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王之涣这首诗是两句,还是4句﹖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望采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描绘的其实是西部的景色。黄河远远望过去,好像是从白云中间流下来的一样,茫茫的高山当中,矗立着孤城玉门关,非常苍凉的感觉。
“仞”是古代的一个长度单位,相当于周尺的七尺或者八尺,周尺的一尺相当于现代长度单位的23厘米左右,那么一仞就是一米六或者一米八左右。诗里面说是“万仞山”,就是一万六千米或者一万八千米高的山,诗人其实用的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出边塞荒凉广漠的景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的曲调呢,因为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啊。这个羌笛的羌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历史上也曾经跟中原王朝打仗,当然最后也打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羌族没有灭亡,所以我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里面是有羌族的,我们以后去四川旅游,可以去看看那边羌族同胞的寨子,非常有特色。羌笛就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在凉州这个地方比较流行。
那么“怨杨柳”是怎么回事呢?当时唐朝的时候,人们互相送别的时候,习惯折一根杨柳枝表示留念,杨柳的柳和留下的留是一对谐音,读音比较接近,只是一个第二声一个第三声的区别而已。折一根杨柳枝给送别的人表示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所以,当时也出现了一首流行的曲调,叫做《折杨柳》。
用羌笛来吹奏《折杨柳》,会让那些守卫边关的人们想起和家乡告别时候的情景,勾起对家乡的思念。所以最后一句,诗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其实到不了玉门关,春风都没有,杨柳怎么可能长出来,所以也没有杨柳可以折,那么也不要有这些怀念的情绪了,好好守卫边疆就是了。
扩展资料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诗的名字叫《凉州词》,其实严格来说《凉州词》并不是诗的名字,而是唐朝时候流行的一种曲调的名称。凉州是一个地名,就是现在甘肃省的武威市。
当时有人从各个地方搜集到了一批曲谱,献给大唐皇帝唐玄宗,唐玄宗就找人把这些曲子都整理出来,用地名来给这些曲子命名,所以凉州这个地方出来的曲子就被命名为《凉州词》。
这个《凉州词》的曲调很受人欢迎,所以很多诗人都给这个曲调写词,王之涣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王之涣写这首《凉州词》非常有名,所以流传非常广。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四句
1.古人写诗文不用标点,我们看到的许多古版书有不少是通篇没有一个标点。若需断句就在停顿之处加一个小圆圈或小点来表示,称为句读(dou)。古诗也不是像现在这样分行的,而是连写的。古诗有韵律,一般都有固定的停顿,一个停顿就称为一句。
2.现代标点出现在上个世纪初,并且逐步完善起来。这样就有了句末停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句中停顿用逗号之分。同时,古诗也加了现代标点以利阅读,于是就出现了加逗号的诗句,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仍然按习惯把停顿一下称为一句诗,也就是一行诗为一句。在中学、大学一般也似如此。
3.小学生一上学都学的是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一句话完了的停顿,按这些标点来划分一句话,都学的是逗号不表示一句话。教学中就出现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不妨按诗行来说,或者直接说明:在古诗里按一行为一句诗。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终生的学习和生活。
四小句,两大句。
4句。每个分句各位一句。
《登鹳雀楼》是绝句
请问,王之涣这首诗是两句,还是4句﹖
请问,王之涣这首诗是两句,还是四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四句诗。诗文解释: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词语解释:尽,沉没,消失;穷,尽,达到极点;更,再。赏析:黄昏时分登...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谁的诗句
导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登鹳雀楼》,三岁幼儿都能背诵。整首诗4句话,20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然而组合成诗,却神奇的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雄奇画面,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令人赞叹。此神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之涣。王之涣,盛唐...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诗人登鹳雀楼只见夕阳什么黄河什 ...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著名诗作。该诗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这首诗共四句,每句六个字,形式简练,意境深远。诗的开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白日西沉,黄河东注的景象,以自然景观形成了对人生短暂的触动。紧接...
黄河远上白云间 的下一句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凉州词这首诗是谁写的?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
能告诉我20首4句,7字的古诗
常见的4句7字古诗词见下: 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背景] ...
王翰的凉州词 这首诗的作者感情和写作背景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
登鹳雀楼的韵脚是什么?
1. 《登鹳雀楼》的韵脚是“ou”。2.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而非盛唐时期。3.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精练的笔触将广阔的景色浓缩于尺牍之间,展现了宏大的气势。4. 诗的后两句蕴含深意,出人意料之外,将哲理与景物情感完美融合,成为鹳雀楼上的经典之作。5. 尽管这首诗仅有...
《凉州词》诗词大意
《凉州词》一共两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
登鹳雀楼全文及注解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一、全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注解 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2、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