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中孟子为什么举妾妇之道来反驳景春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批驳可以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用类比的手法,作用是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进而提出了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富贵不能淫》
春秋战国 孟子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扩展资料: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
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贵不能淫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 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扩展资料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为大丈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贵不能淫
【原文】(06.0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事】孟子周游列国,半道歇在一地儿。当地有个叫景春的听说了,赶紧来拜访。齐王给他高官厚禄都留不住孟子,咱不趁机向他学两招?机会错过了,可就不容易得到了。
可是景春真不会说话,开场白说得太急功近利:您跟公孙衍、张仪都太厉害了,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你们吼一吼,诸侯就要抖三抖。您给我教几招,让我也威风威风。
孟子一听不高兴了,迎面就给一通训斥:叫诸侯害怕就是能人了?就算是长本事了?你学过礼没?男人成年了,他爸教他要学好;女子要出嫁了,他妈教她要学好。女孩他妈送她教她学好,是这么教的:到夫家,一定要小心听话。跟老公顶嘴,会遭受家暴的,那时候没人救得了你!听明白没?听话不顶嘴,那是好女人的样子。好男儿是什么样子?好男儿应该是胸怀远大,居高临下,走金光大道。气顺的时候,吆喝老百姓共同富裕;气不顺的时候,也活得有尊严。谁给的钱再多,老子也不是给他陪笑的;活得再憋屈,也不给谁低头屈膝;谁再耀武扬威,老子也不尿他。这才配叫做男子汉大丈夫!”
【乱弹】这个景春,也不知道是个什么角色,按中学课本的说法,他是一个纵横家。我有些怀疑,纵横家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肯定能说会道,怎么会对着以“善辩”闻名的孟子说这么傻的,经不起反驳的话?一查证,果然,关于景春何许人有多种说法,想考证清楚得费老大劲了,有意思么?还不如按我的理解乱侃一下,为什么说景春的话特傻。
据说,这段对话是在孟子由齐至魏的途中进行的,“景春拜谒而干谕,孟子止车而立谈”。这时应该是梁惠王去世前顶多两年,大约公元前321年左右。因为孟子游说梁惠王是在梁惠王去世前的一二年,两人刚说得入港,梁惠王嗝屁了,梁襄王上台。孟子一看梁襄王这家伙不是个东西,就离开魏国了。而公元前320年左右的十几年间,正是公孙衍和张仪两个人最风光的时代,无怪乎景春一脸羡慕。
问题在于景春说这些话时面对的是孟子。孟子游说各国,当然不会消息闭塞,最知道张仪这类人的底细了。我估计《孟子》的记载因为太简洁,把一些他们认为大家都很明白的事情或者话语略过不提了。孟子先说父亲会教儿子学好,但还没具体说,却先放下,话锋一转,说起母亲给女儿教怎么做妾妇的方法了。做好女人,那就是处处听话时时顺从,实际是,这是暗指张仪之流就是政坛的妾妇。但是你孟子凭什么笑话人家那么风光的公孙衍、张仪呢?是不是比一脸羡慕的景春多了“嫉妒恨”呢?
那么,孟子在记载之外,还应该有这样的话:你景春只看到了他们表面的风光。不错,公孙衍当了秦的大良造,魏王就打哆嗦;公孙衍调头到魏国当官,赵国就倒了血霉;公孙衍作了七雄中最弱的韩国的相,最强的秦国屁股也发紧。而张仪担任秦国相,魏、韩丢失大片土地;张仪担任魏国相,齐国就急得跳脚——这是都是事实——可是你景春却不知道他们风光背后的狼狈。公孙衍为秦国打开了通向山东六国的大门,但秦惠文王对他不感冒,他就得逃亡到魏国;公孙衍为魏国赢回尊严,但魏国只一转念,想讨好秦国,他公孙衍就得流浪到到韩国。而张仪给秦国扩张了那么大地盘,却仅仅因为秦武王莫名其妙的不喜欢他,就得流亡魏国。且不说他们发迹之前混得多可怜,就算是风头一时无二的时候,也还不是人家说丢下就丢下的货色。俗话说得好:“只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打。”
这样说来,公孙衍和张仪不仅够不上大丈夫的标准,连妾妇中的正妻的标准都达不到,顶多也就是个“小三”的水准。因为“往之女家”的妾妇,是不允许被随便休弃的,只有那些婢女才会被随便送人。正妻出嫁叫做“来归”,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娘家不是一位女子真正的家,只是从出生后寄养的地方;婆家才是女子真正的家,所以出嫁却被叫做回归,回到本来那个真正的家。
按孟子的标准,大丈夫顶天立地,像后世通俗小说里的一句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用现在的一句话叫“我就是我”。为了功名富贵迷失自我的人岂可称为大丈夫?
网络流行过对这段经典的调侃,也很有意思。
问:“为什么有钱有权的都移民了?”
答:“贫贱不能移!”
问:“为什么有权有势的永远都不会认错?”
答:“威武不能屈!”
问:“为什么地位尊贵的人有艳遇叫风流,地位低的叫耍流氓?”
答:富贵不能淫!
网络上还有一些说法挺有意思。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臣道如妻道。臣对君,当然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要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应当顺从丈夫;但夫君有过,妻也应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没有庄子恶狠,不把公孙衍、张仪跟破痈舐痔的曹商相提并论,已经够客气。你景春光想着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小激动个啥?
孟子在“齐人有一妻一妾”那个故事里,已经对公孙衍、张仪讽刺得够多了,只不过,好话不说二遍,跟景春就不再费这唇舌了。
孟子的挖苦深刻而尖锐,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而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法律推行一夫一妻制,“妾妇”难存,但“以顺为正”者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为什么举妾妇之道来反驳景春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 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
《富贵不能淫》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用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百度...
《富贵不能淫》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用类比的手法,作用是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进而提出了大丈夫的行为准则。《富贵不能淫》春秋战国 孟子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富贵不能淫中暗指公孙衍张仪从君主意思的句子是什么呀⊙∀⊙?蟹蟹...
富贵不能淫中暗指公孙衍张仪从君主意思的句子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批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如何划分?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批驳可以划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原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yǎn)、张仪难...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中哪句说明了孟子善于用类比说理?
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作何解释。
回答: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为窃取...
《富贵不能淫》在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这个问题上,孟子确立的观点是什...
在孟子看来,做到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点,你就能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了。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先破后立,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行只是“妾妇之道”,算不上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是“富贵...
孟子富贵不能淫文言文
孟子却将其一味解释为“妾妇之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的说法有失水准。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孟子为什么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问题在哪里
例如,“淫”字在现代语境中含义复杂,可能涉及迷惑、邪恶、放荡和性关系等多个层面,这对于青少年理解原文的含义构成挑战。孟子提到“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在倡导女性应顺从男性的语境下,显然与现代女性自由和平等的观念相冲突。在当今社会,这种强调顺从的观念已不再被视为合理,甚至可能被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