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已经跨有荆、扬,竞长江之极了,为什么还惦记益州?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三国时期说是三足鼎立,其实曹魏的实力远远强于蜀汉和东吴。从地图上来看,蜀汉和东吴的地盘也很大,奈何开发程度不够,还有一直不怎么服从中央的南中人或者山越人。那么蜀汉和东吴依靠什么来抵抗曹魏,还有余力主动北伐呢?

靠的就是山川形势。蜀汉的基本盘就是益州,以秦岭为屏障;东吴比蜀汉强上那么一些,拥有荆州、扬州,还有一个在当时算是捎带脚的交州,全据长江防线。两家互为唇齿,合作对抗曹魏。不过这两家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或者说对对方地盘的追求。在荆州问题上两家就打了不少仗;东吴对益州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幻想。

益州在“天下二分之计”中扮演的角色


就像一提到刘备集团的扩张战略,人们往往会想到《隆中对》,一提到江东集团的扩张战略,人们往往会想到“天下二分之计”。虽然这两个战略都失败了,更没有从始至终被严格履行,不过它们在刘备和孙权的创业前中期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江东集团的基本盘在扬州,更准确地说是在长江以南的扬州地区,它有两种扩张路线。一是北上渡江进攻淮南或者青、徐,主动参与到中原地区的混战当中;二是向西进攻荆州,竞长江之极。当然还有向南进攻交州,但这是最后应该做的事情。孙策去世后,孙权对北方的兴趣寥寥,而且曹操也很强大,与曹操争夺北方风险很高,于是孙权执行了所谓的“天下二分之计”,我们先简单说说这个“天下二分之计”。



与《隆中对》不同,“天下二分之计”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战略,而是一种大势,因为这个战略很多人都提出过,至少有五个人:张纮、鲁肃、甘宁、周瑜、吕蒙,在小编看来,这确实是最符合当时形势和江东集团切身利益的扩张战略。而这五个人的战略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化,总结起来,五个人都谈到了荆州,而只有甘宁和周瑜谈到了益州;周瑜和吕蒙都强调了襄阳。

可见在江东集团的规划中,荆州是至关重要的,毕竟有了荆州才能组成完整的长江防线,最大限度利用水军的优势,有了襄阳这个重镇也可以更方便地进攻中原地区。而益州的地位远远不如荆州,它的战略价值对于江东集团来说没有那么高,但是毕竟是一个经济富足、人口稠密的大州,其中的经济生产、人才和兵源还是让江东集团比较眼热的。所以江东或者东吴对益州也一直有意向,也有一些实际的举动。

孙权对益州的小动作


孙权对益州是很有想法的,虽然战略价值较低,但有总比没有好。周瑜在世的时候,孙权对益州的激情被调动的最高,直接拍板了周瑜西进入川进攻刘璋的计划。

不过在小编看来,孙权进攻益州的时机明显不成熟,可能是经历“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接连的胜利导致的大脑发热,紧接着周瑜的病逝给孙权浇上一桶冷水,鲁肃这种相对保守的、注重外交关系的鸽派开始发出声音,劝说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刘备占了南郡,孙权再入川就会变得相当难受。在这段时间里孙权不是没有过想要入川的想法,但是都被刘备所阻拦。



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刘璋做了一个玩火的举动,就是请刘备入川对付汉中的张鲁。有意思的是,孙权也派出一支军队进入益州,由吕岱统领。这个吕岱带了多少人(吕岱引诱张鲁用两千人,不意味他只有两千人),他的动机是什么,是协助刘备消灭刘璋,还是想在益州分一杯羹,这个史料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考虑到孙权和刘备已经对益州的问题闹过摩擦,吕岱这支部队更像是与刘备竞争的关系,他们能够入川可能也是来源于刘璋递出的橄榄枝,而非刘备的邀请。

吕岱攻取汉中的计划失败,从益州撤退,刘备安心地吃掉益州这块蛋糕。不过刘备光吃不吐,荆州还牢牢握在手中,引起了孙权的不满,即便有后来的湘水划界,但只得到两郡也不符合孙权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刘备的实力变强,绝对不符合鲁肃提出的“自为树党”,反而成为江东的威胁。

所以孙权能够厚着脸皮撕毁盟约偷袭荆州。刘备反攻孙权,结果在夷陵遭受惨败,创业未半老本花个一干二净,自己也病死了。这回不仅荆州夺不回来了,本来控制就不够的南中也出现问题。益州大户雍闿,也是孟获的老上级,他杀掉了益州太守正昂,又把新来的太守张裔送到东吴去,向东吴投诚。



孙权拉拢雍闿,让他做永昌太守,并且借着南中集团叛乱的势头让刘璋的儿子刘阐做益州刺史(之前就做益州牧恶心刘备来着),安排在交州和南中地区的交界处,利用刘璋的影响力来争夺南中。不过虽然从交州是可以通向南中的,但交通非常不发达,而且孙权还面临着曹魏的威胁,所以在这段时间孙权并没有在南中地区花费太多的资本,只是口头上支持一下南中叛军而已。

诸葛亮重新建立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东吴、蜀汉的联盟重新进入正轨。而在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有面临又一次动荡的可能。这个时候孙权在巴丘增兵一万人。

对于这一万人,《三国志·蜀书·宗预传》给出的说法是孙权担心曹魏趁乱进攻蜀汉,所以增兵以便随时支援,另外一点就是趁火打劫。不过蜀汉显然不能让东吴的军队入境,加强的永安的守备,曹魏也没有进攻蜀汉。这次蜀汉和东吴双方在边境屯兵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东吴对罗宪的“永安之战”


东吴对益州的想法一直存在,甚至到蜀汉灭亡。在东吴永安六年、曹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曹魏对蜀汉大举进攻,发动至少十八万的军队,一举消灭了蜀汉,孙休本来想支援蜀汉来着,没想到蜀汉投降得太快了。而后姜维、钟会、邓艾都在一场兵变中被杀,益州又出现权力真空的状态。东吴又对益州有了想法,于是发兵进攻永安,打通入川的通道,进入益州获取地盘。

这个时候镇守永安的是故蜀汉永安都督罗宪。在曹魏占领益州之后,基本上完成对东吴的钳制形势,消灭东吴统一天下就差临门一脚。罗宪当然要为曹魏效力,于是他坚守永安,以极少的兵力来抵挡东吴的三万大军,最后等到曹魏的支援,东吴的幻想落了空。



总的来说,江东集团或者东吴对益州一直有想法,但这种想法并不强烈,和荆州不可同日而语。在取得荆州,以及两家关系正常稳定的情况下,江东集团或者东吴不会为了益州挑起事端,主动破坏两家的关系,对益州的想法一般是在两家关系破裂,或者蜀汉可能或已经面临危机,东吴支援无果的状态下滋生的。益州与东吴的荆州、交州都接壤,但是从交州走交通不便利;从荆州走受地形的限制太严重,所以即便东吴有对益州的想法和行动,也只能铩羽而归,“望山兴叹”了。



这是因为占领了益州以后,就会离中原地区更近,有利于孙吴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有利于孙吴对中原地区的进攻。

因为东吴的野心非常大,想要一统天下,通过夺取益州,想要跟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益州易守难攻,还有就是当地地广物博,人口非常的多等等。

东吴已经跨有荆、扬,竞长江之极了,为什么还惦记益州?
靠的就是山川形势。蜀汉的基本盘就是益州,以秦岭为屏障;东吴比蜀汉强上那么一些,拥有荆州、扬州,还有一个在当时算是捎带脚的交州,全据长江防线。两家互为唇齿,合作对抗曹魏。不过这两家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或者说对对方地盘的追求。在荆州问题上两家就打了不少仗;东吴对益州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幻...

三国中关羽镇守的荆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三国时期的荆州市和目前的荆州市相距非常大,特别是在要在地区层面,荆州市目前为止已有最少4000年的历史时间,荆州市许多人听说过,刘备借荆州,关云长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曹操一心得荆州市,能够说在三国时期,魏蜀吴全是心怀鬼胎,要想称霸荆州市,荆州市做为从古到今的军事重镇,那也是在于它无...

晋灭吴之战是怎么回事
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府县;东吴沿江为国,仅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常有战火发生。从公元269年(西晋泰始五年)起,晋武帝司马炎就筹划剿灭东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于是一...

详细解读《隆中对》
其二:跨有荆益与联孙拒曹之间具有难以协调的矛盾。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对于下游的江东有建瓴之势。孙权要想巩固江东,非夺取荆州不可。实际上早在孙策过江东之初,张紘就为其谋桓文之业云:“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讐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到孙权时更有鲁肃为其...

汉末三大战略蓝图,除了《江东对》、《隆中对》外,还有什么呢?_百度...
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

魏蜀吴的优势
魏国有政治优势,有最广阔的土地,有大量的人口,有先进的科技,有大量的将军、谋士、部队。(楼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魏国建国前的优势,魏国成立之后就没有大汉天子了。)吴国有长江天险,有富庶的土地,有稳定的国内局势,有较好的外交,有较多的将领。蜀国有蜀山的天然堡垒,有安汉兴刘的正义旗帜,有...

守护一方不惜以身殉职,死后却背负千古罪名的三国名将是谁?
首先,荆州是吴蜀之间冲突的焦点,东吴“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规划,和刘蜀“跨有荆益,北伐曹魏”的战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述。此次偷袭荆州是东吴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早在鲁肃还在高唱“孙刘友好”的时候,东吴高层就已经秘密达成了武力袭...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37,38回中有非常详细生动的叙述_百度知 ...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而“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寥几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并...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有了荆南四郡还要借荆州,是为何?
虽然刘备获利最大,但事实并不利于发展,再加上《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于是向孙权借南郡,而孙权则因自身利益考虑最终同意。赤壁之战后刘备获利最大,但却并不利于势力发展 三国时期,荆州无疑是魏蜀吴争夺的焦点,曹操南下需要攻占荆州,刘备东出也需要荆州,而东吴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同样需要夺取荆州,...

辨亡论主要内容
昔日三国并立,魏国占据中原,汉国占据岷、益,吴国掌控荆、扬并囊括交、广。曹氏虽有功勋于各华,但暴虐深重,民怨沸腾。刘公凭借险峻地势和智谋,功绩已薄,民俗鄙陋。吴桓王以武力奠基,太祖以德行完成,他聪明睿智,策略深远。他如渴求贤士般紧迫,关怀民生如同对待幼子,接见士人尽显盛德之容,亲近仁人倾注丹府之爱。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