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忠疑?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1
如何理解忠疑?

【原文】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隗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足下朴诚淳信,守己无求,无亡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渝素衷也。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肮脏之习,本不达于时趋,而逡循之修,亦难跻于先进。独是娟守介介,期不深负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一、忠字的基本释义
1、忠诚:忠心。忠言。效忠。
2、姓。
二、忠字只有一个读音,拼音是zhōng 。
三、忠字笔顺是竖,横折,横,竖,点,斜钩,点,点。
四、忠字的组词有忠心 忠告 忠诚 忠厚 忠骨 忠贞 忠悃 忠烈 忠良 效忠忠顺 忠言 忠勇 尽忠等。
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忠,敬仰并遵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中”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
1、忠诚
[zhōng chéng]
(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老实。对事业无限~。
2、忠贞
[zhōng zhēn]
忠诚而坚定不移:~不贰。~不屈。~不渝。
3、效忠
[xiào zhōng]
全心全意地出力:~于祖国。
4、死忠
[sǐ zhōng]
在现在泛指对某个对象有极高的忠诚度。
5、忠恕
[zhōng shù]
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忠,指积极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指推己及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地对待别人。

【原文】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隗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足下朴诚淳信,守己无求,无亡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渝素衷也。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肮脏之习,本不达于时趋,而逡循之修,亦难跻于先进。独是娟守介介,期不深负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译文】一般说来,君子讲求的立身之道,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地位的和谐。如果他确实做到反省内心时,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他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时,就会心胸广阔,无所畏惧,更不会感到羞惭。所以,公冶长不愧对他的老师孔子,东汉范滂也没有辱没母亲的教诲,他们都有内心足以自信的东西。您这个人,纯朴诚实,淳厚守信,恪守本分,无求于人,可是意外的灾祸却连连降临。夜晚对影沉思,内心充满了悔恨和不满。这种时预正应该加深功力,提高修养,发扬美德,不能因此而滋生疑虑,哪怕是稍微改变平时一贯的信念。我在这里滥竽充数,结果也不太好。我恶劣的习性本来就跟不上眼前的形势,而我修行弛缓,也难跻身高明者之列。只有一件,那就是恪守自己独立正直的原则,希望能够不太辜负知己朋友对我的期望。我所追求的也只是小心谨慎地做到这些而已。

【原文】持矫揉之说者,譬杞柳以为栖椿,不知性命,必致戕贼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高虚无主见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谈性命,不复求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顺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挠,惺惺常存,斯随时见其顺焉。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惧,斯终身无不顺焉。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命之功也夫!

【译文】主张矫揉造作说法的人,就好像把杞柳树当作用它的枝条编结成的杯盘一样。不知道本性天命的道理,必然会残害仁义,使道理颠倒而不顺畅。只是高谈玄虚空论,自己却没有见识和主意的人,就好像浮萍漂泊在江河湖海中。只是浮泛地论述本性、天命的学问,却不探求事物外在的形状和内在的神色,这种学问实际上是模糊不清、不够通顺的。只有体察精细微妙,不隐蔽自己的意图,不屈挠自己的欲望,清醒与机智常存心底,这样的人才会随时都行事顺利。坚守专一的原则,警戒自己要忠贞不贰,并遵循前进不停息的规律,兢兢业业地做事情,惟恐自己有什么失误之处,这样去做,终生才会没有不顺利的事。这也是圣贤之人用以发挥本性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复天性、立身处世的有效法则。

【原文】阅王夫之所注张子《正蒙》,于尽性知命之旨,略有所会。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尽性也;“过此以往”四句,知命也。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礁烂,命也。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当尽性之时,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验或有应有不应,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验。若于性分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以淡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

【译文】我阅读王夫之所注解的张载的《正蒙》篇,对于尽性知命的要旨略有领会。对自己所能知道、能改变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是性。对自己不可知、无法改变的事,听凭上天的安排,就是命。《易·系辞》上“尺蠖之屈”这八句,讲的就是尽性;“过此以往”四句,讲的就是知命。农夫耕田地、种庄稼,勤劳的有好收成,懒惰的就欠收,这就是性。在商汤大旱之年种庄稼,无论怎么勤劳,庄稼终归是焦枯绝收,这就是命。喜爱别人,教化别人,礼遇别人,是性。喜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教化别人,别人却不遵从实践;礼遇别人,别人却不回应报答,这就是命。圣贤之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在于尽性而知命,尽性还属于平常人可办到的范围,知命就非常难了。当尽性的时候,努力已达到十分,而效验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圣人对这种情况非常平静淡泊。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用力,又好像没有用力,这其中的分寸最难把握体验。如果对于“性”应当尽力之事,百倍努力以求其成功,而对于听天由命的事,则应以淡泊为原则,这样差不多就接近大道了。

【点评】恪守独立正直的原则,积极进取而又顺守天命,在心底常存一份清醒与机智,这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

曾国藩攻克太平天国以后,由于“功高震主”,清政府的矛盾中心就从太平军转移到湘军头上,消灭了太平军,湘军就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此时,摆在曾国藩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另立新朝,与清政府对着干;二是裁军。曾国藩想了几天,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后,决定裁军。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现在曾国藩的坚实后盾——湘军被裁,个人势力大为削弱,对清廷的威胁不足以使皇室害怕。所以曾国藩又重新受到朝廷信赖,得以延续他晚年的安定生活。曾国藩这样的做法就是在危险到来之前,采取主动的做法,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从而消释清廷对他的怀疑。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尽性知命,尽自己的可能表明忠心,不过分妄求,时时谨慎,步步小心。正是凭着这样的做法,曾国藩才将可能的危险降至最低程度,让自己在仕途这条险路上平安无险。



如何理解忠疑?
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隗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足下朴诚淳信,守己无求,无亡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渝素衷也。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肮脏之习,本不达于时趋,...

曾国藩的《挺经》是什么意思?“挺”是强硬吗?
2、“挺”的意思为:坚挺。(也可理解为“坚挺”的近义词“强硬”,不过“坚挺”一词为佳。)2、《挺经》共分十八卷,包括:内圣、砺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诡道、忠疑 等。由于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该书的部分内容、篇章散见在 《曾国藩杂著》及其弟子、幕僚的...

谁有有关评论某个历史人物的文章(最好是嵇康的)?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

如何理解忠疑?
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隗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足下朴诚淳信,守己无求,无亡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渝素衷也。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肮脏之习,本不达于时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