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老,用心理学怎么解释?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2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谚语,与当今的西方心理学相关理论不谋而合。古今中外相似的观点,足以说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岁以前是一个人大脑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方面,良好的互动和刺激对大脑的功能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0到3岁是一个人安全感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与母亲能否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内心安全感、择偶以及人际关系。


能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自信乐观,并乐于信任他人,容易获得幸福的婚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常一个人的性格在四五岁时就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与人生态度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主要抚养人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及时引导,也要培养孩子关注他人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岁看大,7岁看老”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就是说三岁孩子表现出来的脾气秉性、行为举止,就仿佛看到他长大会是什么样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三岁左右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基本定型了,因为在这时期,孩子学习的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比如,模仿能力,喜欢模仿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的言行,孩子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处事方法,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6岁之前是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

你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我们父母就要首先做到那样。

这句俗语是很有道理的。心理学研究证明,0—3岁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期,3岁以前的母婴关系奠定人的人格底色,从依恋关系来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可以形成获得安全感、容易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6岁的父母亲子的三角关系对成年后的婚恋亲子关系影响巨大,成年后人际关系的互动模式都是早年模式的强迫性复制,这就是人们感到“宿命”的原因,不过人是终身发展的,3岁前和6岁前对人的一生确实影响巨大,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但成年以后人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人生满意当然好,如果不满意就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潜意识,通过改变潜意识而改变命运。

“三岁看老”,字面上理解,三岁就可以看出这人以后怎样——他将成为怎样的人,是否有出息,可能有多大出息。有些地方也说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无论“三岁看老”,还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都是在民间流传的古话。古话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下来,因为它们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在一定范围具有意义的“真理”。

现在看来,“三岁看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有一点点道理,只要大家不绝对、片面理解“三岁看老”的含义,以及不在这个问题上形成思维定势就行了。

人的0至3岁,确实对人非常重要。3岁婴幼儿表现出来的由遗传决定的先天气质、后天逐渐形成脾气秉性,在他成年或者老了,都还能找到或多或少的蛛丝马迹。

一、遗传物质不但影响孩子的 健康 状况,还会影响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同样的“白纸”。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传素质,这些遗传素质主要包括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比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一刹那就被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3岁的幼儿,先天气质表现比较明显了,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了。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大致分成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每种气质类型的具体表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另外查询。我要强调的是气质类型是天生的,没有优劣之分,后天不容易改变。

二、婴儿出生后,是否得到精心呵护,早期经验是否丰富,以及与养育者是否形成亲密依恋,对0至3岁的婴儿身体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婴儿,他已经在接受外界刺激和对刺激做出反应了。人生最初安全感的确立和人格形成,就始于0至3岁。


幼儿3岁前,外界对他的影响,他大多是被动接受。3岁后,随着活动能力变强和会讲的词汇日益丰富,他对世界认识 探索 、与人交往互动也就更频繁、深入了,可是后面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前期积累的经验上。

三岁,是人的重要时间节点。孩子在这个年龄表现出来的特点,有部分将长期存在或者伴随终身。但是人是可塑的,也许,随后漫漫人生路上林林总总遭遇和想自我改变的愿望,促使一个人长大、变老后,成为了与小时候截然不同的人。

我们反复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换句话说,恶劣也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三岁看老,本质就是习惯的养成,从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内开始,人类就在开始模仿行为,如果从这一阶段开始,积极的引导孩子学习 健康 的的习惯,将来的孩子,就是一个有着 健康 积极品质的人,如果从这个阶段开始,父母给予的照顾都是消极的,这孩子将来就废了。


就这么简单,这个问题不值得长篇大论的赘述。三岁看老——习惯使然。


三岁看老这种说法,没有科学道理,孩子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变化,有着根本的改变,比如家庭父母的突然离异,就可能影响孩子脾气性质的变化,大的自然灾害,祸福突然影响给家庭造成的巨大反差等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变化。

这话,我不认可,但理解。

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表现型人格,进而认为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智商,聪明是天生的。

但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进取型人格的人,他们认为人生是动态的,任何事,经过刻意练习都可以提升,甚至智商和聪明也不例外。

三岁看老。主要是讲的孩子的童年成长对他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有一句话是:不幸的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说明了两点:1.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三岁之前,父母的习性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养育孩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因为孩子就是自己的复制品。2.孩子婴幼年成长期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更多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性格的形成也在这个阶段。如果三岁之前孩子没有个好的养育环境,一旦性格形成,后期改变难度较大。

早期的记忆是格外重要的。首先,他们能显露出生活样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孩子是被娇宠的,还是被忽视的,他学习和别人合作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他希望和什么人合作,他曾经面临过什么问题,以及他是如何应对它们的。在患有视力困难,并曾经训练自己要看得更真切的儿童的早期记忆中,我们曾看到过很多和视觉有关的印象。他的回忆有可能一开始就说:“我环顾四周……”他也可能会描述各种颜色和形状。行走困难,而渴望自己能跑能跳的儿童,也曾经把这些兴趣显现在他的回忆里。个人的主要兴趣一定和他从儿童时代就记住的许多事情非常相近。如果我们知道了他的主要兴趣,我们也可以知道他的目标和生活样式。这个事实使得早期的记忆在职业性的辅导中,有着十分重大的价值。此外,我们从早期的回忆中还能看出儿童和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至于记忆的正确与否,关系倒不是太大。早期记忆的最大价值在于他们代表了个人的判断:“即使是在儿童时代,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了。”或:“我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发现世界是这个样子了。”

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是他能够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他的态度的雏形在第一个记忆中都能表现出来。第一个记忆提供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见之下,就能看出:他是以什么东西作为其发展的起始点的。我在探讨人格时,是绝不可能不问其最初记忆的。有时候人们会说不出来,或说他们记不清哪件事情发生在前,但是这种表现本身就很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猜测出:他们不希望讨论他们的基本意义,或是不想合作。一般来讲,人们都是非常喜欢谈论他们的最初记忆的。人们只把它当做是简单的事实,而不会想到潜藏其后的意义。对于最早的记忆,了解它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会从他们的最初记忆中,袒露出他们生活的目的,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环境的看法。最早的记忆中,另有一点很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浓缩和简要作大量的探讨。我们可以要求一个班的学生写出他们的最早的回忆,倘若我们知道如何解释它们,那么对每个儿童,我们便有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只能说明一个的性格特征从三岁就可以体现出来,毕竟有句老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但绝不能说一个人的一生从三岁就可以看出来,双胞胎之间到了后期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何况这个评价是人判断的,人毕竟是人不是神,更不能预言,因此,这句话说的不准确,也缺乏科学证明。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应该积极发挥,走自己的路,听自己的心声,积极奋斗,不畏艰辛,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