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欢离合谈谈月的意象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苏轼的名句中意象有什么规律?

明月一般都会有愁思,思念,千古同悲之类的意象,在诗词中应该以作者此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为主,由此来判断
明月有时也会有比喻自己的生命只短暂的意象,明月是永恒的,而我只是沧海间的一粟,明月是不变的,而我的生命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比喻时光之仓促,人生之短暂
或者有时是中又提到远方的家人时,也可想,是否他们也同我一样,此时望着这番明月
一、引言
诗词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一首诗词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意象把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在苏轼的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三个意象展开研究。

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

(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苏轼写词的月意象除了单独存在之外,还有着独特的意象系统。他写词中的意象系统主要表现在“江、月系统”。苏轼词中的“月”大多时候是和“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后夜松江月满”(《如梦令•题淮山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他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在这些词作中,“江”和“月”紧密相连,合二为一。江是很宽阔的,一眼望不到边,,江水清澈而平静,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画面幽静而美丽,使得烦恼抛之脑后,一切杂念都不存在了。“江”因其气势而使词境开阔,“月”因其灵妙而使词境空灵,江月的结合很完美,把诗情、画意、哲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词人一生的波折不断,命运多舛,把天上的“月”与地上的“江”结合在一起,用“江月”、“江水”可以用来洗涤心胸、排遣胸中苦闷,消解诗人人生的悲剧意识。
另外,苏轼词中的月意象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亲和关系。他一生是孤独的,以月为友,与月为伴,他把月当作与自己同等的存在。月是孤独的,同时它也是皎洁的,这正与苏轼高尚的品质相似。例如作品《西江月•黄州中秋》中的“月明多被云妨”。当时苏轼被贬到儋州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心中不免有一些感慨,正值秋季,万物凋零,诗人想到自己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凭添了一些孤寂和愁绪。云遮月本是很正常的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这里却意义不同。明月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云则指的是小人,诗人没有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自身的才学问题,而是因为在朝中政局中小人当道,自己被小人排挤,正直之声不能上达。诗人借用云妨明月来比喻自己被小人陷害,正是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遭遇,才会觉得月与自己是朋友,能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由互相理解而产生默契,因此也才会有诗人一次次的“问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按时间顺序(1分),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2分),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1分)
2.(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5)“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6)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点滴天明”,词人满腔孤寂,雨下到天明,作者愁到天明。一“任”字,内心独白脱出,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满腔亡国遗恨。(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夜幕降临,大地褪去色彩,天空是月亮和星辰的舞台。黑夜遮盖了尘世的喧哗与躁动,月华普照,洗尽铅华,整个世界笼罩在空灵的意境里,真是大美无言!人们发现了月的美,自古以来,就喜欢用它比喻美好的事物。楚国宋玉在《神女赋》中描述梦中的神女,曰: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明月意象,在古诗文里俯拾皆是。

明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一般而言,主要有两种。第一,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圆月象征团圆,反衬了作者的孤寂,表达了相思之情。第二,月亮象征永恒,作者用月亮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发出年华易逝、报国无门的慨叹!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词以豪放豁达著称,实际上,苏轼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包括政治失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纵观他的其他作品,可见一斑:“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的小序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对本词的简要说明。本词作于密州、1076年中秋,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和,彼时,苏轼已经自请出京五年,且与弟子由分离多年,中秋之夜,望见天上明月,不禁对其举杯,发出这样的慨叹:

明月啊!你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啊?不知天上的宫阙,此时已经是何年何月了!

明月的永恒,不禁让诗人想到人生的短暂!苏轼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常常在文末用一种看似豪放与洒脱的心态调转笔锋、聊以自慰。末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实则是苏轼用精神解救的方法自我安慰,这不是真正的豁达与豪放,而是一种无奈!因为无法改变客观环境,所以只能改变主观心境。

用明月的永恒反衬人生短暂的,另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月作为意象的另一个重要意图,是用圆月反衬孤独,遥寄相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无论是明月寄相思,还是以永恒衬短暂,中秋写月总是悲凉的。

中秋节,位于秋分前后,秋分是秋季中间那一天。秋分开始,中国南方才真正进入秋季,凉意渐生,万物开始萧条,给人以凄凉之感,很容易使人触景生情。

再者,古代文人历来就有悲秋的传统。这从楚辞《九辩》就开始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确立了古代文人悲秋的主题。此后,悲秋的诗文层出不穷:“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

月的意象,总是美的。悲凉也是美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往今来,月亮是我们的生活伴星,人们早出晚归,月升月落,月儿寓意美好。翻开诗词集粹,到处可见颂咏月亮皎洁美好的诗篇。自古人们赋予了月亮许多意永典故和美妙别称:月娥、广寒、玉兔、玉轮、玉蟾、冰轮、桂魄、婵娟、玉镜、玉桂、玉盘、玉钩...

月亮围绕地球运转的各种角度,也形成人们所见的各种月相:满月、缺月、上弦月、下弦月、望月、朔月。诗人们笔下更赋予了各种月的意象:明月、晦月、残月、弯月、钩月、落月、凉月、新月…不胜枚举。

诗人赋予月亮的各种美好寓意更是多不可数: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是千古明月思乡的典句;欧阳修的“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是月下情意绵绵的典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月起思乡怀人的典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春江月色演绎到极致;而苏东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更将月态人生置于哲思的高妙境界…这是个说不完的话题。

从悲欢离合谈谈月的意象
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怎样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 此句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出处---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感。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世间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就像天上的月亮有圆也有缺,有隐也有现。这句诗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和难过呢。寓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什么意思.?
这句熟悉的诗句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这一句诗出自于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创作的《水歌头·明月几时有》,原诗句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上至星辰宇宙,下至人间苍生,所有的东西都是做着大小循环,小循环是:悲伤完了,欢乐来了,离开了,又回来了。月亮的阴晴圆缺不断循环。大循环是:世间万物,大海星辰,都在诞生着、幻灭着,一切一切都在有、无之间循环。其实这句话包含了很乐观但是也很悲观的思想在里面。话多了,望采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蕴含什么样的人生哲...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表达人生就像这月亮,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有遭遇逆境不顺利的时候,自古以来不能周全,告诉我们要想开。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

古代诗歌月亮的意象
赏析:李白的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明月的照耀。他以霜喻月光,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冷清和洒满大地的感觉。他抬头仰望明月,思绪万千,最后低头时深深思念故乡。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无奈和哀愁。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

月有什么意象和象征意义
月的意象有:1、月的边塞意象。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2、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

古诗中的明月这一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
古诗中的"月"可以理解为这么几种含义:它象征聚散,以月圆比喻人的团聚,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最有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也意指思念亲人、怀想故乡.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已成经典、妇孺...

春江花月夜“月”的意象表达了哪些情感?
“月”的意象表达了: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