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描绘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离开不该离开的故国与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形成了鲜明对比,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也强烈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昭君生前虽能“识”却未能“识”,死后魂魄却能归来,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诗人借咏怀昭君的故事,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昭君远嫁异域,深感怀念乡土和故国的怨恨忧思,这与诗人怀才不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境相呼应。诗人通过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虽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的苦闷。

整首诗以王昭君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诗人在描绘昭君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 唐]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
(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2)诗人通过写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故国的怨恨忧思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借咏怀昭君生时不被皇帝“识”的事迹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怀古迹(其三)杜 甫群山万壑赴...
(4分) (1)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诗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描绘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离开不该离开的故国与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形成了鲜明对比,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也强烈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昭君生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
略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为唐代诗人储光羲。他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本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房兵曹胡马杜 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
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情感。这首诗是杜甫早年之作,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诗人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
(1)描写榴花不从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2)①喜爱之情:五月里石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②怀才不遇之情: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白
(1)C E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1)...

1.阅读唐诗《蝉》(李商隐),回答问题:
1.(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2)借物喻人,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