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赏析
该篇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是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世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深思飞跃,但有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如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段战。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源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有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局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有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知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它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资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中,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这首诗构思精巧。全诗以月、水经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概念,或离或合,进隐时现,彼此错落,相互叠加,使全诗的意境由浅入深,由深至浓,逐渐进入一个浑然圆融的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艺术天地,从而神思飞举,浮想联翩。又紧扣江、月浓墨重彩,春江、江流、江天、江花、江畔、江月、江潭、江树,明月、孤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斜月,一连串的意境,呈现出不同色调、不同形态,包含着不同内容、不同的情感。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得几度逢?然而,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却因离别而将它轻轻虚掷!
在“江”与“月”两个主题中,又主写“月”。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在离人眼中,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的凄清的,斜月的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它“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这是一个永恒的无法解开的人生之谜。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有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副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语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低)——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词•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是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一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如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1、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诗的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
2、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韵同。
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树”。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3、情、理、景的交融
全诗按照写景、叙理、传情可分为三个层次。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暂。在这无限永恒的宇宙之间,人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但诗人略有伤感却不颓废,充满了对人生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迟暮。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现代的女
性可以通过工作来自立,她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对她们来说美貌似乎就成为找到如意郎君维
持婚姻极为关键的筹码,青春对她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场面阔大、气势恢宏的景致描写给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营造了一个明丽悠远、空明宁静的意境,也给思妇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华美清新的背景;对月怀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诗既有细腻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
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1.比喻。
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3.拟人手法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具体例子如下:
1.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明喻)生动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梦绮丽景象,并与下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暗喻)为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联想到月光如霜。虽然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2.暗示抒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谴;“梦落花”暗示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3.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仰望月轮,低头又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么?“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月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人多情而物无情,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这首诗从月出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与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春江花月夜》赏析
符佳佳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
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
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
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
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
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
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
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
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
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
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
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
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
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诗在绘春江花月夜
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
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
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
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
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
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
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还是由我来回答吧!凡是诗都有意象的,由色及情,由言及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的前半首(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应该是写色,春色、江色、花色、月色,色色关情!
而后由色及情!
诗的中、后半首则是写情、问情!由无情转入有情,再由有情转为惜情!江畔、月下、花间都是情的暗示!愁情、乡情、闺情!
果然是“张若虚”,若虚而实则不虚!果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愧为“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谈谈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艺术构思方面有什么特点?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构思颇具特色,它在五个主题词“春、江、花、月、夜”的交织中,展现了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全诗以月夜为背景,以月为核心,通过对春江、花林、夜色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游子与思妇的离愁别绪巧妙地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深沉的艺术氛围。一、形式美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结构...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写作特点:1、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简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但这首《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以孤篇压倒全唐在于它以阔大的时空、阔朗的境界、明亮的色彩,流畅婉转地表现出关于人生伤感与宇宙意识的主题,体现出明媚的青春意识和淡淡的伤感,它的阔朗明亮已接近盛唐意味,
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以它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配器,细腻地展现出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乐曲以委婉质朴的旋律起笔,如同夕阳映照的江面,和煦的春风轻拂涟漪,"江楼钟鼓"这一段描绘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主题乐句间的同音连贯,宛如优美的歌声,大鼓轻敲,意境悠长。随后,"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章节,通...
赏析《春江花月夜》的表现手法。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严谨,从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到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再到对离愁别绪的抒发,层层深入,逻辑清晰。知识扩展:《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的长篇诗,以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和夜晚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类的情感。诗的开头,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江水的清澈和...
如何鉴赏《春江花月夜》的表现手法?
1、春江花月夜的表现手法:《春江花月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情手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2、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3、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借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赏析
1、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诗的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2、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
春江花月夜的语言特点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语言上有啥特色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
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
1、赏析:《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春江花月夜》赏析
二是格律优美,词藻华丽。该诗明快而不拖沓,华丽而不艳丽,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对后来的唐诗风格起了指导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对月的描写,无论唐朝还是其它年代无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对宇宙、人生认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冠绝唐诗之首。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们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