那个社会,都需要货币,而具体用哪种物品作为货币,反倒是其次的。

当然用哪种货币的都有,金银都可以。在五百多年前,英国铸币局局长发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流通中质量高的货币会被保存下来,质量低的反而流通中。

货币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们相信它有用,只要人们相信它就不需要用那么高质量的商品来充当。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是有效的,符合经济效率的:劣币是有效率的货币。

言归正传,看商业银行是怎样创造货币的?来看一个封闭社会,假如有1000块在流通,人们利用1000块的方便进行交易,有银行系统专门负责存贷业务,赚取利差。

想象一下,你收到1000块钱,肯定下班了存银行啊,银行收到钱后,肯定马上把钱贷出去,借给别人,而别人会马上花掉,因为不到急用他不会借,借钱是有利息的。

到了第二天,所有口袋里有钱的人,还会把钱存银行。经过这两天,看到银行账户上的钱从1000变2000,变第三天的3000,累记下来无止境地增长。

想想最初的1000吗?这就是一个创造货币的过程,当然其实不是无止境的,因为政府对每家商业银行规定:收到存款后,必须留下一部分作为“法定准备金”。

假定准备金率为20%,意味着银行收到1000后,只能把800贷出去,剩的200作为准备金。第二天800回流回银行,只能贷出去640,剩下的160是准备金。

总结1000块在20%准备金下,能创造4000块新生货币,加上基础的1000,整个社会有5000块货币流通。

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创造货币的能力跟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准备金率越高,创造货币倍数越低。

当然这其实是理想状态,现实中创造货币的过程是有摩擦的,创造货币的实际倍数跟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也有关系,就是一部分资金很活跃,一部分资金在沉睡。

货币银行学中,活跃程度不同的货币有专门的衡量标准,分别是M0、M1、M2、M3等,M0是公众和银行持有的通货,M1是M0的基础上加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M2是M1基础上加低于10万美元的定存,M3就是更广义的货币。

如果现在有传言,大家去取钱,银行够不够大家取?不够,因为只要用户挤兑,银行一定会破产。不是经营不善,而是这种机制造成的,可能只能依靠银行背后的支撑,去尽量满足需要,平息谣言。

从另一面说,银行也是商业机构,跟楼下小卖部没有本质区别,也可能出现资不抵债问题,就是遇到这两个问题:

一个是因为挤兑传言,应该帮它,挽救整个银行系统;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自己经营不善,应该让它受到市场的惩罚,不然就没有人会负责任地经营。

问题是如何区分这两种困难?迄今为止,大家还在争论,这不好解决。

问题:你赞不赞成“大而不能倒”这种政府干预原则?为什么?

大银行倒闭是很可怕的,我们应该尽量防患于未然。怎样才能更好防范未然呢?

人有预见性,怎样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政府如何对待破产企业,影响了企业会不会做出导致自己破产的行为。如果大而不倒,商业银行在做决策时,就不会在乎它倒不倒,这跟防患未然的目标背道而驰。

要建立人们的预期,做错事是要承担后果的,人们才会小心谨慎,不管怎样,着眼未来,防患未然最重要。

上部分说了商业银行制造货币,整个银行体系就有这种本领。通过循环往复可以凭空增长账面上流通的货币。当然不是无限地增长,背后有控制者,其中一个就是中央银行。

在社会中,谁有权发行货币,就有一种重要的特权,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占有社会资源的特权。

首先货币是一种负债证明书。发行的人对使用的人说,你用我的货币,我保证等你哪天不用了,就能从我这兑换到相应的资源,可能是金、银,这是货币背后的本位支持。

但现实中,货币总在流通,在人们的口袋里,而永远不会拿来兑换真实的货物。也就是发行货币的人一本万利,他永远不需要用真实的财富兑换他所做出的承诺。

那这不是一门只赚不赔的生意吗?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会遇到挑战,要维持这种垄断地位本身就要付出成本。一个国家要发行人人都愿意用的货币,要建立这种信用本身就不容易。

国力要足够强大,强大到人们相信哪怕危难时,这种货币也会被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敢假冒这个国家的货币,你的军事实力足够把他们拿下,维持这种军事威慑,本身就有巨大的成本。

那么中央银行如何控制国家的货币发行和流通呢?

比如美国,先由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联邦储备局批准,财政部就可以印钱了,印出的钱叫联邦储备券,财政部把它卖给联邦储备局,所得存到财政部在联邦储备局的账户。

缺钱就印,印了就能花,成本很低,就是纸。这样印出的钱,不需要任何支撑,没有任何标准,靠的就是这个国家背后的实力。

联邦储备局除了批准印钱之外,还有两个调整货币流通的办法:

一当年是公开市场操作,它在公开市场买卖美国国债,从而向市场发放或回收美元。另一方面就是调整利率。

当然联邦储备局也可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实际上很少被采用。

中央银行还有个作用,是充当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银行体系本身就有一种困难,就是流动性困难。如果储户恐慌性挤兑,整个银行体系是没有那么多钱的,这时中央银行就要发挥作用,尽量满足储户需求,平息恐慌。

其实这就是各国中央银行的基本任务,稳定货币发行量。当然还有其他任务,比如调整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就业稳定等。

问题:当商业银行需要资金时,中央银行就提供,那商业银行会不会滥用中央银行提供的资金呢?

实际上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金不来自央行,央行只是一位最后贷款人,提供最后帮助,起一个保底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哪怕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也是要收取利息的,随市场波动而波动。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政府干预应当使各方面利益协调,促进共同发展。
4、引导鼓励原则。政府干预应当积极引导、鼓励市场主体的发展 ,为其提供支持与便利。
5、预期原则。政府干预应当制定明确的干预预期,不可盲目进行干预,那样会破坏市场的自主性、灵活性等因素。

不赞成大而不倒这种政府敢于原则,因为如下:

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通俗称谓是“大而不倒”金融机 构,这些金融机构往往内部结构复杂,且相互之间存在 复杂的关联,出现问题时容易传染到其他机构、其他市 场,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严重 威胁。鉴于这种危险,政府对这样的金融机构往往在其 出现问题时施以援手,但正是这种可能的救助引发了这 些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因而给市场秩序和金融体系安 全带来了风险。近几十年在金融放松监管下金融巨无霸 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且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揭开了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序幕,于是该问题吸引了人们更多的 注意力。随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及国际监管机构开始 考虑制定相应措施来应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 不倒”问题。本文旨在分析该问题的实质原因,并对可能 的监管措施进行分析论证。

一、“大而不倒”问题分析 “大而不倒”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大而不 倒”金融机构倒闭会带来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因而迫使 政府对其予以救助,但是政府施援实际上提供了隐性担 保,制造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可以说,“大而不 倒”问题的实质在于这种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系统性风 险和不让其倒闭引发道德风险之间的矛盾。 (一)“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大而不倒”问题中矛盾的一个方面是此种金融机 构具有系统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 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从传染性、影响的范围 及大小来看,系统性风险可以定义为:单个事件通过多 米诺骨牌效应,将损失和风险扩散到其他机构和市场, 导致部分或整个金融市场信心崩溃,并最终可能对宏观

你赞不赞成大而不倒这种政府干预原则为什么
一、“大而不倒”问题分析 “大而不倒”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大而不 倒”金融机构倒闭会带来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因而迫使 政府对其予以救助,但是政府施援实际上提供了隐性担 保,制造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可以说,“大而不 倒”问题的实质在于这种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系统性风 险和不让其...

钱是如何被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呢?
问题:你赞不赞成“大而不能倒”这种政府干预原则?为什么?大银行倒闭是很可怕的,我们应该尽量防患于未然。怎样才能更好防范未然呢?人有预见性,怎样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政府如何对待破产企业,影响了企业会不会做出导致自己破产的行为。如果大而不倒,商业银行在做决策时,就不会在乎它倒不倒,这...

什么是大而不倒问题
大而不倒问题是指某些大型机构或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由于规模巨大、影响力广泛,政府和社会为避免其倒闭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和系统性风险,而采取某种措施进行扶持的现象。接下来进行详细解释:首先,大而不倒问题的核心是这些大型机构或企业因为其规模和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将引发较大的连锁反应,对整个经济...

《大而不倒》读后感
阅读《大而不倒》后,我深感它是一部揭示金融界复杂现状的巨著,它引发了我对"大而不倒"现象的深入思考。首先,"大而不倒"的概念在金融危机中的雷曼兄弟和国内的某些房企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真正的"大而不倒"如AIG和房利美等,政府介入避免了系统性崩溃,但背后是纳税人买单的代价。而区分大...

《大而不倒》读后感
大而不倒:现实与理论的交织首先,关于"大而不倒"的概念,我们需要区分真假。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雷曼兄弟,以及国内的HD、RC等开发商,看似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却又在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韵律。真正的"大而不倒"如AIG、花旗等金融机构,政府的介入避免了系统性崩溃,但背后是纳税人承担的风险。而在国内...

《大而不倒》读后感
《大而不倒》以一种近似纪录片、按时间先后顺序的方式描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一幕幕场景,再现了当年金融市场风云莫测、瞬息万变的重要事件,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危机之初,美国财政部救助贝尔斯登,市场认为政府会救助金融机构,舆论压力随之而来,质疑自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不应干预经济。雷曼倒闭...

看过《大而不倒》这本书后,再看<监守自盗>这部电影,发现《
两部作品对于监管、金融机构行为、决策者的角色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与评价。《监守自盗》倾向于批评监管制度的失职和金融机构的贪婪行为,《大而不倒》则更多关注于危机期间决策的紧迫性和政府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角色。这不仅反映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也体现了不同政治立场在分析...

美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如何制造泡沫与萧条?
第2章:房地产泡沫的根源<\/:政府干预与银行资金过剩是关键,罪证包括房利美、房地美政策,社区再投资法案,以及鼓励投机和住房所有权的税收法规。美联储的人为廉价信用与“大而不倒”的心理也难辞其咎。未来展望:第3章:援助计划的副作用<\/:政府的援助从生产者那里掠夺资源,表面上看是奥巴马总统的...

当下房地产销售低迷,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二、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家庭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快速上升。房地产高周转,是一种“大而不倒”的商业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金融逻辑。这些年,高周转放大了房企的杠杆,加剧了房地产的脆弱性,银行风险更大、土地财政依赖度更高。目前,中国经济杠杆率属于什么水平?2019年,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

美国AIG濒临破产,谁说保险公司大而不倒?
AIG的破产危机源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衍生品业务问题。由于大量承保信用违约保险和金融衍生品,如CDS,当市场波动导致违约时,AIG面临巨额赔付压力。此时,美国政府出面介入,挽救了AIG,因为它的倒下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影响深远,甚至加剧金融危机的破坏性。AIG事件对保险业提出了警示,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