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怎么理解?详细点?
所谓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是道家的修真思想的一个概念,
生生者不生,是指当人在生育下一代的时候,就是交合的时候,注定是要走凡人之路,生下后代而自己不会长生,既是死亡。
而杀生者不死,是指凡人踏入修真之路要断情绝欲,封精固存,不生后代,而所换来的就是自己不死不灭。
所以说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而已。不是所有人只要控制性欲不交不漏就可以不死。
据我了解,道家说:精为人之本,生命之源,人是从精转化而来,所以人成年后就可以产生精而繁衍下一代,而进入生老病死,但如果将之精液不用于交合而是使其生新返回人体用于自我修炼就可以达到,不死不灭。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如有错误之处望请海涵。
这个问题网上已经有不少答案了,不知为什么还要问?
此句语出《庄子·大宗师》。
杀生者不死[生者,有形之累也。既悟性真,则形骸已外,物累全消,故曰杀生则一性独存,故曰不死]。
生生者不生[形化性全,则与道冥一,而能造化群生。而一真湛然,故曰生生者不生]。
以上是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的解释。
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寓言,它的内涵之深广,以至虽经过极多的阐释,却仍然不会过度。 这是令人惊奇的,庄子的玄想竟是如此深邃,以至于任何解释都似乎是合理的,反过来说,也即是没有一个解释能够敢于说是完全合符庄子原意的。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极为推崇这个寓言便因为它的意义深广。�《庄子》中的原文和解释已在本编《“谈笑论生死”是庄子的生死观吗》一篇中论述了。此处不加赘言。从该篇寓言可见,这几乎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了。如果说小说家们要抒写的总难免是人存在世界上所受到的悖论,以及因为这种悖论而带来的痛苦的话,这个寓言的悖谬之处更超乎于现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种种经历当中。这就是庄周的伟大之处。� 《于丹〈庄子〉心得》第34~35页写道:� “这仅仅是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我们变成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但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然而,“浑沌之态”并非可以妄断为“赤子之心”,而且以上的比喻也有些不甚恰当之处。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这个寓言作一梳理。� 何为“浑沌”?� 历代对“浑沌”的解释大致有四类解释:� 第一,浑沌是“无”、是“道”。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庄子解》说:“知与不知,皆出于一真之大宗,而还以伐其宗。知者任其知,不知者任其不知,心无与焉,则浑沌常存,应物而不死。故或欲明民,或欲愚民,皆非以复其朴也。”简单点可以做如下解释:倏和忽这两者,代表着“知”和“不知”,游离在“一真之大宗”之中;在这里“一真之大宗”是指“道”;但是存在于“道”之中的“知”与“不知”两者却反过来攻击它,浑沌死,也即是指“道”一分为众,比如分为“知”与“不知”等。但是,无论是“知”欲让天下的人民都聪明起来,还是“不知”要运用愚己政策,使天下人都陷入不能更加聪明的境地,这两者都不是“浑沌”本身,都不能复归“浑沌”原初的本性。� 如果我们照王夫之的解读,明显地,前面提及的于丹的解说,便是有问题的,是一种错误解读;即使不是错误解读,也是未能自明的错用词语。�浑沌是“无”,“无”中生出“有”,万物从“无”中生长出来,因此“无”并不是“没有”的意思。《庄子·天地》中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生得以生。” 这是对宇宙原初起由的解释。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同样的说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浑沌”这个“无”中,存在着倏和忽,而七窍完成的同时也毁灭了“浑沌”,便成了“三生万物”。�第二,“浑沌”可用自然现象解读,持这种观点的历代学者不少,有晋代学者李颐、梁简文帝、唐初道士成玄英以及明代学者陆长庚。这是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我们可以在子部《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中查到有关类似浑沌的盘古神话:“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如果庄子真在这个寓言寄予入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内涵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更延伸地思考:浑沌的死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盘古神话。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片虚无(“无”如前所说,等同于“道”),当这片虚无被破坏之时,新的事物产生了,而虚无也随之死亡。朴素地说,即是:新的事物总是在旧的事物上生长出来的。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如果明白这种历时性衍生的观点,或许于丹就不至于那么武断地解读《庄子》了。� 第三,“七日而浑沌死”即是“分者,成也;成者,毁也”。然而,我们既然知道了,成就是毁,那么反过来,毁也能够是成,这个方法即是齐物论所教予我们的。于是庄子在面对这种浑沌死的状态之下,提出了一种齐物的方法,即“撄宁”。� 庄子在《齐物论》中借女偊之口说:“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前面提及的“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生”这四种状态都是齐物论的结果,都是撄宁的作为。� 撄(yīng英)的意思是:“触犯、干扰”。宁的意思是:“平静宁和”。合起来“撄宁”的意思是说:虽然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依然能够保持宁静、平和、自如、逍遥的状态。� 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说:“‘撄者’,拂也,撄扰汩乱之中而其定者常在;‘宁’,定也;撄扰而后见其宁定,故曰撄宁”。释德清以佛家解释庄子说:“撄者,尘劳杂乱,困横拂郁,挠动其心,曰‘撄’。言学道之人,全从逆顺境界中做出,只到一切境界不动其心,宁定湛然,故曰:‘撄宁’。”清末学者杨文会总结说:“即将、即迎、即毁、即成,合四句为一‘撄’字;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生,合四句为一‘宁’字。”� 以上俱能说明,庄子借用这个寓言表达的意思蕴涵着齐物论方法,包含着相对性悖论,其实也正从反面来警戒世人:当你意识到受困于某种局限时,受毁时,受到拘束而不得逍遥时,破开浑沌以求得另一个生,或者在发现浑沌死之后,借助齐物论,来使自己撄宁,从而得以逍遥。� 第四,这个寓言里表达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又可看做是以历史现象的抽象总结。清人宣颖便是持此观点。� 唐代成玄英《庄子疏》中疏云:“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儵为有;北海是幽貌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有非无者也。”用大白话说,即是:南海这个地方是光明显亮的地方,而北海却是幽暗阴森的地方,因此把南海称做倏,以象征“有”,把北海称做忽,以象征“无”。处于不是南不是北的中央,叫做浑沌,象征着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倏比喻的是有形的东西,而忽比喻为无形的事物,而浑沌,因为无孔无窍,比喻自然。倏、忽的原义本就是非常快速的意思。根据庄子的描述,浑沌是“有”和“合”的表象。� “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儵、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这里说的倏、忽二帝其实可以等同于说人类。人类的狂妄和自以为是,以自身仅有的些微智力,便妄以为能够破“浑沌”,其实是井底之蛙的见识。比如说,以往的人类狂妄无知地破坏生态,现今我们所遭受到的惩罚,便如同“浑沌”之死给我们造成的巨大灾难。� 把人类破坏自然这个“浑沌”的做法,最终结果总结为一句话便是:为者败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者败之,成者反焉”,这就是圣贤的教诲。� 大多数历史现象都是这样,愈是为者愈是败之,愈是执者愈是失之,因为他们破坏了一种浑沌的和谐。浑沌的和谐就是在于道家所提倡的顺应自然,自然而无为。�但是,我们在《于丹〈庄子〉心得》里读道:�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 “比如,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你真正热爱的职业,可以让你用心去做。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体会到被激发的乐趣,没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被遮蔽了。” � 这种解法还真叫笔者大开眼界。� 把“七日而浑沌死”如此深浅皆宜、切入解读的寓言解说成“潜能的开发”,如若是这样的话,现代人对《庄子》的臆解,便是如同“浑沌”的第四解中的倏和忽一样了!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是道家修真思想的一个概念,其大致含义是:
“杀生者不死”可以理解为,当人们为了生育下一代而交合时,这便意味着他们将走上凡人的道路,而生下后代自己却不会长生。
“生生者不生”则是指,如果人们要踏入修真之路,他们需要断情绝欲,封精固存,不生后代。这样做所带来的回报是他们可以不死不灭。
这并不是说只要控制性欲不交不漏就可以不死,而是强调了道家理论中精液的重要性。精液是人体的本源,是生命的源泉。人们成年后可以通过控制精液不用于交合而是用于自我修炼来达到不死不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专业书籍或询问专业人士。
这个是丹道中的术语。
没有生育,则永生。生育后代,则必死。
顺则凡,逆则仙。
看完电影杀生很有感触! 自由不是自己的‘自由’自由是社会的自由。阴谋我觉的该在良心下去全释他的含义。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自由的心.自由的行.自由的意.自由的情! 自由呀!自由!爱你恨你。为了不约束的自由,得到的是失去自由。 哎!希望这其中的含义能冕之。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怎么理解?详细点?
生生者不生,是指当人在生育下一代的时候,就是交合的时候,注定是要走凡人之路,生下后代而自己不会长生,既是死亡。而杀生者不死,是指凡人踏入修真之路要断情绝欲,封精固存,不生后代,而所换来的就是自己不死不灭。所以说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而已。不是所有人只要...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和进化伦是不是有共同之处呢??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是论“道”的时候产生的语句,是在论述一个人生存在不生不灭状态之下的现状,这些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是属于理想境界上的东西。这里的“杀生”是指杀掉对生存的固执,而“生生”是指杀掉对死亡的固执,这些固执如果都消除了就能达到生死不生,即上面所谈到的不生...
关于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何意,新人求教
杀生者不死[生者,有形之累也。既悟性真,则形骸已外,物累全消,故曰杀生则一性独存,故曰不死]。生生者不生[形化性全,则与道冥一,而能造化群生。而一真湛然,故曰生生者不生]。以上是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的解释。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什么意思
“杀生者不死”可以理解为,当人们为了生育下一代而交合时,这便意味着他们将走上凡人的道路,而生下后代自己却不会长生。“生生者不生”则是指,如果人们要踏入修真之路,他们需要断情绝欲,封精固存,不生后代。这样做所带来的回报是他们可以不死不灭。这并不是说只要控制性欲不交不漏就可以不死,而是强调了道家...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樱宁。樱宁也者,樱而后成者也,什么意思。5 战&念 2008年12月 满意答案 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寓言,它的内涵之深广,以至虽经过极多的阐释,却仍然不会过度。 这是令人惊奇的,庄子的玄想竟是如此深邃,以至于...
生生者不生 化化者不化是什么意思
对上题来说,“生生者不生 化化者不化”指的是我们不能仅仅以生命的存活来理解人生,生与死(也就是化),其实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不要惧怕其中哪一个,不要对死亡过于担心,以至于达到“贪生怕死”的程度!参考资料:http:\/\/www.taoist.org.cn\/daojiaozazhi\/zgdj2\/04-3\/11p.htm ...
大宗师原文及翻译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子...
庄子关于生死的诗句(庄子说的关于生死道理的话)
物的产生不能在物之前,产生物的即非物。况且产生万物的非物(即道)它生化万物是无穷无尽的。 为什么“道”能化生万物,创造人类与世界呢?因为作为“道”的本身是不生不死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师》)。作为“道”,它又是: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道德经》第五章 多言数穷
庄子说:“生生者不生,死死者不死”,就是对谷神不死的深刻解读。创造生命的它本来就存在,所以不生。让生命死亡的它超越了死亡,因为它是永恒的。创造生命和创造死亡是同一种力量,老子称为谷神。 认识到谷神不死的秘密,就激发世人向谷神学习,这种学习就是修道。修道者心中存有谷神,就会获得谷神的某种力量,这对世...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是什么意思?
就个人理解略作解释,相信一定不是最终奥义所在,因为我未成佛...一切行无常:身行、口行、意行包括每一种起心动念的心行,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有生就有死.生者必有尽:有生命的东西必然会存在消耗殆尽的生命,也就有它的灭尽.“生”本身是有限度的,无论多久,终会灭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