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一战前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具体内容是怎样啊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21
一战,德国施里芬计划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是马恩河战役的失败

Schlieffen Plan计划的失败真正的原因安在?

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
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于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但法国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当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小毛奇(甚至施里芬)也未尝没有责任。

小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里芬计划即令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来做彻底的改变,同时他对于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他只好得过且过,苟延岁月。在战争前夕,他已经66岁,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体力早已不支。他听从医师的忠告正拟向德皇乞骸骨告老还乡,哪知道造化弄人,战争就在此时爆发,于是遂决定了他要扮演这个悲剧角色。

施利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利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利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利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施里芬德国名将,施里芬计划是由他策划的,由他的继任者小毛奇修改.
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盟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此作战计划的利用了两国总动员速度之差异:由于俄国疆域辽阔,士兵众多,但其铁路系统极不完善,故其总动员之速度大约需时一个月;而法国则只须一个星期左右则可完成总动员令。故此德国希望在日后战争爆发后先以精兵在西线强攻法国,在攻克法国后才将军队调至东线以应付俄国之进犯。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帅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当德国之精锐部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此计划有一弊病—完全忽视英国的存在。由于施里芬计划实施时,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由于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国防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当德意志帝国把比利时占领后,会很容易渡过英伦海峡攻击英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故英国便尽派精兵以协助法国。另外,施里芬计划也忽视比利时的抵抗力,使得德国在比利时浪费了一段时间,因而当德国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总动员令,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之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然则,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另一原因是右翼军力的减少,原先计划中左翼的鲁普里赫特军团应坚守防线,不该出击。
施里芬计划整体上说是一把砍向法国的镰刀,可惜计划本身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整个计划就像一个时钟,它没有考虑部队的战后的休整和给养.在行动的初期,捷报频频传来.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先是第一集团军开始掉链子,由于对法军的兵力部署判断错误,偏离了原定进攻方向,使右翼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在可以看到巴黎铁塔的地方和法军展开了马恩之战.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学习法律,后从军。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施利芬进入德国总参谋部,一直工作到退休。
施里芬这位能干的战略家,是军事史上博览群书的人之一。他从坎尼之战中得到许多启示,汉尼拔用包围两翼和后卫击败了较强的罗马人。施里芬将军的相似的计划集中在梅斯,这是一个最靠近法国边境的德国城市,距离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
  以这个筑垒地区为枢轴,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八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如果法国士兵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把八个德国固定师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德国人将从后面来攻打法国人。法国的要塞炮只面对德国,不能转向西面来对付从法国方面进攻的德国人。
  施里芬制订的战略,包括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人协同作战”在内。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施里芬只在东线安排十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1913年,80岁的史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尽管这一临终嘱咐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继任人,谨小慎微的毛奇将军改变了这个计划,以应付他认为是不同的情况。他不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少右翼的实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个师——此举对法国是幸运的。由于其他障碍和延误,毛奇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而转动的德国入侵战线,以致他的部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加以包围。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他们在马恩之战中被击退了。

加我QQ,我详细告诉你,我就是专门研究它的!

谁能告诉我一战前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具体内容是怎样啊
施里芬德国名将,施里芬计划是由他策划的,由他的继任者小毛奇修改.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盟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此作战计划的利用了两国总动员速度之差异:由于俄国疆域辽阔,士兵众多,但其铁路系统极不完善,故其总动员之速度大约需时一个月;而法国则只须一个星期左右则可完成总动...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施利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的军事计划,即施利芬计划,核心在于集中德国主要兵力于西线,通过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对法国实施侧翼包围,采用闪电战和速决战策略,旨在迅速击败法国后转向东线对抗俄国。这一战略是对克劳塞维茨和毛奇战略原则的延伸,强调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性,不仅要消灭敌军,还要以奇制胜,同时...

施里芬计划的介绍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12施里芬计划可以看成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也可以说,施里...

“施里芬计划”的内容是怎样的?
即所谓的“施里芬计划”,此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其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占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提出的什么主张先发制人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由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大概战略构想:战争刚开始由卢森堡比利时入侵法国,迅速击败法国后,再调转头打败俄国。史丽芬计划核心条件就是一个时间差,...

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是谁领导,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令所有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继任人,谨小慎微的小毛奇将军...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在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重要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德国在面临战争威胁时能够迅速集结力量并有效打击敌人。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集中优势兵力,以快速而决定性的进攻来击败敌军,特别是在关键的防御阵地上。计划的制定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德国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

施里芬计划的详细资料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参谋总部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盟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此作战计划的利用了两国总动员速度之差异:由于俄国彊域辽阔,士兵众多,且铁路系统极不完善,故其总动员之速度大约需时一个月;而法国则只须一个星期左右则可完成总动员令...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由总参谋长制定,旨在通过北方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向巴黎发起直接进攻,而南方则作为牵制。这一计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被成功执行,但后来由于小毛奇的指挥失误,导致计划受挫。二战前夕,英法两国预计德国会再次采用施里芬计划,却未料到希特勒的装甲部队巧妙...

德国一战前的军事准备计划
德国一战前的军事准备计划 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在战前制定的计划能和德军在一战前的军事计划“施里芬计划”相提并论,无论是它的完美性还是对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施里芬计划”不仅主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总格局,而且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各国战争计划制定的参照物。它将德意志民族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