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天下三大行书有什么心得?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天下三大行书”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故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三种书法艺术,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任选其一种,都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学习,就看您更欣赏那种,更接近那种!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醉”到酣处清醒时
冯摹神龙本《兰亭序》“真迹”卷轴
文人与酒,鱼水难分,古来如此,而那些艺术家的形象,在酒后却更加真实,他们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发高大。33岁的王羲之趁着阳春三月,与友人曲水流觞,借着酒兴、带着“醉”意,彻底释放了自己的感情写下《兰亭序》,成就天下三大行书之首。
冯摹神龙本《兰亭序》“真迹”卷轴
试想将《兰亭序》“真迹”悬挂在书房,客厅,卧室等居所。和这样具有精气神的书法作品朝夕相处,时间久了,她的兰芝灵气也会弥漫在整个房间,并附着在您的身上,无形中让您感受到一种自我放飞的愉悦!
冯摹神龙本《兰亭序》“真迹”卷轴悬挂实景
王羲之在醉意状态中完成《兰亭序》,表达的是“最自己”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难以再现的真实。 真正是醉到酣处清醒时! 选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的心境,其实是自我灵气最真实的一种状态!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情”到浓处方为真
为什么《祭侄文稿》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然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就因为她所包含的每个字都融入了书家颜真卿最真实自然的情感。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面对着亲人的头颅,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当时颜真卿怀着巨大悲痛心境。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的感情起伏变化。
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卷轴局部
颜真卿写此稿时的唯一原则就是一任感情的倾泻,而不复较其书体是真,是行,是草,因而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
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卷轴
我们不一定能理解颜真卿在那个时代的感情,但亲情这种东西,穿越千年却从未改变过,如果你也曾体会过类似的痛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读懂颜真卿。 情到浓处方为真。 浓烈真情之极致,莫过于《祭侄文稿》痛哭的字字心泪!
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达”之尽头心坦然
黄州之贬,使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寒食帖》正是老练的东坡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他面对穷途末路的凋败,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
苏轼《寒食帖》“真迹”卷轴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苏轼《寒食帖》“真迹”卷轴局部
不懂苏东坡字的人会觉得这种字很容易写,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因为它是率性而为,自然而不做作,如果东坡居士没有经历生活的磨难,就不会创造出情感饱满的作品。所以它是最难的,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
苏轼《寒食帖》“真迹”卷轴实景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他努力地寻求自我解脱,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豁达超逸境界。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但只要有一颗坚强、豁达之心,就一定能度过所有的难关! 选东坡的豁达,让自己坚强,给友人鼓励!
三大行书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传达出了作者最真实的感情。王羲之的“醉”,颜真卿的“情”,苏轼的“达”;三种心境,三种人生!不论您欣赏他们其中的那一种。都是最自我的倾诉,最真实的感情!都是值得学习和欣赏的。当然这种学习,不仅是学书法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做自己”的精神,勇气,心境!
一件作品,只有能真实传达出自己的心境时,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感觉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做真实的自己,做最原始的自己,不要为了取悦别人或试图成为某个人。做自己比做任何人的复制品都来得好。难道不是吗?“天下三大行书”告诉了我们:当你决定"做自己"的时候,你已经赢了!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写于东晋永和九年。时值农历三月三上巳节,33岁的世族子弟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一番饮酒赋诗,流觞曲水之后,王羲之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这就是《兰亭集序》的诞生。情美,景美,人和,无一处不好,无一处不美,为何《兰亭集序》能力压群雄,成为行书扛鼎之作?恐怕靠得就是这字里行间的人文风骨雅致,尽善尽美。
《兰亭集序》
与魏晋风骨的王羲之不同,写于唐朝的《祭侄文稿》,则是“情”之于书的最高代表。时年50岁的颜真卿,在废墟之中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他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为什么这篇秃笔写成,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能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正是因为《祭侄文稿》中每个字都融入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巨大的苍凉和悲痛。
《祭侄文稿》
与情之所至,兴之所至的两大行书相比,苏东坡的《寒食帖》则更多的是一种心境上的忧闷排遣。“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向来以豪迈豁达著称的苏东坡,病倒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里。这样一个孤冷凄清的冷雨天,凋败的海棠,郁结的愁绪,让苏东坡提笔写下了这副《寒食帖》——既没有人生尽善尽美的陶然微醺,也没有家国生死的苍凉大悲,有的只是每个普通人都正在经历的失意茫然和潦倒,也因此格外让人感同身受。
《寒食帖》
有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三大行书与其说是技艺无人能出其左右,倒不如说是“以情动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这三件作品慢慢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推至榜首,正是书法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中国书法的核心绝不仅仅是造型、技法,恰恰是对于文化内涵,文学内容的艺术表达。通俗地说,书法和国画一样,更注重写字时的心境和气韵。字里行间的涂抹也好,秃笔仓促写就的悼文也罢,美观与否并不是鉴定行书好坏的最终标准,只有真情真性,将情感凝结与书法之间,就是最美的行书。
小编听说这个春节,为了防疫不少在外打工的人都默默选择了在原地过年。可能对不少家庭来说这是第一次异地过春节,但是坚持下去,迎来的就是能够一家平安健康的新春了。如果实在想家,不妨和大鹏教育的学员们一起,手写一副充满祝福和希望的春联寄回家去,人虽未至,祝福先到,新的一年一定能够平安喜乐,阖家幸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图片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达”境界
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亲亲您好,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
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
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
《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
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
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
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书法验证了魏晋风流
然而,如果没有王羲之、王献之和王珣那一手流畅漂亮的的书法的话,千牛之后,我们将只能在文字的抽象描述中,去想象所谓魏晋风流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而那种想象必然十分的空洞与虚幻。
《兰亭序》太多奇妙的玄机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诸名士在会稷山阴的兰亭“修禊”,以青瓷流觞饮酒,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37首记神,王羲之用鼠须笔在乌丝栏纸上起草,为这次聚会的诗作写序,文章不长,才325字,却有多次修改,据说王羲之因酒醒之后重写多次,却都不及原稿。
笔锋落处,直见姓名
酒后写字往往可得佳作,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诗句,可以让书写的状况更加灵动自由,而王羲之《兰亭序》的境界尤高,因为它根本就是一篇草稿,手到之处皆是当时全神贯注的心思意念,正是身心畅然,了无牵挂,于是笔锋落处,皆是直见性命的真情!
于是,《世说新语》所记载,像支道林,向秀的明理善言,卫玠、潘越的美貌风姿、阮籍、嵇康的特立独行,笑傲王侯,谢安、桓温的胸怀大略等等,整个时代所孕育出来的美感精神,都一点一滴地流泄在王羲之微醺的笔墨中,没有那样的时代,没有那样的坦荡放松的书写状态,王羲之的书法功力再深厚,更不可能写出《兰亭序》那样的作品。
奇妙的是,这样的状况,也同样发生在颜真卿身上,也可能曾经发生在苏东坡身上。
《祭侄文稿》的国仇家恨
代表颜真卿书法最高的,不是气势磅礴的《大唐中兴颂》,不是规矩严整《颜氏家庙碑》,而是《祭侄文稿》,也是一篇删改痕迹处处可见的草稿。
《颜氏家庙碑》
安禄山造反之后,颜杲卿任常山太守,城陷罹难,其幼子季明亦遭受杀害,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认尸,仅得季明人首桂丧,颜真卿为文祭之,是为《祭侄文稿》。全稿以行楷写成,起收笔富篆意,正是颜真卿写字的习惯。在哀笔就下,《祭侄文稿》多见删改涂抹,斑斑墨渖尽是郁屈顿挫之情,与文中“天不悔祸,谁为荼毒”之句呼吸相应,千年后读之,视之,犹令人感到家国巨变、亲人惨逝之痛。
《寒食帖》的随意寄兴
年少不懂苏东坡,读懂方知真豁达者,唯苏子耳!
苏东坡的经历,波澜坎坷,真是有了《寒食帖》,才能让我们更能近距离了解苏东坡。
《寒食帖》看来不像草稿,写字的状态我们没有办法掌握,然而巧合的是,《寒食帖》也不会有意写来“流传后世”的作品;比起来苏东坡的其它书法作品,《寒食帖》书写随意性,恐怕笔一般朋友往来的信函还有随性,因为在苏东坡给朋友的信件,诗作唱和的书法中,都很少见字迹修改更动的,而《寒食帖》写在两张连起来的纸上,如《兰亭序》、《祭侄文稿》一样,有漏字加添、错字点去的情形,一样没有落款具名,只在诗后以略小的字写着“右黄州寒食二首”一行标识诗名,看来若非草稿,也只是苏东坡自己整理诗稿时誊录另纸的情形而已!
而正是如此这般的随意寄兴制作,才完全没有夸张和保留地流露出了苏东坡谪居黄州的诸多心情。
苏轼《职事帖》
《寒食帖》凝固了当年苏东坡的生命境界
苏东坡谪居黄州的第一年八月,他的乳母王氏卒于临皋亭,自己待罪于边陲,连生活都成问题,即使得友人之助得以躬耕自足,但心中苦楚,自是不言而喻。
《寒食帖》以一时的书写凝固了当年苏东坡的生命境界,诗还是那样的诗,字还是那样的字,心情就那样的心情,书法的神妙竟然又一次显露它的威力。
没有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苏东坡不会被流放到荒僻黄州,在那里的心情惨淡无比,何况他的乳母王氏也在黄州第一年八月过世,所谓“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人生至此无论如何是再也潇洒不起来了。
《寒食帖》
然而没有黄州就不会有苏东坡,也就不会有天下第一的《寒食帖》,人类历史中没有苏东坡,也少一种旷达的身影,人类文化上没有了《寒食帖》,也就少了一种经过苦难后而依然潇洒的泰然。
除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国书法不曾有这样心手相应的最高成就,所有在《寒食帖》文中表达的心情,《寒食帖》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说到说尽了。
难怪北宋四大家,书法超绝,笔势惊人的黄庭坚在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的点画中佩服的心服口服,也只能“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学完天下三大行书有什么心得?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图片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达”境界 苏轼的文章写...
中国三大行书各代表什么人生感悟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
天下三大行书的风格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
天下三大行书内容提要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其浑厚苍劲的风格,展示了其坚韧的人格魅力。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以其豪放自如的笔法,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观。这三部作品,合称《天下三大行书》,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天下三大行书:写出了怎样的三个人、三段故事?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这三幅字,全部都是草稿。全部都是书写者情感最强烈时,挥墨而成的笔迹,最后,三幅草稿都成了绝世珍宝。这三幅书法,本身字数不多,看他们的字,很像看一个人的日记。这里面有字体的美感,有私密的往事,更...
天下三大行书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中国的三大行书,一个是《兰亭序》,一个是《祭侄文稿》,一个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三篇书法体现了三种风格,三种心情和三种不同的社会形势。 《兰亭序》写的是游山玩水,文人荟萃中体现天下太平的政治形势。这篇行书流畅,结字欢快,枯笔很少,偶尔的涂抹也增加了一种随意为之的活泼感,神气至...
天下第三行书历史评价
祭侄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独被尊为“天下第三行书”。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风格:《兰亭序》象征雅士的超凡,《祭侄稿》映射哲人的深思,而《寒食帖》则体现了才子的风流。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各具特色,相互辉映,展现了行书艺术的多元魅力和深远影响。
三大行书及作者分别是三大行书及作者是谁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欢乐的宴会后,在微醺的状态下,在活出了一种洒脱的境界下写的。如果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里读懂短暂,读懂珍惜,那么你就真的读懂了王羲之。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在他侄子死后,怀着巨大悲痛的心境底下写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他...
《天下三大行书》中都有哪些作品?
3、《天下三大行书》是李国强编,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4、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
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分别是什么朝代
北宋时期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位居"天下第三行书"。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于寒食节所作,情感丰富,笔墨流畅,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亦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书法杰作不仅是艺术的瑰宝,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情感表达也为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窗口。《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