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普鲁士在历史上曾有过怎样的瓜葛?
首先说普鲁士,独立战争时期普鲁士是腓特烈大帝在位,他在1756年1月16日与英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当时英法争夺殖民地是非常激烈的,所以激怒法国也很正常,之所以说到法国,是因为他同西班牙及荷兰加入战争对抗英国,按理说与英国类似结盟的普鲁士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帮助英国。但是独立战争打响后不久,德裔就在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组成了一个志愿连;德裔在宾夕法尼亚领地的雷丁镇周围组成了几个步兵连。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的德裔组建了一个团。还有人在莫霍克谷地招募德裔士兵,编为四个营。而英国花钱买了近3万名德意志雇佣兵,搬到殖民地来试图镇压美国人的造反。这些士兵并不是自觉自愿来的,而是由德意志各邦的统治者卖给或租给英国人的。在此之前七年战争(1754年至1763年)结束以后,英国成为最大赢家,而普鲁士经过七年战争,同时与法、奥、俄三大强国对敌,腓特烈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正式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但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从这看的话,我自己感觉大概是战争结束后,英普之间应该是失去了战时基础,毕竟要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打算,如果普鲁士帮助当时的北美殖民地并使他们独立的话,应该会大大消耗英国的实力(当时英国的殖民经略重点不在印度),而且法国,西班牙,荷兰也加入,胜算大,如果胜了的话,不仅消耗了英国实力还赚了美国(暂时用美国代替吧,正式称为美国是在1777年)一个人情,毕竟七年战争后的普鲁士需要休养,如果输了的话,其他四个国家也会受损,这对刚刚结束战争的普鲁士也是个喘息的机会。(仅个人观点),真正来自普鲁士的支持比如加入了俄罗斯领导的武装中立联盟(英国海军在战时一直单方面地执行对所有国家商船搜查武器走私的任务,而这个联盟正是为了防止英国的这种行为),禁止Anhalt-Zerbst公国的雇佣军通过普鲁士领土,阻挠德意志国家和俄罗斯派遣雇佣兵等等。同时他还承诺一旦法国承认美国,普鲁士也将承认美国。来自各方的资料大概就是这样,找资料的时候找到一个帖子,你可以去看一下,就是谈这个的http://tieba.baidu.com/p/1230881620
另外,发现一份文件,不知道对不对,还是英文,翻译确实翻译不出信雅达的感觉,摘几句,你自己大概看看吧
but we have forgotten that a force of between fifteen and twenty thousand Germans served for seven years against us; that more than twenty-nine thousand were brought to America for this purpose; that more than twelve thousand never returned to Germany.
I have, however, found original German accounts of every important engagement, and of almost every skirmish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from the year 1776 to the end, except of some of those battl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Carolinas and Georgia, and in which few, if any, Germans were engaged. Some of these accounts, I believe, had never yet fallen under the eye of an American writer.
18世纪初勃兰登堡称王算起吧,年年打月月打天天打,其他国家太多我就尽量不写了
18世纪初爆发了两个欧洲大混战,分别是: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法国对英国 普鲁士与法国对抗
大北方战争 普鲁士肯定参加了 英国好像参加了 总之瑞典很惨
普鲁士不停地变换盟友
1740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法国和普鲁士一伙 英国在另一方
1756 七年战争 普鲁士和英国一伙 法国在另一方
三次西里西亚争夺战 普鲁士与奥地利等作战
法国与英国又交战多次,听说法国骂人话里就有你全家是英国人,英国骂人话里都是骂荷兰,大概是报复威廉三世给英国财政下的紧箍咒
美国独立期间法国派志愿军作战,并且荷兰西班牙都在牵制英国【好像是共济会的阴谋吧】
拿破仑战争,从法国大革命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普鲁士除1812年外大多数时候都是跟着英国
克里米亚战争 英国和法国一伙【我玩Victoria的俄罗斯被虐得惨呀,印象深刻】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和法国一伙
布尔战争 英国打荷兰殖民地
英国在全世界如阿富汗印度非洲侵略弱小国家
1864年起王朝战争(普鲁士统一战争,好像是这么叫的吧)1871年普鲁士打败法国
然后西欧就是玩军备竞赛玩到1914年,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不过还有不为人知的是,
犹太人1913年在美国用【美联储】搞定了国会,当上了债主,为了削弱欧洲,唆使塞尔维亚愤青挑起世界大战,对,萨拉热窝事件是犹太人挑起的,二战希特勒也是美国犹太人扶起来的,希特勒是个忘恩负义的英雄。
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缔结《白厅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反对如此局势,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决心放弃原先签订的《俄英条约》,于1756年3月25日转向同奥地利柯尼次(Kaunitz)亲王结成攻守同盟。稍后,在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西娅积极策划下,奥地利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签订相互保证的第一次《凡尔赛条约》,双方保证各自提供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敌人,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
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都进一步争取同盟者。结果,汉诺威(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上的世袭领地)、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等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葡萄牙先后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萨克森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西班牙则先后参加法奥俄同盟。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嬴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傅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而普鲁士呢?经过七年战争,同时与法、奥、俄三大强国对敌,腓特烈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正式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但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而腓特烈亦因这场战事被冠而「军事天才」及「大帝」的荣誉。
二:维也纳会议期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目标在维也纳会议取得最大利益,他决心夺取波兰,进军西欧,像拿破仑那样,成为欧洲的新霸主。英国则决心阻止任何一国,不论是法国抑或俄国在欧陆建立霸权,并着力保持海上霸权、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运利益。与此同时,奥地利不欲俄干预中欧事务,故反对亚历山大一世对波兰的领土要求,并因要应付普鲁士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的野心,亦须着手巩固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
除了利益冲突外,在对革命的态度上各列强亦有分歧,奥地利、俄国、普鲁士三国决心压抑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的发展,但英国却无意让上述三强借干预他国之革命来扩张势力。而法国的塔列朗则在会议中希望借列强之利益矛盾及对革命见解之不同,从中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免列强一致对法国的惩罚。
俾斯麦出任德国宰相期间,德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国家的统一,他作为领导者,顺应了历史潮流,采取“小德意志方案”,综合运用强权、外交等多种手腕达到了统一的目的。关于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有许多文章作过论述,本文侧重从思想角度做分析,试图通过对俾斯麦的民族主义思想—一小德意志主义,政治思想——忠君、铁血、强权以及务实的政治主张,外交思想——灵活多样、狡黠善变等思想的分析来探讨他在德国统一中所起的作用,也由此来说明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政治能力在关键时刻可以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19世纪60至80年代末,是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俾斯麦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的时代。铁血宰相,一世鸷雄俾斯麦用武力最终解决德意志自宗教改革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民族统一任务,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使德国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国家上升为欧洲的强国。毫无疑问,俾斯麦个人对德国历史进程的作用十分重要。尽管历史并非一个人创造,但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政治能力在关键时刻可以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本文拟就分析俾斯麦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所作所为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在德国统一之前,其分裂保持了五百多年,加上经济的落后,德意志一直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统一之后,在中欧崛起的德国,由于其人口、经济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德国前后的巨大变化,正是由出身普鲁士舍恩豪森庄园容克地主家庭的俾斯麦完成的统一带来的。
一、民族主义思想——小德意志主义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出身于一个世代容克的地主家庭,恩格斯评价他“是一个头脑十分实际和非常狡猾的人,是一个天生巧于机变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页。]他富于感情,性格暴烈,干劲十足,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使他能够有极大的热情与干劲完成统一。
要完成德国的统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总揽大局、运筹帷幕的领导者来进行,根据当时德国的形势,俾斯麦立足于自己民族主义思想,确立了实现德国统一的领导者——普鲁士。俾斯麦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容克,拯救容克阶级,拯救普鲁士君主政体,是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把这种拯救看成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他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普鲁士的民族主义,而不是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对他来说,德意志主义就意味着通过普鲁士组织一个政治国家把所有德意志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民族。他把维护普鲁士王朝利益奉为自己的最高信条。1848年革命时期,他对于德意志统一问题并无多大热情,但他却打起“铁杆普鲁士主义”旗号同“德意志统一”相对抗,强调普鲁士的利益,“普鲁士就是普鲁士”。在此期间,他的活跃和睿智得到国王赏识。1851年5月,俾斯麦便被任命为普鲁士驻法兰克福联邦议会公使之职。从此以后,他的思想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看到宫廷党的“原则”不符合普鲁士强权利益的发展,他要求改变或放弃该“原则”,采取一种国家利己主义方针,建立普鲁士在德意志兰的霸权地位。他提出普鲁士同法俄联盟,排除奥地利,用战争手段统一德国。他的这种政治纲领是分析和了解德意志各邦之间复杂的关系的产物。他认为,普鲁士权力的任何扩大都对德意志有利,对普鲁士的独立和力量的任何限制都对德意志有害。他从一开始就认为必须用军事力量来击败奥地利,但首先必须做到在德意志北部建立普鲁士霸权。
1858年,他在给普鲁士亲王的总结法兰克福经验的长篇备忘录中,着重建议:不要强调在联邦中谋求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而要谋求一种不受联邦和奥地利约束的“独立的普鲁士政策。”[ [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8页。]他本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卖力来散播他一直相信的一种观点:“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执行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而只能由剑来斩开。”因此,只能由普鲁士的君主和贵族资产阶级掌握政权。1862年6月底,俾斯麦在访英时,已毫不隐瞒地向英国反对党领袖迪斯瑞利侃侃而谈:必须解散德意志联邦,使中小邦屈服,“在普鲁士领导下使德意志获得民族统一。”[丁宏毅、李霞:《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此后,不久,他被任命为内阁临时首脑,在议会的首次演说中宣称要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不要再错过国际上出现的得以增强普鲁士力量的“有利时机”。[丁宏毅、李霞:《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第390页。]这一切无不说明,俾斯麦主张“小德意志方案”,德国的统一只能由普鲁士来领导。
为此,他敌视奥地利,认为削弱普鲁士外交地位的是奥地利。而“奥尔米茨之辱”又无疑给俾斯麦一种大刺激,普鲁士的发展受到奥地利和德意志联邦的紧紧束缚。他曾愤而写道:普鲁士到处都不能与奥地利平权,奥地利在德意志邦由于受到清晰而有效的条件保证,处处占有特权,“我们还不如一战。”因此,在对丹麦战争结束之后,他便积极策划对奥地利战争,他尽可能的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建立和巩固普鲁士的地位。
毫无疑问,从1863年到1866年,俾斯麦的整个对内对外政策都是以对奥地利作战作为依据的。普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俾斯麦个人发起的。在德丹战争后,俾斯麦就等待机会来加罪奥地利。他深信由于自己在波兰起义中采取同情俄国的行动已获得俄国的同情。此外,他还拉拢法国和意大利。他在比亚里茨同拿破仑三世进行会谈,法国肯定了一旦普奥交战,法国将不站在敌对一方。1866年4月8日,他和意大利订立盟约,规定如对奥战争在三个月内爆发,意大利保证站在普鲁士一边。他甚至同匈牙利流亡者接触,对他们说:“如果我们胜利,匈牙利也会得到自由。你信赖我吧。”俾斯麦通过努力,又取得英国“柏拉图式”的友好关系,使英国愿守友好中立。然而在普鲁士,俾斯麦尚面临议会里的自由派和进步党多数反对,民主领袖1865年9月在达姆施塔特集会,声称“统一如果不是自由的产物,就既不可靠,也无价值。”俾斯麦还试图争取巴伐利亚的支持,但未能奏效。当时没有一个邦愿同普鲁士站在一起。面对这样的形势,俾斯麦仍然是坚定不移的推行他的计划,又一再的挑衅,发动战争。于是,在短短三个星期内,他就实现了把德意志从奥地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梦想。
二、政治思想——忠君、强权思想和务实的政治主张
俾斯麦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人,他的爱国主义最明显的表现是他忠君效国的思想。对国王的忠诚是他的整个公务生活的特色,这种忠诚深深根植于宗教信仰之中。尽管人们经常感到奇怪,这么一个暴烈傲慢的人物除了忠于自己外,怎么可能忠于别人,但,人们对他的忠君主义思想无疑是深有体会的。俾斯麦曾写道:“我首先是一个忠君主义者,其他一切都在其次。我可以谩骂他,作为一个容克,我甚至可以想到反驳他。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对待国王,我影响他,信赖他,指导他,但他是我全部思想和全部行动的中心,是阿基米德杠杆定律中力的作用点,从这个作用点我要移动世界。”[ [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第180—181页。]正是有着这种思想的支撑,俾斯麦才会彻底捍卫王权,带领德意志走上统一道路。
他将君王的利益看作至高无上,必定要求在普鲁士国王的旗帜下实现德国的统一。又以自己民族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确立了普鲁士作为领导者之后,他便开始了统一道路的选择。俾斯麦选择的是容克式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道路,这是由他的强权思想决定的。他坚信的政治哲学是: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 [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第181页。] 1848年革命的失败,使他认定武力是取得任何政治成就和围剿成就的基石,是政治斗争和围剿斗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嗣后,他说:“德国问题不可能在议会中解决,迄今为止,我们滔滔不绝谈论的和试图解决的一切,并不比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的月下幻想更有价值。”<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三卷),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210页。]
1862年9月,俾斯麦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为内阁宰相兼外交大臣。他上任后不久就明确指出:“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地位将不取决于它的自由主义,而取决于自己的力量。……普鲁士必须积聚力量,掌握力量,等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经被错过几次了……当今的重大问题已不能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来解决——这是1848年和1849年的重大错误——而只能通过铁和血来解决。” [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第182页。]
这是俾斯麦统一德国的政治纲领性的讲话。它说明德意志统一只能由普鲁士依靠武力和战争手段来完成。为此,俾斯麦不顾议会反对,利用宪法中的“漏洞”,即:普鲁士宪法规定一切法律,包括预算,必须是政府的三个方面——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意志统一的产物。但宪法中没有哪一条说明当这三方面意见不一致时,哪个方面应该屈服。于是俾斯麦继续征税,继续开支政府认为必要的一切经费,改革和增加普鲁士军队,开始准备普鲁士统一战争,为武力统一德国创造了条件。
尽管俾斯麦已由容克地主转变成为“铁血宰相”,但他并没有地主阶级的狭隘思想,他自身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主张,而是符合德意志国内四分五裂现状的现实主义主张。也正是由于这种政治观,他才能在进行统一大业时,比较务实的处理各种情况,正确的引导德意志早日走上统一之路。
俾斯麦深知俄国是最能直接对德意志空间的统一前景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如果普鲁士不设法使强大的东方邻国对它保持友好的态度,它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欧洲大国。在克里木战争时代,他就反对党内广为流行的一种幻想,即普鲁士可能依靠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的恩赐来获得大国的地位。他认为“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三卷),第210页。]他多次阐发自己的外交观点,认为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不应感情用事,也不能死守正统,要根据对实力的正确评估而定。他坚决反对普鲁士的亲西欧方针,抵制了必须由普鲁士参与才能实现的英国肢解俄国的计划。他指出:普鲁士没有任何理由同俄国作战,即使反俄战争取得胜利,归根结底,将来也必定给普鲁士带来巨大的政治损失。他警告:“蔑视六千万大俄罗斯人民……,而不顾他们将会成为普鲁士未来敌人的重视同盟者,将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错误。”<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三卷),第220页。]因而,1863年波兰掀起反俄民族大起义中,俾斯麦便以“做戏似的夸张姿态”站在沙俄一边,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也为以后俾斯麦进行三次王朝战争时能得到俄国的有力支持,从而为保证统一顺利完成提供了前提,俾斯麦自己也承认,普鲁士军队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方边境无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在处理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关系时,俾斯麦也是很务实的。他虽然处处视奥地利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最主要的障碍,但在1864德丹战争中,在“保卫条约(议定书)神圣”,“为德意志民族利益”而站的问题上,他又同死敌奥地利联合行动,这是他的政敌大为惊异和愤懑。他说:“只要奥地利和我们在一起,其他大国结成联盟反对我们的可能性便消失了。”<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三卷),第67页。] 普奥两国完全把德意志联邦完全撇在一边,宣布缔结一项双边协议。1864年1月16日,奥地利和普鲁士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取消新宪法,否则兵戎相见。俾斯麦的用兵原则是避免两线作战,孤立主要敌手,然后各个击破,又与联合了奥地利,加上俄国的支持,他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使他巩固了自己在普鲁士的地位,并为击败议会反对派奠定了基础。随后,1865年8月14日,普奥又签订《加施泰因条约》,规定两国分治战后得到的两公国,普鲁士治理什列斯维希,奥地利治理霍尔斯坦。但在俾斯麦看来,《加施泰因条约》只是一项临时协定,“一张遮盖裂缝的糊墙纸。”果然,战后不久,他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
虽然他主张铁血,他并不冷静,善于动怒,善于仇恨,但他又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使之服务于政治目的的需要,他自身超常的自制力使他彻底地赢得了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萨尔瓦多战役这个决定性的转折使战争迅速结束。奥地利军被击溃,通往维也纳的道路畅通无阻。正当国王和将军为战争的胜利而欢呼,企图乘胜向维也纳逼近时,深谋远虑的俾斯麦竭力反对众人要求,急切地催促尽快停战。他说:“普鲁士军队胜利地进入帝国的首都,这当然会给我们的将士留下令人愉快地回忆,但从我们的政策来看,这并无必要……这会给我们今后的相互关系增添困难。”<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二卷),第30页。] 俾斯麦反复向国王陈述了反对继续作战,反对过分削弱奥地利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理由,但君主不接受,将军们也开始仇视他,他虽然气到“觉不如从四层楼大开的窗口跳下去。”<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二卷),第38页。] 的程度,但最终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最后,他终于阻止了普王威廉一世要仿拿破仑一世进军维也纳,羞辱奥地利的行动计划,而且签订了一项对奥地利远为宽容的和约,奥地利虽被永远排除在德意志事务之外,但保持了自身的完整和独立。他说,与奥地利的争端已经解决,现在应当恢复旧日的友谊。他认为,及早停战,可以防止拿破仑三世的干涉,而这种干涉可能很快会使统一计划化为泡影。此外,他考虑到在普鲁士统一道路上还需要进行一场对法战争,他不愿使奥地利过于屈辱,以免他在普鲁士对付法国时站在法国一边。他说:“将来我们用得着奥地利的力量的。”<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第70页。] 他认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是“向沸腾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欧洲的不光是我们自己,而且还有三个憎恨妒忌我们的强国。”<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第70页。]他认为:“不必要给他们留下长期的痛苦而致其切望复仇……无论如何要把奥地利这个国家看作是欧洲棋盘上的一个子,而同它恢复良好的关系就是我们应该公开拿在手中的一招先手棋。”<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二卷),第35页。]
三、外交思想——灵活多样、狡黠善变
如果说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战略家所具有的果敢态度、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使他赢得了两场主要战争,那么出任过许多国家的大使,长期担任外交界职务的他独有的灵活多样的外交手腕、狡黠善变的个性、敏捷快速的思维反应更为他在强国面前稳操胜券完成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俾斯麦在外交方面受到过良好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他一直在外交界担任着重要职务。从1851年到1859年,他出任驻法兰克福联邦议会大使,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借此机会,他仔细研究了这个被称为狐狸窝的议会中的一切事务,而且他还研究了德意志各邦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所产生的一切外交手腕。在联邦议会中,他向受到梅特涅训练的维也纳外交界学习;出任驻彼得堡公使时,又向俄国外交家哥尔查科夫学习过外交艺术课程;不仅如此,他在作为普鲁士驻巴黎公使时,效法拿破仑三世,从他那借用了许多,学到了许多政治、外交方面的经验。最后,通过直接研究临近普鲁士的欧洲三大强国:俄、奥、法的外交政策以及其著名的政治家的外交手腕,俾斯麦总结学习,融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外交风格: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善于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善于玩弄巧妙的外交技术,善于运筹帷幄。对俾斯麦做过细致观察的法国外交家格腊蒙曾这样形容他:“他的眼睛从来不显出笑意,他说话时好像总咬着牙关……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他对外交和秘密故意采取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似乎他不愿意影响事务的自然发展。尽管如此,却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准备斗争……。每逢遇到矛盾,他都表现的急不可耐,并且常常以他那绝对的学理和大胆的设想在不知不觉中引起人们的注目”<德]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三卷),第214页。] 他的狡黠,他的外交技巧表现在他质朴爽直和故作姿态的坦率中,必要时,他的坦率会变成直接的威胁。
但事实并不常这样,俾斯麦狡黠之处在于他总令人难以捉摸,他时时故作直率,却又常常言不由衷。例如,普奥战争前,他在亚里茨同拿破仑三世进行会谈,法国肯定了一旦普奥交战,法国将不站在敌对一方,拿破仑提出的要价是取得德意志西部的若干土地,俾斯麦则含糊地、巧妙地应对了这种要求,使拿破仑既抱有希望,而自己又可以赖账。
俾斯麦外交上的成功给德国提供了优良的国际环境。为了完成统一,他善于制造机会,把握机会,发动战争,使德国获利。最典型的便是他策划的德法战争。
他早就意识到德国要想统一,与法国战争避不可免。除非击败法国,否则就不能使南德诸邦并入北德联邦,只有通过民族防卫战的道路,才能使南德诸邦同情自己的统一计划。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鉴于法国态度,我认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迫使我们进行战争。”“填平祖国南北两部分由于种种王朝感情、民族感情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鸿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侵略我们的那个邻国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丁宏毅、李霞:《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第405页。] 但俾斯麦虽然清楚自己的处境要比拿破仑三世有力的多,但他并不敢轻而易举的挑起战争,他一直在找一个与法国决裂的最合适的借口,这个借口必须给人一种印象,即侵略者不是普鲁士而是法国。
霍亨索伦亲王莱奥波德竞争西班牙王位一事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导火索。1868年,西班牙女王被推翻,君主注意的领袖们在物色一位王位继承者。候选人中有一个亲王莱奥波德,他是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的远亲,受威廉一世国王的管辖。俾斯麦是这位候选人的主要推荐者,他故意这样安排,目的是要让法国挑起同北德联邦的冲突。而法国不能容忍复活查里五世的帝国而使法国重新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与普鲁士国王会晤,普王一度屈服,法国仍不甘心,法国大使于1869年7月13日在公园里挡住威廉国王,要求国王保证今后用不允许莱奥波德亲王继承王位。威廉国王通知法国大使,他已经作了一切必要的事,事情已结束,不再按原先安排再次接见他了。并委托外交部官员阿尔肯把发生的事情电告在柏林的俾斯麦,允许他就此事转告新闻界和普鲁士驻外使节。“德意志历史上最富于戏剧性和最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出现了,但阿尔肯德埃姆斯急电发到柏林首府时,俾斯麦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到来。
俾斯麦动手把电报缩成一个短电,但却一词未加,一字未改,使电文读起来成为“对挑战的耀武扬威的答复。”他估计,电文在报纸上发表,午夜以前巴黎就会知道,电文和发表的方式“将对高卢牛起到一块红布的效果。”
果不出其所料,加工的电文在巴黎引起了愤懑和狂怒,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
俾斯麦终于造成了他所期望的保卫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历经300多年的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最终完成了新的德意志帝国终于建立了。
综上所述,俾斯麦的思想对德意志的统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时势造英雄,德国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俾斯麦的所作所为也是在德国特有的客观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但他的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他这三种主要的思想看似独立,实则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他的民族思想是典型的小德意志主义立足于普鲁士的利益,尽管如此,他又将君王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坚持忠君的原则,采用强权的手段,着眼务实的政治主张,从大局出发,目标是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在此过程中,灵活多样的外交手腕又为他打开局面,为统一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贯穿三种思想,使其能综合运用最关键的基点就是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正是这种理想的指引,使他最终“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的进步的事业。”
呵呵 有点多啊
三:
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缔结《白厅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
普鲁士和英国一起反对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法国有过战争。
普鲁士(德语:Preußen;古普鲁士语:Prūsa;英语:Prussia ) 是欧洲历史地名,位于德意志北部,通常指1525年至1701年的普鲁士公国(1618年与勃兰登堡公国合并)、1701-1871年间的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后发展为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是德意志境内最强大的邦国,为当时欧洲列强之一,19世纪普鲁士王国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了北德意志邦联与巴伐利亚,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不过,现在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2]
。
亲家。
一战期间俄国和德国有什么矛盾
1890年,德国拒绝延长“俄德再保险条约”,这等于是把德国对外关系的一根支轴给抽走了,德俄奥三国间之所以能长时期保持和平,靠的就是德国既和奥匈有军事同盟,又和俄国有秘密协约的暧昧关系所导致的外交制衡。俄德两国在两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虽然俄国对普鲁士从一个受俄国庇护的弱国成长为欧洲...
历史上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更多?有什么依据?
对于“历史上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最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历史,从德国和法国的国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来解析。其实,算上德国前身“普鲁士”的话,德国和法国在历史上有过两百多个战争,其中,法国比德国胜利的次数稍微多几次。但如果说是大规模的战役的话,主要有四个战争,...
英德恩仇录——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选择跟英国开战
这不是英德两国第一次爆发战争,在一战,德国就曾与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上大打出手。 从两次世界大战英德实力对比来看,德国胜算都不大:一战爆发前,英国拥有7.5倍于德国的人口,12倍于德国的殖民地,2倍于德国的海军;二战爆发前,英国拥有5.25倍于德国的人口,70倍于德国的殖民地,30倍于德国的海军。论综合国力和政治...
1870年到1945年间的法德大战有哪些?
直接的军事冲突或战争有三次 1、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普鲁士得以统一德国 2、一战(1914--1918)德国所在的同盟国战败,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时丧失所有殖民地。3、二战(1939-1945)初期德国发动法兰西战役,绕过马其诺防线直奔巴黎,法军溃败,贝当政府投降德国。后期...
二战时候德国为什么叫第三帝国?
在此之前,德国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普鲁士帝国。希特勒上台后,认为一定要为德国重夺荣耀,重新建立一个强大的德国,因为历史上德国有过两次鼎盛时期,所以就将这种目标定为“第三帝国”。1、第一帝国:962-1806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
德意志帝国的帝国政区
2. 普鲁士是德意志帝国中面积最大的邦国,其领土占整个帝国的六成。这些邦国中的数个在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获得独立主权,其余的则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获得独立主权。这些邦国的领土可能并非连续,而是分散在德意志地区各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家族分支瓜液李分领地或征购而获得。3. 帝国内的每个成员国都会...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巨大耻辱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大清王朝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
德国和奥地利是一个国家还是俩个国家
但历史上有过交集 昔日奥地利帝国兴起的时候,他们组建了神圣罗马帝国,德国也在范围之内 在欧洲的30年战争之后,奥地利被迫放弃了对德国诸邦的领土主张,退归奥地利本土 在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开始统一德国的征程,当时一度有人主张乘胜拿下奥地利,但被首相俾斯麦否决 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德国和奥地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
普鲁士是什么时候统一法国的?
1871年。。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皇帝。。南方四个公国并入北德意志联邦