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丽人行》,为何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高级的讽刺诗”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丽人行》,为何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高级的讽刺诗”?
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春日少女的体态美和衣着富丽,造就了杨氏姐妹的妩媚之美;二是宴会的奢华和所获得的特权;三是杨国忠的傲慢整首诗气势恢宏,色彩绚丽,风格细腻生动,讽刺含蓄它只描写“美人”的生活,却达到了“不讽刺,不讽刺”的目的。这首歌的主题和倾向并不晦涩,而是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
杜甫的《丽人行》,为何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高级的讽刺诗”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至于“...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为何他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作品,如“三吏敁三别”《丽人行》《兵车行》《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将个人情感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唐代孟棨《本事诗》中第一次使用“诗史”一词来概括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特点,但主要是着眼于“记事之详”这一方面。宋人又从不同角度对“诗史”这一概念进行阐述。
杜甫讽刺朝廷昏庸,创作《丽人行》
讽刺朝廷昏庸,创作《丽人行》每年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按风俗,大伙儿群集到水边嬉戏洗浴,以祛除不祥,祈求康健,顺便也能游春。唐朝虽然有些边乱,但到底是极度强盛繁华的。在长安曲江两岸,一到上巳节,顿时游人如织,比肩接踵。达官贵人们也会出现,迎来万人围观。那时的曲江,真是烟柳繁华地,温...
杜甫,为什么后人称他为诗圣?又为何称他的诗为诗史?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如下:1、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712年2月12日 去世年月:公元770年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墓地:河南偃师杜氏祖坟 流派:唐代现实主义 尊称:诗圣 相关推荐 李白 誉为“诗仙” 白居易 苏轼 北宋文学家 杜甫诗 中华书局版 杜牧 文学家 诗人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唐宋八大家...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ppt
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2、 思想方面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
杜甫的质料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杜甫的经历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
2,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