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寒食节食醴酪的习俗吗?
寒食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家家在当天都禁止生火,吃冷食,有些地方也有寒食上坟,踏青,插柳等习俗。
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节日习俗
(1)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2)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4)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9)净肠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女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心,赏春踏青,能够预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虽然不伤春,但在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时候,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对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经过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润,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缅怀故人,激励生人的节日。
曾黎介绍寒食节习俗,很会玩了!
隋朝有寒食节食醴酪的习俗。
寒食节食醴酪的习俗起于西晋,西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寒食节那三天做醴酪),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
有,这个习俗在隋朝之前的晋朝就有了。
晋朝陆翙《邺中记》大概是最早谈到寒食中特殊食物的:“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但佛道教义已开始对某些食物作出宗教解释。
隋朝有寒食节食醴酪的习俗吗?
隋朝有寒食节食醴酪的习俗。寒食节食醴酪的习俗起于西晋,西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寒食节那三天做醴酪),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
寒食节与哪些人物相关?
在寒食节当天,民间习俗包括在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以及食用冷饭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此外,人们也利用这个机会纪念逝去的亲人。
醴酪的网络解释醴酪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醴酪的网络解释是:醴酪醴酪(lǐlào)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邺中记》也说...
介之推抱木焚死是怎么回事?求大神帮助
《邺中记·附录》记载了寒食节的习俗:“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关于寒食节的日期,古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清明节前一天,另一种认为是清明节前两天。这个日期是根据从冬至推算到清明节的时间来确定的,即“一百零五日”或“一百零六日”。因此,寒食节也被称为“...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寒食节由来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醴酪醴酪与环饼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寒食节占有特殊的地位。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节在冬节后一百五日,伴随着剧烈的风雨而来,期间禁火三天,人们会制作特殊的食品,如饧大麦粥,这表明了寒食节的独特习俗。醴酪,一种由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是这个节日期间的重要食品,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直至隋唐...
寒食节的风俗有哪些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2、拜祖 寒食节扫墓...
醴酪古籍记载
寒食节的习俗中,醴酪是必备的食品,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节前三天有疾风大雨,人们会禁火三天,制作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即为醴酪,这一传统延续至隋唐时期。综上所述,醴酪在古代不仅是祭祀中的神圣食品,也是寒食节等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反映了古人的饮食文化与节日庆典的紧密结合。
寒食节(中国人为什么不过寒食节)
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寒食节吃什么?寒食节有什么传统食物?
在北方,寒食节的食物主要有蒸饼,上面附着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和麦芽糖制成的醴酪。而在南方,寒食节的食物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有用糯米和雀麦草汁制成的,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