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鲁迅的忘却
这里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的同义词,作者要暂时摆脱一下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的心情,作者要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因此,“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题目的意思即是“为了战斗的纪念”。
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著名散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有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此外,散文给我们另一深切的感受是严谨、有序的组织结构,笔法特别洒脱自如,既很好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恰当的采用了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方法,鲜明而深沉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作者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未敢翻身已碰头”的险境,为了让文章得以发表,不得不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复杂深处的思想感情。但它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鲁迅先生在运用曲笔时,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一、 矛盾冲突,悲愤交织。
请看文章的题目及第一段文字,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竟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要忘却的是什么?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什么?烈士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感触到,两种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迸发。如此之曲笔,显得深沉有力。
二、 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或作比喻或隐射今人今事和今时。请看文章在叙写柔石的“硬”和“迂”的性格时,自然的联想到他的同乡明儒,正直而刚烈的方孝儒,耐人思索;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既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情趣;写到作者文章“无写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其用意是在于揭露蒋介石统治的黑暗凶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密”的情况下仍要悼念烈士的心曲。旁征博引,曲妙有致,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三、 借题发挥,弦外有音。
文章在写到与白莽的交往中,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总之,作者运用了委婉曲折的笔触,表达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愫,是这篇文章重要的特色之一。当然,文章的的语言的含蓄,也同样色彩鲜明,耐人咀嚼。
正如先生在〈〈南腔北调集、题记〉〉里所说到,“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辑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这也许就是——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使用曲折的笔墨和含蓄的语言的缘由吧。
毛泽东盖棺论定得好:“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鲁迅为人为事的最好诠释和最佳注脚。
士兵不会死去,只会默默离开。至今,鲁迅精神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不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怎么去诋毁,怎么去恶意批判,我们都无法撼动鲁迅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文学运动中的奠基人地位,也无法扭转鲁迅在弃医从文中“笔到病除”的呐喊乾坤。因为历史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说得算的,也不是一个时代所能说得算的。鲁迅的文字犀利而具前瞻性,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局中最大程度地增强了国人的凝聚力和抗争力,给国民以思想麻木和灵魂扭曲上的良性医治;鲁迅的文字锋芒而具战斗性,给那些试图强奸中华民意的刽子手们以鞭笞和痛打。光明和胜利从来都是偏向正义的一方。在追求民主和真理的行途中,封建主义黑暗势力风雨下作鸟兽散,寿终正寝;在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与逐赶中,帝国主义势力节节败退,落荒而逃。
伟人总是喜欢挑战性的事业,也注定只有他们才能解救苍生,这既是历史的偶然,又是历史的一种必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能够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广大群众面前能够俯首奉献,贴心服务;而在失道寡助者面前能够不畏权势,敢于直陈。此时,作为鲁迅待人接物的评判标准不是势力大小、地位高低和简单的好恶取向,而是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缝接鲇合。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和非正义力量的较劲中,先生能够使出匕首和投枪,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此外,鲁迅的改革言论至今为我所崇,那些忠告不时响彻耳边: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事物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屈求全,于初兴之事那么求全责备。无疑,从这方面来看,鲁迅也堪称是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影响者之一。
我一直以为继承发扬好了鲁迅精神于内于外都将裨益无穷。然遗憾的是,时代的绦荡中,一些带有资本主义取向的意识开始有了苗头,鲁迅精神丢弃论和无用论应声而出。还记得郁达夫告诫过我们:“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现在不仅仅是不知道怎么去“拥护、爱戴、崇仰”,而且还诋毁、中伤。看来,这句话至今都还在适用,锻造国人坚实的文化和思想脊梁,还很路长,需不懈努力。
鲁迅和白莽的关系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这大概就是鲁迅日记中所说的“午后白莽来,假以泉廿”的具体...
外国人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呢
大江健三郎在他的《自选随笔集》的《自序》是这样结束的:我现在写作随笔的最根本的动机,也是为了拯救日本、亚洲乃至世界的明天。而用最优美的文体和深刻思考写出这样的随笔、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
鲁迅的缺点
鲁迅的小说,本质上也是批判的。他无情地解剖着自己和旁人,想以此来救治积弱的中华民族。据说鲁迅曾与到上海治伤的陈赓同志有过长谈,了解过苏区的情况,并曾经想写一部歌颂农民战争的作品。而最终他放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亲身生活在红区,没有生活积累无法创作。这是鲁迅作为作家的高尚之处:写...
结合朝花夕拾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结合《朝花夕拾》,对鲁迅的认识: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主将,是推进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旗手。1、原因分析 《朝花夕拾》描绘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鲁迅,少年时期的鲁迅聪明活泼,好奇心很强,富有同情心,喜欢新事物;青年时期的鲁迅心怀祖国,痛恨束缚人性的封建制度,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热情。前七...
作者为什么要说读点鲁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在对敌斗争中,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他的骨头是最硬的,而对人民,他却“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一生闪耀着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光辉。谈到鲁迅,我们无不惊叹于他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彷徨》中的《祝福》。文章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是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
谈一下对鲁迅的评价的歪曲?
无论是作为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都是就鲁迅在这支文化新军中的贡献而言的。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说他是中国这支文化新军进行文化革命的主将。如果说第一大段中毛的话还不太明确的话,第二大段中毛泽东的话就很明确了,正是在反对敌人的文化“围剿”中,鲁迅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
读《鲁迅》有感
这篇文章更为触动我的是,文章中的我并没有得到宽恕: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
鲁迅的名言
鲁迅认为,青年们应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行动,忘却一切利害得失,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他批评那些不采取行动的人,认为他们只是空谈。鲁迅的文字简洁而深刻,他的名言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些名言,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斗士。
鲁迅儿时的苦恼有什么
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
鲁迅的名言
1、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3、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